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53节
于是在贝尔拿着相机拍摄了一副马龙·白兰度人生最帅的入弯照片后一秒。
侧面排气管都被磨出火星子的哈雷车失去了抓地力,整个车直接滑倒。八十五公里的时速下,整个车滑了出去。
马龙·白兰度在回到终点前被滑出了车。在柏林的柏油路上靠着惯性疯狂滑行翻滚。
惊叫声,呼救声,快门声响成一片。
等所有人反应过来时,马龙已经在泊油路上滑行了几十米。现场已经是血肉模糊成了一片。
第0章 番外 主席看电影(下)
主席和总理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而这还仅仅只是电影的开场罢了。
等到电影开始真正播放的时候,主席和总理两人都忍不住开始惊叹了。不管是电影里展现出来的饱和式救援,还是全人类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而做出的牺牲等等。
这些都非常的吸引人,所以在电影播放了一半,做中场休息的时候,大家忍不住开始讨论电影里的一些情节。
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抽签进入地下城是否合理、还有关于饱和式救援等等。
基地里放过很多次电影了,但是从没有一次和这次这样,引发了这么多的讨论和思考。或许是因为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确实不一样。
“我觉得地下城抽签会不会太不公平啊。二分之一的概率。有些残忍啊。”有的同志说掉。
“不抽签怎么办呢?地下城一共只能容纳三十五亿人口。如果所有人都涌入进去,地下城超负荷运转,那就撑不到新家园了。”有人赞成抽签:“只要保证抽签的公平性,那么抽签就是就最好的选择了。”
还有人说道:“说是三十五亿人,说是抽签进入地下城。其实我觉得吧,抽签的概率其实不是二分之一,可能更高一点呢。”
众人看向他。
“这样啊,你们看行星发动机让地球停转后地球会出现多少灾难啊。我们都知道的,地球一旦不自传,光是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可能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死亡。不管是潮汐停止还是自传停止,都是很大的事情呢。”
“再加上提前几十年知道地球将要面临巨大的危机。可能还会?
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子。这样一来,到真的要进入地下城的人数怕是根本没有七十亿。也许就四十亿也说不一定呢。”
这些人非常认真的讨论着电影里的各种可能性。
主席和总理就在一旁听着,也不发声,但是脸上偶尔露出笑意偶尔思考。
《流浪地球》的时长实在是太长了,就算是第一部也有将近两个小时。让人电影直看两个小时也大累了。
电影的中场休息是个好东西,李锐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看电影都会有中场休息的。让大家伙去厕所方便,还可以让大家去门口抽个烟喝口水。
后来电影院为了盈利和加快放映速度,所以取消了中场休息这种东西。
李锐觉得还是要把这种东西加回来比较好。现在国内的影院都是有中场休息的。毕竟中场休息对电影观众是很友好的。
中场休息结束,大家伙回来继续看下半场电影。
大家心里有很多纠结的东西,比如说苏拉维西的转向发动机能不能顺利启动。地球能不能逃出木星的洛希极限等等。
主席也忍不住对李锐和总理说道:“最近让李锐帮我找了很多科幻电影,但是看来看去还是这部电影最对我的胃口啊。”
总理点点头:“这部电影也很对我的胃口啊。”
尤其是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世界各国队员原本放弃苏拉维西转向发动机,地球已经被木星捕获,地球大气开始被木星吸走的时候。
基地里看电影的各位都是大气不敢喘,生怕自己多吸一口就会让地球少多少气一样。气氛过于紧张了,李锐甚至都想说一声:提醒各位一下,大家可以呼吸。
但是他又怕自己说了之后破坏现场气氛。
但是当刘启说道点燃木星计划的时候,不少人松了一口气。可是也有技术员和科学家小声的说道:“这一段有点儿戏了,那么多科学家难道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这样的质疑声是有的,但是电影还在继续。
当电影里,世界各国的救援队操着不同国家的语言最后选择回转去帮助苏拉维西转向发动机的时候。现场很多人都微微红了眼眶。
因为当地球出现灾难,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救援队一个英雄就能拯救这个世界。救援队里有日本、有英国、有巴西等等。
而点燃发动机的也不仅仅是主角所在的苏拉维西三号转向发动机。在三号转向发动机被点燃前,有一个发动机比它更早点燃。
所以刚刚有技术员和科学家所质疑的,主角都能想到的办法,难道其他科学家和技术员想不到吗?
电影用镜头告诉大家,他们想到了。他们完成的比主角团队更快。有的发动机没点燃,也许是他们面临着比主角团队更困难的情况,让他们无法点燃。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角聪明。
看到这里,主席和总理都忍不住点头。
而当春节十二响也无法点燃木星,最终由吴京所扮演的宇航员要去撞击火焰前,空间站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桥段。
为了取得空间站的主导权,且怀疑空间站人工智能moss叛逃,吴京和俄罗斯宇航员老马毅然决然的以太空行走的方式走出空间站。
而和他们做出同样选择的宇航员不止一个。空间站内不止一个气密门被打开。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充满了一种民众选择的力量。
空间站里,刘培强不做那些事情,也会有其他人做。也许是美国的乔治,也许是英国的威廉,或者是巴西的塞班,亦或者是其他什么人。
在地面上也是如此,没有刘启和他cn171小队,也会有其他人替代他们完成这一件事。
因为在电影里已经表现出了那种大众的力量。是推着火石前进,为了保证火石不熄灭,而把自己电源供给火石而自己被冻成冰雕的救援队员。
是以百分之三百的力量前去增援的勇士们。
没有人是英雄,亦或者说人人都是英雄。
而当电影的最后,主席等人看着木星气体被引爆,最终推着地球远离洛希极限后。很多人都忍不住开始鼓掌。
有的科学家说道:“虽然这片子有很多科学上不是很好解释的通的地方,也有一些瑕疵。但是拍得好啊!”
“对啊。和美国人的电影不一样,这电影我看的舒服。不是什么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主席则说道:“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表现出了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气质。以我认为,这部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灾难如果放到现实中,那必须要我们进入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才可以抵御啊。”
总理也点点头:“是啊。李锐同志之前给我们看过的那些电影,尤其是外国电影,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太让人腻味了。谁都想要来个天命之子来拯救世界,这不就是祈求青天大老爷那一套吗?”5
“人民想要被救助,那么就只有自救!就像是这部电影里的一样,没有被动的等待,所有人都去做自己应作的能做的事情。这样才对。”
“不过主席刚刚那话说得对,我也认为以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灾难来看。如果我们社会不进入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怕是很难抵挡啊。因为资本主义是人心各异的。”
主席接话道:“如果在不进入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人类要是能这么团结,那才是这部电影最科幻的地方哩!”
李锐听到主席和总理的话,嘿嘿一笑:“主席,总理,你们说的还真对。先不说原著小说里飞船派和地球派的纷争,还有氦闪派和认为氦闪是骗局的人类纷争。就说电影里吧,这一部的故事还比较简单。他的第二部就把原著里的一些纷争做了适当的修改
“数字生命派啊,各国之间的不配合啊。各种各样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了。相比于这部的简单故事,第二部的内容更深刻,也更加有一些内涵。”李锐如此说道。
主席和总理对视一眼。两人转头看向李锐:“既然这样,择日不如撞日,今天你李锐同志不如把第二部一起放了,我们一口气看完看个过瘾吧!”
第十八章 他们会吗
“号外,号外,好莱坞巨星马龙·白兰度与中国动作电影演员比赛飙车,摔死在柏林城内!”街头的报童们挥舞着手中的报纸,报出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吸引着路人们的目光。
很多听见报童这么喊的路人,都忍不住向报童买一份报纸来看看了。
因为马龙·白兰度在欧洲的名气虽然说不如在美国那么大,但也算是一个知名人物了。在欧洲还是有不少他的影迷的。
而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出现在柏林、德国,还有法国、意大利、英国、希腊、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等等国家都出现了这样喊着浮夸标题的报童们挥舞着手上的报纸,诱骗不明真相的观众们来购买他们手上的报纸。
马龙·白兰度死了吗?目前还不好说。
在和刘、王两人的比赛最后阶段,他因为被激怒了,所以做出了非常不理智的事情。所谓人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就会极端愤怒。这句话说的太有道理了。
当马龙在经过最后一个弯道的时候,以八十公里的时速从摩托车上滑下来,在地面上翻滚滑行二十多米后,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那么愤怒了。
但是他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大家一件事:想要威,戴头盔。
仅仅是带着皮质头盔和风镜,穿着一身皮衣和皮靴的他被甩出车后在和粗粝的泊油路面开始亲密接触。
而仅仅是一瞬间的接触,原本看似厚实的皮衣在一瞬间就被摩穿或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直接被拉扯破碎。
而马龙·白兰度头上的皮质头盔也是如此。这种外面以多层牛皮缝制,里面还塞入大量海绵作为缓冲层的头盔只能防止野外树枝的剐蹭,或者是在偶尔飞起来的小石子撞击脑袋时提供些许保护。
当马龙以侧滑的方式从摩托车上被甩出来时,他的脑袋重重的砸在了地面,当场就昏死过去。
牛皮头盔那微乎其微的保护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地面上摩擦十米的距离,整个牛皮盔就被扯破。内衬的海绵和棉花漏了一地。
而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地面上那一道长长的血痕。马龙·白兰度的左脸连带大半片脑子都被摩的血撕呼啦的。
而肩膀和胸口以及背部的皮衣也被全部摩破,皮衣下的普通棉衣更不耐磨,所以马龙整个身体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皮肉直接在高速状态下和粗糙的柏油路亲密摩擦了十多米。
他的肩膀和下巴的皮肉已经被彻底摩没了,已经露出了森森白骨。
这下别说是路人了,就连刘宇舟和王守道两人都看的龇牙咧嘴的。就这伤势,两人觉得要是直接摔死可能还比较好呢。要是活着,怕是更难熬。
但是马龙·白兰度毕竟是好莱坞大明星,平时保养的相当不错,而且有一直持续健身的习惯,所以身体素质比普通人好多了。
如果身体弱一点的人遭遇和他一样的车祸,怕是当场就嗝屁了。但是他还活着呢。他的经济团队急忙通知医院救护车来救人。
能不能救回来,那就要看命了。反正马龙·白兰度现在处于重度昏迷的状态下。死倒是没死透,但是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也有可能会醒来。
可是毁容是一定的了,医生说他英俊的容貌保不住了。半边头皮的头发都被摩没了,连带着头皮都被掀掉了。即便是能植皮,也不可能长出头发了。
而脸就更糟糕一点,左半边脸的下半部分被摩掉太多的肉
了。下巴都磨出骨头了。这位以英俊的容貌而享誉好莱坞的大明星以后怕是不能靠脸混饭吃了。
而小报记者们自然是不会再以马龙到底还能不能活着,反正他们向来都是标题怎么惊悚就怎么写。
【马龙白兰度横死柏林街头!】
【中国电影人杀死了好莱坞巨星!】
【好莱坞巨星陨落柏林城!】
反正标题是一个比一个惊悚,至于人还没死透呢,就说人死了会不会有违道德和良知?拜托了!我都写小报了,还要啥道德和良知啊。是道德能换法国红酒还是良知能换德国猪肘啊?
而贝尔主编的《独角兽日报》是这一波里面卖的最好的报纸,因为他拍摄的马龙人生中最帅的入弯照实在是太配了。
很多人已经把那照片当成马龙人生最后的遗作了。
许多马龙的影迷买了报纸把这个照片给剪了下来,然后收藏了起来。很多人真的当马龙已经死了,虽然说他现在确实还没死。但是这不妨碍大家当他死了。
所谓曼德拉效应就是如此。不过也许这个时空中曼德拉效应要改名叫马龙效应了。
不过因为马龙的这次摔车,倒是推动了闪电4s店的头盔和防护衣的销量。原本这些东西在这个时空中还没正式传开来卖呢。那天刘、王两人穿的那一套有很多人还觉得很奇怪呢。
闪电4s店顺势推出一个公开实验,用一个假人穿那一套防护服,戴上头盔以同样八十公里的时速甩出去。让它在地上也滑行几十米。
最后出来的结果很不错,全盔这玩意儿哪怕是质量不如历史上后世那么好。但是也比牛皮头盔强多了。用了泡沫缓冲层的头盔很好的保护了假人。
那些有内部护甲的骑行服也非常好。表皮被磨穿了,但是内插的护甲有效的保护了假人。
闪电4s店的负责人不无悲痛的说道:“骑摩托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赛车。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摩托车骑手安全骑行。我们很遗憾马龙·白兰度先生的遭遇。”
“可惜他当时没有向我们询问摩托骑行护具事宜,否则的话也不会出现如此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