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当年许传勇刚从村里出来,在县城租了个小铺面做家常菜馆,可惜生意太平淡,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太多钱。
  和陈晓燕结婚之后,就去了兆州闯荡。
  可如今年纪到了,厂里的活干来干去其实也赚不到多少。兆州的消费又比老家要高,回景利做餐饮的话,和呆在这儿差不多辛苦,还不如就回老家待着也踏实。
  人嘛,活来活去也就讲究个落叶归根,到年纪之后,便开始频繁怀念家乡了。
  两人唯一担忧的便是许越。
  县城的教育自然比不了兆州,而且许越本身文化成绩就不怎么样,全靠着体育托举着。
  若是回了景利,那边的老师和教学方式许越能适应吗?
  可单独把许越一个高中生留在兆州显然更不现实。
  许越也看出了父母的迟疑,心中没有半分不愿离开的低落情绪,反而只有狂喜。
  心脏一瞬间剧烈跳动起来,恨不得下一秒就能瞬移到景利和常玉重逢。
  他给许传勇和陈晓燕各自夹了一筷子菜,而后真心赞扬道:“爸做饭这么好吃,开饭店的话生意肯定好。”
  陈晓燕心情复杂地看一眼一直以来还算懂事的儿子,试探性地开口问道:“许越,如果爸妈要回老家去,你同意吗?”
  “同意啊!怎么不同意。”
  许越想也没想便回答道。
  按上辈子的记忆,这个问题陈晓燕应该还要再过些日子才会问出来。但许越巴不得陈晓燕再早点问呢,今晚就收拾东西搬家回去才最好。
  许传勇也陷入思考,似乎在认真衡量留在兆州和回景利之间的利弊。
  父母想要离开兆州的关键事件猛然提前,在许越似有若无暗示的推波助澜下,两人最终下了决定。
  一周后,夫妻俩从工厂辞职,开始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准备许越的转学手续。
  许越欣喜若狂,知道这个消息后恨不得蹦起来给两人一人一个香吻。
  但出于自己在父母面前的人设,他还是什么都没表现出来,只是很平静地表示我知道了。
  他的户口在被收养后就已经迁走,户籍所在地一直填的景利县。
  加上现在还没到高三,要转学的话,算不上特别麻烦。
  只是学校里有些不舍得他这么好的体考苗子,打电话劝说许越好几次,都被少年以想跟着爸妈为由拒绝掉。
  陈晓燕认真找许越聊过几次,确认许越并没有半点迁就父母的委屈和对这里的不舍,才堪堪放下心来。
  两人没读太多书,对体考相关的事更是没有半分了解。许越信誓旦旦地说不影响,他们也只能相信。
  其实还是有些影响的,毕竟小县城的教育再怎么样也还是比不过市区的高中。
  要说影响很大吗,也不见得。
  毕竟许越现在就读的这个学校也不咋地,景利那边如果能成功进一中,许越有把握拼一把上个好点的本科。
  虽说户口原因许越转学不特别麻烦,可高二转学本就不是个简简单单就能办好的事,好在前几年许越的奖项成绩十分优秀,摆在一块儿看着格外美丽。
  景利那边的又因为生源一直一般,接收一个有可能通过体考考上重本的学生,对景利一中而言显然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转学手续很快在家长的奔波以及一中那边的支持下搞定。
  两夫妇倒是没想到,从小学开始考试就经常不及格的儿子,靠体育还能成为一块香饽饽。
  这事过后,两人对许越反而上心很多。
  一切都办妥,几人抵达景利安顿下来之后,已经离高二下期开学没多久了。
  短短一个月的寒假,许越一直在忙着搬家和转学的事,一家人连年都没好好过。
  挤出来的时间,许越不是自己拉练试着找回从前跑步的习惯和感觉,就是挠着头从高一的教科书开始研究、做题。
  十七岁时网络还没有后来发达,许越天天拿着他那个砖头一样的古早触屏智能机在qq群聊发言。
  他把自己伪装成对高中知识感兴趣的初三小同学,引来一堆热爱装叉的高中生教他写题。
  虽然走的是歪门邪道,但不得不说用处不小,起码很多高一的基础知识许越彻底想起来并且掌握了。
  高二的题看着也不全是外星语了。
  许传勇和陈晓燕在离一中不太远的一个安置小区外租下一套上下两层连通的房子,一楼对外做生意,二楼便自己住。
  回来之后两夫妻一直忙忙碌碌,忙着办营业执照,也忙着到处向做餐饮的前辈取经学习。
  最终许传勇决定开始做烧烤生意。
  而许越呢——他每天固定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分别从家里出发跑步到常玉之前所说的他居住的那个社区绕一圈,然后又原路跑回来。
  美其名曰训练,其实就是妄图在路上偶遇常玉,说不定还能早点认识还是高中生的老婆,提前把人拐回家。
  结果现实又向他泼了一盆凉水。
  整整一个星期过去,眼看着马上就要正月十五,过完元宵就要开学,他连常玉的影子都没见过。
  许越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常玉当年说的社区根本不是这个地方。
  或者说常玉当时是骗自己的?
  ……不可能,常玉怎么可能骗他。
  【作者有话说】
  每天不是在家就是在图书馆的常玉打了个喷嚏。
  第10章 你谁啊
  学生们的消息总是格外灵通,还没开学,高二部分学生就知道了有转学生的消息。
  众人奇怪这个转学生为什么要从市区转回县城,也有人疑惑为什么偏偏挑在高二下期转来。
  当然,更多人还是在好奇转学生是男是女,会去哪个班。
  景利一中有自己的教学模式,高一二并不区分普通版和尖子班。
  为了保证每个班平均分差距不太大,学校将少有的这些特长生平均分散在每个班。
  有班主任和学生对这个模式并不满意,巴不得高一开始就像高三那样把特长生们单独安排在一个班。但这个模式从一中建校起就存在,其中利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调整已经十分稳定,显然并不会因为部分人的反对更改。
  还有比较人性化也方便许越的一点是,学校那边允许许越在学校给出的几个班里自己挑一个去插班。
  正好赶在大课间,学生们被赶去操场跑操,几个班主任恰好都在办公室。
  想来想去许越也看不出来谁是常玉的班主任,只能试着换个方法。
  他对着几个老师道:“老师,常玉在哪个班?”
  常玉这名字在整个高二都不陌生,因为成绩,也因为一些别的事儿。
  故而在场几位老师很有默契地偏头看向最旁边坐着玩手机的男老师,后者抬头上下打量许越,“我班上……怎么,你朋友?”
  这老师看着四十来岁,坐着也能看出来个子不矮。看得出来平常应该有运动的习惯,身材还不错——当然,只是在同龄人对比下显得身材还不错。
  虽然对方说得是方言,但许越还是大概能听懂意思。
  他心中一喜,没注意到对方打量自己的眼神有些不太礼貌。
  只是庆幸自己离常玉又进一步,笑着答:“是朋友,老师,我就去您班上吧?”
  男人看着对有没有插班生完全不在意,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只淡淡嘀咕了句,“常玉还能有朋友?”
  嘀咕完又站起身用带着口语的普通话对许越道:“那你跟我来吧。”
  许越的话说出口之后其他几位老师便离开了,还在原地的教导主任也正忙着整理许越的资料。男老师的声音不大,故而那前半句话只有许越听见。
  他皱眉,从男老师的语气里读出一丝对常玉的不耐烦,又担心自己是因为听不太懂方言所以误会了对方那句话的意思。
  但许越什么都没说,只是安静地背着包跟在老师后边。
  老师走在前头,许越就跟在他一步远的侧后方。
  出了办公室,前头的人才开口,“我叫邓处利。”话说完,又用普通话重复一遍,“邓处利。”
  许越点头应下,心里也把这个名字念了一遍。
  邓处利。
  好拗口的名字。
  “你到教室之后先把包放讲台下面,既然你认识常玉,待会他们回来了你俩就一块去大礼堂搬一套桌椅回来。”邓处利在前头走,嘴也不停地安排着。语速太快,普通话慢慢就变成了方言,“我们班没有同桌,单条单排,你就在最后边随便找一条接着坐,明白了吗?”
  上一世何瑞何湉和常玉有时会用家乡话沟通,久而久之许越大概学会一些景利方言,因此邓处利说话他勉强也能听懂,“知道了邓老师。”
  “顺便你找班长,就跟她说是我让你去找她的,让她帮你领一套教科书——你应该不认识班长,常玉认识,让常玉给你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