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丘吉尔急得着急上火:他让海军召集民船准备前往加莱和敦刻尔克,但根本不知道到底能征集到多少船只,也不知道是否能有足够时间将30多万人撤回英国。罗斯福不肯“借”出他宝贵的巡洋舰和战列舰,肯尼迪大使也很坦诚的说了,罗斯福不会冒着得罪选民的险来救大英的军队。
  丘吉尔无能狂怒,但也实在没有什么办法。他不能得罪罗斯福,也不能得罪肯尼迪大使。
  乔治国王也着急上火:加莱没了,现在只剩小小的敦刻尔克,要是这30万人(他没算法国军队)全都阵亡或是被俘虏,英国压根没有足够的陆军来保卫国家。爆兵也是需要时间来训练的,而且到时候民众是否会应征还是会走上街头抗议,那可不好说!
  凯瑟琳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说要相信英国群众,他们一定会相应国家号召,敦刻尔克这是“战略转进”,保存有生力量。骂名让丘吉尔承担吧,国王当然是爱民如子的好国王。
  又过了两天,5月26日上午,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开始。
  将近40万军队在窄小的敦刻尔克一线等待上船,附近的英国民船纷纷前来支援。这倒不是英国海军缩了,而是敦刻尔克海滩吃水太浅,军舰无法靠近,只能用民船将士兵运送到军舰上。
  这天,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空,德军飞机呼啸而至,向海滩上的士兵以及海面上的军舰投下炸弹、射出子弹。士兵们顶着枪林弹雨,在栈桥上挤成一团,现场一片混乱。
  第276章
  伦敦证券交易所应声而跌,跌得极为迅速。从5月10日德国出兵低地国家以来,伦交所就一直在跌,今天则是一泄如注,势不可挡。
  肯尼迪大使密切注意伦交所情况,下午开始小笔吃进。
  随后两天,豪迈吃进。
  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向德军投降,王储博杜安则和其他王室成员跑路到了法国,之后他们还将继续跑路。利奥波德三世想仿效丹麦国王,因此不肯跑路,坚持留在首都布鲁塞尔。
  比利时也只坚持了18天就完蛋了。
  此时,德军在北欧仍然继续与挪威军队作战,在敦刻尔克痛揍英法联军。
  失去比利时防线的英法联军更惨了,不但要面对头顶的飞机,还要面对追击的德国陆军。
  一些部队被调去负责拦截追击的德军,这些人大概率无法离开敦刻尔克。
  比利时投降的消息传来,伦交所指数再次下跌。
  纽交所也受到影响,但影响不大,反而一些绩优股比如电力、铁路这样的公众事业股上涨了。
  *
  凯瑟琳天天听肯尼迪大使汇报股市震荡,觉得这也很有意思。天灾人祸必定引发局部动荡,反应在金融上就是股市的起起伏伏,抄底是必须的。
  她很相信老乔的眼光,因此授权他全权处理。越洋电话也不必说的太详细,汇报一下大盘指数即可,别的她也不懂。
  法国股市就更别说了,狂跌不止。不过她没有人手薅法国的羊毛,再说法国很快就会投降,薅法国的羊毛意义不大,有好几年都会被套牢。而且她也不知道还能幸存多少企业,英国就不一样了,企业不但能存活,没准还能飞速发展。
  *
  在所有人忙着关注敦刻尔克的同时,5月30日,一艘瑞典邮轮悄无声息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港口。苏联商务代表团很快前往渥太华,无人留意到一小队人从哈利法克斯消失了。
  次日,持有加拿大护照的几个人从缅因州与加拿大交界处进入美国。
  伊利亚阿米拉赫瓦里没有更换护照,而是持新的英国护照从纽约入境——他原本的英国护照是在殿下与爱德华国王结婚后拿到的,后来遗失在柏林。他本来就有合法护照,补办护照也不是个事。
  究其原因,还是他生的太醒目了。领导说,像他这样醒目的人其实很不适合当秘密特工,最好的秘密特工应该混入人群中找不到,泯然众人才是最好的保护色。
  所以,这也是你们当初挑选我去殿下身边的原因之一吗?
  *
  波士顿。
  前任王后并不太常出席宴会,在哈佛,她相对低调。对每天出门见到的记者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就那样吧。美国记者很是敬业,在她开始固定做产检后大概一个月,终于弄明白每周前来的男人和女人到底是什么人。
  复活节假期之后的4月底,本地的《波士顿先驱报》在社会版抢先报道了前任王后怀孕的消息。
  这则消息第二天便传回伦敦,《每日电讯报》首发这个好消息。英国群众的心情……要说复杂吧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很可惜前任王后没有生下国王的孩子。
  但现在也没有什么不好,即将出生的小宝贝也是王室后代,还是两个王室的后代。不知道是谁透露了奥尔加皇储与阿拉斯泰尔王子的婚约,小宝贝的姓会是“温莎-罗曼”这个双姓,说明这个孩子将是两个国家的继承人。
  英国群众接受良好,表示这样也很不错。
  英国各大报纸原本就在美国派驻有记者,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都有派驻,现在再多一个波士顿也不是什么问题。几家大媒体比较财大气粗,《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曼彻斯特卫报》都派了记者驻扎波士顿。杂志方面是联合雇佣了一名摄影师、一名记者,确切的说是两名摄影师和记者的自由职业组合向几家大型杂志供稿,主要是《经济学人》、《旁观者》、英版《vogue》,也向一些妇女家庭杂志供稿。
  奥尔加皇储在英美法等国的媒体上是常客,时尚杂志特别喜欢用她的照片做封面,在彩色印刷的加成下,每一期以美丽公主为封面的杂志销量都大增。女读者喜欢她的精致穿搭风格,有些杂志还会推出“跟随公主学穿搭”的时尚专栏,教你如何用时尚单品穿出“公主范儿”。
  凯瑟琳在没有刻意凹造型的情况下,不知不觉成了“时尚偶像”。
  《经济学人》一听名字就知道跟经济有关,英美新闻届流行一句话,“《纽约时报》告诉你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曼彻斯特卫报》告诉你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经济学人》告诉你世界即将发生什么”。
  早在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之前,《经济学人》便发表了几位经济学家的文章,称英法股市将会受到战争影响,当然这个是必然的,算不上“预言”;只有奥尔加皇储的文章精确“预言”了北欧的战争和低地国家的沦陷,称这将导致全球股市动荡,当然,主要也就是英法美这三国的证券交易所。
  只不过这则“预言”在德国入侵挪威之前仍然不受重视,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街的银行家们也知道战争影响股市,但他们不知道顺序,也不知道时间。
  直到低地国家相继沦陷,英国股市重挫,金融大佬们才惊觉,皇储的预言准确率高得可怕。
  因此《经济学人》总想采访皇储,想知道她的下一个“预言”。
  凯瑟琳(指指点点):你们啊,总想搞个大新闻!
  下一个“大新闻”,当然是法国啦!
  不过这则“预言”给了《旁观者》杂志,这本杂志是英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杂志,时政占据大部分篇幅,为了扩大读者阶层,还有一小部分电影、音乐、书籍等内容。
  凯瑟琳接连发了两篇文章,《敦刻尔克——是溃败还是自救?》,明确支持丘吉尔的撤退计划;战争打得是人,没有军队谈什么胜利,德国军队在欧洲战场双线作战,它最大的问题会是兵力不足;众所周知,战争是有后续的,占领的领土如果无法进行长期的统治,只会是一场空;
  一时的“战略转进”保存了英国的有生力量,英国需要保护本土免遭德军的侵袭,防守压力巨大,但她看好英国人民的凝聚力,政府与王室一定会带领英国走向最终的胜利!
  这篇文章配合丘吉尔、乔治六世的全国讲话,确实给英国群众打了鸡血。
  再加上敦刻尔克计划确实成功撤出部队,从5月26日开始,撤离人数一天比一天多,令英国群众看到了希望。
  6月1日发表第二篇文章《法兰西:别无选择》,“预言”了法国将在6月投降,此时敦刻尔克的部队还没有全部撤离。
  *
  “法国真的会这么快投降?”埃利奥特罗斯福好奇的问。作为总统之子,他当然非常关注欧洲发生的战争。
  “会。他们没有足够的坦克和飞机,重要的是飞机。德军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各军种配合的战略战术。你对他们使用
  的战略战术有了解吗?”凯瑟琳淡定的反问。
  “有点了解,但欧洲传回来的消息不是太详细。”
  “制空权非常重要,它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打法。”凯瑟琳想着这一招以后你们美国军队玩的最溜。“战斗机先行,轰炸对方的地面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电力设备和雷达,没有电话,你就无法及时传递消息;没有雷达,你的航空防御就约等于零。现在唯一阻碍德军的只有战斗机和轰炸机的续航能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