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妻惑主 第14节
冯宽气得脸色铁青,冯延看着不敢说话,小心说了一句,“阿照她还不懂事。”
过了许久,冯宽长叹一口气,才缓缓说道:“太小了,以为万事都能如意,还不知道今后的路不是想选就能选的。”
第15章
七月初三这日,正是芳林园诗会的日子。
冯宽实在被气狠了,担心冯照再出去招惹麻烦,不许她出门。但冯照可不管这些,她资财颇丰,随手撒下几片金银,下仆便纷纷为其让道。
更重要的是,从前每次她与父亲争吵,很快便休止了,若是下仆们当真为难她,到时候她与父亲和好,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仆婢们了。
于是冯照畅通无阻上了马车,驶向芳林园。
芳林园乃皇家园林,位于代城以北,景风山下。此地广种松竹,又引来溪流成湖,水网密布,是代城中难得一见的水景。
其湖名曰静明湖,湖中现高台,上有一座清凉殿。显贵名流便聚于此地吟诗作赋,以彰文流雅风。
冯照到湖边时正欲寻一艘小舟过去,却听见远处有人高呼:“阿照!”
她转头去看,那人朝她不停挥手,“我在这里!”
冯照顿时面露笑容,疾步过去,“玉宁!”
眼前一袭粉衣,面容秀美的活泼女郎正是冯照的闺中密友游玉宁。
玉宁拉着她的手,仔仔细细地看了她一通,“我们真是太久没见了!”
谁说不是呢?自她被罚入瑶光寺,乃至在家中守孝,至今已有一年有余了。
按说冯照不得自由,玉宁也可来看她。但玉宁在家中不受看重,父亲不管,主母并非玉宁生母,又性情古板严苛,玉宁难找借口出来,无家中帮助,更难以独自远行,故而二人已经许久未见。
冯照走前只来得及给玉宁留了简单的口信,因而玉宁也不知晓她何时归家,一直等到她奔丧回家,二人才得以再次传信。
此番诗会是朝中大事,朝廷为一显国威,特意令重臣勋贵都前来列席,家中亲眷亦可往,好叫南朝人见识北人风貌。
反正芳林园周回数十里,可轻易容下上千人,哪怕是不能在诗会中崭露头角,来这里见见世面也是好的,许多人家便也带上了小辈前来此地。
玉宁也借此机会得以出门,不成想意料之外碰见了冯照。
二人欢欢喜喜地携手登上小舟,向湖中岛而去。
冯照携诗会主持的拜帖自然轻松入内。此刻殿中诗会还未开始,岛上众人便三三两两聚在一处闲谈,许多人见到冯照都打了声招呼,冯照顾不得多聊,她和玉宁许久不见便找了一处林荫躲起来说话。
但人倒霉时躲在哪里也逃不开。前面来了一群女郎,说嚷着便冲着冯照这头来了。
这群女郎乍一看千姿百态,五彩斑斓,走近了看便注意到中间一个蓝衣女郎被簇拥起来,神情高傲。
冯照自然也看到了,她面上看不出什么,却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那其中的女郎是穆家这代唯一的女儿穆灵,家里如珠如宝地宠着,养得一身难伺候的脾气,比之冯照更甚,于是二人自然毫不对付。
只是冯照毕竟有太后姑姑,所以从前两人冲突时落下风的总是穆灵。
不过太后虽然摄政,但穆家也不是什么好捏的柿子。穆家是鲜卑八部大人之一,在鲜卑人中威望甚重。
鲜卑人自代北之地而来,元氏皇族起初只辖八部落,太祖当年南征北战时八部忠心耿耿跟随,因此建卫开元后八部大人地位尊崇,不亚于周天子分封诸侯。
虽然后来八部解散,部民通通编户齐民,但仍有拱卫京畿之职。故而冯太后虽在朝摄政,也不敢轻易得罪八部大人。
小辈之间小打小闹不过是玩笑而已,还入不得长辈眼中,所以虽然二人不对付,但只要不闹大,也说不到太后跟前去。
冯照嘴上厉害,得理不饶人,胆子又大,所以从来没输过。
只是穆灵越败越战,越战越败。
她们之间若论起来其实没有什么梁子,但也许是天生不对付,每次见面总是又结新恨。
这回当然也不例外。
穆灵眼神轻蔑,上下打量她一眼,“哟,这不是冯大娘子吗?听说你在寺里待了不少日子,那里面的斋饭好不好吃啊?”
说完放声大笑起来,她身边的几个人也跟着笑作一团。
后面的女郎却面面相觑,低下头不敢出声。她们都是看到穆灵来了才跟着上来,但讨好穆灵却也不敢对上冯照,毕竟这两人都是惹不得的。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她们要是凑上去,引火烧身的就是自己了,于是个个作鹌鹑状。
冯照磨牙,想把她嘲出来个底朝天,但转念一想,这里人多轻易就闹大了,近来事多,不宜再多生事,阿耶要知道了肯定又要骂她,于是把怒意按捺下去,拉着玉宁走了。
穆灵却呆住了,这还是头一次见到冯照认输
,从前那么多次她都是反唇相讥,毫不相让,这回却忍气吞声。
穆灵于是立刻高兴起来,她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甚至追上去跟在她身后肆意嘲笑,“哎你别走啊!你个胆小鬼,下回见到姑奶奶我记得躲远点儿!”
玉宁小心翼翼地看向冯照,她脸色却很平常,于是仅仅握住她的手,“阿照……”
冯照拍拍她的手说道:“没事儿,一个无赖熊儿而已。”
玉宁却觉得,分明是阿照这一年中受了不少委屈,才这样忍气吞声。若是放在从前,她不动手就算好的了,于是更加心疼阿照。
冯照看她神态就知道她误会了。
玉宁谨小慎微,又是菩萨心肠,心底单纯又善良,见不得人受苦,尽管她自己常常受委屈,却总心疼别人都过得不好。
冯照一声叹息却不知该怎么解释,其实只是近来她遇到的事多了,还全都是大事。相比之下,这些拌嘴吵架对她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趣事罢了。
此时,诗会已经开始。
殿外空地上置三香炉焚香,同时由乐队抚琴、鼓瑟、吹笙,悠扬舒缓的乐声飘荡在树梢上与碧波中,众人在音流乐转间落座。
待乐声毕,殿中已然安静下来。
然而此间主持崔郎君仍于座上不动,众人面面相觑,但忽然间又有了个大胆的猜测,顿时殿中流淌开诡异般的寂静。
果然片刻后,一人从殿后缓缓现身,落座于正中主位。
众人大惊,齐齐行稽首大礼,“陛下圣躬万福。”
元恒含笑请重臣落座。
冯照坐在外围,心中悚然一惊。
本来参加诗会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缓一缓心情,结果又遇到了他,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想来想去,她还是早早离开为好,免得碰上圣驾,到时候没人挡在她前面可就麻烦了。
皇帝坐于上方,一眼扫过殿中众臣,众人纷纷低下头。
今日诗会其实可有可无,但南朝文风兴盛,使臣力争要见识一番北朝文风,话说到这里,朝廷也就不得不应。
至于皇帝自己,思虑再三后还是圣驾亲临了。
刘赞一行人访卫已久,而近日宋国朝局动荡,想必他们很快就会回朝,所以临行前的这次诗会他还是来了。
元恒先问使臣近况,刘赞等人自然答好,于是当下皇帝便宣布诗会开始。
“自晋室不修,四方崩坏,乃至天下大乱,流民四起。今皇卫与宋虽二分天下,然太平初定,生民永怀。”
“便以‘九州靖泰天下平’为首句,卿等续之。”
依照柏梁体惯例,下一句当由亲王所作,众人的眼睛便看向了陛下的弟弟们。历城王元思向来文采卓著,才思具佳,这一次也不负众望,脱口而出,“八表无事悦圣情。”。
下一句本应由臣子所作,但使臣在此当由使臣先。
刘赞在此地便是宋国的脸面,当然不能输,好在他虽为武将,但南朝文风尤圣,此等场面自然不在话下,想了想便道:“云披雾敛天地明。”
众人纷纷点头,一时之间殿内交头接耳,互论诗言起来。
元恒面色和煦,看向殿中诸位,自然也看到了远远坐在角落里的冯照。
自上次不欢而散后他心里委实不快,但这几日平静下来他便想着,他们之间落到如此僵持境地实在不可行。
如果冯照不来找他,他便亲自见她。
好在今日她也来了,正好借此机会好好言语一番,而且想必过了几日她已经全然冷静。
他轻轻掠过一眼,见她坐着不动,心下稍安。
然而等下一句诗完,他再看向那一处时,座上已空空如也。
第16章
冯照趁着殿中诸人窃窃私语时悄悄退了出去。
她坐在外围,看不清陛下的脸,但那熟悉的身形还是一眼便能认出来。
在她面前的元承意和在众人面前的陛下是一个人,可是她却觉得完全不一样。她认识的元承意清峻孤高,被她调笑后又变得生涩赧然。
时下君子多行潇洒烂漫之举,女郎们也偏爱这样的郎君,元承意这般的反倒少见了,却偏偏对上了她的胃口。
然而今日在千百人中那个人独坐于上,他浑身竖起锋芒,如秋刀霜剑悬于头顶,随时可挥下斩断殿中一众人的身躯。
这样的陛下与她认识的元承意却也并不矛盾,好像那就是他本来的样子,只是那时他脱下了在众人面前的盔甲,漏出一点温柔性情来就把她迷住了。
想到这里,冯照又紧紧握住了拳头,一口气堵在胸口出不去。
她坐在湖边发呆,但眼前清透的湖水忽然就现出了那人的脸,还是方才大殿中的样子,面容含笑,仿佛在嘲笑她有眼无珠。
冯照气急,捡起一颗石子就扔了出去,平静的湖面顿时荡开了层层涟漪,那张恼人的脸终于消失不见。
身后忽然传来细微的响声,有人朝着这边走过来。
“阿照。”
冯照浑身僵住,下意识抱头埋进双膝中。
身后顿时传来一阵轻笑,他慢慢走到她身旁,然后停住了。
“阿照不愿见我吗?”他问。
冯照仍不出声,就把自己当作孵蛋的母鸡,一动不动。
那人轻轻叹了口气,“是我的不是,可我并非有意欺瞒。”
她微微动了动。
他负手在后,道:“阿照一心以为我是别人,我见你满心欢喜,不忍说破,若是我吐露真身,哪里还有后来的一切。”
她猛地抬头,脸都被闷红了,也是被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