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30节

  这两个消息都过于离谱了,旁人一听多半都是不回信的。但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个不管多离谱的事情都会发生的年代。
  因为过于离谱,所以这件事很可能就是真的。
  在这个年头,正常的事情才是不可思议的,离谱的事情才是常态。
  因为赫鲁晓夫带来的消息过于离奇,斯大林把贝利亚招来。作为卢比扬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贝利亚有资格知道这些。
  “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知道中国在美国有这样庞大的谍网?”贝利亚来了之后就劈头盖脸的问道。
  要知道,现在全球谍报机构,最厉害的还是苏联。从欧洲到美洲,义务为苏联传递消息的人数不胜数。上到高官教授,下到贩夫走卒。
  尤其是苏联陆地接壤的欧洲,简直就是个筛子。北约的消息总是克里姆林宫比唐宁街更先一步收到。
  所以贝利亚对于中国能在美国无声无息的建立谍网,并且卢比扬卡完全不知情,他多少是有些不信的。
  但是对于贝利亚的质疑,赫鲁晓夫直接说道:“你没有发现是你卢比扬卡的问题,你问我干什么!难道你觉得中国人会原原本本的将他们怎么在美国建立谍网,有多少暗桩,怎么传递消息都一五一十的告诉我吗?我又不是他们的爸爸!”
  “人家最多是委婉的透露一点点信息出来,剩下的部分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结合情报资料作出的合理推测。如果你为了中国在美国建立谍网,而卢比扬卡不知情而感到诧异。我建议你最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问我这样一个没有插手你工作事务的局外人!”
  这话说的把贝利亚呛的一口气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赫鲁晓夫说的还真tm有道理,你没发现人家在美国建立谍网只能证明是你工作有问题。难道你还指望中国人原原本本的把所有事情都告诉你?想啥呢。
  就算是兄弟国家,人家也不可能把这些机密告诉你的。现在隐隐约约的透露出冰山一角,这还是因为他们尊重苏联老大哥,要不然这一角都不会给你看的。
  赫鲁晓夫把这些话都说了,话说到这份上还有啥可辩驳的?贝利亚除了回去开会反省工作失误之外,他还能做啥?
  高明的谎言是说实话。
  就像是赫鲁晓夫觉得中国在美国建立谍网一样。实际上他在北京和总理他们会谈的时候,中方一句关于在美国建立谍网的话都没说。
  仅仅只是透露一些美国的消息给赫鲁晓夫,关于中国建立谍网这种事,完全是赫鲁晓夫脑补的。
  而自我脑补最为致命,因为脑补可以将一切不合理的地方都找到合适的借口来圆。
  赫鲁晓夫之所以会这么脑补,还是因为中国丢过来的各种消息。美国在五十年代不做人的事情太多了,后世网络随便翻翻都能翻到他们的解密文件。
  这些资料太详细了,甚至具体到某些事件的某些人的姓名或者某些组织的代号。这些资料看着就不像是作假的。
  所以赫鲁晓夫把那些资料交给了贝利亚:“你可以去查查这些资料的真伪。你就可以确定中国是不是至少曾经在美国建立过谍报组织。”
  甚至在简单看过资料后,斯大林都开始找台阶:“也许曾经的华裔科学家们确实收集过各种资料。但是他们也许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间谍。毕竟之前中国内战,国军和共军谁赢谁输还不好说。也许那时那些华裔科学家还没确定他们的效忠对象。所以他们仅仅只是收集情报,但是不传递情报。”
  “这样一来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美国人和我们都没有发现他们的存在。而现在美国和中国在朝鲜打仗,美国人还对他们搞核讹诈。所以里面有些科学家将他们搜集的资料全都拿了出来。互相之间对一下,就成为了这些资料。”
  “要知道,那些愿意回中国的华裔科学家们还是很团结很爱国的。”
  斯大林说的这些让贝利亚连连点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
  赫鲁晓夫喝了半杯安抚水后说道:“斯大林同志,这些细节可以让贝利亚同志去研究。关于英美要在欧洲埋核地雷才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啊!”
  斯大林也给自己倒了一杯伏特加,喝了大半后他沉默的开始在房间内来回走。皮鞋踩的木地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这件事不该我们来解决。”斯大林停下脚步。
  “嗯?!”
  “什么?”
  赫鲁晓夫和贝利亚同时看向他。
  斯大林缓缓说道:“这件事受苦的是欧洲人民。西欧的战争应该由西欧人民自己结束!”
  “贝利亚,这件事交给你去办。想办法让欧洲人民知道自己面临的临处境,还有他们每天都踩在核弹上工作生活。”
  贝利亚点点头:“明白了!”
  “赫鲁晓夫同志,你前往中国还有别的什么收获吗?”斯大林目光看了过来。
  赫鲁晓夫开始滔滔不绝的说道:“不少。”
  “虽然中国人没说,但是我个人推测,之前中国人给我们看的那些核武器资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他们从美国窃取的。或者说是那些华人科学家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就有想法。但是故意藏拙,回到中国以后在搞的。”
  “目前中国将这些信息透露给我们,也是因为美国人对他们的核讹诈太狠的。朝鲜半岛几次和谈都不顺利。美国仗着有原子弹对中朝两国肆无忌惮的敲诈,开出来的和谈条件根本不可能谈拢。”
  “所以中国希望拥核,可以反制美国。”
  赫鲁晓夫说到这里,斯大林插话道:“中国人是这么给你承诺的?”
  “嗯。我和毛见面了,聊了差不多五个小时。他承诺,中国的原子弹不会作为主动式武器。甚至……”
  “甚至什么?”
  “甚至他们可以和我们签订协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核武器和平条约,并且毛承诺,中国绝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在中国只会作为反制武器使用。只有当中国遭受核攻击时,中国才会使用核武器反击。”
  赫鲁晓夫说的这些是主席在北京和他说的。这些话不管苏联人信不信,反正态度是做足了。
  我们有核武器不是为了威胁苏联,在这方面我们签订协议都可以。
  这些承诺看似是一种让步,但实际上也是主席在侧面告诉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中国拥核的决心是不会变的。不管苏联支持不支持,我们都会拥核。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准备好了这些对苏联的政策。
  毛的态度没有超出斯大林的预料。他早就猜到主席一定会让中国拥核。不过北京传达出来的态度是友好的,给足了面子。
  “甚至中国方面表示,如果苏联需要,他们可以分享原子弹武器化和实战化的研究成果。包括核鱼雷、核地雷,原子弹小型化等等。”
  赫鲁晓夫这话说完贝利亚眼睛不自然的瞪大:“真的?怎么可能?!中国人怎么可能舍得分享这些技术?”
  斯大林看向贝利亚:“这些技术如果是我们的科学团队研究需要多久才能突破。”
  贝利亚想了想:“好几年。”
  “具体是几年?”
  “也许是三年。”
  “那我算五年。”斯大林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精神舒缓水(伏特加),也给赫鲁晓夫核贝利亚每人来了一个满杯。
  “五年的时间……太长了!我们比美国人在原子弹研究上原本就晚了四五年。一步晚,步步晚。”
  “赫鲁晓夫,中国人有什么条件?”
  “中国人希望我们能支持他们关键的核原料和原子弹的核心生产设备,并且希望获得一笔无息贷款,用以开采矿山建设水电站。”赫鲁晓夫一口气把伏特加喝完后说道:“这笔贷款他们会分十年还清。”
  这样一笔交易值得还是不值得?斯大林需要思考,贝利亚也在思考。
  两人似乎心有灵犀的对视一眼。
  “贝利亚,组织专家团队对中国的技术资料价值进行评估。”
  “赫鲁晓夫,你再去一趟北京和中国中央好好谈谈。我要毛白字黑字的保证,如果美国人的核武器落在苏联的领土,中国有义务也有责任对美国及其盟友展开核攻击!”
  斯大林有条不紊的发布命令。
  “另外,我要亲自和朱可夫谈一谈,我们对欧洲的战略和对亚洲的战略需要调整了。我们向西向北,让中国人向东向南。”
  贝利亚闻言点头:“好!”
  斯大林把剩下的伏特加喝掉,然后喊道:“赫鲁晓夫,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zzzzzz——
  因为喝了好几被精神抚慰水(红牌伏特加),再加上连日的操劳,赫鲁晓夫已经沉沉的在斯大林办公室的椅子上睡着了。
  “我去叫醒他。”贝利亚道。
  “算了,让他睡吧。你去忙吧,我也要工作了。”斯大林制止道。并且从衣架上拿出一件自己的皮衣盖在赫鲁晓夫身上。
  贝利亚点点头,转身出门,关门的时候声音特别轻。
  斯大林坐到办公桌前拿出文件准备看……
  赫鲁晓夫:zzzzz——呼噜噜噜——
  斯大林放下文件看着睡得正香的赫鲁晓夫,斯大林深吸一口气,再次拿起文件。
  赫鲁晓夫:呼噜噜噜——呜~吃~吃不下了——
  斯大林把文件丢到一边,他盯着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呼噜噜噜——不~不吃肥肉——
  赫鲁晓夫:呼噜噜噜——来~干杯——呼噜噜噜——
  赫鲁晓夫:啊啊啊——呼噜噜噜——
  斯大林感觉书桌上的台灯都在震颤。
  他终于忍不住了。
  碰!
  一巴掌拍在书桌上。巨大的声音吓得赫鲁晓夫跳了起来:“谁把酒瓶摔了!”他还没清醒呢。
  斯大林看着他,一字一顿道:“赫鲁晓夫同志,还是请你回家睡觉吧。”
  “哦,不……不好意思。”赫鲁晓夫挠挠头准备走。
  “等等。”斯大林叫住他。
  “还有什么事吗,斯大林同志。”赫鲁晓夫睡眼惺忪。
  斯大林指了指他身上的衣服:“把我的皮衣放下再走。我就这么一件好看的皮衣了。”
  赫鲁晓夫这时才完全清醒,他忙不迭失的把皮衣给挂起来,然后才告辞。
  等到赫鲁晓夫走了,斯大林才摇摇头,终于安静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快端上来吧
  扎罗多夫一直不喜欢去卢比扬卡开会。因为那里的人看人的眼神总是那么锐利。就像是一把又一把的刀子一样,好像能把人刺穿。
  每次进去扎罗多夫都需要多穿件衣服。因为那些把人刺穿的眼神好像能把他的衣服都给拔光一样。明明他穿的挺厚实的了,但是在那里还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裸露感。
  不过作为真理报的主编,扎罗多夫总是要来卢比扬卡大楼的。作为苏联乃至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最强大的喉舌,他需要和这群情报头子们搞好关系。
  卢比扬卡也需要扎罗多夫这样的主编将他们得到的一些信息散播出去。
  毕竟舆论战是贯穿整个冷战时期最重要的战争。说是打嘴炮,但是一场嘴炮打了差不多五十年,伴随着社会变迁、军事行动、意识形态转变等等。
  不知道年老回首的时候,扎罗多夫会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但是现在才刚刚三十出头的他年富力强,并且充满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热情和期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