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6 转角
白堤口,一位穿汉服的小姑娘举着手机左看右看。
壳上404贴纸在灯下反光。
她怯怯递回:“地上捡的,正想交给保安。”
宋晚意弯腰喘气,连声道谢。
7 归位
22:36,手机失而复得。
四人瘫坐在堤岸石阶,湖面灯船依旧。
梁屿把失而复得的手机举向天空,像举起一盏小小的灯塔。
宋晚意笑:“西湖的夜,连小偷都温柔。”
专辑版跟我说:歌名(广告)
8 尾声
无人机再次升空,镜头里四张脸被灯船映得通红。
字幕飘过:
“手机丢了又找回,西湖夜的魔法。”
风掠过水面,带走惊魂,留下笑声。
手机失而复得,四人瘫坐堤岸石阶,额头汗雨交错。灯船在湖面缓缓漂过,像一条条发光的鱼。梁屿把机身尚热的云台相机对准夜空,快门声轻响,定格这一秒的惊魂与狂喜。宋晚意低头检查手机完好,指尖仍在颤抖,却忍不住笑:“原来西湖真的会魔法。”陈铭川把直播画面切到实时弹幕,一片“666”刷成银河。陆宇从背包摸出四罐冰可乐,拉环“嘭”地一声,气泡在夜色里炸开,像庆祝礼炮。四人举杯,可乐罐碰在一起,清脆声盖过了远处的船笛。梁屿把可乐一饮而尽,抬头看天:“手机没丢,故事继续。”宋晚意点头,把无人机再次升空,镜头俯瞰,四张脸在灯船光影里明亮如初。笑声顺着湖风飘远,飘向下一段旅程。
下一站,我们将抵达黄山云海,那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美景。然而,当夜幕降临,我们准备在帐篷里休息时,却发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帐篷漏雨!
第90章黄山云海
第90章 第七站 黄山云海(帐篷漏雨)
1 雨幕登山
7月1日午后,黄山脚下暴雨如注。缆车在雾中摇晃,玻璃上全是水痕。
梁屿把背包护在怀里,里面是四顶轻量帐篷——出发前淘宝团购,每顶79元,好评返现5元。
宋晚意刷着天气app,叹气:“雷阵雨持续到晚上八点,云海没戏。”
陈铭川甩甩雨衣帽子:“有雨才有云,走!”
2 云谷寺出发
15:30,四人踏上石阶。雨水顺着台阶奔涌,像一条湍急的小溪。
陆宇边走边用防水袋套无人机:“别没到山顶就先坠机。”
17:10,抵白鹅岭,雾浓得只能看见前方十米。
梁屿掏出一次性雨衣——垃圾袋升级版,四人相视大笑,套上继续爬。
3 搭帐篷
18:45,到达光明顶露营区。地面泥泞,石块硌脚。
宋晚意选了一块略平的凹地,四人分工:
梁屿打地钉,陈铭川拉防风绳,陆宇检查内外帐贴合度。
风把帐篷吹得鼓成气球,宋晚意整个人趴在帐顶压风,像按住一只逃跑的河豚。
19:25,四顶帐篷排成“404”阵型。雨水顺着帐檐往下淌,汇成一条小沟。
4 漏雨危机
21:00,电闪雷鸣。第一滴雨渗进帐内,落在梁屿额头。
他伸手一摸:“完了,接缝胶条开胶。”
宋晚意打开手机灯,光束里雨丝如银线。
陈铭川把塑料袋剪成补丁,用胶带贴在漏水点,不到五分钟又鼓包。
陆宇苦笑:“79元果然买不到安全感。”
5 临时避难
21:30,雨势升级。四人卷睡袋,冲进旁边管理站走廊。
值班大叔递来干毛巾:“每年暑假都有你们这些不怕死的。”
梁屿把湿发往后一撸:“不是不怕死,是想看云海死而无憾。”
大叔笑,指了指墙角:“有热水和泡面,十块一碗。”
四人凑钱买了四桶老坛酸菜,蹲在走廊吃,头顶灯泡晃啊晃,像舞台上的追光。
6 云海补偿
凌晨4:50,雨停了,风把雾吹开一条缝。
值班大叔敲门:“小伙子,运气不错,云海来了!”
四人穿着一次性雨衣冲向光明顶。
脚下云涛翻涌,旭日像蛋黄破壳,金线一束束洒下。
无人机升空,镜头俯瞰:四顶彩色帐篷在白色云海里漂,像四艘小船。
梁屿把相机对准宋晚意,逆光中他睫毛沾着细小水珠,像撒了一把碎钻。
7 回程
下山缆车排队时,陈铭川把昨夜补帐篷用的塑料袋折成纸飞机,往峡谷里一扔:
“79元的学费飞了。”
飞机被风卷着,打了个旋,瞬间不见。
宋晚意把剩下的胶带缠在登山杖顶端,做了个简易旗杆,旗面写着:
“漏雨不漏水,404继续飞。”
山风猎猎,旗帜飘扬,像给下一段旅程吹响口哨。
风卷残云,四顶破帐像彩帆。少年把漏雨当鼓点,笑看云海翻浪。下一站,景德镇做陶,把昨夜狼狈烧进瓷里。
第91章景德镇做陶瓷
第91章 第八站 景德镇做陶(刻字杯)
1 窑火初照
7月3日清晨,皖赣线绿皮车喘着粗气把四人卸在景德镇北站。出站口的风带着高岭土的清冽,像刚开窑的白瓷。
他们背着包,跟着导航穿过一条叫“陶溪川”的老街,路旁的梧桐叶落进光影里,发出瓷器碰撞般的轻响。
目的地是“乐天陶社”体验工坊,门口挂着一块手写木牌:
“今日名额:已约四人,请直接进。”
2 泥与手
工坊里,拉坯机“嗡——”地旋转。师傅姓余,手上布满裂纹,却像釉下暗纹一样好看。
“先摔泥,再定心。”余师傅把一块雪白高岭土掼在转盘中央,泥发出“啪”的一声闷响。
梁屿第一个上手,手心沾满泥浆,泥柱在他指间忽高忽低,像不听话的陀螺。
宋晚意笑他:“算法大神也驯服不了黏度12000的泥?”
轮到宋晚意,他屏息凝神,泥柱渐渐扶正,却在最后收口的瞬间塌成一朵蘑菇。
陈铭川和陆宇更惨,一个把泥拉成了麻花,一个把泥压成了饼。
余师傅拍拍手:“别管形状,先学会听泥的呼吸。”
3 刻字
泥坯阴干半小时,进入修坯与刻字环节。
四人各分到一把竹刀,刀尖薄如蝉翼。
梁屿在杯底刻下一行极细的小字:
“泰山日出404km/d第一站”
宋晚意想了想,把杯壁当成路演白板,刻下:
“开源不等于免费”
陈铭川刻得更直接:
“穷游也能很浪漫”
陆宇在杯沿刻上三个小篆:
“恒、义、勇”
刻完,余师傅端来一碗透明釉水,像一场小雨淋在泥上,瞬间泛起光泽。
4 窑火与等待
坯体被送进电窑,温度1280c,时间14小时。
窑门合上的瞬间,火光把四张脸映得通红,像夕阳落在瓷器上。
余师傅递给他们四张“烧窑卡”,上面印着:
“火会记住每一次指纹。”
四人把卡片收进口袋,像领了一张未来才能兑现的支票。
5 夜宿陶溪川
等待的夜里,他们住在工坊隔壁的陶工宿舍。
老木窗对着一条小河,河面漂着碎瓷片,月光打上去,像一条银色的瓷路。
宋晚意把白天拍的刻字杯照片发到群里:
“火还没开,杯已先热。”
梁屿回复:“下一站武汉,热干面辣哭。”
陈铭川把空啤酒罐捏扁,扔进回收桶,发出清脆的“当啷”声,像提前为瓷器开片。
6 出窑
次日傍晚,窑门开启。
热浪扑面,四只白瓷杯静静立在窑板上,釉色温润,刻字清晰。
余师傅用钳子夹起第一只,递给梁屿:“火吻过的,不烫手。”
梁屿指尖触到杯壁,温度从指尖传到心脏,像被一句无声的加油击中。
四只杯子一字排开,在昏黄的灯光下发出柔和的光,像四颗被时间打磨过的心。
7 带走
他们把杯子包好,塞进背包最里层,用旧t恤层层包裹。
离开工坊时,余师傅在门口挥手:“记得把杯子用旧,用得越旧,字越亮。”
四人背着新添的200克重量,走向景德镇站。
晚风吹动梧桐叶,落在他们脚边,像提前寄出的明信片,写着:
“下一站,武汉热干面,辣哭也笑着吃完。”
第92章武汉热干面
第92章 第九站 武汉热干面(辣哭)
一 到站
7月5日清晨5点47分,k1127次列车拖着长长的汽笛滑进武昌站。车门一开,一股混着芝麻酱与江水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像有人掀开蒸笼,把四个人直接丢了进去。站台上悬挂的巨幅广告牌写着“武汉每天不一样”,红底黄字,被晨光照得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