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99节
“队伍越打越大,毛委员也变成了毛主席,他说要打跑日本鬼子,要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你跟着他,我跟着你。”
“如今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反动派也被打跑了。原以为咱们一家能安稳的过日子了。但是现在……”纳兰英的眼泪如决堤一般奔涌而出。
“你让媛媛去了什么地方也不和我说,你原本在北京,虽然说老不着家。可我每个月总能见你一两面。就算是不住在家里,哪怕是和你说说话就十分钟呢。那也是个念想啊。”
“现在你也要走了,这一走又不知道是几年才能回来。”纳兰英看着这栋国家分给冯石的大房子,她呢喃的道:“这么大的房子就我一个人住,说话都有回音啊。”
“老冯啊……”纳兰英看着冯石,千言万语也抵不过她眼中的泪水与不舍。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打了多少次仗,从死人堆里爬起来多少次都没有哭过的冯石,现在眼中含泪。
他做了一件他从前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他抓起纳兰英的手,紧紧的贴在自己的胸口。
“英子,我冯石胸膛里这颗心脏只要还在跳,它就会带着我回来。”
“我知道你苦,可是这天下还有很多人比咱们更苦。还记得那些卖儿卖女,甚至是卖老婆的人吗?旧中国逼得他们没法活命。今天咱们日子可以过好了,可是有人不让啊。”
“台湾的老蒋嫉妒,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厌恶。他们想让咱们过会从前的日子啊。”
冯石看着纳兰英:“咱们这辈子已经做到了这一步了,不能在让他们得逞了。等到迎来真正和平的时候,我答应你,我天天守着你,陪着你。不用你伺候我,我学做菜。我给你做你爱吃的。”
“咱们也不用住这么大的房子,换个小的。能装下咱俩就够了。等冯媛结了婚生了孩子,再把外孙子外孙女接过来带着。看着小家伙们在房子里嬉笑打闹。你带着孩子玩,我在厨房给你们做红烧排骨。天气好了,咱们去逛逛前门大街和天桥。冬天去北海公园带着孩子们玩冰爬犁。”
纳兰英已经泣不成声,她的头深深埋在冯石的怀里。
“老冯啊,那是我做梦都想要过的日子啊!”
冯石拍着妻子的背:“英子,这是全中国老百姓都想过的日子啊。”冯石看着纳兰英的眼睛:“我们想过这样的日子,全中国五亿老百姓也想过这样的日子。咱们这一辈努力,以后冯媛和她的孩子就能生活在这样的中国了。”
“英子,我要走了。等我回来。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去看电影,爬景山。”
“虽然咱们一家暂时分离了。但总有团聚的一天。英子,要记住,咱们一家不圆,万家圆!”
第四百八十九章不知叫什么题目
冯石比预计的时间走的更早。原本的他应该是在52年一月三日出发的。但是前期入场的部队比预计的速度更快的集结。
各方面的调度也都赶在了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因为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这算是一个好事吧。
其实中央军委给出的时间已经很经赶了,李锐是想不到在一线的战士和基础技术人员是怎么能在这么赶的时间里把集结、统合、物资归拢等等事情全部做完的。
当真是根本没有休息吧。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怎么能这么快的搞定那么多麻烦的东西。
当冯石真的坐着飞机向着新疆飞走的时候,李锐还是有些恍然。
“老冯就这么走了啊。”李锐多少有点不舍。因为这两年的相处下来,冯石和自己是相处愉快的。
虽然说老冯不怎么喜欢说话,但是基地里的大小事情他管的很好,尤其是安保工作。这么重要的基地,两年时间里没有出过一点纰漏。
虽然接下来是由聂帅直接来坐镇这里,但是老友离开了多少有点不得劲。
“小李,别想了,老冯出门干活。干完了也就回来了。按照我们的计算,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快三年内,我们能在1955年成功引爆原子弹。而与此同时,钱总的导弹项目应该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有弓有箭,东亚困局才有破局的可能性不是吗?好了,聂帅来了。”
陆光达提醒了李锐一句。
伴随着陆光达的话,李锐远远的就看见一辆汽车停在了基地门禁前。一名高瘦的男人穿着军装下了车,在门禁处给警卫员检查了证件后。
警卫员举手敬礼,男人还礼后才走了进来。
来的人正是聂帅。
“李主任,陆教授。我们以后有一段时间当同事了啊。”聂帅未语先笑。
“聂帅好。”两人都和聂帅打着招呼。
基地里一直是以军委代表为核心的,之前是冯石,现在是聂帅。
聂帅笑呵呵的道:“我们不用搞得这么正式。冯石走之前和我说过曙光厂的运营方式。我觉得前面那种就很好,也不用变了。我们也不用这么拘谨。”
和两人打完招呼之后,李锐和陆光达带着聂帅去他的办公室。这里已经重新收拾过了。
聂帅点点头:“这里很好嘛。对了,李锐同志、陆光达同志,你们两位先坐下来我有事和你们好好谈谈。”
李锐和陆光达闻言坐下。
“现在呢,我们基地要为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做好技术后盾。这方面的问题我相信两位都清楚,我也不用强调什么。”聂帅道。
“这里我特别代表中央点名表扬一下李锐同志,你和基地里其他的同志一起弄出来的“三年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个好的开头。这里陆光达教授等会儿可以去基地里给同志们开个小会,表彰一下。”
聂帅所谓的三年计划,指的是李锐和基地里的同志们一起合力,计算了现如今的中国工业实力。能够在三年内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然后如何在国家内进行工业布局。
以快速赚钱的轻工业为起点,拉动经济建设后,用轻工业赚的钱来补贴重工业布局等等。
这个计划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开设的“中国商城”为主体。目前几家中国商城已经开始在莫斯科、东柏林、华沙等大城市开设。
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可观了。
这也顺带的让中国的重工业布局可以松一口气。因为重工业有多吃钱,看过李锐提供资料的人都应该心里有数。
历史上中,在苏联支援撤退后,在经过三年混乱后,主席带人拨乱反正改了一波经济体制。用生产关系中的“人力”替代了“资本”。虽说是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工业化成果。
但是以“人力”替代“资本”,这是一段难以言述的血泪史。它在人类历史上从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次发生。
当真是只有用共产主义理念武装过思想的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李锐是不希望这种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发生一遍。因为太惨了。
所以才有他和基地里的学者们一起拟定“三年计划”的事情。之前在主席和总理以及陈云的小会上,总理曾经提议过。
如果李锐的这套框架搭的起来,那不如就让他带人把“计划经济委员会”的骨架给搭起来。
不过主席之前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框架要是搭建起来,那么李锐是什么位置呢?他去当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主席吗?
不行的,虽然这两年下来,主席等人相信李锐的党性。但是李锐的力量很明显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重任。
计划经济委员会如果放到历史上的后世,那就是“发改委”。一个“发改委”的一把手是何等含金量不言自明。而“计划经济委员会”在新中国的权力会比“发改委”更大。
李锐一个文化教育宣传部部长的位置都有人不服气呢,这个位置给他,简直就是让他背着箭靶跑去射箭场,让人对着他射箭。
所以主席的意见是:先不要说,让他们先做。做到何等地步,就到何等地步。没成功自然不必说,成功了那就是谁也拦不住。
当然,李锐是不知道主席他们的思考的。
但是聂帅是有资格知道的。破晓基地内的很多科学家和年轻的技术员与干部,都是当作中国后备的重要政治力量来储备的。
尤其是李锐,他的年纪正合适。今年才刚刚三十,经过两年的磨练,也看得到他的成熟成长。
过二十年,他正好五十岁,对于普通人来说五十岁已经很大了。但是对于要带领着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波涛中国折腾的人来说,五十岁的年纪刚刚好。刚好可以入中央。
这年纪不会太老了,导致做什么都有心无力,就像是现在的法国总统梵尚。也不会因为年纪太小了,所以想一出是一出,老是搞出一些幺蛾子来。
所以聂帅看着李锐道:“李锐啊,除了你们搞得三年计划之外。中央还想让我通知你一件事。”
“嗯?”
“赫鲁晓夫来北京了。他想要见见你。”
“嗯?为什么?!”
“据说是传达斯大林同志的问好。另外这次总理会和赫鲁晓夫同志亲自会晤谈一些问题。主席和总理都希望你能在旁旁听。你就不要发言了,带着笔记本坐在最后一排做些记录工作就好了。”
“对了,陆教授。你等会儿通知一下钱学森同志、陆光达同志等人。一起参与这次的外交谈判。”
聂帅说的好像是让李锐去做记录员的工作一样。但是李锐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这次赫鲁晓夫同志不是来谈关于技术问题吗?我有去的必要吗?”李锐之前得到的消息是赫鲁晓夫要谈之前火控电脑技术问题,和核武器小型化问题。
但是聂帅给他们带来了另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李锐啊,你之前不是一直在说东北要是有一个出海口,对我们整个东北亚一体化的工作将有巨大的进展吗。”
“现在赫鲁晓夫同志带着希望来了。苏联方面又些松口了,东北出海口已经被纳入谈判事宜了。你去旁听,不要发言。但是我们都知道你的思想和我们这代人不一样,更加飞扬跳脱。你去听听,说不定会有什么触类旁通的地方呢。”
聂帅呵呵的笑着。这话说的算是很给李锐面子了。
李锐自然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冯石这边刚走的第二天,李锐还没多余的时间去思念自己的这位老友在新疆要受多少苦呢。自己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因为赫鲁晓夫这次访华来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而是足足五十多人的庞大规模。除了他和少数几个外交官,剩下的人全都是技术人员。
在新建成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北京饭店内。李锐第一次亲眼看见这个被后世称为赫玉米的男人。
一如照片里一样的大光头,他笑起来倒是很和蔼,看起来像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是李锐在心里给自己提醒,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不能被他们的外表给骗了。
很多时候,外表不过是政治人物的一种伪装罢了。
赫鲁晓夫看上去不是很聪明,但要小心他是个多心眼的家伙。
就在李锐这么思考的时候,赫鲁晓夫却大笑的走了过来,在李锐还没反应过来就一把熊抱把他给抱住了。
并且用他宽厚的巴掌用力的拍打在李锐的背上,同时说道:“哈哈!你就是李锐同志吗?真没想到这么年轻,和我们的扎罗多夫同志一样年轻有为啊!”
赫鲁晓夫说着李锐听不懂的俄语,说一句拍一巴掌。
那拍的叫做一个热情啊。
咚~咚~咚——
李锐觉得自己胸腔都被敲出声音了。
在一瞬间,他甚至怀疑赫鲁晓夫是不是要趁机拍死自己。因为自己听说北约给了自己一个很高的赏格。赫鲁晓夫应该不缺三百万美元吧。
第四百九十章狮子大开口
还真别说,赫鲁晓夫你别看他年纪大了,但是力气还真的不小。为了不弄伤老同志,搞出什么外交问题,李锐还是费了些力气才从赫鲁晓夫的怀抱里挣脱的。
赫鲁晓夫叽里呱啦的和李锐说了一堆东西,李锐是一句都没听懂啊。托后世教育的福,英语的话李锐还能听懂,简单交流也行。但是俄语是任嘛不会。
还好这个时候翻译总算是反应过来了,给两人翻译着对话。
“李锐同志,我代表斯大林同志向你表达十万分的热情。你做出来的宣传攻势很好,让我们在欧洲现在占据极大的上风。”赫鲁晓夫如此说道。
这还真不是外交辞令的夸奖,而是真实的情况。因为在无法进行热战的情况下,冷战就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互相攻伐的方式就是各种舆论和军事的威压。
其中军事威压和舆论攻势各占一半的重要性。军事不强,你说话再好对面只当你放屁。但如果你单纯军事强悍,却不懂得宣传,那对面只当你要侵略对方,然后对方会被激起反抗的决心。
苏联现在的情况可是比历史上中好太多了。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攻势打的美国转移了大量的兵力来亚洲。
要不然英国的贝尔主编也写不出【英国可以取美国而代之!】这样的文章了。美国重心的偏移,导致了他们在欧洲的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