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21节
辛年一落地便扑过去抱住辛月的腿,仰着头瞪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辛月叫:“姐姐!姐姐!”
辛月从宋氏怀里挪出脸来往下望,与白胖的辛年对视上,辛年“咦”了一声,眼带疑惑的说:“姐姐不一样了。”
下个月辛月就要满十岁了,这半年个子窜了不少,原来丰盈的脸颊少了些肉,五官更深刻了,正从团团孩子气的女童模样往少女变化。
辛姑母日日陪着辛月倒没觉出什么不同,宋氏可有半年没见女儿了,刚刚出来还没看清长相就忙着把女儿抱紧了亲香,现在听了小儿子的话,忙后退一步双手扶着女儿的肩膀上下打量。
宋氏这才发现,半年前还只到自己胸前女儿如今和自己的肩膀一般高了,宋氏本就是高挑的女子,看来女儿没几年就能追上自己了。
再细细的看着女儿的脸颊,好像是瘦了许多,但不是没吃饱的消瘦,女儿面色红润气血丰盈,一瞧就知道她姑母给她照顾得很好,只是脸颊两坨可爱的肉肉没了,不再像个稚气的女童,瞧着倒有些少女亭亭玉立的样子。
宋氏瞧着满心欢喜,做娘亲的见女儿越长越美好,哪有不高兴的,便是自己种的花开了,都要为它高兴,更何况是自己生下的女儿,宋氏伸手摸摸女儿的脸,勾画了一下女儿的鼻子与眉眼,笑着说:“月娘,你瘦了一些,瞧着下半张脸更像你爹爹了,只是眉眼还是像我些。”
宋氏的鼻头小巧圆润,鼻梁也不是很高,不过和她脸上那对大大的杏眼搭配在一起显得十分甜美可人,
说起来宋氏如今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还生了三个孩子,可长得还跟二十多岁一样。
她先前也没怎么保养过,只这半年来了京城,和亲家母去外面逛了几次街,买回来些敷脸的美容粉来,每个月会调成膏状敷上几回脸。
辛月和辛年都随了宋氏的眉眼,这会儿三个人站在一处,三双大大的杏眼如出一辙,只是辛月和辛年的鼻子都随了爹爹,鼻梁高挺,而哥哥辛盛则是几乎都随了爹爹,只是中和了娘亲的基因,长得比爹爹更精致了些。
辛月最近早起对镜梳妆,还真觉得自己变得更好看了些,不过这种错觉她以前在现代时也有,只当是自己臭美的毛病又犯了,没当回事,这会儿听娘亲也这么说,辛月便高兴的捧着自己的脸说:“我会长,娘亲和爹爹哪里最好看我就挑哪里。”
宋氏被女儿嘚瑟的样子逗得笑了起来,先前那点子伤感都消失无踪了。
只是辛年见姐姐还没搭理自己一句,急得勾着手蹦跶起来似乎想跳进辛月怀里似的。
辛月当然也很想弟弟,忙弯腰接着小胖弟弟,把他抱了起来,一入手就先叹了一句:“年哥儿真沉手。”
宋氏在一边点头,说:“他瞧着倒不是特别胖,但敦实得很,身上的肉都是紧的,结实得很,我现在都抱不了他,特意请来一个高壮的帮佣娘子专门看他,你爹爹下值回来抱他几刻也受不住呢。”
辛年扭头瞧了一眼娘亲,不甚乐意的撅起嘴巴说:“年年不胖。”
“是是是,年哥儿不胖。”宋氏笑着摸了下小儿子的头,但还是跟女儿说:“你抱了抱他就行了,莫要逞强伤了手。”
辛月点点头,但感觉自己还能坚持一会儿,便还把辛年箍在怀里,瞧着他笑着问:“年哥儿,你瞧姐姐哪里不一样了?”
“姐姐比画上漂亮!”辛年伸着一双小肉手,摸着姐姐的脸,家里有姐姐的画像,他时常这么摸上去,只是画像在纸上,摸上去是平的、凉的,现在摸在姐姐真实的脸上,温热光滑。
辛年的手摸过姐姐高挺的鼻子,又摸了摸姐姐红红软软的嘴,凑了上去“吧唧”一口亲在了姐姐的脸上,亲完了自己埋着脸躲在姐姐的脖颈处,一副羞涩的模样,把大家全逗笑了。
辛姑母看得心痒,凑过去问:“年哥儿,还认得我吗?”
辛年听到辛姑母的声音,忙抬起头转脸寻摸,这个声音许久没听见了,但是先前却听了很久,他觉得好熟悉,视线对上了辛姑母的脸,辛年双手探过去要辛姑母抱他,喊道:“姑母抱抱。”
“嗳!”辛姑母心都要化了,忙把心心念念的小侄儿抱了过来,辛年双手圈着辛姑母的脖子,又瞧见了站在一边的郭玉娘,脸上的笑容更开心,喊了句:“表姐!”
“嗳!”郭玉娘开心的跑过来举着手去摸辛年,辛年挪出一只小肉手来和郭玉娘手拉手。
辛姑母赞叹一句:“咱们年哥儿这么聪明,记忆这么好,都分开半年了,还都记得我们。”
小儿子确实聪慧,平时跟他说什么,说一遍他就能记住,颇似大儿子小时候,不过还能记着姐姐和姑母是有缘由的。
宋氏解释道:“我们刚到京城,他日日哭要姐姐们要姑母,盛哥儿宠他,便给他画了你们的画像,就挂在他屋里,他每日都见着你们,自然能认出来。”
辛年听到大家夸他,高兴得眉眼纷飞,不过半年没见到姐姐和姑母,他生怕她们又不见了,于是指着家里说:“回家,快回家。”
门房忙跑出来拆了门槛,朱四架着自家的马车进了院,张大郎则带着兄弟们帮着把后面那辆马车上的布匹卸了出来,这辆马车是辛月在潍县的车马行连着车夫一起租的,卸完了货,张大郎便要带着车夫一起告辞返程。
宋氏忙让张大郎等一等,两家在潍县做了几年邻居,张大郎也算她看着长大的,若是在潍县必然要去参加他的婚礼,现在碰到了,忙回去取了一个包裹来,送给张大郎说:“你成亲婶婶没去,这是婶婶给你们夫妻准备的贺礼。”
张大郎没有推拒,大大方方的收下来,笑着说:“多谢辛家婶婶,等你们何时回了潍县,我带娘子上门问安。”
张大郎他们走了,但还有四个护卫在,宋氏把他们安排住在了左边的角房里,他们的四匹马却无处安顿,这会儿就显出一进的宅子太小了。
还好木辰体会到了辛家的难处,主动说:“这里离我们营地不远,我们把马送回营里寄养一段时间,京城马车不能疾行,日后县主要出门,我们随着车步行便是。”
辛月想到他们原先都是在京城的,这四人跟着她半年了,平时也只能在她休假时轮着歇个一两日,都没有时间长的假期能回京城探望家人,这回在京城三个月,当然该让他们有时间和家人团聚。
于是辛月忙说:“你们离京半年了,好不容易回来,也不用日日守着我,我不出门的时候你们只管自己安排,便是要出门也不用都跟着,两人轮换着坐在马车前便是。”
木辰几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确实在京中有家眷,闻言倒是没有拒绝,忙和辛月致谢道:“多谢县主体谅。”
木辰安排了一下排班,今日他和木明留在此处保护县主,让木阳和木泽送马回营里,然后回家住一日,明日再来替换他们。
见护卫们安顿好了,辛月也放了心,便跟着娘亲一起往里走。
本来只辛长平、宋氏、辛盛、辛年住这,宅子还有些空地,这宅子不算门房和灶房,还有七间住人的屋子,还都不小。
门房住在门房里,两间角房,一间住着家里的一对夫妻帮佣,女的便是照顾辛年的那个高壮帮佣,男的便是刚才去接辛月的柱子,另一间角房是空着的,现在安排了辛月的护卫们住,家里还有一个做饭的帮佣,每日清晨来,做完了晚食便走。
左右两间厢房,左边是辛盛在住,右边空着的现在安排辛姑母和郭玉娘住,正房左右两间耳房,一间是家中书房,一间给辛月住,现在便住得满满当当了。
不过家里谁都不觉得挤,辛月还觉得很有亲切感,笑着说:“这比咱们在青松巷住着还宽敞呢。”
青松巷加上灶房和堆放杂物的库房才六间屋子,院子更是不及这院子一半大,当初辛月还要和姑母表妹挤在一间屋里,这么一对比,这宅子已经很舒服了。
更何况这里可是京城,这宅子比上不足,比下可是绰绰有余。
今年春闱中进士留在京中为官的人里,大多都是租个两间屋的小院,甚至有囊中羞涩,连两间屋都租不起,只能与人合租的,家中的妻儿便还留在老家,没有跟来。
和他们
相比,辛长平有这么大一间宅子,还不是租的,房契是他自己的名字,谁能不羡慕?
今日不是休沐日,辛长平在户部上值,辛盛也在国子监读书,不过国子监里都是京城官员之子,上学的都是走读生,下午下了学辛盛就能回来了。
早算着这两三日妹妹应该就到了,这几日辛盛都情绪高昂,便是吃着国子监里花样百出的难吃饭菜,他都嘴角挂笑,惹得同窗友人被吓出一胳膊的鸡皮疙瘩。
辛盛是县试、府试双案首,又是国朝第一个因红卷举荐直接获得了举人功名的学子,他被辛长平带着去国子监办入学,并没有走先入下舍,等一次考试后再提入中舍、上舍的流程,而是直接就被安排进了上舍中的高等班。
国子监的上舍高等班里最次的都是有秀才功名的学子,有举人功名的人数过半,活脱脱一个学霸集中营。
辛盛直接空降入学,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的,只是辛盛能说自己是举人功名,却不好和人家炫耀自己拿过几次案首,还被考官红卷举荐得了皇上欣赏。
于是刚入学的辛盛被同窗们暗地里蛐蛐了许久,怀疑他是个关系户才能一来就做上舍生。
他爹是新科状元,满朝都知道新科状元极得皇上看中,明明还不到五品不能在早朝上觐见皇上,却常常被皇上单独召见。
消息灵通一些的知道辛长平进献了大笔财富给皇上,他的女儿甚至还因此得了个爵位,异姓封爵,除了开国的时候,许多年都不曾听说了,可想而知辛家进献的财富得有多大。
大家私下里嘀咕辛家真舍得,有人甚至说:“那辛长平不会是想学明相吧?”
当年明相可不就是为了朝廷散尽家产,这辛长平虽然没有散尽家财,可也不遑多让。
他们私底下嫉妒皇上对辛长平的看中,便有些人编排说辛长平是拿家财换官路,不过他们私下再怎么羡慕嫉妒恨,你若让他们不服气也献一献,那是一毛都难拔的。
那些做官的自己嘀咕辛长平,他们家里的儿孙听说了也有样学样,编排起了辛长平的儿子辛盛,说此子不按惯例进下舍,肯定是走了后门,说不定是知道考不进上舍,才这么干。
所以一开始辛盛在国子监里没有交到朋友,有些人藏不住情绪,甚至当面都对他出言讥讽过,有些人半信半疑,但怕招惹麻烦,也有些避着辛盛。
辛盛在国子监待了一个多月终于迎来了季考,这才一举夺得季考头名,为自己正了名。
这下子倒是有许多人凑了上来要与他做朋友,不过他最后却和被他挤掉了头名的学子成了好友。
这人叫柯子维,是祭酒大人的孙子,他也是从小被称为天才,一路从书院到国子监都碾压同窗,辛盛是第一个让他失去头名的人。
不过他一点也不嫉恨,甚至还主动来和辛盛结交,笑着说:“我阿爷常教导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今日终于见到了人外人。”
从此两人便成了考试的对手,平时的好友。
此刻柯子维瞧着好友吃着大厨奇怪的桃子炖肉,竟然还能笑出来,怀疑的想:难道桃与肉是绝配?是我狭隘了?
柯子维抖了抖胳膊试探的尝了一口,这一口下去他默念着浪费可耻,才忍住了呕意将口中的食物咽了下去,然后震惊的看着辛盛道:“辛盛,你可是失了味觉?”
辛盛闻言低头瞧了一眼糊烂的桃肉泥,摇头说:“是很难吃。”
可他说了难吃,嘴角还是上翘的,柯子维万分不解,问:“这么难吃你为何还发笑?”
辛盛伸手摸了摸自己脸上牵动的肌肉,笑容更大了些,解释道:“我妹妹快到京城了,算着就是这两日,我一想到今日回家妹妹可能已经在家等我,便高兴得很。”
柯子维听了辛盛的解释,想起自家的妹妹,突然觉得牙疼,不解道:“妹妹来了有什么可高兴的,我妹妹若是回了老家,我才要高兴。”
柯子维有两个妹妹,两个妹妹是双生,从小就爱捉弄人,一个毁他课业,然后两个人一起装无辜,偏自家叔伯生的都是男孩儿,只自家这两个妹妹是女孩儿,全家人都宠着她们,柯子维都无处说理去,现在就盼着两个妹妹早日嫁出去。
辛盛不知道柯子维的妹妹是什么样,便只说:“我妹妹乖巧漂亮又聪慧能干,我们从小就感情好,从没分开过这么久。”
柯子维的两个妹妹也漂亮,面对外人时一个比一个会装端庄,祭酒家的双姝在京城官眷中名声极好,许多人家都等不及他妹妹们及笄就想要抢着定下亲事。
柯子维对妹妹这种生物心怀警惕,辛盛把他妹妹夸出花来他也是不信的。
辛盛也不会强行说服别人,自家妹妹有多好也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看着津津有味,实际食之无味的吃过了午食,又熬过一个下午,放课的钟声一响,恭送了夫子后,辛盛便快速收拾完书袋,起身便快步往外走。
今日他竟然是第一个出了国子监的学子,门外有些垮着竹篮在卖小食的小商贩,一瞧见国子监里的学子出来便要围上来兜卖,辛盛摆摆手一个箭步冲突了他们的包围,干脆便一路跑着往家里去。
跑进了古井巷,从外面看这巷子还是和往常一样,没有多出什么车马,只是刚过了杨府,辛盛便闻到了一股霸道的香辣之味,他眼睛一亮,这味道,定然是姑母在做水煮鱼片!
细细再闻,还有红烧肉的味道。
辛盛脚下步伐更快,快速的跑到了自家门外,急促的敲了两下门,门房来开门,问候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就见往日一惯稳重的大少爷跟一阵风一样刮进了院内,院里满是他激动兴奋的声音:“妹妹!妹妹!你在哪儿?”
辛月正在屋里陪辛年玩七巧板呢,这玩具是辛盛小时候杨继学送的,用的是好木头,十几年下来还完好无缺,更添了些油润的光泽。
宋氏坐在一边替辛月改衣裙,这半年宋氏替辛月做了好几身衣裙,只是没想到女儿长高了不少,还好她做的时候留有余量,这会儿便在放出余布来。
听到院里辛盛的喊声,辛月放下手里的木块起身便往外跑,辛年被吓了一跳,疑惑的看向娘亲,宋氏笑着说:“你哥哥回来了。”
辛年点点头,他知道是哥哥回来了,哥哥的声音他如何听不出,只是不知道姐姐干嘛这么激动,哥哥回来了多正常,哥哥每天都回来。
等辛盛和辛月兄妹俩亲亲热热的挽着手进来,辛年撅起嘴巴,这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孩子,难免会有对比,辛年现在还小,就已经感觉到了,哥哥和姐姐更要好!
辛年不甘寂寞的挤到哥哥姐姐中间,哥哥牵着他的左手,姐姐牵着他的右手,他这才满意了,一点都不觉得被哥哥姐姐拉着的自己,双手高举有多累。
辛盛和娘亲问过安,便要去寻姑母,兄妹二人中间拉着小小的辛年好像个凹字,而且哥哥比姐姐还要高许多,辛年跟着走得有些跌跌撞撞,不过他还是不肯松手,势必要插在中间。
探头看向灶房,辛姑母正在灶前挥舞着锅铲,家中聘请的厨娘坐着烧火,小表妹跟个小大人似的在一边帮着姑母递菜打下手,辛盛说:“还没进家门就闻到了香气,就知晓定是姑母的手艺,姑母今日才到京城,路上辛苦,应该好好歇息的。”
辛姑母回头看向辛盛,笑着说:“一路上都是坐着马车,又没有走过几步路,不觉得累。”
郭玉娘蹦跳着过来亲近的喊:“表哥。”
辛盛摸了摸郭玉娘的头,笑着说:“表妹也不累吗?”
郭玉娘摇摇头说:“我不累,我跟娘亲学厨艺呢。”
辛盛闻言配合的说:“表妹真厉害,日后能吃到表妹做的饭菜了。”
郭玉娘羞涩的笑了笑,更加有活力的来回帮着辛姑母打下手。
等太阳变得橙红,开始往下落去,辛长平也从户部下值归家。
古井巷离国子监很近,但离户部衙门稍微远了些,原本宋氏有意买一匹马,打一架马车,让辛长平日常上下值可以坐车去。
不过辛长平说自己现在已经很扎眼了,同僚都是坐公共马车,他自己坐私家马车,太不合群。
于是他也是每日坐着公共马车上下值,一辆马车能挤着坐下十个人,每人收五文钱,辛长平一日也就花十文钱,不过马车只会停在巷口,不会进到巷子里,所以辛长平在古井巷口便下来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