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我是雍正嫡次子 第153节

  胤禛用筷子将他的筷子拨开:“冷了,冬日不许吃凉的。”
  弘书只能放弃:“回头我去暖房看看,是不是培育方法出问题了。”
  “这些小事无需你操心。”胤禛道。
  弘书找到机会拍马屁:“涉及您的膳食,怎么能算是小事!”
  胤禛瞥他一眼,起身:“用完了就快些回去做事,别在这磨蹭。”
  弘书跟着他:“您又嫌弃我,儿臣还不够努力吗,天天早起晚睡,个子都长得慢了。”
  可惜叫苦没有得到丝毫眼神,因为他叫苦的对象比他起得还早睡的还晚。
  弘书又操心上了:“您这突然上火,说不好就是没休息好的缘故,事情是做不完的,您一会儿还是先午休片刻再忙吧。”
  真啰嗦,胤禛给个眼神让话痨儿子赶紧走。
  被嫌弃的弘书滚回詹事府,召集属臣商讨钦差大臣的人选。
  当然,对他们就只说岳钟琪和驻陕都统互劾之事。
  尹继善率先问出核心问题:“殿下,要招揽岳总督吗?”
  弘书摇头:“没必要,孤只是想找一个公正的人,理清是非曲直,不要令任何人蒙受冤屈。”
  话是这样说,但殿下在这场互劾案中明显是偏向于相信岳钟琪的。
  尹继善垂眸思索,因为殿下考虑钦差大臣还要顺便负责将轮换军队带到云南,所以要求优先选择有带兵经验的人,否则派个没带过兵的,半路上若是发生啸营或者骚扰地方,殿下脸上也没光。
  只是将殿下手下几个有领兵经验的人一一数过去,尹继善却都觉得不合适——岳钟琪的品级太高了,身上还有一等公的爵位,案件另一位又是都统,要想压过这两位调查出个是非曲直,身份稍微低点还真不行。
  至于身份能压过的,又没有带兵经验。
  尹继善委婉表达了难处。
  明安图提议道:“若不然还是选个身份高的,前往云南轮换的军队本就有将领,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应当也出不了大乱子。”
  弘书摇头,他们不知道,他却是知道的,这次带军的人主要还是要去那边查明那一股匪徒到底和岳钟琪有没有关系,顺便带军将其剿灭的。
  当然话不能这么说:“同级将领不少,若意见不一,又该听谁的?”
  当然他也清楚自己手下的情况,于是道:“先想想吧,实在不成孤再去同十三叔商议就是。”
  将事情交给属下,弘书的重心转到别的地方。距离和莽鹄立第一次接触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他们也该初步商讨出个结果了。
  这次是莽鹄立借着一件可有可无的公务主动找了过来,弘书本以为这次应该能有点进展,哪怕是漫天要的价往下压一压呢,好歹也是个能继续谈的态度。
  结果莽鹄立话里话外的意思让他十分迷惑,竟然对被他否决的联姻之事十分坚持,反倒暗示火器配备的事可以退让。
  弘书叫来明安图,疑惑问道:“莽鹄立他们私下没人来接触你吗?”
  “有。”明安图肯定道。
  “那是你说的太隐晦,他们没懂?”弘书将莽鹄立的意思说了一遍。
  明安图惊讶,然后恍然,继而惭愧:“这……可能真是奴才的原因。奴才本想着不能太快给他们甜头,便暗示他们不要得寸进尺,想想准噶尔,殿下您愿意给蒙古各部培育学子的机会已经是底线,火器配备和联姻之事没有可能。”
  “可能、可能是奴才说的太绝对了,他们以为您更难接受火器之事,就……”
  弘书:……
  好吧,也不是不能理解,明安图也是好意,想尽力打压对方的期望值。而在莽鹄立他们看来,自己身为太子,自然会更忌惮蒙古各部想要武装自己的心。
  明安图知道自己办砸了事,跪下就要请罪。
  揉揉眉心,弘书摆手阻止了他,让他起来:“你想的没问题,结果出现偏差,也不是你的错,毕竟事不可控、人心更不可控。没事,不是什么大问题,多折腾几回罢了。”
  明安图还是很愧疚:“奴才回去再与他们接触……”
  “不必。”弘书道,“态度变的太快,只会让他们想的更多,就这样吧,压一压他们也好,免得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牺牲女子来换好处。”
  殿下好像十分讨厌联姻之事,明安图不是第一次听到殿下类似的言论了,四公主出嫁之时,他就偶然听见过太子殿下责怪自己无用的低语。
  想到宫中还有一位未出嫁的公主,明安图垂眸,思量着如何能替殿下分忧。
  ……
  “六哥。”好容易逮到哥哥有空的福惠缠上来,撒娇,“皇阿玛今年怎么还不去圆明园啊。”
  往年可是正月里就会去圆明园小住的,他在宫里待的都快闷死了。
  “皇阿玛身体不适,有些上火,何况如今天还冷,圆明园只会比宫里更冷。”弘书摸摸弟弟的狗头,“等皇阿玛好一点再带你过去。”
  事关皇阿玛身体,福惠自然懂事:“那六哥你最近有没有出宫的行程,也可以带着我啊。”
  弘书想了想:“常保汇报说几条主路翻修的差不多了,我最近应该会找一天去看一看,到时候带着你吧。”
  “好唉!”福惠欢呼,开心的给他六哥捏肩捶背。
  弘书享受弟弟的殷勤。
  “舒服吧六哥?”福惠眼珠子咕噜咕噜转。
  弘书眯着眼:“还行。”
  福惠手上的力气大了些:“那六哥,商量个事呗。”
  “嗯?”
  “等我能办差的时候,你能不能多给我安排些像五哥这次这种能出远门的差事?”福惠道,“咱们大清这么大,书中写的美景那么多,我却连京城都没离开过。”
  弘书他们几个还好,好歹小时候还跟着康熙出去围猎过,也算是踏出京城了。
  福惠就惨,小时候身体不好,连雍王府的门都甚少踏出,等进了宫就更难了。好不容易身体养好了些,偏偏碰上个不爱出远门的胤禛,到现在,他都没机会踏出北京的边界线呢。
  “可以是可以,前提是你得好好锻炼,先把你那副身体养好。”弘书习惯性地开始唠叨,“出远门可没有你想的那样舒服,尤其是水土不服之下,很容易得病,你看看有多少人是出远门后就再没消息的。也别想着带够人和东西就没问题了,前明的第一个太子朱标知道吧,他出门的规格能低吗?还不是因为在外奔波染病……”
  福惠能怎么办呢?只能嗯嗯啊啊地附和,表决心自己一定会好好锻炼身体。
  意犹未尽地唠叨完弟弟,弘书继续道:“……不过咱们大清的美景确实很多,扬州湖畔的秀美、泰山五岳的雄伟奇骏、庐山瀑布的磅礴……除了这些闻名于天下的景点,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景色也很绮丽,比如四川,那里就有一种‘树在水中生,水在林间流’的奇特景观……”
  弘书描述着记忆中的九寨沟,很遗憾这辈子可能无法再看它一眼——九寨沟的位置实在偏僻,上辈子都是在七八十年代才发现开发的。
  福惠神往地听着哥哥的描述,忍不住问道:“六哥,你也没出过几次京城啊,更没去过南边,怎么能把南边的山水说的这样传神,好像亲眼见过一般。”
  他本是感叹,却让弘书动作一顿。
  是啊,自来到这世界以后,他就没出过几次京城,出去的那几次见到的也是草原风景。
  而肉眼可见,他未来出京城的机会只会越来越渺茫,登基以后更是直接别想。除非他想跟乾隆一样,耗费人力物力搞什么南巡。
  ——他不可能做这种事。
  他这辈子如果还想去亲眼看一看这天下,也就登基之前的这几年有一点渺茫的机会。
  弘书猛地坐起,心中忽然涌出不可遏制的冲动。
  他想!
  他想去亲眼看一看!
  这个他将为之奋斗终身的国家!
  第166章
  “你说什么?!”胤禛的表情和语气是难得的不可思议。
  弘书掂量着他的反应,重复了一遍:“儿臣想自荐为这次的钦差大臣,往四川走一趟。”
  本以为至少也会先问问他为什么要去,谁知阿玛却直接变了脸色,一巴掌拍在桌上。
  “砰!”
  “你告诉朕,你在想什么?!”
  弘书嘴巴刚准备张就被打断。
  “朕告诉你,你想都别想!”
  “立太子是为什么?是为了王朝稳定!从你成为太子那一刻起,你的安危就不再是你个人的事情!而是和这个国家绑在了一起!”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别告诉朕你不知道外面有什么危险!不说染病,就说反贼,你以为这些年民间的反贼都消失了吗?朕告诉你,没有!朕的案桌上,每天都能接到各地报告反贼的消息,他们不敢到京城来送死,难道还不敢对一个孤身在外的太子动手吗?”
  “你可知道,一旦你出了事,国家会迎来怎样的动荡?”
  “你还想去四川!怎么,是生怕自己出不了问题?”
  胤禛说的直上火,他对岳钟琪的疑心可还没有消除,在他看来,儿子这一去简直就是专门去送的,愚蠢程度甚至可以和前明把自己送到土木堡的英宗相提并论。
  他不禁怀疑,这还是他那个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儿子吗?
  弘书本来是想在轻松的氛围下和阿玛慢慢磨这件事的,但阿玛的态度却在得知他的意图后急转直下,这让他不得不严肃起来。
  “皇阿玛,您说的这些儿臣都明白,也都想过了。”弘书正经道,“正是因为明白外出可能会面临的危险,所以儿臣才想着趁着钦差大臣这个机会外出,有大军在侧,儿臣时时刻刻位于大军中央,若这样还有人能冲进来伤害到儿臣,那儿臣即便是躲在宫里也是没用的。”
  “至于四川。”弘书顿了顿,直言道,“皇阿玛,儿臣以为,岳钟琪绝无可能造反,这甚至不是因为他有多忠心,而单纯地只是因为他不是个傻子。在您和祖父的治理下,如今的大清不说盛世,至少大多数百姓都是安居乐业的,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岳飞后人,岳钟琪不会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他造反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才会把曾静直接送到您面前来。”
  胤禛黑着脸,高涨的火气让他脱口而出:“饱读诗书就不会造反?吕留良难道不够饱读诗书?说不定正是因为他饱读诗书才更会选择造反!毕竟在他们这群饱读诗书的汉人眼里,我满清就是异族!他岳钟琪身为岳飞的后人,若是不造反,就是背叛先祖!”
  弘书抿了抿唇,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阿玛终究还是十分在意这一点的。
  为了不被提前泄露自己的打算,所以弘书一来的时候就让阿玛把其他人都挥退了,这会儿没有外人,弘书也就大胆放下规矩,搬了个小墩子坐在他阿玛身前,看着他的眼睛认真说道:“可是皇阿玛,我们本就是异族啊。”
  胤禛眉目紧压。
  “这里没有外人,儿臣想和您当普通父子一样,说说掏心窝子的话。”弘书没有退缩,“阿玛,我们是满人,对于占据这天下绝大多数的汉人来说,我们确实是异族。不止我们,蒙古人、苗人、瑶人、回人等等,都是异族,但是异族又怎么样呢?这片大地上,从古至今生活的异族还少吗?现在的汉人里,又有多少以前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存在?您在《大义觉迷录》不也说了,炎帝在上古时期都被称为蛮夷呢,可现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不照样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
  “阿玛,当我们不在乎它的时候,异族也不过是一个区别身份的名词而已,您不喜欢这个词,那我们换一个就是了,民族如何?由万民组成的族群,我们不讲血缘,讲文化、讲语言、讲历史、讲习俗,当在这几个方面拥有共同性的人就是一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有很多个民族,我们是满族,汉人是汉族,蒙古人是蒙古族,苗族、瑶族、回族……而对外,面对鄂罗斯、英吉利、西班牙这些文化语言更加不同的国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统一成为一个民族,就叫……中华民族,如何?”
  “阿玛,儿臣一直知道,您不想像先祖们一样,只做满人皇帝,您想做的是天下共主。”
  “儿臣也是。”
  “儿臣也和您一样,想做天下共主,想做承继了从秦到明正统的中华皇帝。”
  “要做到这一点,儿臣觉得,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去除掉心中给自己的身份枷锁,不偏满人,也不偏汉人。这天下,只要是在我大清疆域之内生活的百姓,无论他是哪个民族,都是我的子民,我只会用法律去审视他们,而不会用身份去给他们定个三六九等。”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子民面对外人时,不会说我是汉人、我是满人,而是说我是清国人!”
  “就像,汉人和唐人一样。”
  胤禛眼神触动,他一直都看得出来,儿子对满汉之别并不特别上心,他曾经一度也波动过,想要教导儿子满汉之别,但每次都在冥冥中放弃了。彼时他并不明白是为什么,如今倒是想通了:或许,他潜意识里知道,想做天下共主,就不能在乎满汉之别。他已经晚了,却不能再给儿子套上这层枷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