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03节

  上面下发的军服就和开玩笑一样有一些用的都是烂布,别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多下水洗几次都能烂。
  那些烂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织的很疏,布料还很薄。所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鉴别布匹好坏的方法也特别简单。那就是布料摸起来厚不厚,重不重就能分辨好坏。
  厚的,重的,那就是好东西,反之就是垃圾。
  这种靠重量辨别东西质量好坏的经验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元时空后世都没变。
  很多人买东西上手就是摸重量,重就是好。不仅仅是衣服鞋子,包括电器也是如此。
  电扇,买重的!
  电冰箱,买重的!
  手机(2000—2008年),买重的!
  汽车,越重越好啊!
  当然,这也不能说那一辈人这样选东西有错。因为在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中国材料科技没有多少提升。东西好就要用料足,用料足就要堆各种很重的材料。
  这些功德林学员就是如此。当程工带着他们走过纺织厂的车间。
  他们看到了整个纺织厂的全部流程。
  从产棉地运来的棉花,抵达这里。它们离开土地,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在与化纤丝线进行混纺,最终编织成一块温暖的布。
  一卷卷捆扎堆放,敦厚扎实。等待着它们的是温暖天下的旅程。
  坯布车间里,功德林的这些学员们忍不住上手去抚摸这些敦厚扎实的布料。
  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些布料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沉重。
  “混纺面料,质地柔软。保暖性亲肤性都很好。尤其是我们可以将它们编制的很密,这样一来不用纺织的很厚,我们也能达到牢固扎实的效果。
  这样的编织方式,我们可以制作出质感更好的布料,而且减少厚度后我们才可以纺织出更漂亮的衣服。”程工说道这里莫名的有些激动。
  “各位呀,请看看这些。这是腈纶布和涤纶布。”
  功德林学员们上手摸了摸纯化纤的布料。嗯,手感没有混纺棉纶的好。绵纶的布料摸起来手感非常惊艳。
  是那种绵软柔和的手感。在这个时代,纯棉纺织工艺没有突破,纯棉布的手感偏硬。需要穿一段时间才会柔和。
  而绵纶新布摸起来都是那种让人无比舒适的感觉。是真正的高档布料。
  而腈纶和涤纶就显得差不少。
  “不如绵纶啊。”当年坚守天津的陈长节道。
  “是不如。但是这种布不需要棉花。只要化工材料足够,我们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程工的语气中有一种迷离梦幻,一种不可思议。
  “诸位,我父亲当年在解放前就在棉纺厂工作,那个时候我们能生产什么啊。最便宜的粗布都生产力不足。不要说支持华北地区的布匹了,就连天津的都不够啊。”
  “瓦匠家无三尺瓦,木匠只能坐板凳。纺纱轮转人冻死,耕田一年去讨饭。这是当年我们这的顺口溜啊。”
  程工指着这车间里的布匹道:“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这边八万吨的乙烯化工厂,主要生产的产品就是为了供应这里的纺织厂。现在这间纺织厂一年产布包括化纤、混纺、纯棉麻等合计约为八万五千吨。”
  程工报出了这样一个数字,但是功德林的学员面面相觑,因为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概念。
  还是王耀武开口:“程工啊,那我问你啊,这八万五千吨布能生产多少衣服啊?”
  “如果是我们常穿的t恤的话,一吨纺织材料,扣除损耗,大约能生产五千件。”程工回答道。
  这群人在心底里盘算了一下,忽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心算最好的叶立三颤颤巍巍的伸出手指说道:“四……四亿两千五百万件!仅仅这一家工厂,就差不多能做到中国人一年一件t恤?!”
  程工点点头,他胸有壮阔:“对!这一家乙烯工厂,一家纺织工厂,加起来一年生产的材料比解放前十年都要多。而和我们这样规模的工厂,全中国目前有三座。五千吨级和一万吨级的工厂超过十五个。未来五年内,陆续兴建投产的工厂产加起来可以把我国的这些材料产量拉升到一百万吨!”
  “我们这里还有使用化工材料生产的摇粒绒保暖材料,保暖性甚至比棉花还要好。后年就将大规模投入市场,对传统服装材料进行革新。进一步减少我国对棉花的依赖。”
  杜聿明提出了一个他的顾虑:“可是化工材料多是石油,我国缺油吧。”
  “对,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已经探索出多煤少油的新方向。只要不断前进我们就可以不用顾虑这些。”程工说道。
  功德林学员面面相觑,五年内,一百万吨的产量。如果按照刚刚程工的计算,那么是不是就基本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呢?
  一直沉默不语的黄维突然开口道:“我在江西教书种田时,农民一年买一套冬天新衣一套夏天新衣服便不得了。如果你们产能真的能达成一百万吨,不……只要有二十万吨,应该就能满足全中国人的穿衣需求了。”
  程工却摇摇头:“不,不够。我们去部里开会,部里要求我们这些人不要仅仅盯着眼前芝麻绿豆点大的成果沾沾自喜。我们要有更大的追求。”
  “一百万吨仅仅只是起点,我们的目标是二十年后,中国乙烯产量突破千万吨。”
  如果说在来这里之前,这些功德林的学员还会觉得有人说这话是吹牛皮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却有些相信了。
  因为程工带他们看到了实物。看见了高耸的化工厂,看见了脸上带着认真表情工作的工人,也看见了路上越来越多人穿上的新衣。
  还有程工自己那不加掩饰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我们要生产乙烯,更多的生产!完成工业上的需求,完成老百姓日常的需求!”
  “多少年了,中国以服饰、以颜色划分阶级都多少年了?我们这代人要在这里终结掉这反动封建的习俗。不仅仅是中国人人有衣穿,更是要穿好,穿漂亮!姑娘的衣衫要漂亮,小伙子的衣衫要精神!”
  程工抚摸着一根根丝、一块块布:“诸位等着看吧,时代的洪流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革命。我不会打仗,连打架都不会。但是我有我的革命任务,就在这,就在这化工厂和纺织厂之间的乙烯材料和丝线布匹之间。”
  “我们这个民族,冷了上千年了。新中国成立,当如春蚕破茧。今日我辈只有奋力向前!”
  功德林的学员们看着程工,看着车间里生产出来又被拉走的布匹,他们默然无语。
  【华夏江湖,春风雨露。杂粮五谷,布衣华服。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云雨舞。一根丝,一块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布衣中国》
  第三百四十四章如何拯救未来
  功德林的学员们在天津的纺织厂里见到了源源不断的纤维被制作成布匹,再去到了天津的几个服装厂里见到了这些布匹被制作成一件件的成衣。
  或直接印染成不同颜色的布料直接流通到各百货商店里。
  这些还真不是新中国政府专门给他们看的形象工程。因为政府有能力让这么多天津老百姓穿上体面的衣裳?
  这个年代什么叫做体面的衣裳?干净整洁没有补丁,这就是体面的衣裳了。
  而就这样的衣裳也是从前老百姓求而不得的东西。
  功德林的学员们并不都是【何不食肉糜】的主儿。
  王耀武办过饼干厂,黄维是江西农村出身后又回老家当过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一边种田一边教书。
  就算沈醉这种封建地主大少爷出身的学员,在功德林里也积极参加劳动改造。他在功德林的种植园里悉心照料着一株葡萄树(藤),看着葡葡萄藤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去岁秋冬,至今夏大暑。沈醉第一次那么用心的照顾一个东西,所长王光英也对他说道:这株葡萄是你救活的,结了果子就算你的,你自己分配吧。
  沈醉当时逢人就说今岁葡萄大熟,请大家伙一起吃葡萄。他亲手培育葡萄,看着葡萄一点点成熟长大,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可是就在葡萄成熟的前夕,一场狂风暴雨摧毁了他一年劳作的所有成果。
  葡萄没了,葡萄藤倒了,辛苦劳作一年即将到手的成果被老天毁掉了。
  沈醉当时气的几欲发狂。站在花园里沈醉指天骂地,骂老天爷的不公平。
  恨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怎么就这样被毁掉了。他有满腔的怨愤,那是他第一次体验到当自己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最后却颗粒无收的结果。
  作为封建地主大少爷的他,作为民国时期特务头子的他,沈醉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感觉。
  等到他冷静下来后猛然一惊,自己不过是一株葡萄被天气毁坏,自己就能愤恨成这样。那自己家里曾经是地主自己的父亲曾经对佃户巧取豪夺,掠走那些佃户辛苦劳作的粮食,他们该有多愤恨啊?
  自己愤恨的是虚无的老天爷,是该死的天气。而他们怨恨的可是自己!自己所处的地主阶级啊!
  那时候沈醉才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所处阶级的可恨可恶之处,而和他一样在功德林里通过劳动改造,开始慢慢认知这个世界的人很多。
  很多人才真的明白了一件干净的衣裳对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人活于世,除了吃饱活下去之外所有人都想要活得像个人样。
  什么是【人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在所有的定义中【至少有一套像样的衣服】几平是硬性标准。
  功德林的学员们走在天津的街头,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服装。他们走在天津海河的边上,天津市区内的海河段在建国后进行了大量的修整。
  在海河边上还有一个海河公园,这里是现在很多天津市民休息的时候会来玩耍的地方。因为公园修建的挺不错的,不光有花花草草,还有很多给孩子玩的游乐设备。
  滑滑梯、跷跷板、秋千。还有给大人的设备,比如说用水泥修萱的乒乓球台等。还有一个颇大的广场,可以在这里放风筝。
  今天还是国庆假期,海河公园满是。
  王耀武看着儿童游戏区里,几十个小朋友在那嬉闹玩耍。几个滑滑梯排成了长队。
  一个个孩子从上面滑下来发出咯咯笑声,到地之后又连忙站起来,蹬蹬的跑回滑滑梯的队末继续排队。
  “这些孩子看着真结实啊!小脸红扑扑的。”王耀武突然感叹感道
  王耀武的年纪不小了,他的孙辈都差不多是这些孩子的大小了。
  “是啊,真的是难得啊。”一向对新中国不服气的黄维也忍不住赞同道,“我在江西农村的时候见过很多孩子在其他城市也见过不少,健康壮实的少,面黄肌瘦的多。”
  叶立三插嘴道:“我看报纸解放前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夭折率接近五成。这还没算没统计,或者瞒报的情况。现在一岁以下的全国婴幼儿夭折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六了,北京、天津这样卫生条件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里,夭折率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三点八了。”
  这是一个令人感慨的数字,从当年梁启超写下【少年强,则国强】这才过去多少年啊?
  解放前多少孩子没能活到少年就离开这个世界了啊。
  在一旁的溥仪都忍不住道:“解放前的中华民国伪政权太反动了!伪满洲国婴幼儿夭折率都没这么高!”
  这话说的,在一旁的蒋纬国仿佛受到了天大的侮辱。
  “你个日本人的傀儡怎么有资格说这话?!”
  “我是傀儡怎么的?我正儿八经是个坏的,不像你爹。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还非法抗日呢?我呸!”溥仪吐了口口水。
  我之前在功德林和抚顺学习,以为我清王朝已经是封建时代最烂的王朝了。但是和你们蒋家王朝一比,我都觉得我要是掌权,当属仁君。”
  蒋纬国气疯了,别人侮辱他们也就算了。溥仪算个什么东西?他都能骂蒋家?他配?!
  “怎么?不服气?我还准备好好学习后写一篇文章,写一写民国落后于清朝的地方。以后就发出去,最好给你老爹看看。”溥仪来功德林之后,参与劳动学习。最后还真从民国的反动统治上找到了优越感。
  溥仪和蒋纬国的吵架在大家看来就是狗咬狗一嘴毛,乌鸦站在黑猪上嘲笑黑猪黑。
  不过蒋纬国并不敢对溥仪拳脚相向,毕竟上次群殴事件历历在目。溥仪虽然看着瘦,但是谁知道其他人会不会下黑手呢?
  再说了,管教他们还在一边呢。
  王英光开口打断了这两人的争吵他说道:“要说婴儿的夭折率,这就有的聊了。”
  “你们知道解放前为什么那么多婴幼儿夭折吗?不仅仅是三岁以下,很多到了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会突然就死了。”
  有人开口道:“打仗?”
  王英光摇摇头:“不打仗的时候,死亡率也没下去啊。”
  “饿的吧。”黄维说完话抿着嘴,脸色不是很好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