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父亲有一次对他说过,我们爱尔兰人当大使没问题,甚至当上美国总统也不是很难,但要想跟王室成员结婚,简直难于登天。别看他们一家在伦敦社交界很受欢迎,但老爹能体会到他们的热情态度(英国人热情吗?)之下,隐藏着鄙夷。
  臭爱尔兰人,不配!
  王室成员几乎都知道他和杰克跟埃莉诺王后的关系很好,要不是还有比约恩作为陪衬,那些王室成员准会嘲讽他俩居然胆敢追求王后。
  正因为如此,父亲反而很赞同他俩追求王后。
  第226章
  可他现在却没了自信。
  这不是因为他自卑,而是……没有信心能穿透这牢不可破的阶层差距。他很痛苦,为什么,为什么身份地位可以超越爱情——
  他苦笑:爱情,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障碍,奥莉娅……她真的有爱上谁吗?她会爱她的未婚夫吗?
  如果她不爱他,她就最好谁也不爱。
  *
  埃莉诺王后与阿拉斯泰尔王子的订婚照片是找的纽约著名摄影师拍摄的,冲洗好之后立即派人送去伦敦。订婚后她俩回到波士顿,《泰晤士报》专门派了一名摄影记者来到美国,每天的任务就是拍摄订婚后的年轻王后。
  王子在剑桥别墅住了两周,这才返回渥太华。之后王子每个周末飞来波士顿,记者还专门去拍了王后的私人飞机。不同于现在主流的十几座二十座的小型飞机,原型是轰炸机的奥尔加能搭载20多名客人,一般不会满载。内部装饰的也很舒适,飞一趟渥太华大概需要1小时20分钟,比波士顿到纽约远一点。
  英国报纸开始大范围报道即将到来的婚礼,男方亲属(王室成员)都说王子一心想早一点结婚,王子超爱埃莉诺王后,因为王后学了飞机驾驶,所以王子也去学了飞机驾驶,王子现在已经是很不错的飞行员啦。
  因此在英国也掀起了一股“飞行热”,年轻男女都以学习飞机驾驶为时髦,英国各地也多了许多飞行俱乐部和飞行学校,高薪诚聘皇家空军退役教官,倒是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
  英国电台也紧跟潮流,播放了一段王后在哈佛辩论社的录音。之前只有男生的哈佛辩论社主动邀请埃莉诺王后入社后,现在已经有了3名女生社员。
  王后在哈佛原本用的是“凯瑟琳普希金”这个化名,但被美国媒体曝光后,现在用的是“奥尔加罗曼诺夫”的俄国名字。
  这段录音的议题是“暴力之罪”,这个议题其实十分刁钻,正反方都很有群众基础。这是一场公开辩论,在哈佛的大礼堂进行,大概有数百名学生与教职工旁听了辩论。
  凯瑟琳认为“暴力有罪”,是因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确实,暴力能让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欣快感,但受到损害的一方也会选择暴力还击,冤冤相报何时了;稳定的社会需要全体公民的克制,和谐的大环境才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必须。
  电台并没有播放完本次辩论的全部录音,是因为接下来反方的辩手说出了十分具有攻击性的言论,作为队友的杰克肯尼迪冷静的问对方,是在说我方辩友,还是泛指所有女性。反方辩手不敢说是特定的某个人(就是埃莉诺王后),只能说是泛指所有女性。
  凯瑟琳说:“如果对方辩友只会偷换概念、只会从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我只好单方面宣布我赢得了本次辩论。”
  台下观众顿时掌声如雷,都认为她的回击棒极了。反方辩手偷换概念,十分低级,王后并不屑于继续跟他们辩论,因此本场辩论实际半路就结束了。
  事后这位低级趣味的辩论社社员被人套麻袋暴揍了一顿,还被辩论社开除了。
  *
  王后的辩论社录音播出后大受欢迎,女性认为她很聪明,谈吐优雅,嗓音柔美,好听极了。男性虽然对年轻王后的聪慧不以为然,但也都一致认为她光凭嗓音便能让人喜欢她。
  英国群众之前也听过她发表过电台讲话,当时就有很多人被她的嗓音迷住,美丽容貌加上柔美嗓音、优雅举止、高贵出身,完全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王后。
  他们也许已经忘了可怜的爱德华国王,但却不肯淡忘美丽的王后。
  现任王后被她对比得惨不忍睹。倒不是说伊丽莎白王后不好,只是如果你身边有个超级完美的前任王后,是个人都会被衬得灰头土脸,就连之前被公认为最美王妃的肯特公爵夫人玛丽娜公主也比不上埃莉诺王后。
  这次订婚凯瑟琳回了伦敦不到一周时间,每天都有人翻上克拉伦斯之屋的围墙,想要一睹王后的风采,搞得乔治国王不得不为克拉伦斯之屋增派了一个排的卫兵。之前这座府邸只有两名士兵象征性的站岗,订婚期间都能称得上戒备森严了,除了卫兵,还有警局警车夜间巡逻,王室成员保护组的特工24小时值班,跟进跟出。
  *
  凯瑟琳在《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拥有专栏,每个月大概1到2篇专栏文章,基本都是讲欧洲局势,确切的说,她只写有关德国的文章。
  迄今为止,她已经“预言”准确德国“收复”苏台德地区,“预言”准确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英国人喜忧参半,正在等待她对于波兰的“预言”。
  其实她也没有太耸人听闻,没有太“超前”,这些“预言”全都可以从已知情报与新闻中得到正确推论。人们——包括议员们、首相、国王——全都在等待她对于“《慕尼黑协定》签署1年之内波兰必将沦陷”的预言成真。
  也就是已经有很多人推论出德国必将攻占波兰,但他们不知道“何时”。
  *
  德国,柏林。
  也有人在为这则“预言”烦恼。他认为年轻的英国王后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军事计划,更有可能是巧合,反正就是“预言”错误也没有什么。他当然不会为了一则莫名其妙的“预言”修改进攻计划。
  如果不是年轻王后身份特殊,这种“预言”根本不会放到他的办公桌上。王后不仅是英国王室成员,还是沙俄皇室成员。就是不知道莫斯科怎么看待她呢?以后有机会可以问问莫斯科的看法。
  *
  这天白天,伊利亚终于确认了曼恩少校的住处。
  行动计划,√。
  人员安排,√。
  时间规划,√。
  他的身高实在很醒目,走哪儿都会被人注意到。因此另外有人盯梢,确认曼恩少校已经回家。
  伊利亚在街角的汽车中耐心等待了10分钟。
  一声猛烈的爆炸声响起,那栋联排别墅几乎塌了半边,周围房屋的玻璃几乎全都被震碎。
  伊利亚皱眉:看来炸药稍微多了一点,下次注意用量。
  他随即下车,慌忙跑向那栋别墅。
  他在瓦砾中灵活的穿行,先搜寻一楼,没有看见尸体。
  接着跳上摇摇欲坠的楼梯,敏捷的跳到二楼,继续快速搜寻。
  一个男人下班回家最先会到哪里?不好说,也许是换衣服,也许是上洗手间。所以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上下搜寻一番,确认他已经死了。
  当然,最安全的应该是事了拂衣去,等待报纸发布公告。
  但他不愿意等待,一定要尽可能确认他真的死了。
  *
  二楼,主卧浴室。一只鲜血淋漓的手扶着浴缸边缘,爆炸产生的气浪将他掀进了浴缸,不幸中的万幸。
  利奥波德暂时没有心思查看自己的伤势,除了左手之外,他只觉得五脏六腑全都挪了位,疼得要命。
  他奋力爬出浴缸,瞪大充血的眼睛寻找备用枪,备用枪被他放在浴缸旁边放置洗浴用品的架子上,还好,还在那儿。
  他取出枪,迅速查看一下弹匣。
  *
  这是一天的傍晚时分,巨大的爆炸声惊呆住户,他们纷纷走出家门,谨慎的查看情况,渐渐聚拢到被炸了半边的联排别墅前面。
  忽然,人们听到“砰砰”的枪声,并不响亮,还因为他们的耳膜不久前才经历了一次震响。
  他们看到有人从别墅的废墟中狂奔而出,但没人能看到那人长什么模样,只知道此人个头极高,动作敏捷,速度飞快。
  弄不清楚情况的围观群众在心里小声嘀咕,随后,警车与消防车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过来,警笛声刺耳。
  *
  当晚。
  被送往医院的利奥波德对属下说:“立即发一份电报去美国的波士顿,这是地址和姓名。电报内容:你的狗已经死了。”
  属下记下电报内容,拿到地址和人名:波士顿剑桥市某路某号,凯瑟琳普希金小姐。
  *
  收到电报的凯瑟琳脸色阴沉。
  玛德,这个家伙怎么还不死!
  可恶,伊利亚真的死了吗?不好说,她一点都不相信利奥波德有本事杀了伊利亚,但……那可是敌人的大本营!尽管她去过柏林,柏林并不比伦敦差在哪里,要是只看建筑,跟伦敦差距不大。但她总是不由自主将之想象为一个……可怕的金属牢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