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我是雍正嫡次子 第154节

  不过……
  “你说的很好。”胤禛从未如此清醒地意识到,儿子真的能成为天下共主,但,“这和你不顾自身安危要去四川有什么关系?”
  弘书:……
  阿玛果然是直男机器人吧,这样的气氛他都能抓住‘最不重要’的那点。
  弘书深吸一口气,坚定地道:“当然有关系!”
  “阿玛,儿臣想做天下共主,想让我大清万世不易,但做天下共主难道只靠想想就行吗?想要做出远超前人的功绩,就得有远超常人的能力。儿臣是聪明不错,但这天下神童何曾少过?只靠聪明是不行的,坐在皇宫里、埋首于案牍,或许能让儿臣成为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却绝不可能让儿臣成为文韬武略的开拓之君。”
  “阿玛,说个大不敬的话,您为什么在没有接受过正统储君教育的情况下还能做的这样好?能想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这样立竿见影、泽被后世的政策?是因为您在潜邸的时候,常常去各地办差!您看见过这个国家最真实的样子,您知道这个国家真正的病症在哪里,您明白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儿臣也想像您一样,低下头、走出去,看一看山河大川,看一看膏腴华盛,也看一看衣衫褴褛。”
  “儿臣不想做纸上谈兵的赵括,更不想做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弘书说完后,直直地看着阿玛,不放过他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于是,他没有错过阿玛在嘴角牵动下微微收缩的法令纹。
  这是表情放松的信号!
  弘书感觉吊着他心的那根细线也柔软了些。
  胤禛没有说话,他捻着手上的数珠,同样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儿子的表情姿态。
  ——儿子是真心实意的。
  他做出这样的判断,捻动数珠的速度快了些。
  儿子说的有道理吗?有道理。他的想法有必要吗?有必要。如果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不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支持他出去看一看真实的天下是什么样子。
  但……他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
  数珠在手中转动了不知道多少圈,弘书心中本来变柔软了的细线不知何时又紧绷起来,弘书意识到,他没必要在这里和阿玛比谁更能沉得住气:“阿玛……”
  话语却被胤禛竖起的手掌打断。
  他的情绪早已平复:“朕知道了,你先回去。”
  弘书顿了顿,最终没有选择再说些什么,站起身行礼:“儿臣告退。”
  胤禛又独坐良久,招来苏培盛:“传怡亲王。”
  允祥来的很快:“臣参见皇上。”
  “十三,来,坐。”胤禛招呼他。
  允祥看看位于他四哥面前的小墩子,怎么办,有种儿子坐在老子面前受训的既视感。
  好在苏培盛十分有眼色,立刻给他搬来一个高些的圆凳,并将小墩子撤走。
  “皇上唤臣来可是有事吩咐?”
  胤禛顿了顿,问道:“钦差大臣你思量的如何了?”
  允祥了然,立刻汇报自己拟定的几个人选:“兵部尚书三泰…銮仪卫銮仪使路振扬…步军统领…振武将军…”
  胤禛垂眸‘嗯’了一声,然后话音一转,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十三,你还记得,有一回,你同朕一起,去河南验收淮河堤坝,突发奇想,隐瞒身份过去时一路看到的景象吗?”
  允祥脑中电光火石地闪过一连串画面:“当然记得!”
  那次,他和四哥见识到了什么叫民不聊生,所以如今,他四哥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
  第167章
  四哥突然提起这个做什么?难道是河南又出岔子了?允祥心中思量,皇上是在太子离开后第一个叫我过来的,难道是太子发现了什么,来跟皇上告状?
  有可能,太子好像隐约有些不喜田文镜,前次那么力保谢济世二人。
  不过……太子若和田文镜对上,他还真不好站队。
  毕竟田文镜,代表的是皇上的意志。哪怕他在办差中有些行差踏错,只要不是皇上特别厌恶的原则性错误,皇上就不可能对他卸磨杀驴。
  琢磨着一会儿该怎么回话才能显得自己没站队的允祥回过神后,才发现他四哥沉默的时间好像有点长。
  ——看来太子告的状很棘手啊。
  按心里意愿来说,允祥肯定是不想掺和到太子和皇上的矛盾中去的,但,他四哥对他实在是好,让他眼睁睁看着他四哥作难他也办不到。
  “皇上,怎么忽然提起这件事?可是河南又出事了?”最终,允祥还是选择主动询问。
  胤禛从沉思中被唤醒,顿了顿道:“没有,朕只是突然想起来了。”
  河南没出事?难道他猜错了?允祥略感疑惑地微微皱眉,不是他不相信他四哥,只是他四哥确实不是一个容易心血来潮的人,而且还心血来潮到把他从一堆没处理完的公务中叫过来,只为问一句话。
  他疑惑的时候,胤禛终于又开口了,语速缓慢,像是在思考合适的措辞:“十三,你觉得,那一次的经历,对,朕的影响,大吗?”
  允祥微微挑眉,沉吟后肯定地道:“大!就是那次以后,皇上您才对贪污更加恨之入骨,之后又频繁向皇阿玛请旨去各地验收河工,后来又接了户部收缴欠款的差事。”
  因为国库没钱,即便尽最大力收拾了贪污克扣的情况,河工上的银子缺口依旧很大,一遇汛期,基本全国各地都有水灾。
  “等您登基后,更是下狠手整顿吏治,又在河工上投入颇大,这几年兴修的水利都快赶上才立国时几十年的了。还有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之策,不都是因此而起吗?”
  允祥这么一说,胤禛还真有点恍惚,原来那次的经历,对他的影响那么大吗?他自己竟都没察觉。
  有时候,可能真是旁观者清吧。
  胤禛手上数珠转动的速度又快了些:“那你觉得,太子需要,看一看,那样真实的民间吗?”
  所以是为了太子的教育?允祥恍然大悟,别说,这事还真挺重要的。
  “当然。”允祥毫不犹豫地道,“殿下天资聪颖,又难得天生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未来必定能有一番作为,尽早了解真实的情况,或许未来的成就还能更上一层楼。”
  “您不令殿下继续在上书房念书,而是拉起詹事府的班子早早让殿下入朝,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允祥说的不错,他的答案没有出乎胤禛的预料。胤禛也知道,就算他将满朝的大臣全部问一遍,这些人也不会给出第二个答案,甚至这些人在回答的时候连犹豫都不会有。
  所以,还是他太身在局中了吗?
  胤禛眉头微琐,心里天人交战,在允祥再次唤他的时候摆摆手道:“朕再想想,你先去忙。”
  这事还需要再想?将各地不太严重的灾情折子匀一些给太子去处理不就行了?允祥怀着不解退下。
  纠结一时半会儿没个结果,胤禛不打算再枯坐浪费时间,先去将今日的折子处理完。
  翌日。
  苏培盛惯例提醒皇上该用午膳了。
  胤禛扭扭脖子,站起身道:“去问问皇后用了没有,没用的话朕过去用。”
  乌拉那拉氏自然是没用的。
  “参见皇上。”
  胤禛握着手将人扶起来:“你才好了些,莫要多礼,当心累着。”携手坐下,他打量乌拉那拉氏,满意的点头,“气色又好了些。”
  乌拉那拉氏道:“您倒是清减了,可是吃的不合胃口?”
  胤禛摸摸脸颊旁一直消不下去数量还见多的小疙瘩:“上火一直断断续续的。”
  乌拉那拉氏闻言就要叫人去吩咐御膳房。
  胤禛阻止了她:“御膳房都知道。”
  乌拉那拉氏这才放心,又温言说起一些下火的法子,劝胤禛多注意身体。
  不过也没多说,毕竟谁也不喜欢翻来覆去的啰嗦。
  胤禛本想直接告知皇后儿子的打算,问问她的想法,但又想到皇后的病不能大惊大怒,他决定委婉些。
  “皇后,你可还记得,在王府时,朕时常外出办差?”
  乌拉那拉氏有些奇怪他突然回忆起往昔,不过并没有询问,而是顺着他的意思答道:“自然记得,皇上您那时忧心国事、一心为皇阿玛分忧,臣妾记得,有一两年,您在京城的时间都不超过两个月,每次回来,您都要瘦上许多。”
  她看了胤禛一眼,语带玩笑地道:“臣妾那时候,常常忧心您在外的安危和吃住,但能力有限,您又不爱多带行李,只能每次趁着您回来的时候多给您补补,偏您不爱吃荤,府里的厨子为了菜色被臣妾逼的都老了好几岁。”
  “让你操心了。”
  话是真心的,但乌拉那拉氏觉得皇上这句话说的有些心不在焉。
  皇上在思量怎么开口吗?乌拉那拉氏若有所思,和外出办差有关?难道是想给她娘家哪位兄弟差事?
  如果真是这样……事是好事,但,还是劝皇上打消念头吧。她娘家几位兄弟能力平平,小六才刚立太子,这时候出去容易被有心人下套陷害小六。
  拿定主意的乌拉那拉氏静等皇上开口。
  胤禛琢磨了下,缓缓开口道:“你觉得,朕给小六派几个外出的差事如何?”
  那怎么行!乌拉那拉氏差点脱口而出,幸好理智一直盘踞在脑子里,生生让她把已经到喉咙眼的话咽了回去。
  冷静,冷静,皇上能来问自己,证明他也没有下定决心,劝回来的机会很大!乌拉那拉氏说服自己,理了理思路,就要开口,但嘴巴却像是被粘住了一般,张不开。
  皇上刚才先提到他出门办差。
  然后才说想让小六也出门办差。
  为什么?
  因为皇上想要一个承继自己理念的继任者,他在按自己的经历培养小六。
  脑子里划过这道光,乌拉那拉氏心往下沉,她问自己,为什么不想让儿子出门?因为外出有危险,担心儿子会受罪。但这是皇上给太子安排的路,通向未来,和儿子的前途相比,你的担心重要吗?况且你怎么确定,儿子愿不愿意出门办差呢?
  儿子肯定是愿意的。
  乌拉那拉氏知道,儿子一直是崇拜他的皇阿玛的,也一直将皇上作为他的目标,若叫儿子知道,是自己阻止了他重走他皇阿玛的路,会不会在心里偷偷怪她呢?
  “皇后?”胤禛轻唤沉默的皇后。
  乌拉那拉氏苦笑:“皇上见谅,臣妾……妇道人家,方才听您所言,第一时间想的便是外面不安全,路上奔波太受罪,竟是抵触的心理占了大头。”
  胤禛点点头,看吧,皇后也这样想,他就说,哪有为人父母不担心孩子的,他的纠结很正常。
  “你……”
  “但臣妾又……”乌拉那拉氏意识到自己打断了皇上的话,立刻住嘴,“您说。”
  胤禛本也没什么要说的,见皇后话还没说完就摆摆手:“无事,你说罢。”
  乌拉那拉氏这才继续:“但臣妾又想了想,您对弘书的疼爱不下于臣妾,难道您就不忧心吗?您肯定是忧心的,所以您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是因为这样做,对弘书的好处大于坏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