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凯瑟琳考试完毕,很快去了曼哈顿。
  乔和杰克先去了海恩尼斯港过了一个周末,随后也来到曼哈顿,他俩要随凯瑟琳一起去火地岛。
  比约恩很想回瑞典看看,但听说德军封锁了斯卡格拉克海峡,而他要回瑞典的话,不论飞机还是邮轮都要从英国转,英国民航飞机或邮轮只怕不可能前往瑞典。
  因此他郁闷万分,也只好跟着凯瑟琳去火地岛。
  *
  凯瑟琳在看报纸。
  法国临时准将夏尔戴高乐流亡伦敦,6月18日宣布成立法国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并在bbc广播向英法两国宣布法兰西未亡!我的法国同胞们,拿起你们的武器,进行反抗!
  戴高乐努力收拢残部,敦刻尔克撤到英国的8万多名法国部队成了自由法国的军事班底,仍然保有国名和独立的部队番号,不算是英军的外籍军团。
  另外有一些部队在北非的法国殖民地,这些部队也响应了戴高乐的号召。
  而就在挪威王室和政府撤离挪威的当天,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
  同一天,北非战役拉开帷幕。6月14日,英国军队夺取了北非小国利比亚的意大利军事基地。利比亚此时是意大利殖民地。
  意大利北非部队随即展开反攻,向英国实控的埃及进发。
  *
  真是热闹呀。
  凯瑟琳唏嘘。
  伦交所股价当然是跌跌跌,到法国政府宣布投降那天算是跌到了谷底。这几天稍有反弹,但也不多,还因为她的新文章又小跌两天。
  没想到她现在还有影响股市的能力了,凯瑟琳当仁不让沾沾自喜。
  抄底也抄的差不多了,毕竟自己和老乔加起来那几亿美元也不过是毛毛雨,钱是赚不完的,羊毛也是薅不完的。于是给老乔打了电话,让他收工。
  至于什么时候抛出,则由老乔自行决定。
  她很快拖家带口的飞往乌斯怀亚。
  *
  新俄罗斯。
  乌斯怀亚人口暴涨,一派欣欣向荣,安宁祥和,远离欧洲战场。
  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乌斯怀亚还出版了本岛第一份日报,《新俄罗斯日报》,主要刊登本地新闻和广告,还从阿根廷和美国的报纸上摘取一些“过时”的国际新闻刊登,目前群众最关注的当然是欧洲战局。
  令凯瑟琳意外的是,《新俄罗斯日报》的老板居然是堂哥弗拉基米尔。
  交通方面,有一家美国航运公司开发了从迈阿密到乌斯怀亚的航线,10天发一个对开;首都新罗马修建了一座机场,目前有一家阿根廷航空公司飞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新罗马的航班,一周两个班次。
  凯瑟琳年初便跟休斯飞机签订了新合同,要求他们开发使用喷气式发动机的新型大型客机,要求至少能搭载200名乘客。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最大的飞机就是波音314了,也只能搭载包括机组在内的不到90人。
  影响飞机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发动机的功率,四发重轰之所以体型巨大,就是因为它有4台发动机。马力强劲的喷气式发动机理论上确实可以承载更大、更重的机身。
  霍华德休斯也很看好大型客机的钱景,如今正一头扎进客机的设计图绘制中。
  新罗马的建设也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人口陆续迁入,目前居民4万人,绝大部分都是俄罗斯人,以及少量的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波兰人、白俄罗斯人,和为数不多的法国人、阿根廷人与智利人。
  居民区很热闹,商业街人头攒动,娱乐区已经修建了剧院、电影院、游乐园,政府部门的办公楼也都建造完毕,尚未挂牌。
  凯瑟琳到达新罗马之后,跟基里尔大公、德米特里大公、尤苏波夫公爵等人开了几天会议,初步确定宣布立国的时间、国家名字、国家元首、政府部门部长,以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第280章
  国
  国名仍然叫俄罗斯,但到底是帝国还是王国,几个人争论不下。尤苏波夫公爵费利克斯认为仍然称“帝国”会激怒苏维埃;基里尔坚决不同意改成“王国”,难道你以为“俄罗斯王国”就不会惹怒史达林吗?德米特里则在帝国与王国之间举棋不定。
  凯瑟琳一直不是太懂帝国与王国的区别,英国王室虽然有“印度皇帝”的头衔,但基本上不怎么用,国王仍然是king。帝国不该是拥有更广阔的领土才可以称“帝国”吗?
  但基里尔说,咱们这可是数百年的传承,继承的是东罗马帝国的荣光!又不是真正的新国家,必须是帝国!
  好吧,你说的有理。凯瑟琳暂时偏向基里尔。
  下一个议题,谁来当这个皇帝?
  你。
  啊?凯瑟琳假装惊愕:我可以吗?
  基里尔沉默片刻,不太情愿的说:“只能是你。你很年轻,又是英国王室成员,想要温莎家族承认我们的新国家,只能是你来当皇帝。”
  年轻怎么了?你老了就没有权欲了吗?
  表姐夫费利克斯及时解释:“你还年轻,意味着你能够持续稳定统治国家,至少50年。”
  啊这,不要啊!
  凯瑟琳小脸一垮。
  下一个下一个!
  *
  政治制度参考英国,将国家划分选区,每个区通过全民投票选出议员,进入下议院;上议院由贵族担任,职能也跟英国上下议院相似。
  三权分立,最高法院是司法权,国会(议院)是立法权,国家元首是行政权。
  为了国家元首是否是皇帝,又争论了小半天。
  费利克斯反对,认为如果是君主立宪制那么就要彻底实施王室与政权分开的制度,至少目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经过数百年的考验,行之有效;
  基里尔坚持,认为如果皇帝没有行政权,那么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德米特里则认为如果国家元首是皇帝,那么奥尔加会累死,美国总统一般也只干两届8年呢。
  旁听生小乔举手——他们几个都被允许列席会议,但不允许随意发言。
  基里尔瞪他,“肯尼迪先生,你想说什么?”
  乔机灵的说:“我支持基里尔大公的意见,国家元首应该是皇帝,或者说,第一任元首一定要是皇帝。”
  嗯?你倒是挺有见地的。基里尔大公表示满意,点头赞同。
  “国家刚刚建立,此时不适宜频繁更换元首,按照英国的称呼,是首相。法律是你们来制订的,当然可以允许皇帝同时兼任首相。”
  费利克斯沉思:确实,兼任当然没有问题。小肯尼迪还挺机灵的,能想出这么一个解决方案。想要奥尔加当几十年首相也确实太辛苦,国家虽然不大,但事情一样少不了。
  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了。
  下一个议题是购买新领土,恭喜隔壁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入选。这块高原地势险峻海拔高,人口也稀少,不利于大面积耕种,在阿根廷属于鸡肋地区,价值不高,可有可无。
  于是决定让德米特里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找找门路,同时也要求杜邦家族发挥钞能力,引荐美国驻阿根廷大使,再走华盛顿路线,阿根廷政府如果不肯出售,那么就利用美国来施压。
  至于购地款,凯瑟琳小手一挥:皇储包了!
  他们都知道她手里有不少黄金,但数量多少,各人知道的都不一样。基里尔、德米特里算她有100吨,费利克斯算她至少有260吨,他们都知道原本存在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那80吨黄金被英国王室买入。
  巴塔哥尼亚高原价格被估计在1亿美元以内,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阿根廷1938年出口总额也只有14亿美元,绝大多数都产自潘帕斯草原。草原适合放牧肉用牛,牧场无数,英国人餐桌上的牛肉至少有40%来自阿根廷;草原也适合种植小麦,不仅可满足全国人民需求,还可以出口。
  凯瑟琳肯定不会拿黄金出来买地,她指望伦敦股市上扬后套现,用这笔盈利来支付购地款。要是来不及等到这笔钱,便用火地岛向华尔街的银行抵押贷款。或者直接找杜邦家族拆借也不是问题。
  *
  新罗马的皇家宫殿尚未完工,基里尔让出他的别墅给侄女居住。皇宫的选址在叶卡捷琳娜湖畔,地点、风景都极好,占地也极为广阔,宫殿完全比照冬宫的规模,预计要建设10年才完工,听得凯瑟琳眼前一晕:这工期也太长了吧!
  当即拍板,再加一倍工人,缩短工期!殿下不差钱!
  基里尔的别墅也是才完工,好在这时候还不需要担心什么甲醛问题,木家具要么是原木风,要么用的是天然涂料。别墅选址也极好,位于皇宫附近不到1公里的湖畔,开门见湖,修建了码头,栓着几条不同的木船,还有帆船,但还没有游艇。
  弗拉基米尔说因为叶卡捷琳娜湖是内陆湖,游艇需要拆分运输,颇是麻烦。他还没有时间处理这事,也没有钱订购游艇。
  说的怪可怜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