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你们秦王能做到?”李牧带着一点质疑,但不多。
  “将军不信?要不要来我们秦国体验一下?我们秦王还会对自己信重的将军撒娇呢。”李世民说得理直气壮,两边将士听得毛骨悚然。
  “秦王撒娇?”李牧愣住。
  不仅他愣了,玄甲军都愣了。
  李信小声道:“将军说的是王上吗?”
  蒙恬稍微淡定点,回道:“谁能比我们小将军更了解王上?他说的话,怎么会有误?”
  李信想了想,也对,于是心服口服。
  李牧收敛了一下乱糟糟的心情,忍住想叹气的冲动,努力如死水般沉静回应:“秦王再好,也与我无关。我是赵人,自不能眼看亡国。”
  他与韩非很像,又不太一样。
  韩国太小,没有挣扎余地,韩非试过很多方法,想拯救韩国。他想变法,韩王不理;他想离间,秦王没有中招。他做了一切能做的事之后,韩王又双叒叕割让了一片土地。
  韩非看着地图上那一点点韩国,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人都气麻了。
  韩非已经麻了,李牧却还没有。
  韩国没有抵抗的能力,赵国却还有,所以李牧不会现在就放弃。
  很奇怪,他明明做足了赴死的准备,可只要他没死,他就不会舍弃赵国。
  “我自撩阳而来,千里迢迢,路上看见许多饿死的黔首。去年地动至今,足有半年了吧?一千多里的路,那么多城池,数以万计的黔首,我却没有听闻哪怕一句关于救灾的言语。李将军你呢,有听说吗?”
  好刁钻的问题。
  李牧竟觉得不安。虽然地动不是他造成的,救不救灾不是他能决定的,上郡自己都得屯田养自己,邯郸根本不管边境的死活,但这个问题就这样赤裸裸丢出来,就仿佛那些死于饥荒的黔首的尸体全都摆在李牧面前。
  他无法自已地去想象这样的惨剧,并为之惭愧。
  尽管他什么也做不了,可千千万万死去的生命,还是令他心头沉重。
  “天灾如此”他挤出了几个字。
  “将军以为,那么多快饿死的黔首,他们在乎自己是赵人还是秦人吗?你们赵国不顾黔首死活,我们秦国有粮食,我们愿意救灾,将军是想阻拦饥荒的流民活下去吗?”
  这一句句的,无异于道德绑架。
  可道德绑架,对于有道德的人来说,真的很管用。
  李牧几乎失声,明知道不对,不是这个道理,可唇舌却像锈迹斑斑的老锁,难以转动。
  他攥了攥冰冷的手,沉默许久,还是拒绝道:“也许我做不了什么,但我不能什么都不做。”
  “将军之坚韧,真是令人敬佩。”李世民真心实意地表示,“我真的很喜欢李将军,也舍不得看将军被赵王所杀,是以奔赴千里来救援。无论你我是敌是友,我都赞叹将军一心为国、坚如磐石的意志。”
  日光已收,月底的蛾眉月却要凌晨才会升起,几颗寥落的星子照亮不了大地,被践踏的雪与血也反射不了什么光。
  没有了破阵杀敌的激情悍勇,也没有了昂扬锋锐的士气,夜色笼罩下的秦军和赵军,都会在此时此刻的风声里,感觉到饥饿与寒冷。
  这才是人。再强的军队,也是由人组成的。
  一只鹞鹰借着夜色掩盖从天而降,落在李世民瞬间抬起的手臂上,发出一连串地啾啾啾。
  蒙恬用火镰点亮了一个火把,照着李世民取下鹞鹰腿上的小竹筒,打开绢书。
  李牧皱眉看着他们熟练的动作,从鹞鹰看到李世民,若有所思。
  李世民在金红的火光里,抬眼笑道:“我有一个坏消息,李将军想不想听?”
  第119章 天策的嘴
  李牧心里咯噔一下,不想听也得听。
  他在赵国的领土上,得到消息的速度竟还没有秦将快,着实有点难堪。
  他绷着脸,等这个罗里吧嗦的少年主动吐出情报。
  “你们家唯一的希望,公子嘉死了。”
  这真是个绝妙的好消息,对秦国来说。
  这真是个沉痛的打击,对李牧而言。
  李牧脑子里轰然作响,心脏骤然紧缩,仿佛一只大手攥着西红柿捏紧,那红色的汁水迸发出来,顺着被挤压捏扁的肉泥似的东西,肆意流淌,流得满手都是,继而滴落在雪地上,鲜血淋漓。
  他已然鲜血淋漓,又该怎么面对这个剜心剔骨般的坏消息。
  “怎么怎么死的?”他艰涩地开口。
  “赵王怀疑公子嘉要谋反,查抄他的住处,翻出了一些结党串联的书信,以及几个巫咒的玩意儿。其中就有赵王和倡后的偶人,倡后最近正巧身体不适,因此大怒,鸩酒杀之。结果公子嘉运气不好,这酒的毒性不够强,一杯毒酒没用,遂令公子自刎,乃死。”李世民轻描淡写,平铺直叙。
  这年头制毒的手艺没那么精湛,毒酒毒不死人也属正常。
  上辈子李世民喝过李建成下的毒酒,这辈子也中过淬毒的箭,虽然都有惊无险,但他跟毒好像是有点犯冲。
  不过他还是比赵嘉幸运多了。
  赵嘉这个“自刎”,很有可能是被自刎,其实就是被那母子俩给杀了。什么巫不巫的,随便塞两木头人,写上生辰八字与姓名,扎几根破针,往水缸酒坛床底哪儿一藏,哪怕搜查的时候现塞,都可以及时栽赃,抓赵嘉个人赃并获。
  对此,深受巫蛊之害的刘据点了个踩。
  “将军要看看这封信吗?”李世民大大方方地分享他的情报,“还是你们丞相郭开写的呢。”
  “他与你们秦国果真早有联系?”李牧竟不算很惊讶。
  “这不是很正常吗?你们郭丞相是个什么人,没有人比将军你更清楚了吧?毕竟廉颇将军已经不能说话了。”直白的少年将军,言语坦率得不顾赵军死活。
  李牧停顿了一秒,竭力不失态,在寒风中接过了他递过去的绢书。薄薄的一张丝绢,还不如一片树叶重,却仿佛有千斤之沉,拉着李牧不停坠落。
  赵国的将军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好像一分钟之内,又老了十岁。
  远远的,有异样的震动自山脉与大地传来,久经沙场的李世民与李牧几乎同时意识到,李牧的援兵到了。
  “撤!”李世民毫不犹豫。
  再不撤就麻烦了。
  李牧愿意在这里听他巴拉巴拉,难不成是因为他说话好听吗?当然不是,是为了拖延时间等援兵。因为赵军折损过半,放在一般军队里早就全线崩溃了,勉强还没崩,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就算是李牧,也没法带着剩下的这点残兵与秦军的精锐硬刚。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里的地形和人数,及双方的状态,都对赵军很不利,所以李牧没有轻举妄动,看秦军没有攻击意图,也就顺势拖下去。
  而李世民正好趁这个空隙,先游说一波。他当然不会指望只靠几句话就能说服李牧跳槽,但凡事先干了再说。
  抛出橄榄枝,对方就算不接,也接收到了这个信息。
  于是,双方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会谈是有益的,但李牧对李世民的观点持保留态度,小李对此深表遗憾,表示尊重对方的意见,并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谈。[1]
  至于现在,风紧扯呼。
  李世民侧耳听着远处的动静,估算着距离,对着李牧笑道:“将军的援兵到了,来得还挺快。盾卒堵这种河谷的路口太擅长了,我就不做馒头馅儿了。有缘再会,李将军。”
  蒙恬与李信等他先走,谁知李世民大手一挥,理所当然道:“你们先撤,我断后。”
  蒙恬一口气没上来,差点比反复受伤的李牧还先晕在这儿。
  还是太年轻,看看人家李牧,被打击了一次一次又一次,脸色都没怎么变,依然能冷冷静静地立在马上,看秦军撤离。
  多淡定!
  蒙恬梗着脖子,硬生生留在原地,就跟没听见似的,非要守着李世民不可。
  李信二话不说,带人就要走。
  蒙恬愠怒地瞪他,用眼刀剜道:你在干什么?你怎么能先走?太子的安危你不管了?
  李信不仅无辜,还理直气壮:我在服从命令,你懂不懂?太子让干啥就干啥,这你都做不到?
  两人在火光掩映中用眼神交流了一个回合,纷纷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李世民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等李信带玄甲军撤得差不多了,才施施然掉马,临走之前还和李牧友好告别:“将军不愿意事秦,我也不勉强。不过如今公子嘉身死,邯郸被围,代郡危急,云中也不安全,将军准备怎么办呢?”
  “那就不劳你费心了。”李牧收起了那封绢书。
  李世民看见了,笑容满面,恋恋不舍:“我若是在代郡等将军,能等到吗?”
  “你再不走,就留在这儿吧。”李牧冷淡回答。
  “好吧,将军珍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