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尤其,他们还是顾丛嘉计策的间接受益者,若是没有顾丛嘉提出的办法,有二之一的可能,张天择会被定罪,为了朝廷的名声,这一批学子不会被处罚,但他们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那陈王他们所做的一切成了无用功不说,他们之间拉拢学子的行为也会被迁怒,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被罚了俸禄。
  按理说,他们避免了大的处罚应该感谢顾丛嘉才是,但,正是因为知道没有顾丛嘉提出的办法,他们会有什么后果,才更忌惮——顾丛嘉太聪明了,他还是嫡子。
  比起康王来,他争夺储位都更有优势,若非他还小,这储位怕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可即便他还小,陈王已经没有了此前觉得顾丛嘉不会登上帝位的笃定,昭武帝宠他,他又向朝野展示了他的聪慧,自身还是嫡子,待边关互市落成,这便是政绩,若是昭武帝临终想要让顾丛嘉继位,朝中真不一定会有多反对。
  看着自家王爷慎重的神情,麾下谋士开导他:“王爷何必如此忧心,如今秦王殿下不过五岁,那位怜惜秦王丧母,宠他是寻常,但若是秦王长大了呢,又聪慧,又健壮……已经年老的雄狮会不会忌惮正在长成的身强体健的狮子夺取他的位置呢?”
  谋士意味深长。
  陈王眉梢微动,帝王亲自抚养是一件好事,但反之,也不是那么的好。
  想想吧,帝王一点点看着自己抚养的孩子长大,变得健壮,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一点点衰老,变得虚弱,这样的对比,那位九五之尊真的能接受得了吗?
  史书记载的帝王年老时看寻常长大的儿子都不顺眼,何况是自己亲手抚养的,这样明显的对比,自己渐渐虚弱,儿子却渐渐强壮,还离自己这样近。
  可……陈王转动着手上的扳指:“父皇万寿节快到了,你去查我那九弟准备送什么东西。”
  虽然史书是这么说,但也有可能昭武帝还如往昔一样爱惜顾丛嘉,毕竟,史书上也没出现过昭武帝这样亲手抚养皇子的帝王啊。
  能扼制就下手扼制。
  陈王不会对顾丛嘉出手,那样只会激起昭武帝对顾丛嘉的怜爱之心,毕竟苏氏及康王多次失败的下场已经摆在那里了,陈王必不可能和他们犯一样的蠢。
  陈王打算加大力度离间昭武帝和顾丛嘉,寻常人付出感情都会期待想要回报,那,高高在上的帝王呢?
  昭武帝宠顾丛嘉是不掺一点假的,他爱重,疼惜顾丛嘉,一腔爱子之心。
  那如果,在昭武帝的四十万寿节上,顾丛嘉送出的寿礼敷衍,不用心,昭武帝会怎么想……或许会自己给顾丛嘉开脱,但,内心一定会有一些失望的吧。
  陈王不求多,一次攒一点失望,到最后的失望透顶。
  陈王从很久之前便开始未雨绸缪了,现在不过是更认真了一点。
  陈王的动作隐晦,但正所谓,你的对手会一直观察你,在陈王动作的时候,赵王他们不多时就知道了。
  而各王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赵王立即隐晦的帮了一把,就冲今早那场面,顾丛嘉给的震慑力真的太大了,陈王这个目前势力最大者都忌惮,赵王又何能不忌惮,他此前不动手只是因为不想做那个出头鸟,毕竟,他是亲眼见证昭武帝力排众议让还年幼的顾丛嘉参政议政的。
  这样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想直愣的招惹顾丛嘉,但顾墨出手就不一样了,不管他要做什么,他只需要在后面推一把就成,无需担责。
  赵王助推了一把,到雍郡王这里,他无视,毕竟,他都被削爵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爵位,于是,他的重心在万寿节送礼上,其他事,他不关心。
  楚郡王虽然跃跃欲试,想要掺合一手,但,他目前只是郡王,算了。
  而魏王,他只是默默的看,不帮助陈王,也不提醒顾丛嘉。
  因为他目前需要人去拉陈王的注意力。
  **
  顾丛嘉再一次收到金源的消息,挑眉。
  不得不说,这消息有点颠覆自己对张天择的印象了。
  在顾丛嘉知道张天择的时候,他一直是坚定的康王支持者,即便后来昭武帝明里暗里的动作都表明在嫡子和长子中,他不怎么看重长子,更爱重嫡子以此让一大批老臣不再站康王,但这一大批里,并没有张天择,他依然是明牌站康王的。
  而且,这种站位一直持续到被苏齐贤祭了之前。
  由此,顾丛嘉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忠于康王的大儒,大儒是从昭武帝那里听来的,朝堂对于此次张天择科举疑云的争议也侧面印证了昭武帝的话。
  正是因为张天择会教人,文采不错众所周知,所以,对于他科举舞弊的朝堂争议才会那么大,因为,不少人不相信他会舞弊,顾丛嘉的提议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也是因为于此。
  私心里,大部分人都不信张天择需要去科举舞弊。
  ‘大儒’是真的,但忠于康王就要打个问号了……有谁的死忠是因为一次捞人就动用人脉为恩主探听消息的?速度还这么快。
  而且,就算要报恩,仅凭这探听的消息可不够,顾丛嘉想,张天择不可能不懂,那这消息是什么……投效新主展露的价值吗?
  虽然有点离谱,但也只能往这上面想,不然顾丛嘉想不到是什么能让张天择这位清风书院的院长在第一时间送上了陈王他们在探听自己给昭武帝准备什么寿礼的消息。
  为什么顾丛嘉说是第一时间,因为尚衣局那边刚传来消息,说有人打听顾丛嘉每日去尚衣局的目的。
  顾丛嘉将纸张放于火上,任凭火焰逐渐舔舐纸张,最终成为一捧落灰。
  至于纸上说的消息,顾丛嘉没放在心上,不遭人妒是庸才,陈王他们现在如此作风才是真正将顾丛嘉看在了眼里,承认顾丛嘉对他们有了威胁性。
  相比于以前陈王给他送礼,为了博得昭武帝好感的样子,顾丛嘉还是更喜欢现在他们将他作为对手来看待,虽然只是有点威胁性的对手,但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至于陈王他们探听他给昭武帝送的寿礼……要是能探听到,算他们牛,毕竟,他还没落笔。
  尚衣局那里,要是被陈王他们伸手成功,不用顾丛嘉,昭武帝能立刻仗杀尚衣局所有人。
  所以,对于张天择送来的消息,顾丛嘉看到了,知道,但顾丛嘉完全是不在乎的。
  他也没什么动作,就每天安安静静的上课,吃饭,睡觉。
  张天择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叹了口气,人生境遇啊。
  科举前十年,他想要辅佐一位明君,青史留名,但先帝老年昏聩,其他王爷各有各的不足,暴虐,不容人……为了保命,他自请教书,不再参与夺嫡,只坚定的站正统。
  但与花都与不同的是,他没放弃,他依然向往着青史留名,作为名臣。
  只不过,这一次,他放弃了辅佐明君的想法,他要操纵朝政,改变这世道,也能青史留名。
  所以,他选择了康王,这个被苏齐贤养废的软弱长子。
  同苏齐贤相比,他年轻不少,就算是熬,他也能熬死苏齐贤,对苏盛那就是手拿把掐了,这是张天择为自己规划的路。
  然,他万万没想到,时事变化的如此快,苏氏轰然倒塌,康王也绝了夺储的可能。
  不幸又万幸的是,苏齐贤临终坑了他一把,这一把让他差点进狱,也幸运的搭上了秦王的路。
  秦王开口捞了他一把,虽然,他不是为了捞他才开口,但君子论迹不论心,总而言之,秦王的行动帮了他。
  那他自该谢恩,这一次给秦王传消息,是千分之一的感谢,也是一次试探,结果明了。
  青年时想辅佐明君青史留名,没有明君,中年至老年时想要傀儡帝王,操纵朝政,作为权臣留名青史,但却递给他一个有主意,有能耐的主上。
  张天择想到关于秦王的那些传闻,和此次的实习授官,有些无奈。
  不过,张天择的脸上更多的是高兴,若能有好名声留名青史,谁愿意以权臣上去啊。
  至于说,为什么不选择昭武帝,那是张天择不想选吗?那是昭武帝身边根本就没有位置。
  虽然张天择站的是正统,但问题是,他的站位只是在陛下登基时选择了支持而已,同庄文君这种共患难的心腹不能比,同自身职位重要被收为心腹的兵部尚书也不能比。
  在昭武帝身边,他根本排不上号。
  所以,张天择只能退而求其次,至于说为什么不选陈王他们,当初是因为想要傀儡,现在是机缘巧合下已经搭上了秦王,陈王他们自然被排除在外了。
  第93章 第93章万寿节(2)
  再说了,就算他不排除陈王他们,费心思去搭上了陈王他们的线,那他也不会是陈王他们的心腹,就像昭武帝那里一样,人家的配置是齐的。
  凭借灭了赫塔尔部落的功绩,昭武帝注定留名青史,更别提,昭武帝在位期间,盘踞周朝百年的庞然大物,数十年的京畿第一世族苏氏彻底没了……这些,史书上一定会提到,昭武帝更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人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