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27节

  而这些带来的舆论讨论,甚至盖过了西柏林购物节的影响。还让很多柏林市民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更好的感官。
  这让原本打算筹备西柏林购物节,把中国势头压一下的北约当局有些不爽。
  因为他们这么搞,不就把眼球都吸引走了嘛!
  而更让准备搞西柏林购物节的人不爽的是,还没过两天,闪电250的车主们被4s店发了邀请函。
  请他们帮忙做个小小的宣传,当然也是有报酬的。
  宣传的东西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中国新年就要到了。希望车主们能帮忙在车尾插上宣传旗,在柏林游荡个几天,帮忙宣传中国新年。
  这种宣传模式果然很新奇,闪电的车主们在车尾挂上宣传旗,很快就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一下子就把只靠传单和电台广播做广告的西柏林购物节给压了下去。
  而好巧不巧的是,西柏林购物节刚好和中国新年的日期杠上了。这一波几乎是要荷枪实弹的两方硬碰硬了。
  两个节目的筹备方都卯足了力气,准备把对方干趴下。而柏林市民们对此并不知晓,他们只知道一道月底将会很热闹,所有人都希望能刚好赶上假期让自己凑一凑这个热闹。
  并且这个期盼之势从柏林慢慢延展,一直传播到整个德国。甚至连周边的一些国家都通过报纸和新闻知道了这件事。
  而就在柏林市民翘首以盼的期待下,一列火车缓缓的驶入东柏林火车站。
  李若梅晃了晃脑袋,人生从没有坐过这么久飞机、汽车、火车的她,现在只觉得整个人都是晕的。
  刚站起来就差点跌倒。
  而在她旁边的王玉珠则急忙扶住了她。
  “若梅姐,你没事吧?”
  李若梅摇摇头:“没事,就是坐车太久了。有点晕。玉珠,你别扶着我了,赶紧看看我们准备的东西怎么样了。这长路的颠簸,没事吧。”
  王玉珠打开几个大行李箱,认真仔细的进行检查。
  “没事,若梅姐。东西都好着呢。你手真的巧,设计的衣服是真的好看!这一次一定能把洋人都惊呆了。”
  李若梅望着窗外的异国风情,只觉得人生境遇之无常居然如此之大。
  四年前,她还只是在上海梅花书寓(高级妓院的雅称)的花魁。虽然赚得多,但是以色娱人的日子却并不是自己所爱。
  三年前,解放军解放上海,妓院被封。原本自己心中忐忑,拥有俏丽容颜却无自保之力的女人在乱世之中大多只有悲惨的结局。
  而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她所担心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她被送到了妇女改造中心,学习一门生存的技能。
  她洗尽铅华,进入了纺织厂做事。虽然纺织厂工作辛苦,但是不在用对人百般讨好,如金丝雀渴求主人手中那点粮食一样的卑微。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钱,她觉得值得。
  再后来,上海另一个和自己起名的花魁王玉珠也进来了。她有些高傲,但是受了些波折后她终于明白,以色娱人者总归是不长久的。
  在新中国,她们这些曾经低三下四的妓女也有了翻身从良的机会了。
  凭借着细心的观察和敏锐的智慧,李若梅改进了纺织厂的几项技术。被评为当年的先进员工。
  那是她第一次披挂着大红花,和其他工厂的先进员工一起站在卡车上在上海进行表彰大游行。那种激动,那种感触是她从来都没有过的。她记得当天自己双眼一片模糊,从上车到下车,眼眶中的泪水就没有停过。
  而再后来,厂里的厂长找到自己和王玉珠。因为自己两人从前的经历,让她们接触过很多人没接触过的高档服装和面料。
  厂长拿出一封信给两人。
  “国家在搞服装设计培训类的中专,你们想不想去学?”
  没有犹豫,自己和王玉珠都报名了。
  而到了今天……
  李若梅和王玉珠看着东柏林火车站,还有火车站内高鼻子大眼睛的各种外国人。她们互相打气鼓劲。
  “若梅姐,你做的衣服这么漂亮,一定能惊艳德国的!”
  “玉珠,你台步是我们学校里走的最好的。穿上我的衣服,我们一起为国争光!回去之后,你我都带上大红花,表彰巡游!”
  “好!我们都带大红花!”
  一对姐妹正在互相打气。
  车也到站了。而负责带队的负责人也大声喊道。
  “所有同志等会儿不要乱跑乱走。所有人按照排好的顺序列队走。我们这一列专车全是我们自己的同志,还有我们带来的东西。后面车厢还有戏剧代表团的同志、武术代表团的同志等等。东西千万不要拿错。”
  “大家千万不要乱。不要遗失自己的东西。队伍里的男同志帮女同志提一下比较重的东西。外面下雪了,女同志帮男同志打一下伞。”
  车里有一个哥们打趣道:“领导,要是没有女同志帮我打伞怎么办。”
  领导回了他一句:“你平时牙尖嘴利的,我看你就用嘴叼着吧!”
  第五百二十二章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一月下旬的柏林有些冷。中国专列抵达时天公不作美,纷纷扬扬的下起了雪花。
  梅兰芳披着大氅下了列车。有人立刻过来给他打伞。
  “梅老板,别着了凉倒了嗓子。”来的人是他从前的班主,现在北京戏剧团的副团长。
  李锐掌管文化部们后就立刻开始整合国内能派得上用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如梅兰芳这样的戏剧大家,李锐自然是不会放过的。
  和梅兰芳谈好后,直接成立了梅兰芳戏剧团,梅兰芳担任团长。
  这个年头如梅兰芳这样的大演员会被人称为老板,就是因为一个戏团往往只要有他,就能有一口饭吃。
  而梅兰芳这个人是很聪明的,而且政治觉悟在一众老艺人中算是高的。他推辞掉了梅兰芳戏剧团的名字,还是请换成北京戏剧团这样比较好。
  而在历史上之中,梅兰芳也是个政治觉悟颇高的人,人有小瑕,不失大节。
  抗美援朝开始之后,梅兰芳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义演。所得收入全部用来捐给志愿军买飞机。而在演艺界中除了梅兰芳之外,还有一名叫做常香玉的豫剧女名角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义演几十场,最后收入给志愿军买了一架米格十五。
  梅兰芳知名度更高,自然义演的钱更多。不仅捐了一架飞机,多的钱还捐了很多弹药和油料。
  而现在梅兰芳出现在柏林,自然也是因为李锐的指派。
  他紧了紧身上的大氅,对副团长说道:“没想到咱们还有来德国演出的一天。”
  副团长笑道:“您是角儿,去哪儿演出都不奇怪。”
  梅兰芳笑了笑:“你啊,就捧我吧。我都五十好几的人了,在扮上旦角青衣也不好看啊。在中国还有人听我梅兰芳唱戏,那是戏迷观众念旧情,赏我姓梅的一口饭吃。”
  “嗨,梅老板话不是这么说的。您现在是五十多了,可您嗓子可没倒。一开腔便是三月桃花六月荷,九月金菊腊月梅。你这把好嗓子在唱十年都没问题啊!”
  副团长这话有些拍马屁,但也不算是拍马屁。没错,现在梅兰芳年纪大了,身段什么的自然不能和他二三十岁巅峰时期相比。
  但是梅兰芳嗓子保养的好,现在年轻一辈唱旦角的敢说稳稳压过他的,那也是没有。
  对于自己的嗓子,梅兰芳还是颇为自得的。他笑道:“你呀,别老捧着我。捧的我习惯了,以后摔下来没人接的住。你还是好好调教调教咱们团里年轻一辈的后生吧。别断了传承。”
  说道这里,副团长想到一件事:“对了,梅团长。你听说部里要评京剧大师吗?”
  “嗯,听说了。早就放出风声来了,也是让圈里的角儿努努力。”梅兰芳道。
  “听说马老板评不上?”副团长有些疑问。
  梅兰芳抖了抖大氅上的雪花道:“应该是。”
  所谓的马老板就是指马连良,这也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戏剧名家。民国到新中国初期的三十年里,叫得上号的名角里,马连良绝对有一席之地。
  “马连良马老板,我听说部里只打算给他评一个优秀京剧表演演员。”梅兰芳淡淡道。
  副团长摇摇头:“这马老板的造诣可不止这些啊。优秀表演演员……这咱们团里好几个中青年都评都上了。这不是打马老板的脸面吗?”
  “打他的脸面算好的。”梅兰芳冷声说道:“上次我和他一起去安东又去了平壤,给抗美援朝前线的战士们演出,一共演了十几场。我是分文没要,只拿了基本工资。这位马老板要按票算钱。”
  “什么脑子啊,前线战士看戏哪有票啊。回来就吵吵着去朝鲜太累太冷,还不给钱。听说还吵到李部长那边去了。”
  “本来我听说李部长一开始就准备了一些奖金和实物来慰劳我们这些去前线义演的演员。人家领导本来准备好了,你等着拿就好了。马老板非要急着吵着要,东西到手又嫌弃少。”梅兰芳说道这里摇摇头:“当时李部长的脸色可是不太好看的。马老板追着要钱,就像是要债的一样,谁能受得了。”
  副团长恍然大悟:“难怪马老板连个副团长都没捞到。我想着他这么大的角儿不应该啊。”
  “呵。李部长是敲打他呢。”梅兰芳说道:“马老板就知道死要钱,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毛主席都说了好几次,文化工作要为老百姓服务。马老板他是任嘛不懂,只看钱。他这样怎么评大师?能给他个优秀演员还是因为他唱戏的造诣在那儿摆着,大家都服气。不然这个优秀演员也没他的份。他这性子不改啊,以后没什么机会咯。可能只能在团里当当老师教教学生了。”
  副团长点点头:“这样啊,难怪我说这次我们远赴柏林演出,怎么马老板连面都没露,感情是根本不能来啊。”
  “马老板还是有些顽固不化啊。”梅兰芳如此评价道:“他不知道时代已经在变了。”
  是啊,时代在变了。自从去年听了春节晚会的电台播放之后,梅兰芳就对那种把流行乐和京剧唱腔结合的歌曲印象深刻。
  他就立刻开始留意这种歌曲老百姓是不是喜欢。而在一个月后,中国之声广播电台根据观众来信,公布了春节晚会上观众最喜欢的节目。
  其中带有戏腔唱词的《定军山》夺下了歌曲类节目中最受观众喜爱第一名的成绩。
  从那之后,梅兰芳就惦记上了这件事。
  实际上这个年代的戏剧工作者中有很多人是不排斥融入更多更新的技术。甚至有部分戏剧演员尝试融入新时代的声光电技术,来创作新编京剧。
  几十年后一帮人,非xxx派不听,非xxx味就是不正宗。学谁就要像谁,你们一个字都不能改,一个唱腔都不能改!
  这帮人打着尊重传统,遵循传承的旗号,活生生的把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往死里逼。
  等到后来有一些人要搞创新的人跳出来想要挽救颓势,搞新编《三堂会审伽利略》《新编赤壁》《新编评书霍格沃茨》等等。好不容易有点水花有点起色,又有一帮人跳出来说(你们这是不尊重传统艺术!)
  当真是有那么一批人,生怕传统艺术死的不够透,非要盖上棺材盖后埋上土还怕不够,还要跳上去踩几脚。
  人家唱了几百年的歌剧都知道与时俱进。加入新的舞台技术,加入新的唱法甚至是嘻哈说唱的唱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李锐是觉得如果中国的这些传统艺术真的死光了,那以后中国在文化话语权上的地位就要矮上一大截。
  所以当他得知梅兰芳主动寻找《定军山》的创作者,想要创作一些类似的歌曲时。李锐直接派人找到梅兰芳。
  也不客套,直接对梅兰芳说:“梅兰芳同志,京剧也好,其他传统艺术也罢,都需要开始改革创新了。如果这个时候晚了一步,以后就每一步都晚了。国外的舞台剧表现力已经远超我们传统的京剧了。”
  “京剧要保留传统的同时,更需要大胆创新。不光是表演老年间的帝王将相,也可以演绎一些我们现代的故事嘛。”李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其实京剧也不是不能现代化,实际上这个年代京剧是有创新能力的。不然也不会有后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好戏。
  只是京剧(以及许多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之路被人为掐断了。
  在和梅兰芳谈了许久之后,李锐也不客气。让人给了梅兰芳一些剧本作为参考。对梅兰芳非常感兴趣的京剧加流行歌的组合,李锐也不吝啬。直接表示手上刚好有一些歌,可以让梅兰芳来试一试。
  在这里,李锐继续非常无耻的当了一把文抄公。把历史上后世李玉刚的很多歌直接拿来用了。
  梅兰芳试了试后开唱,还真别说。后世李玉刚学唱腔就是梅兰芳,梅兰芳一开腔唱这些歌,比之原唱也丝毫不遑多让。而且梅兰芳现在的嗓音更加圆融,唱出来的歌曲有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也因为梅兰芳的年纪和他经历过的人生风浪,让他歌曲里更有一种岁月沉淀的醇厚感。这倒不是说谁高谁低,而是两者表现出来的歌曲感情是不一样的。
  而现在,在柏林的梅兰芳和他带来的戏剧团成员们需要做一件事,一个帮着把中国新年节日热度推向高峰,并且彻底压住西柏林购物节的事情。
  ……
  一月十八日。东柏林,农夫集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