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53节
杨怀德郑重的点头应下,说:“我会交代下去让夜间巡视的家仆多往辛盛的学舍那巡逻,每日早晚我都会去寻辛盛一次确认他的安全,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他们最多敢在私底下搞小动作,不敢明面上动手的,黎山是我们杨家的地方,他们要是真有这个胆量,这些年也不会被杨家、褚家压在下面。”
“多谢子胥先生。”辛长平连忙道谢,接着说:“还有一事,如今我儿麻烦缠身,连家中妹妹都险些受了牵连,这婚事是否等一切平息之后再提?”
杨怀德闻言皱起眉,瞪着辛长平说:“你是觉得我是那见利就上见害就走之人?杨家此次本就站在皇上这边支持皇上清隐田,辛盛的立场与杨家别无二致,何须顾忌那些人!如今他们盯上辛盛不就是觉得辛盛没靠山好欺负吗,到时候定亲之事必须大办,张扬着办,我不信我杨家在潍县还护不住自家的女婿!”
见杨怀德情绪激动起来,辛长平忙说:“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杨怀德轻轻点头,然后看着辛长平等他下言。
辛长平虽与杨怀德只差几岁,但他还做学生的时候,杨怀德就做先生了,而且杨怀德与他的好友杨继业还是两辈人,辛长平对着杨怀德总觉得他有长辈的威严。
辛长平与杨怀德相处觉得有些局促,见事情说完了,他与杨怀德也好似没什么可闲聊的,也不想多待,便出言告辞。
杨怀德嘴角抽了抽,见辛长平真的就转身要走,才连忙出声问:“何时请官媒来我家?”
辛长平停住脚步回身,见杨怀德表情颇不自在,他忙回答道:“今日便去找官媒,选个吉日便登门求期相看。”
杨怀德点点头脱口而出:“后日便是吉日。”
这婚事女方应是矜贵的一方,杨怀德表现出急切,辛家得表现得更急切热心些,才好让杨家不丢脸面,辛长平忙点头:“那就后日便请官媒登门。”
杨怀德这才满意下来,看辛长平也比之前顺眼了许多,笑着说:“早日定下早日放心,免得迟则生变。”
辛长平附和道:“子胥先生说得有理。”
杨怀德亲自把辛长平送出书院外,听说辛长平想去寻自家堂兄,他还特意叫自己的书童替辛长平带路。
辛长平往日常听好友说他小堂叔,聪颖但傲气,寻常人都不放在眼里,常说好友天资不够只能靠努力凑,据好友说他小堂叔整个求学过程中都没交得几个好友,因为在他眼里那都是一群笨人。
辛长平来寻杨怀德比要去见山长杨怀恩还紧张,却没想到竟然交谈还算愉快,挺顺利的解决了问题。
因为有杨怀德的书童带路,辛长平很快就见到了山长杨怀恩,他上前问候了一句:“先生,近日安好?”
杨怀恩轻点了下头,示意辛长平坐下,笑着贺了一句:“今年县试榜首果然是你家的麒麟儿,我没看走眼啊,哈哈哈。”
辛长平谦虚的回道:“多亏书院先生用心教导,我儿才有今日这些许成就。”
杨怀恩笑了笑,问辛长平:“今日你应当在县衙当值,怎么有空过来,可是有何事?”
辛长平把昨日之事说给杨怀恩听,只是隐下了近卫军之事。
杨怀恩听得皱起眉,说了句:“不像话,堂堂世家竟使这下作手段。”
因为杨怀德与杨怀恩十分亲近,拿堂兄当父亲一般看待,他早些日子便跟杨怀恩说了,要把辛盛招为女婿,杨怀恩如今看辛家也算半个自家人,便不拿辛长平当普通的学生,而是当做自家晚辈。
关于这回县试考题的事,杨怀恩从何大人那得到了些消息,还有恩师齐大人寄来的信件也曾提及一些,齐大人说近期朝堂上暗流涌动,但皇上却很沉稳,不论那些顽固世家出身的官员在朝堂上怎么闹,皇上都冷眼瞧着。
如今朝堂上的派系分得十分明确,齐大人在吏部任职,他说皇上从去年登基后就开始调吏部资料,所有官员的出身履历都被皇上查了个遍。
现在各地世家的异动正好也露出了哪些人有异心,他思考了一会儿才说:“似辛盛遇到的这般事,不是个例,其他州府的县城也有此等事发生,如今瞧着,此次县试像是皇上往池子里撒了一把饵,专为等着看哪些人会跳出来吃,齐大人说皇上常招御林、近卫首领进宫,各地守备亦是常有信函来往,这事儿瞧着约摸过个两三月,事情定然会有变化,若是担心辛盛安全,平日里多待在书院,书院定然是安全的,放假回家时少外出。”
辛长平被杨怀恩这番话说得有些紧张起来,忐忑的问:“难道要动刀兵?若是靠武力镇压,怕是会激起民乱,那些大世家光是家中奴仆打手都不在少数,先帝出征时各世家还有不少私兵随战了。”
“武力只是震慑,防着他们脑子一昏干傻事罢了。”杨怀恩笑着摇头,有些事他也是最近才开始看出点苗头,问了辛长平一句:“你与褚家那小子交好,都说褚家豪富,靠着盐、糖、铁的生意挣得家财万贯,可你瞧他褚家人过日子,与我们这些只挣土地出息的小世家有何分别?真有人能抱着万贯家财不享受吗?那万贯家财究竟是在褚家的地里埋着,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辛长平好似被人在耳边敲响了重鼓,看着笑得高深莫测的杨怀恩,半响说不出话来。
若这是一场棋局,棋局不是新皇登基后才开启的。
这棋局是百余年前流传下来的残局,执棋的一方不是新皇,而是当年的成帝与明相。
明明今日从杨怀恩那里听到了许多隐秘,辛长平却觉得自己更加的糊涂了。
走出杨家,他招的驴车还在外面候着他,辛长平上了车回县衙,他走到县令大人的屋外,想起了何大人的出身。
何大人瞧见辛长平唤他进来,辛长平问:“大人,何家可有田?”
何大人点头说:“有一些,够全家和仆人们嚼用的。”
辛长平又问:“何家在老家不是世家大族吗?”
何大人思索了一会儿说:“曾经是,后来老家的土地大部分都交出去了,曾祖父跟着他师父去了京城求学,后来一路升迁官至宰相,朝廷赐了宅子给我曾祖父留京养老,我们家自此便扎根京城了。”
“那何大人祖籍可是安州?”问答至此,辛长平已经心神恍惚,却还在坚持。
何大人轻轻点头,然后先辛长平一步说:“你可还要问我曾祖父师从何人?”
第59章
辛长平艰难的点头。
何大人眼神露出灼热,满是尊崇的说:“我曾祖父之师,乃是明相。”
辛长平心下震惊了许久,半响才再次开口说话:“当年安州清田半途受阻,各地险些再起兵乱,明相安抚天下世家豪族,放弃了土政,改为研究商政,之后朝廷与世家豪族相安无事百余年,今年县试的考题,天下人皆以为是新皇因去年云州、湖州之乱,才再起清田之心,何大人,您说是这样吗?”
何大人摇摇头,轻声说:“我幼时听家中长辈聊天,曾听过几句关于明相的话,说明相当年曾说过,不解决土地的问题,国朝便只能走向灭亡,开放商路搞海贸、收商税,都只是延迟这个结局到来的手段,明相与成帝应是从未放弃过清田。”
“那我懂了。”辛长平点点头,和何大人道谢:“谢谢大人愿意告知此事。”
何大人拍了拍辛长平的肩膀,宽慰道:“昨日你儿女遇袭之事我听说了,幸而无碍,我已经同张铺头说了,下个月由县里组织人手护送考生去府城参加府试,定要保护好所有考生的安全。”
辛长平忙说:“多谢大人爱护。”
“我身为本地父母官,此乃分内之事。”何大人摆摆手,轻轻叹了口气,“京城风云将起,可惜我人微言轻,官职低下,这等大事,只能远远望着听着,不能亲力参与。”
大抵读书人为官总有一个名臣梦,盼着能如明相那般青史留名,辛长平理解何大人的遗憾,他出言安慰道:“站在高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者总是寥寥,这等大事要做成,更少不了如大人这般的父母官,替朝廷安稳人心,拉拢当地世家豪族。”
何大人点头应是:“学洲言之有理,将来事成,咱们算也有点微末之功。”
潍县本就是个小地方,没有那些根深蒂固的大世家豪族。
自古以来只有他们世世代代不论皇朝颠覆几何,都一直掌握着大片的土地财富,甚至笑称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
可那些底层的小世家,若赶上战乱,比平民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且别看那江家、韩家素日以出身名门自居,可在他们本家眼里何曾真的当他们是自家人。
前有褚家的例子,如今又有杨家做表率,何大人已经上了折子把杨家主动交隐田之事上报,等朝廷的回复下来,只要杨家能得到好处,要说服潍县其余几家世家算不上多难的事。
辛长平下值后去寻了官媒约好了后日去杨家的时间,回家后辛长平跟妻女说了今日从各处得到的消息。
宋氏听得不甚明白,辛月却沉思了半响后说:“此事若是真如爹爹所说,既然皇上不是一时兴起挑起争端,那就是说皇家这百余年里一直在暗地里做了许多准备,如今或许时机成熟了,那此事风险应该不是特别高,再加上不知为何哥哥得了巡考官大人的青眼,特意留下近卫军大人们相护,哥哥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辛长平点头说:“下个月府试,县衙也会组织人手护送,放心吧。”
宋氏最关心的便是儿子的安全,她从昨夜起先是睡不安稳,今日绣花更是多次走神扎伤自己的手,这种事从她十几岁起就不曾有过了,听到这她才松了口气,直说:“那就好,那就好。”
既然心中安稳起来,日子便还是照往常一般的过。
辛家请的官媒去了杨家,得到了杨怀德夫人余氏的礼遇,十分顺利的就商定好了等下次辛盛放假便去杨家与杨欣娘相看。
胡娘子搬空了锦绣阁隔壁铺子的货品,将钥匙交给了宋氏,宋氏定了块“锦衣坊”的招牌换上去,将锦绣阁里男子用的布匹都搬了过去,让余知味负责看管这家店,何婶子也改在锦衣坊里做活,有男客来定制衣袍,便替他们量身。
正好前些日子三婶娘送来了二十余个书袋,有先前订了货的书生来锦绣阁取货,辛月便同他们说去隔壁取货,顺便介绍了一番男子穿戴之物都在隔壁店售卖。
再有余知味自己交游广阔,不少人慕名来捧场,新店开业后日日都有客人来,余知味原先就给书袋搞出个案首书袋的诨名,如今知道案首便是老板之子,更是把辛盛的名头用到了极致。
不少只是来取个书袋的客人,都被他一番巧舌如簧说得为了沾点文曲星的才气,浑身上下的行头都照着辛盛那般添置了一两身,生意倒是挺红火。
见着那年纪略长的客人,他还帮着往锦绣阁拉生意,先是问:“学兄家中可有儿女?”
若对方说有女儿,他立刻说:“女儿好呀,乖巧又贴心,学兄可知如今县里各家的小姐们都在玩一种人偶娃娃,这娃娃不光是好看好玩,还能替换服饰,梳妆打扮,培养女子的审美眼光,若是手巧的自己学着给娃娃做衣裳,还能勤练女红精进技艺呢!”
当客人被说动了要去买人偶娃娃,他又说:“不能光给孩子买礼物,家中娘子更是要倾心爱护,学兄去了正好瞧瞧隔壁那有名的绣娘做出的衣裙,那可是连府城的富家小姐都要大老远来定制的,做好的衣裙美得七分颜色的女子穿上去,都能美到十分,学兄有机会定要带家中娘子去逛逛。”
自从男客的生意从锦绣阁分了出去,有了余知味,锦绣阁的生意不仅没有变少,反而更加繁忙。
因为余知味的推荐,常有学子带着家中娘子来铺子问:“听说府城的小姐也来定衣裙,那裙子究竟是何样的?”
辛月特意让二叔做了人偶娃娃的放大版,也就是一个等人高的木雕模特,摆放在柜台边。
宋氏每做好一件定制衣裙,便先穿在模特的身上,直到衣裙的主人来取走,再换上下一件。
如果说图册上的衣裙给人的冲击是十分,这实物摆在面前的冲击何止翻倍,从此只要能掏得出这些银子的客人,只要进了锦绣阁,瞧见了模特身上的衣裙后,没有一个舍得空手走的。
不论排期到多久之后,都愿意交上定金小心翼翼的收好定金条,如同揣着宝贝一般嘴角含笑表情梦幻的离去。
而那些家境不那么富裕的,也退而求其次的咬咬牙定了崔慧娘的定制衣裙。
对这些客人辛月总是说:“姐姐放心吧,崔绣娘是我娘亲的徒弟,如今正跟着我娘学那绝技针法呢,如今姐姐才花三两银子定这衣裙,等到拿到衣裙的时候,我师姐手艺精进,姐姐拿到的衣裙可不止值三两银子呢。”
客人们一听,纷纷有一种自己将要占个大便宜的感觉,高高兴兴的离去,回家还跟亲友炫耀,又替锦绣阁带来一批又一批的新客人。
宋氏她们的手扎出残影也做不完这些活,招新人的事迫在眉睫。
这都是令人心情愉悦的好事,只是高兴的
事多了,大概是物极必反,难免会出现扫兴的人扫兴的事来碍眼。
本来今日又有大笔银子入账,辛月挽着宋氏高高兴兴的往家走,路上路过别人家的大宅子,还常常讨论一下这宅子自家能不能买得起。
等回到自家的小院子前,却见院门外蹲着两个虽然不亲近,但也能一眼认出来的人。
宋氏的侄儿宋光耀带着妹妹宋惜娘满脸仓惶的守在姑姑家门外。
他们早上就来了,可是敲门后开门的是不认识的人,听说他们是姑姑的侄儿侄女后,不仅没有请他们进院,反而还怒骂了几句,然后关上了门,怎么敲都不再开。
宋光耀虽听爹娘回家骂过,说姑姑自己开了绣铺,不愿意再替娘家做活,但他年岁不大,今年才十五岁,对自己家里的生意都不了解,更不知道姑姑的铺子开在何处。
他便只能在辛家院门外守着,因为怕自己走开的时候错过姑姑回家,他和妹妹二人连午食都没去吃,二人本就心中惊惶,又饿了一天,终于见到姑姑回家,激动的站起来,还不待说话就眼前一黑,双双晕倒在地。
宋氏以为是兄嫂知道自己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瞧,故意让侄儿侄女过来,想让自己看在孩子的面上不好发作。
她便狠起心,故意板着脸,本来想当做看不见他们一般走过,结果却见两个孩子起身后又猛地摔倒在地,宋氏和辛月连忙一人一个的上去查看。
摇晃了半响都不见醒,宋氏和辛月对视一眼,辛月便问:“娘亲,怎么办?”
宋氏皱着眉头四处张望,这巷子每户人家的院墙都是共用的一堵墙,巷子里望过去一目了然根本无处藏身,而且哥嫂虽然对别人差,但对他们自己这双儿女可是向来爱若珍宝。
若是爹娘在,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这样还躲着,见哥嫂确实不在附近,宋氏叹了口气说:“先把他们扶进去,请苏大夫来瞧瞧,等他们醒了问问究竟怎么回事。”
第60章
辛月点头先跟宋氏一起把宋惜娘扶起来,宋惜娘身量不高,长得又瘦,辛月和宋氏扶着她倒是不太费力。
宋氏抬手敲门,辛姑母开了门见这情形吓了一跳,忙从辛月那接过手扶着宋惜娘问:“这是怎么回事?早上你们走了没多久这两孩子就来了,说是你侄儿侄女,我便骂了几句他们爹娘,说两家都断亲了叫他们走,他们难道一直没走?”
宋氏满脸无奈的点头说:“怕是在外面守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