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25节
北京沙尘暴其实是老问题了。蒙古高原已经千百年来的过度放牧,再加上山河四省这么多年来过度的耕种导致的水土流失,所以只要一到大风季节, 北京和周边不少地方都会出现沙尘暴。
但是和今天这样的沙尘暴,是在这边活了几十年的人都没见过的大沙尘暴。
“咱们这外面都一层沙子了吧。”有技术员站在员工俱乐部的窗口,看着外面的操场方向。实际上他根本什么都看不清。
因为能见度太低了。只能看见很近的地方已经一片沙尘了。
“这是沙尘成灾了。平时沙尘暴下一下也就是让人嘴里吃点土,鼻子不舒服。带上口罩,或者是待在屋子内就好了。但是今天……”有个女技术员心情沉重的说道。
“现在是春种啊,这一沙尘暴过来,岂不是要有上百万亩农田遭殃?”
“听说各地都做了防范。竺可桢教授已经带着气象团队发布了预警,应该会好点吧。”
“希望吧,水稻和麦苗如果在这个时候被沙子压住,很可能出现大量倒伏的。如果不及时解决倒伏,那些稻田就完蛋了,会死光的。”
就在一众人等忧心忡忡的时候, 在陕西、山西工作的干部们面临着比这 些技术员们想着还要困难的情况。
如果说在曙光厂那边只是被擦到边,情况还不严重的话。那么陕西山西那边直面蒙古风沙的基层干部和村民们则如临大敌。
山西,雁门关。
村里的人完全不敢出门。哪怕是村子里的房子都门窗紧闭了,但是房间里依旧有缝隙钻进沙土。
“咳咳咳。”村干部江强国一直在咳嗽。他的肺一直就不好,是48年 解放战争的时候被蒋伪军一枪打穿 了肺叶留下的后遗症。他命大没死,但是这咳嗽的毛病一直都留下了。
现在风沙天,他咳嗽的更加厉害了。
但是江强国却一刻都不敢放松。他抓着一把铲子, 指节都捏的发白了。
村里已经组织了村民小组了。现在村民小组的组长们都在村委大屋里,大家伙都心事重重。
“这沙暴都下了一上午了。咋还不见停啊。”有村民组长忧心忡忡的说道。这沙尘暴卷沙城并不全是普通人想象中的沙子,还有更多的是尘土,这些尘土很轻很细,但是却能遮蔽视线。
也有人说道:“但是这沙尘感觉比早上那会儿小了点。村长,要不我们现在先组织村里的人手先去把田里的沙子清一遍吧。这沙要是一直下, 把苗都埋起来了,可能会把苗都弄死。”这沙尘暴卷沙城并不全是普通人想象中的沙子,还有更多的是尘土,这些尘土很轻很细,但是却能遮蔽视线。
江强国咳嗽了一声后说道:“别急,现在天上还在下沙子呢。我们去做了也是白干,你铲多少沙子,天上又下多少。把你累死不说,干的活也是白干。”
江强国说的有道理,但是几个村民小组的组长们却都坐不住,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这老天爷不是开玩笑嘛。这我们春苗刚刚长出嫩芽来,这就给咱下一场大沙暴。真的…… 哎! ”有人气的跺脚。
就在众人苦闷的同时,村委会的大门被人推开。风沙像是瞬间找到了倾泻口一样。呼呼的往里面灌。
“快把们关上!关上! ”在众人的招呼下,门有被关上了。但是屋子里已经被灌了一层沙子了。桌子上都是浮土。
“咳~咳~咳。”众人咳嗽喷嚏中,刚刚推开门的中年人脱下他的帽子和口罩,他的脸上即便是做了防护,但依旧是满面尘埃。
“大田,怎么样了。村里断了的电线修好了?”江强国看见来人之后立刻问道。
名叫大田的中年男人是附近几个村里唯一会修电的。 说是会修电,其实也就是个二把刀,就是靠胆大心细干活,对电工知识其实半懂不懂。但即便是这样,他也是村里最好的电工了。
附近村里现在通电了,日常维护都是大田。
大田道:“修好了,我早上顺着电线杆子一路走。在向北五里的地方发现,通往咱们村子的电线被吹断了。我前脚刚到,后面电力局的同志就来了,他们马.上就把线给接好了。不然那么粗的断线,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缠胶带了。”
江强国听闻来电了,他的表情就轻松了很多。
“打开收音机,听新闻怎么说。今年乡里开会的时候就说了,如果遇到极端天气,那就要听电台的天气预报。新闻天气预报会告诉咱们该怎么办的。”
村里的收音机打开了,因为风沙的影响,收音机信号被影响的很严重,发出大量的噪音和沙沙声。
人不得不贴着收音机的喇叭去辨别里面的声音。
“根据……沙沙……气象台的观察,这股从高……沙沙……沙沙……今日下午逐渐平……”
虽然听得很艰难,但是大家伙至少知道了一点。那就是大概今天下午,沙尘暴就会平息。这让大家伙悬着的心放下。
而他们能把心放下,靠的是在一线的气象人员们的拼搏。
网咖来到本时空之后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无法细致描述。比如说培养中国自己的气象人,搞自己的气象站,研究自己的各种气象设备。
气象设备这种东西普通人接触甚少,但又是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高科技设备。气象员从来都不是什么大明星,也甚少有气象员被人们记住。
但是设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气象数据比对,发布气象预警等等。这都是事关国民的大事。
就像是江强国等人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沙尘暴将在下午结束,那是因为在内蒙古漫长的边境线上,几十个不同的气象站都在收集消息消,将气象情报汇总。
在由北京的气象总局依靠本时空自研的数百台中星一号计算机计算出气象变化,最后才能得出的结论。
而依靠这样的结论,由北京下发的指令也直接传到地方。
在上午十点,山西、陕西两省的解放军部队就接到了命令。他们将在下午直接出发,帮助老乡清除农村的沙尘。
不仅仅是他们接到了任务,还有两省的中大学生、公职人员也全都被召集起来。前往城市周边的的农村进行春种救灾。
紧急救灾演练,这个东西自从新中国诞生开始就有了。不过本时空之中因为网咖的到来,让新中国有了更多的救灾理论经验可以学,有了更多的救灾制度可以学。
即便是客观条件较差,但是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上,本时空可不见得差了。
几乎就是在气象台解除山西、陕西两地沙尘警报的下午三点,两省多地的公职人员、学生、居委会成员、解放军战士、工人、警察、消防员等等都被组织了起来。
大家按照小组分散除沙。城市里的沙尘虽然厚,但短时间内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广大农村的春种土地。保住受灾的两百多万亩的春田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村里风沙小了点,并且也能看见日头,大家觉得沙尘暴要散掉的时候。江强国就开始组织村民抢险救灾。
“村里还在喂奶的女人留下,把村里所有七岁以下的娃娃留下,让这些女人照顾。能干活的老人用大锅烧水做饭。所有少年、青壮带上工具除沙!”
江强国一声令下,一个村子里数百号人开始分工合作。村民小组开始有条不紊的分配工作。
救地除沙是一个细致且辛苦的工作。但是现在没有人敢说辛苦。哪怕春天气温不高,但是众人也是干的一身汗,汗滴在地里摔成八瓣也没有人啃声。
在江强国带着村民们救灾救田的时候,一阵轰鸣的发动机声音传来。
江强国抬头看去,两辆军绿色的大卡车停在村外的道路.上。
一百多名解放军战士跳下卡车。
“谁是村长江强国?”
“我!是我!同志什么事情?”
“你好,江强国同志,我是三连的连长张喜锋,我们接到上级的指示,知道你们受灾了,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支援救灾工作!”
面对这位三连连长的话,江强国张了张嘴,没法说什么。
自己没有向上面打报告说自己这里受灾怎样啊,怎么就有解放军战士来了?
这上级领导已经预见了?
还没等江强国细想呢,张喜锋连长已经招呼着战士们带上工具开始帮着老乡除沙除尘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 鞍钢宪法的改革
大自然的威力,神鬼莫测。人类的科学进步在大自然的威胁之前总是显得不值一提。
蒙古高原刮来的强风,就能够让山西和陕西数百万亩农田受灾。
这些年通过中专和农业专科学院,国家已经向农村派驻了大量的初中级技校生。前往农村,参与农村建设工作。
这些技校生能够帮助农村干部快速地统计农村的受灾面积。毕竟建国之初有很多农村基层干部本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他们对农村的管理极为粗放,能够不出乱子就已经是他们最好的能力了。
现在这些砸到农村去的种子,已经开始展现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巨大作用了。
大量的情报开始汇总。那些驻村的学生干部要去田间地头去仔盘查,到底有多少地方受灾。哪个村比较严重?哪个村的灾荒比较轻微?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 在朝鲜战争期间就有网咖率先将鞍钢宪法拿出来进行中国革命改造的事情。
所谓的鞍钢宪法对应的是苏联的马钢宪法。苏联马钢是一个英雄企业。 在反法西斯战线上是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中流砥柱。而他的管理办法也成了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
但是,就像是苏联的十月革命没有办法生搬硬套拿到中国来直接使用一样。
马钢宪法也不能够直接用在中国,甚至在中国有大量的水土不服。
而鞍钢宪法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
所谓的两参指的是干部要参加劳动,工人要参加管理。
听起来似乎有些反直觉。甚至在原时空中,主席在努力推动鞍钢宪法时,还遭到了来自苏联的嘲笑。当时苏联的赫鲁晓夫嘲笑主席说道:“如果把我们的干部从领导岗位撤下来,让他们进行半
年的生产劳动。等他们再回领导岗位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这完全有悖于革命的先进性。
“让工人直接参与到管理阶层,那就更加是灾难了。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管理。让这些外行来做这种事情,无疑是将生产工作和部门工作推向地狱。”
赫鲁晓夫不光在中国这么说,并且在全世界其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争议开会的时候都这么说。连他下面的外交部成员也经常将这作为中国的搞笑段子,在国际社会上说。
觉得中国人想一出是一出一拍脑袋就决定。
乃至于后世,有不少人也嘲笑认为鞍钢宪法真是笑话。
鞍钢宪法在原时空之中确实是失败了。但并不是因为这个管理办法落后,相反是因为他过于先进了。先进到触碰到既得利益团体的利益。让食肉者难受了。
因为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生产之后,还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一改,一个是三结合。
所谓的一改,指的是改革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章程和规定。
鞍钢宪法中明确指出了,一改: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办法。因为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三年前制定的规定是合理的,但是过了三年之后就未必合理。
不仅仅是生产制度。还有财富分配。工厂福利乃至于国家政策都可以笼统地概括进去。
而这一改听起来是个大空话。谁都知道制度和规章是有时代局限性的。怎么样去做呢?
而这就是三结合的用处。
所谓的三结合指的是:领导干部,工人群众,科研技术员三者要相互结合。
需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领导干部要知道在技术方面和生产方面的局限性,工人群众要知道领导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和劣势。
技术人员要懂得技术下放实际生产和工厂管理之间的相互协调。
只有三者都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一改才有可能成功。
而想要三者相互结合,又要回到鞍钢宪法提到的第1条两参。
也就是领导干部要参加劳动,劳动者要参加管理。
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一套环环相扣的逻辑。但是很显然,大多数领导当上领导之后,就未必愿意参加劳动了。
有的人甚至对劳动深恶痛绝。认为体力劳动要他的命。
原时空中,鞍钢宪法提出的时间实在是有点晚,在1960年才被提出。当时毛主席的命令都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可能也就北京的一些地区,听他老人家讲讲话,尊重他的领导。到了下面都是当
神像一样供着。所谓的敬而远之,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