第97章

  “我们看看!”阿黑大声道。
  官吏们争论真假、可不可能,俚人们更愿意看到直观的、现实的,他们祖辈、世代居住这里,没有谁比他们更想改变这里。
  “好!请随我来!”苏步成对这个俚人汉子充满欣赏。
  管你说的天花乱坠,我只看实际成果。
  大家排着队先参观粉条制作。
  从清洗到捶打、洗粉、过滤、换水、晾晒、和面、压粉条、煮粉条、捞出凉水浸泡、晾晒、捆扎,边看边介绍。
  最后再强调柴葛、粉葛之分,蕨根并非所有品种等细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俚人们看得很仔细,甚至上手去做,再看看进进出出忙碌的村民,一大片簸箕晾晒的粉、一架又一架的粉条,他们羡慕又激动。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官吏们静静看完,这种草根、树根做成的吃食确实是充饥之物,也有一定经济价值,可是岭南多的是,以后都做,又卖给谁?
  苏步成看到,笑笑并未做辩解,有些事情说再多不如自己思想转过弯来。
  又带着大家参观油坊,以油茶果为例,详细介绍它的制作步骤。
  阿黑他们看着碾沟里碾成碎末的油茶籽,再看看灶上蒸笼里刚蒸熟的原料,几位汉子熟练装油箍放到榨油机中,一帮半大的孩子打下手,干的很开心。
  没一会儿看到茶油渗出,俚人们围着油缸,叽里咕噜不知在说什么。
  那个野果子,年年烂在地里不知几何,这么一弄,竟然真的变成油!还是只有贵人才吃得起的。
  阿黑伸手沾了一点儿油放嘴里品尝,尝尝贵人们吃的油啥滋味。
  苏樱嗤嗤笑起来,刚才的午饭那些菜就是用茶油做的!
  又带着大家参观苏家试验田,这会儿不用苏步成介绍,那一片田地在一众稀苗中是那么耀眼,郁郁葱葱、欣欣向荣。
  这会儿官吏们沉默了,再多的质疑在事实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就连一直不说话的王延年都被震撼到,这才是他心目中沃土的样子!这才是庄稼该有的样子。
  “苏先生,这就是添加了腐土的肥土?”王延年蹲在地边,抓起一把土,这土壤明显与其他瘦地不同。
  瘦地是红色,这块地是褐红色,瘦地干巴巴、又干又硬。
  而这块地土质松软有弹性,用力一捏有种滋滋冒油的感觉。
  “是,大人!”苏步成躬身道,“除了处理过的腐土,底下的土我们也是经过几道耕锄处理的,不然光是面上腐土,下面的土没有深耕,也达不到效果。”
  “不错不错!看样子你是经常下地的老把式!”王延年说着眼睛不自觉的扫视一眼苏步成的手。
  不是寻常文人那种养尊处优的干净、修长,苏步成的手介乎文人与农人之间。
  天生的一双修长大手布满茧子、有些粗糙,那种感觉像美妇荆钗布裙。
  官吏们听了录事参军的话,悄悄看一眼自己的手,洁净、细嫩,突然觉得长安县令不是那么好当的。
  之前有人对这个曾经的长安县令流放于此,感触不深。
  这会儿看了不少,再看看人家那双劳动人的手,明白天子脚下的基层官吏也不过是看着风光而已。
  像苏步成这种有能力又实干的人都没落着好,自己在长安又能混个啥样?
  “这块地明显不如这边啊!”王延年指着没有添加腐土的。
  “是,这是我们做的试验对比!这边我们也是精耕细作,但没有添加腐土,其他的施肥、浇水全是同步,都做了详实记录。”苏步成回道。
  “嗯!”王延年心中甚是认同这一做法。
  要大面积推广,不是随口一说,苏步成这样做,几组数据都有。
  这些都是江东犁深耕,人细作,有小麦、豆类在两种地里的生长记录。
  每一步都有据可依、有据可循,这才是一方父母官该有的做事态度。
  不然脑袋一拍,想一出是一出,最终倒霉的是老百姓。
  俚人们看着地里长得郁郁葱葱的秧苗,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他们千百年来的种地都很随缘,刨坑撒种已经算是很勤劳的,慢慢接受了汉人的耕地播种。
  没想到这里更精细,锄地捡石块,耕地还要敲碎泥块,甚至还把树林的腐土筛选晾晒再铺到地里。
  种地比伺候祖宗还精心,难怪这地种的比旁人的好!
  后面是分组进树林放置蜂箱,木匠们又赶工制作了二十几个。
  参观的人太多,怕被蜜蜂蛰,就让村老们带着找了两处集中放置蜂箱。
  苏步成、苏樱带着王延年、阿黑几位代表,去看前期放置蜂箱的成果。
  对于养蜂,王延年在书中有看到过,毕竟古人养蜂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但他实在没想到苏家能把养蜂发展成一个产业,从一个村扩散到一个乡、再到一个县、一个州。
  说起来这是养蜂人密不外传的挣钱秘籍,偏偏苏家与众不同,分享给旁人,带着一个村形成规模。
  依托这里的天然优势,既惠及百姓,也将这个产业发扬光大,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蜂蜜、茶油绝对成为梧州招牌。
  第133章 问题一个接一个
  走出树林时,阿黑特意抓了一把腐土,看向苏樱,“就是这个?”
  “对!”苏樱点头。
  “这是树叶、枯枝腐烂多年积累而成,土质疏松,而且里面富含作物所需养分。
  不过需要把没有腐烂的树叶、枯枝筛掉,还要暴晒几日,再用拌入熟石灰杀掉里面的病菌虫害等,这样才能用到地里。”
  阿黑眼睛瞪得老大,腐土都要搞这么复杂,那得花多少人力啊!
  “要想庄稼长得好,这些步骤不能省,初期最辛苦,以后每年也不能懈怠,该深耕的深耕,该施肥的施肥,不然再好的地也会退化,变贫瘠!”苏樱笑道。
  “女娘对种地很有见地!”王延年见苏樱一直忙前忙后,很多时候苏步成答不上来时,都是她在补充、提示。
  “大人谬赞,小女子常随父亲下地,看得比旁人多一些而已!”苏樱谦逊道。
  “你们挖塘引的水是从这里引?”说话间来到溪边,王延年问。
  “是,大人!”苏樱道,“水塘就挖在试验田旁边的空地上,用竹筒从这里引水,可节省大量人力、时间。”
  “哦,这倒是机巧,用竹筒引水!”王延年笑道。
  想想也很合理,本来人手不足,量体裁衣用竹筒引水,实用又耐用。
  在山村用竹筒引水到家门口很常见,不用来回挑水,没想到苏樱也用来给水塘引水,
  “待水塘挖好,我们就开始引水,抽空把剩余空地开垦出来,几个月的时间足够做准备,养一养,明年开春能种上稻谷。”苏樱算了算时间。
  “嗯,希望明年这个时候二季稻也种上!”王延年美滋滋幻想道。
  “大人所言极是!”这与苏家人不谋而合,“收割完第一季,翻田犁地赶着种第二季,一块地当两块地用!产量翻番。”
  阿黑、蝶秀等俚人崇拜的看着苏樱,太厉害了,啥都懂。
  他们俚人寨子里也有水田,也种两季稻。
  他们没这么精耕细作,就连第二季水稻,也不是播种,是收割后田里稻桩再生的,没有刻意管理,收成多少随意。
  这样的二季稻其实应该叫再生稻。
  听苏樱的意思,第二季也跟第一季一样撒播种栽秧?
  那得多累啊,收割水稻那段时间,人累得要死,紧接着又是耕田犁地,牛受得了,人受不了呀!
  “哦,你们第二季也用播种栽秧?”王延年也跟俚人一样意外,那劳动强度,壮年汉子都吃不消的。
  “是啊!让田里稻桩自然生长,虽然轻松,但产量不高,浪费一季,不如犁了重新来,不过是多辛苦几日。”苏樱算成本账。
  “可是人受不了啊!”王延年担忧道。
  谁不想庄稼多收成?可也得有那个命啊!不能为了多收点儿粮食,把自己累死在地里,命都没了,种再多粮食又有何用?
  “大人,人的体力有极限,但是我们可以改进生产工具啊!”苏樱道。
  “哦,还有什么工具可以改进,说来听听!”王延年很想知道苏樱还有什么法宝。
  江东犁已经在梧州推广,并且上报岭南道采访使,相信不久,梧州上下都会因江东犁获得嘉奖,考评上上。
  想不到这个女娘脑瓜子这么灵活,还没影的水田竟能想的这么长远。
  若真是水塘养水田实用有效,后面梧州又能增加不少水田。
  若再用播种栽秧种植第二季,那梧州的粮食将暴增!
  那…,想到这里王延年的心咚咚狂跳,整个岭南道推广下去,意味着什么?
  比江南更富饶!家家户户顿顿吃干饭!百姓富庶,官员步步高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