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集市已经收场,卖也卖不出去,索性做人情。
几只野鸡野兔换个美娇娘,划算!
“唉!”看着肥美的野兔给了老太太,小秦氏心疼坏了,这是她家的!
“多谢冯郎君,老身乃荒沟村新到的苏家,长安县令苏步成!”苏老太道。
抬出身份,希望冯大壮善待小秦氏娘俩,只要不作,好歹能把日子过下去。
再恨、再讨厌小秦氏,老太太做不到真让人把她打死,毕竟那是几个孙儿的母亲。
“省的!改日到府上拜访!”冯大壮心中甚是满意。
这美娇娘看着细皮嫩肉的,竟然是官眷,比前面几个粗鄙村姑体面多了,带出去倍儿有面儿。
双方皆大欢喜,各自欢欢喜喜回家。
第110章 这庄稼要长不好没天理
“郑老!”苏步成牵着耕牛,路过郑老儿家。
“苏郎君!”郑老儿笑呵呵道,“今日耕哪家?”
“郑娘子家!”苏步成递过一串钱和半筒蜂蜜的谢礼,“这是那日办理田契的费用,多谢郑老帮衬。”
“唉,苏郎君这是何意?乡里乡亲的,顺手的事儿,苏郎君咋还惦记着?”郑老儿客气道。
“郑老,您就收下吧!”苏步成把钱和蜂蜜一并塞给郑老儿。
“走一趟县城不容易,撇开花销不说,来回一天还不能有耽搁,我一壮年尚且吃不消,郑老为我苏家忙碌,苏某又怎能心安理得,还让您倒贴钱?”
“苏郎君有情有义,郑某乐意效劳!你帮小女耕地,某又岂能收下?”郑老儿往回推。
“郑老,您就别推辞了,我家田契一事您费力又费钱跑一趟,这些费用本该我家出,到哪儿都是这个理儿。
不能乱了这规矩,以后再帮别家办理,郑老是收还是不收?耕地不一样,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与钱无干!”苏步成认真道。
“这、这!”郑老儿心下大为感动,“多谢苏郎君!”
帮苏家跑一趟,郑老儿天不亮就起床,一路紧赶慢赶,天黑才回到家。
去县城办事儿,陪笑脸不说,还要塞钱打点,不然这儿那儿不对,让你来回跑,就是不给办。
郑老儿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钱都带去,除去赶牛车的车资,吃喝都是自带。
苏家要是不还钱,郑老儿不好意思去要,自家是一个铜板都刮不出来。
好在苏家是讲究人家,有钱就急忙来还。
身为村老也不能只为自家谋私利,没了丈夫的女儿一个人孝敬公婆,还要拉扯两个孩子。
平时能帮着拉扯一把,到了农忙,郑老儿也无能为力。
耕牛几家合买,每次只能排三家,女儿那边几乎排不上,只能等自家人手转圜过来再去帮忙。
苏家有了耕牛,谁不想找苏家帮忙?
苏家真的很仁义,不偏不倚,每个妇人家都帮一点儿,四五亩地虽不多,但轻松了不少。
还了钱,苏步成和郑老儿都了却一件事儿。
又寒暄几句,各自去忙。
“郎君来啦!”郑娘子一家早已在地头等着,还备了水,放了几只碗。
穷人家只拿得出这些招待帮忙的。
“郑娘子早!”苏家两兄弟打过招呼,赶着牛下地干活儿。
一个在前面拿锄头把没锄好的地锄一遍,石块、树枝等渣滓捡掉。
一个跟在后面耕地。
郑娘子见状,忙拿着锄头也到前面锄地,面色绯红,女人力气小,锄的地浅。
“娘子到后面把耕过的泥块敲碎即可,这里我来做。”苏老二见郑娘子费力锄地,忙劝道。
“啊?”郑娘子这才回神,后面耕地也需要人,忙拿着锄头到苏步成后面。
郑娘子的公婆、一儿一女也来帮忙,把捡出来的石块、树枝等扔得远远的。
几人配合默契,四五亩地大半天便耕完。
耕完,几人坐地边喝水,牛亦是渴的不行,单独一桶水喝个精光,然后在边上慢悠悠吃草。
这地耕的深,泥土敲得碎,晾晒一下,明日就可以播种。
郑娘子看着精耕细作的地,心里美美的。
不远处的杨春华一家正在费力锄地,公婆年老,杨春华瘦弱娇小,看着叫人揪心。
“春华,王家叔叔、婶子过来喝水!”郑娘子招呼道。
“唉!”杨春华直起身,用力捶了捶腰,背上一大片汗渍。
“阿耶、阿娘,走,过去坐坐!”杨春华丢下锄头。
一家人来到郑娘子家地头,杨春华羡慕道,“瞧这地,这庄稼要长不好没天理!”
“嘻嘻,下午不就该你家了?”郑娘子给三人倒水。
“比不上你能干,你家的地都锄出来了,我家还差得远。”杨春华笑道。
王老汉冲苏家两兄弟笑笑,“辛苦两位郎君!”
“客气、客气!王老!”兄弟俩挪了挪,挤出一个位置,三位男丁坐一块儿。
王老汉也是村老之一,最后一个儿子没了后,整个人几乎垮了,变得沉默寡言。
唯一的孙子阿宝也没了时,不说儿媳杨春华,就连老夫妻俩都没了活下去的动力。
王家本家在琅琊,王老汉在前朝时期官职不如杨老汉显赫,俩人算是政敌,家世比杨家高,几百年的世家大族,根深叶茂。
流放时自家几兄弟,老老少少几十口人,到这里只剩下三十几口,之后又是病的病、死的死,只剩下二十来口人。
分家后,与杨家、裴家、谢家、郑家、赵家联姻,勉强站稳脚跟。
这几家以前都是互相看不顺眼的,最终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摒弃前嫌,抱团取暖。
王老汉很欣赏新到的苏家,有勇气、有活力,不坐以待毙,极具生命力。
可能因为苏步成是基层官吏的原因,苏家人的生活小常识、稼穑之事比他们这些高门大户懂得多。
他们在这里近二十年都没有多少改变,苏家人才来几天,就突飞猛进,大为改观。
苏家人厚道,自己得了好处,不藏私,拉着全村人一起上。
王老汉这些天时常在想,要是那时苏家在,是不是自己的小儿子、唯一的孙子就能活下来?是不是自己也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夜深人静时,王老汉夜不能寐,儿子被拍扁的脸、孙儿黑瘦干枯的身子交替在眼前晃动,搅得他心口疼。
现在的一切于他不过苟延残喘,要不是为了老妻,他早就想走了。
“王老,一会儿我们先帮你家把地锄了,明日再耕地,这样可好?”苏步成道。
耕牛连着辛劳几天,让它歇歇,喘口气,王家这地没锄好,耕起来更费力。
王老汉一个人胡思乱想着,没听到苏步成的话。
“王老、王老?”见王老汉眼神放空,整个人没反应,苏步成伸手在他眼前晃动。
“啊?啊!”王老汉回过神,胡乱回应,“嗯,好、好!”
“你这老头儿,又在发神作甚?苏郎君说帮我们锄地,你怎好意思应下?”王老婆子怼丈夫一句。
第111章 农忙结束
“阿樱,阿樱!看,这样是不是调好了?”村长家里,苏家人在忙活。
苏家人最先干完地里活,因为他们人均耕地最少,劳动力最多。
没了小秦氏、苏荷两个搅屎棍拖累,两天时间就把种播完,水浇上。
沿着地边扦插不少桑树枝,来年正好养蚕。
十九缸的粉早已晒干,苏樱带着家人来做粉条。
“嗯嗯,不错,就这样!”苏樱看了看煮的羹汤,“倒出来晾凉就可以把生粉掺入揉成团,记得配比,别掺多了,也别掺少了!”
“省的、省的!”众人七嘴八舌的,吵的苏樱脑瓜子嗡嗡的。
少年们这些天早上都有起来晨读温习课本,这会儿也来学做粉条。
碾粉、和面、擀面这些体力活儿都是少年们做,杜氏、韦氏负责下锅煮,捞起来放冷水中冷却。
苏樱、苏绿带着三个小豆丁理顺晾晒。
老太太看看这里又看看那里,最后看到满院子一竿一竿挂的满当当的粉条,心里美得不行,好有成就感。
两天后所有的粉都加工完毕。
又将晒干的粉条收下来,分成一小扎一小扎用麻线捆扎起来。
整整齐齐码放,装了八九个箩筐。
“呀,这么多!”陆续有播种完的村民来帮忙,却不想苏家已经干完。
看到满地摆着装满粉条的箩筐,每个人心里满满的,感觉自己是暴发户。
“是啊!这些粉看着多,其实并不多!顶天不过二百斤!”苏樱笑道。
晒成粉条后比较占位置,一个箩筐装不了多少。
“都弄完了?”村民们见大缸子都空空的,“走,再去挖些!”
还有几天交货,赶一赶还能做一批出来,没人舍得浪费时间。
地里还有人在播种,山坡上则是挖蕨根、葛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