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04节

  “对!我们的黄维学员说的很对啊!”王英光肯定了这个说法:“其实这么高的夭折率,主要因为很多孩子患有贫血。因为贫血引发了各种疾病,最后死亡。”
  “而引发他们贫血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营养不良,说简单点就是吃不饱。”王英光如此说道。
  “我们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但是我们的未来如果都在挨饿,都在大片大片的死去,我们的国家谈何未来?我们的未来正在消亡啊!”
  “走吧,带你们去看看拯救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方式吧。”
  王英光招呼着众人重新登上大巴车。
  当大巴车停在河北某个农村时,有人抽了抽鼻子,然后开口说道:“怎么空气里有淡淡的牛粪味?我闻错了?”
  “没,你没闻错。诺,看见了吗。那个远远的牌子,那个是什么养殖场来着?养牛吃肉的?”
  “不准确,是养牛喝奶的。”王英光纠正道。
  第三百四十五章旧时王谢堂前燕
  “老陈,你在天津这么多年了。天津这周边有养殖奶牛的场子吗?”功德林的学员们在王英光的带领下朝着那个养殖场走去,有人边走边问陈长捷。
  作为当年在天津也待了很久,但是最后没能守住天津的功德林学员,陈长捷对天津可太熟悉了。
  他当即回答道:“有,但是不多。我记忆里天津养肉牛的场子多一点,天津这边吃牛肉的回教民不少。我们汉人有钱的也喜欢吃牛肉。天津卫是水陆码头,三教九流不少,穷人多,富人也多,当时天津乱哄哄的。但是养殖肉牛的不少,归拢归拢全天津加上周边能供应过来的肉牛,几千头怕是有的。”
  陈长捷是把当时天津大大小小,乃至于一些农户自己零散养的两三只牛都算进去了。他往多了算,其实把耕田的牛都算进去了。
  但是说到奶牛,他就摇摇头:“但是你们说养奶牛嘛,还真没怎么听说。养殖的太少了,当时天津的富人热衷于直接买美国进口的奶粉。”
  陈长捷说到这里的时候,学员里的杜聿明开口道:“你没买吧?还记不记的之前给我们看的记录片《揭秘》。里面美国食品加工安全真可怕,我现在想到我当初吃了那么多美国肉罐头,我的胃还直恶心。说不定我这身体坏的,就有美国肉罐头的一份功劳。”
  陈长捷道:“你这一说,我也觉得肚子隐隐的疼痛。可能是当年美国奶粉喝的。”
  杜聿明刚刚说的话,突然把大家已经忘记的记忆再次勾起来了。那是在看当年李锐搞出来的《揭秘》时的不好记忆。
  其中关于美国调香师和食品造假的记忆尤为深刻。毕竟他们吃的美国食品不少,当年觉得是高科技,现在看来真的是太科技了,科技里不含任何纯天然的玩意儿。
  奶粉这玩意儿,也不知道美国人加了啥。反正之前看记录片,美国人往牛奶里面加增白剂粘稠剂什么的,大家就觉得很恶心了。
  现在想起这玩意儿,大家还是觉得很恶心。
  “不过我记得咱们中国好像没啥好奶牛不是?”王耀武当年办饼干厂,其中有生产奶味饼干,他对这个还有点印象。当时奶味饼干的奶粉要进口,因为当时国内不光做不了奶粉,就连好奶牛都没什么。生产牛奶很少。
  “是的,确实如此。中国确实没有什么好奶牛。”天津双塘奶牛养殖场的厂长出来接待众人,同时也刚好回了王耀武的话。
  “中国喝牛奶的历史很短。或者说除了新疆蒙古等有大量畜牧的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几乎不怎么喝奶。”
  “天津北京两地老年间还有人用驴奶喂养过孩子。只能说是真的没法子,要是有奶粉就好了。”
  厂长和王英光握手,随即向诸位介绍道:“刚刚这位老先生说的不错,我们从前没什么好的奶牛。因为我们没有专门的培育,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诸位请和我来吧。”
  在厂长的带领下众人进入养殖场。和想象中养殖场脏乱差的环境不同,双塘养殖场内很干净,走路的地方都是硬化地面。
  养殖区内也没有出现粪便肆意排放的情况,而是将整个场所都规划的整整齐齐。
  俨然一副现代化工厂的模样,而不是想象中的养殖厂的模样。
  也许是看出了功德林学员们的疑惑,厂长当即开口道:“天津双塘养殖厂的建造和管理经验,我们都是跟着三边牧场学的。”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阳早和寒春夫妇在三边牧场开了个好头。把现代化养殖的概念引入我们国家了。我们双塘养殖厂就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建设的。”
  功德林的一众学员们打量着养殖场,确实是建设的很好。
  “这是什么啊?”王耀武突然指着一台大型机器问道,“这看着不像养殖场用的东西啊?”
  那是一组大型的如转盘一样的装置,上面还有许多管道相连。
  莫名的,大家想到了前不久才看到的化工厂,这些看上去怎么像是化工厂里的东西呢?这个出现在养殖场感觉好奇怪啊,难道这厂里产的牛奶也都是科技?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厂长哈哈一笑:“一开始我最早见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也是和你们一样疑惑。这是寒春、阳早夫妇研究的自动取奶机。”
  “你们还别说,这对夫妇当真是绝顶大才。来各位我给大家看看我们厂里的宝贝。”
  在厂长的带领下,大家看见了养殖场悠闲吃着草料的黑白花奶牛。
  这种牛在中国很少见啊。这群功德林学员都是有见识的,他们不少人在外国奶粉袋子上见过这种黑白花奶牛。
  那些外国奶粉袋经常用这种黑白花奶牛当宣传图。所以喝过奶粉的人大多直接将黑白花牛直接代指奶牛。
  这种牛在中国很少见,虽然说在19世纪末期就引入中国了。但是一直没有做好本土化的养殖和育种。所以量极少。
  这种原产荷兰的荷斯坦奶牛(黑白花牛)是目前生类中产奶量最高,质量也是最好的。
  欧洲之所以更习惯吃各种奶制品,就是因为这牛产奶量太高,要想办法制作各种奶制品来长期保存这些奶。
  “阳早和寒春夫妇来到中国的时候变卖了他们在美国的农场,凑出来的钱买了几头最好的荷斯坦种牛千辛万苦的送来了中国。”
  厂长这么说着,但是杜建明和王耀武等人看着入目所及,至少七八百头的奶牛,他们皱眉。
  “等会儿啊,厂长。你说寒春和阳早夫妇买了种牛来中国,我们是很佩服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但是几头种牛……你们这这么多奶牛……不大对劲吧?你把它们累死,它们也没法子啊。”
  这是他们的疑问,也是其他功德林学员的疑问。
  “这个嘛,因为我国其实零散的还是有一些当年的荷斯坦奶牛留下的种。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发明了冷冻牛精的技术。”
  厂长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冷冻牛精的概念和人工受精的概念。
  这些东西听的功德林学员们面面相觑,有的人莫名的有些蛋疼。
  “这,公生不用和母牛交配,它们就能有孩子了?”有人摸着头发挠头道。这超乎了这些人的想象。
  因为这还真的是个黑科技。网咖采购了一批后世的成品技术设备。对于网咖来说,有的时候需要发展基础,但有的东西必须黑箱科技直接跨越过去。
  比如说奶牛养殖,除了饲料缺口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种牛稀少。
  元时空之中,中国荷斯坦奶牛的数量一直不够多,虽然说农业部门一直想要发扬壮大这个奶牛种类。但是一直不行,自然繁衍种群太慢了。
  并且迸集杂交的奶牛最多不能超过四代,四代后在继续杂交,奶牛的各项指标都会大幅度的退化。属于得不偿失。
  所以还必须保留一部分原牛种,作为种牛使用。就这么搞,中国奶产品发展的极慢。
  在元时空那个时间,也就是没有网络,没有《读者》等杂志,不然肯定会有一篇文章叫做《农业王冠上的明珠:荷斯坦奶牛》。
  元时空之中,中国在七十年代中期才掌握冷冻牛精的技术,在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给牛进行人工受精。
  这才在八十年代开始拉高中国人均奶制品摄入量。
  肉蛋奶,强化一个民族的基本营养。
  主席青年时写过文章《体育之研究》,里面提到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并且在建国后指导教育工作时多次提出:不要让学生只坐在课堂里读书,要把他们赶出去,去操场跑起来跳起来。增加体育课的比重。身体的强壮是和学问的高低一样重要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文化课的占比,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太重了。这对青少年的发展不利。
  以主席对青少年身体强壮的在意程度,他对青少年营养的摄入有着极强的关注。
  网咖带来的技术需要花费一些后世的钱财,但是却可以加快本时空农业养殖技术的大规模前进,这才是叫做花小钱办大事。
  元时空中在七十年代才完全掌握的荷斯坦奶牛与中国本土牛种的杂交技术,提前了二十年问世。
  阳早和寒春看到这些技术论文的时候欣喜若狂。他们按照论文上的方式在三边农场开始将荷斯坦奶牛与本土三河牛进行杂交。
  当第一只牛犊在海明威去拜访他们时顺利产下后的一年,人工取精、人工受孕的技术开始在牧场大规模推广开来。
  从三边牧场取来的优良牛种,通过冷冻技术运抵各养殖场。与适合的当地母牛进行杂交。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中国荷斯坦奶牛开始遍地开花。
  技术上的一个前进,在农业、养殖业上便是一个阶梯越级式的大跨越。
  双塘养殖场已经有了七百多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了。而阳早和寒春也有了新的任务。他们不再是三边牧场的高级技术员工程师。
  他们被聘请为中国农业部奶牛养殖行业的专家顾问。并且在天津、北京、内蒙为他们和相关技术人员开了三个研究试验的农技站。
  “今岁粮食大丰收,牧料也大丰收。经过悉心培育的奶牛,它们的产奶量也极高。”厂长说到这里的时候脸上有藏不住的笑容。
  “有多高?”杜建明好奇问道。
  厂长说道:“一头母牛,一年平均产奶六千公斤!”
  “六吨?!”
  “对,这是咱们养殖场第一年产奶。从牛培育、养殖、产奶,我们花了整整三年半,但是现在到我们出产成果的时刻了。”厂长带着众人前往另一个产奶车间。
  学员们看见之前他们见过的大圆盘器械上站着八只奶牛,它们都戴上了专门的吸奶器,通过吸力泵,将它们的牛奶不断吸出。然后在通过管道运送到容器内。
  功德林的学员们看呆了,他们又跟着一罐罐的牛奶的脚步,前往了双塘三元奶制品厂。在这里,有的牛奶经过高温杀菌后装入包装袋。
  “这些是供应天津和北京和周边的鲜奶。需要比较好的运输和储存环境才行。”厂长介绍道。
  而在另一个车间里,牛奶经过更深的加工,被加工成乳白色的粉末,随后,装进密封包装袋内。
  “这是我们厂生产的奶粉。这最长可以保存两年。可以将它们送去全国各地。”
  ……
  河北,涿州市安州镇白庄小学,小学的校长兼一二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赵长民敲响了挂在老槐树下的大铁片。
  当当当~的声音响起,在村小门口玩耍的孩子们立刻收敛了心神。
  “上课了,上课了,别玩了。”
  “欸,不对啊,今天是星期二。赵老师现在敲上课铃……是点心!”
  原本还有些恋恋不舍,想要再玩会儿的孩子们一点玩的心思都没有了,他们飞奔回教室。
  白庄村小的规模不大,四个联排的瓦房就是他们全部的校舍了。其中一间是赵长民和另外两名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另外三间是白庄村小的教室。
  教室里,学生们排排坐好。
  当老师拿着奶粉袋子、暖水瓶、小搪瓷杯子和一袋袋点心进来的时候,大家眼神眼里只有直勾勾的渴望,但是没有人敢发出喧哗吵闹。
  因为害怕吵闹了,老师处罚他们不给他们发点心了。
  赵长民给每一个小搪瓷杯(二百毫升)倒入一勺奶粉,再用热水冲满。全班(两个年级)四十多人的杯子都冲好了,赵长民才开始点名:“李富贵……张有财……贺有牛……王金花……李荷花……”
  被他点到名字的学生走上前来,拿去属于自己的那杯牛奶,还有一份对他们来说显得包装极为精巧的点心。来自华北第一食品厂生产的花生糖块。
  有的学生拿到花生糖快迫不及待地扒开包装就塞进嘴里吃。有的吃了一半就默默收起来,想要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吃。
  滚烫开水冲的甜奶粉,他们喝的很慢。闻着牛奶的香甜味,他们小口小口的抿着。
  有人牛奶喝了一半,问赵老师还能不能加水。
  “会变淡哦。”
  “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