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将米沙留在祖母身边她也没什么不舍得的,英国现在应该很安全。但她现在不是一个人,她是一国之君,很多事情是她说了算,但有些事情还真不是她说了算的。
比如,她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理所当然就是继承人,继承人不好放在别国抚养吧?俄罗斯可从未听说有在国外长大的皇储。
凯瑟琳:我也没说米沙就是皇储呀。
国际惯例,一般至少要等到孩子3岁之后才会立储,是担心孩子早夭。
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玛格丽特姑姑会一直生孩子了,至少备胎够多;维多利亚女王可是生了9个孩子呢。
有点烦恼,看来二宝还是要早点选好爸爸,现在生殖医学技术还没有那么进步,没有体外受精技术,要想怀孕就得真上。做|爱变成交|配就不太有意思了,所以人选一定要她喜欢才行。
至于对方会不会喜欢她……这是个问题吗?
“米沙不在你身边,你可以吗?”
“不可以。”奶爸愁眉苦脸,“你不在我身边,孩子也不在我身边,我可真是可怜。”
你好好笑啊。
“我冬天去渥太华看你,北半球的夏天。”
他眼睛一亮,“能待多久?”
“不太清楚,一两个月吧。”
他叹气,“我不喜欢离开你。奥莉娅,答应我,请一定记得我是你的丈夫。”
*
苏德战争的进程十分诡异,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德军在2月底拿下了莫斯科。
已经返回罗马岛的凯瑟琳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
???
大事不妙!莫不是自己这只小蝴蝶扇动了翅膀,导致了莫斯科的陷落?
苏维埃,你还有救吗?
苏联方面的小道消息满天飞,有消息说史达林及时撤离莫斯科,目前行踪不明;德国方面则大肆宣扬已生擒史达林,不日将送往柏林关押;又有消息说史达林去了斯大林格勒,将在枢纽城市继续守卫国家。
“戈培尔应该立即让那个假冒的史达林公开露面,公审也好,与希特勒会谈也好,要先发制人:我们抓到了真正的史达林。就算之后苏联说我们的史达林同志活得好好的呢,也无法阻挡群众怀疑,到底他们的史达林是不是‘替身’。”
“我倒是希望他们真的抓到了史达林。”德米特里冷哼一声。
德米特里对史达林1戈比的同情也没有,他认为史达林跟列宁一样,都是粗鲁野蛮的“下等人”,其实列宁还真不是“下等人”,他出身小贵族家庭,父亲获封“世袭贵族”。
但在出身高贵的皇室大公来说,区区世袭贵族就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自然是“下等人”。
德米特里叔叔的觉悟不怎么高,无法脱离他的出身阶级。
“目前苏维埃除了史达林,没有其他人有足够的威望成为领袖,他活着比被抓了或是死了好。”
“这是他当初选择与德国签订合约的应有的下场。”
凯瑟琳倒是很赞同这个评价的,“他就不应该对德国抱有幻想。合约总是用来撕毁的,他是为了拖延时间没错,但他们的准备工作做的非常糟糕。我痛恨他是因为他拿数以百万计的俄罗斯青年的性命去堵德军的坦克大炮,而那些人……本不该死去。”
“可他要是向法国人学习,那就更糟了。”
“投降主义吗?”凯瑟琳淡淡一笑,“俄罗斯人会向外族投降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
法国政府光速投降也是因为民间反战情绪高涨,并且他们也无法承受战争损失,不愿意再牺牲整整一代年轻人。论起作战能力,法军仍然是欧陆……第二,第一是德军,德国要求维希法国提供部队参加德军的行动,法国伪军在地中海战场和北非战场都很能打。
之前墨索里尼想趁法国投降之际检漏,派兵进入法国境内,被法国部队打得抱头鼠窜。只是这次战役被掩埋在德军横扫欧陆的大新闻中,无人在意。
意大利真的很好笑,祖传坑队友。21世纪提及意大利,就一个字“菜”,又菜又爱玩。提及法国,就是“跪的容易”,日常辱法。实际法国是欧陆第一经济大国、第一科技大国,实力很强。
以凯瑟琳掌握的军事知识来看,法国也只能选择投降。她的地缘政治复杂,国土面积又太小,谈不上什么“战略纵深”。德军机械化部队不到两周就能跑到巴黎,再过两周就能推进到比利牛斯山脉,一个月能横贯法国领土,还怎么打?
苏联就不一样了,她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又是欧洲第一,德国是真的打不起消耗战。虽然苏军现在被打出莫斯科,可德军想要稳固占据莫斯科非常难。
苏联采取了“坚壁清野”策略,不给敌人留下一口粮食;在战役的最后阶段不惜采取自杀式攻击,炸毁了市区几乎所有大楼,就连大教堂也未能幸免;红场上全是坑,除了德军落下的炮弹,还有苏军自己炸的坑。克里姆林宫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尽量运走了,运不走的宫殿被炸了一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废墟处处。
平民也撤走大半,城内找不到一处粮仓,德军后勤不得不召集人手去翻商店废墟,指望能找到一点食物。
德军的后勤供应压力极大,天寒地冻,卡车上路难,物资补给运送不及时。苏军坚壁清野大成功,德军所有物资包括最重要的食物都得从本土运来。德国境内公路发达,铁路系统完善,来到苏联境内一看,好嘛你是要啥啥没有,铁路线没几条,公路也是一塌糊涂。
士兵口粮从之前的每天大约1500克,锐减到每天不足1000克,有时候更少,连500克都很难保证。士兵们饿极了,全靠高素质才没有发生哗变。
德媒的文章总是“形势一片大好”,不会告诉德国群众,你们的儿子、兄弟正在莫斯科饿肚子。因为对美宣战了,德军驱赶了美国记者,目前能在德军前线实地报道的记者极少,大部分都是德媒自己的记者和宣传部的记者。不过美国报纸上还是有不间断的前线报道,那就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弄来的稿子了。
*
幸好因为美国对德宣战了,因此《租借法案》从遮遮挡挡的“租借”变成了正大光明的“援助”,跨越大西洋的物资船翻倍。德军的u型潜艇也更猖獗了,狼群战术丧心病狂,成果斐然。
北美往返欧洲的所有民船全都停运,美国海军征用了所有在美国注册的大型邮轮,英国方面还将包括玛丽王后号在内的大型邮轮“借”给美军;泛美航空的波音314也全都被美军征用,美国用这些大型邮轮和飞机运送逃离欧洲的犹太人和知识分子。
美国还从英国方面得到了德国正在研究核武器的情报与资料,英国目前没有财力研究核武器,只能交给财大气粗的美国老表。
凯瑟琳没有得到这个情报的具体消息,乔治国王非常含糊的告诉她,丘吉尔和罗斯福谈好条件,将一种超级武器的研究资料交给了肯尼迪大使;肯尼迪大使专程跑了一趟华盛顿,参与了一些会议,告诉她,美国即将开始研究超级武器;马克西姆杜邦离开俄国,返回美国,他知道的不多,只知道杜邦家族接下了政府主导的一项大工程,由杜邦集团全资赞助,意思是“不收钱”,我为国家做奉献。
三方消息汇总,凯瑟琳猛拍大腿:嗐!这不就是“曼哈顿计划”吗?
曼哈顿计划并不在曼哈顿,而是在……在哪里来着?反正不重要。重点是,美国政府真的要干大事了!
猛拍大腿的同时,十分感慨德国佬真是牛逼,猛攀科技树,最早的喷气式飞机有他们,最早的地对地导弹有他们,最早的核武器有他们,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没有研究成功——等等!会不会我这只小蝴蝶又扇动了翅膀,导致德国真的造出了核武器?
凯瑟琳拼命回忆核武器的要素:感谢21世纪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大量知识动动手指就能搜到;核武器的制造离不开“重水”,重水是核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也离不开放射性物质,铀和钚,铀和钚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少,需要精炼;德国到战争后期没有这个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精炼作业,导致最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制造出实弹。
而美国不惜工本,汇集海量人才和物力,最终也只造出“胖子”和“小男孩”两枚核弹,很慷慨的全送给了日本。
唔,还有什么?
凯瑟琳此时深恨自己记得的不多,又不是学物理的,对这些高科技属于是一窍不通,只能指望阿列克谢了。阿列克谢走了快5个月,音信全无,使得她不得不怀疑他们仨已经全死了。
21世纪有几个核国家?美俄(苏)英法中,联合国五常都有核武器;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先后宣布掌握了核技术;以色列,疑似拥有;伊朗,或正在研发。
第334章
因此以色列精准袭杀伊朗军方高层和相关科技人才,就是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要保证它在中东地区是唯一核国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