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69节
夏天热的时候会提供水和抹布,让客人给坐垫降温。停车场直接用洗手池有水有消毒液,方便顾客进门前洗手。
或者是离开超市时发现手上沾染了污渍,洗了手再好开车骑车。商超不许宠物进入,门口就有宠物寄存,提供寄存服务。
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进了商超,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整齐划一到不像话。
胖东来的陈列摆放绝对是商超界中的天花板级别。
就连生鲜蔬菜和水果都统一按大小规格码放的整整齐齐。
没有一丝杂乱的感觉。就连购物车都有七种类型,对应不同需求的人群。
小朋友的推车有高高竖起的旗杆给人提醒这里有个小朋友。
给老年人提供的推车有放大镜,还带有椅子的功能让老年人走累了可以坐下休息。
推车的地方还有消毒纸巾,让人自己取用消毒,或者是让人自己戴手套。
而让人更难以相信的是,这个商超把商品售卖价格旁边还贴了商品进货价格。
明码标价告诉顾客他一件商品赚多少钱。
西瓜买好了给客户一个缓冲包装装起来。
海鲜价格比外面贵,可是店员主动帮客人把海鲜里的水分抖干净。
也没有用那种二两种的塑料袋套着称重,也没有用八两秤。卖熟食,凉粉里蒜很多,于是免费送一颗口香糖配着。
如果客人想要的东西没货了,那么可以直接告诉店员。店员会记录下客人的需求,等进货后通知客人。
如果是整箱的水果之类大件沉重的货物,人家直接送货上门。家居用品可以现场试用,几十种不同的拖把扫把以及类似的产品就放在那儿。
顾客自己体验,觉得哪个好买哪个。还有许许多多无处不在的细节。其细节多到顾客自己都想象不到,而当他下意识地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这种细节则将他所需要的东西直接呈现了上来。
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人看完之后嘴巴都有些合不拢了。
毛主席说到:“有这样的商店,是老百姓的福气哦。”
周总理也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我们其实是不反对人赚钱的。企业赚合理的利润,这天经地义。向这家商店做到这种程度,把价格透明的告诉顾客。我相信它卖的比其他人贵,顾客也是会买的。”
毛主席补充道:“可以看得出,这家店人工用的很多。员工工作量一定很大。那些细节都是员工们用人力去堆出来的。
但是小李刚刚说得也对。员工为企业创造了超额利润,企业将其大多数回馈给了员工。这才是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这样,他们既有充沛的精神面貌服务于顾客。又能在工作中收获自己应有的报酬。我相信这样的员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应该是好的。”
李锐点点头:“对啊,一天只工作八小时,绝不加班。给员工好的待遇,给他们做精神教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他们怎么可能做不好呢?”
“就是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力做到视频里这胖东来的能力呢?”周总理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李锐道:“或许现在没办法做到视频里那么完善。但是不急,我们可以一边做一边摸索一边调整。
我们的轻工业商品走出去,不仅仅要靠我们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要把我们的经营理念一并输出。”
“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和模范。让我们的国营商店也以这样的理念服务我们的消费者。”
李锐这么说,毛主席哈哈大笑:“好吧,那就去做吧!你去找叶季壮,让他给你陪人。不要说做到视频里一模一样,能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我觉得你都能把苏联人彻底震撼!”
周总理也笑道:“去做吧,我等着你说的中国商场震撼世界的那天!”
第三百四十一章 预热的美食节
东柏林的街头最近有一些不太寻常的气氛。
不要多疑,并不是作为东西桥头堡的柏林要打仗了,或者是要做什么热战的事情了。
而是因为东柏林一处原本废弃了一段时间的大楼现在正在焕发全新的生机。
那栋大楼原本是纳粹时期盖世太保的一个办公地点,有六层楼高,面积非常大还带一个自己的小广场(大院子)。
在二战结束后,这个地方就差不多处于半废弃的状态。
之前苏联军队在这里驻扎过一段时间。
自从苏联军队搬离之后,这里就空了下来。这栋六层楼的建筑其实位置不错,算是位于东柏林比较靠近核心的区域。
空下来也可惜,但是当局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利用它。
所以就让它在那儿空置了差不多两年。
而最近几个月,东柏林的市民们可以看见大量来自于中国的工人在这栋楼里干活。
很明显,他们在翻修这栋楼房。
因为他们不断的从里面拆除一些东西,然后又安装一些东西。这群中国工人的数量不少,人手充沛到几乎可以三班倒的在干活。
这群中国工人异乎寻常的勤奋,他们似乎下班以后完全不出来娱乐。要么是待在他们的宿舍区,要么就是睡觉。
只有很少的人会结伴在东柏林的街头闲逛,到是有好奇的东柏林市民上前去和这些中国工人聊过天。
但是发现这群中国人中只有极少数几个人会德语或英语。
所以交流也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德国人好奇他们,但是也没有什么交流的办法。
在德国人看来,这群中国人太无趣了。因为他们既不去咖啡厅喝咖啡,晚上也不去酒吧喝啤酒。
他们颇有些无聊。不过这群中国人干活是真的很快,东柏林的市民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那幢老旧还有些破败的房子,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给收拾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而且还把那栋大楼刷上了色彩鲜艳的外墙漆,中国红的颜色在柏林这样满城冷色调的城市里显得尤为醒目。
就连西柏林的群众站在高楼上向东柏林眺望时,都能一眼认出那栋红色的建筑。
对于这栋大楼的用途,柏林的居民们也纷纷猜测。
因为他们这几个月就看着中国工人在这装修干活了,但是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的啊。
有人猜测是中国的大使馆。但是被人驳斥了,因为中国的大使馆不是有了吗。
被反驳的人不服气,说:要是中国人要换新的大使馆呢?这点又被人否了,因为苏联的大使馆都没这么大。
这栋建筑大的足够当一个大型学校了,之前苏联军队几千人驻扎在里面都有富裕。
大使馆要这么大的地方干什么。甚至还有人说,这里要修建一个很大的兵营。
因为这里从前是盖世太保的地盘,所以修建兵营好像也是正常。但是这又被人给驳斥了,因为之前苏联在这驻扎的士兵都迁走了。
怎么可能还会在这。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栋中国红建筑引起了许多柏林市民的猜想,他们都在猜测,这建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个年头大家没什么玩的,所以八卦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手段。柏林的居民,不论东西都在讨论这栋建筑到底是做什么的。
一直到了五月底的一天,这栋中国红建筑前飘来阵阵令人着迷的香味。
孙师傅这辈子做菜没这么心虚过。
因为他就是天津街头一个做小吃的师傅。
这辈子也没有登上过什么大雅之堂,就在街边炸炸麻花炸糖糕。
但是现在他却和一众其他的街头小吃师傅被国家派来柏林,给一群外国大胡子展示中国小吃。
孙师傅和其他绝大多数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都一样,有着一种对外国人的莫名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还真不能怪孙师傅,说他没有骨气。
毕竟想当年天津卫有多少洋人在那儿耀武扬威啊。
孙师傅今年48岁了,他人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可都得对洋人低头哈腰。
中国人民在那时洋大人的面前,连条狗都不如。在那个时候,孙师傅就已经学会了向洋人低头。
不然的话,你要他这样一个小老百姓,如何在那纷乱的时局中活下去。
新中国解放了,国家提倡人人平等,像孙师傅这种,从前在街头做小吃被各种369等人欺负的小商贩也算是能堂堂正正做人了。
不会被黑警察或者是天津街头的地痞流氓收保护费砸摊子。
新中国的志愿军也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国佬打的屁滚尿流。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孙师傅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街头小商贩所能够切实感受到的。
虽然他和其他老百姓都一样,都会夸夸报纸里面志愿军打美国佬打的好,扬眉吐气,觉得中国人的腰杆子挺直了。
但是真的让他面对外国人的时候,孙师傅多少还是有点虚的。“胡翻译,你说咱这东西他真的有人爱吃吗?都说外国人嘴刁的很呢。”
孙师傅非常没有底气的向旁边的一名年轻翻译,这么问道。
胡翻译是大使馆安排在这的工作人员。
胡翻译其实心里也不是特别没底,因为上面这次说是要给中国百货展览造势。
所以提前一个星期在东柏林搞什么中国小吃街。
从国内找了上百名各种各样街头小吃的师傅来东柏林筹备搞展览。
说真的,这么多人从国内跑出来,每天的外汇开销可是不少。有的同志心眼倒是不坏,但是商业眼光基本等于没有。
他们就觉得搞这样的小吃展览有什么意义?
纯纯是浪费外汇了。没办法,这年头大多数人对于商业的概念,理解并不够透彻。
有的时候人淳朴是一件好事,但过于的淳朴就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因为很多人并不懂,做生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很多同志觉得搞这些街头小吃都不能算是特别上档次的东西,来柏林做宣传感觉特别没劲。
尤其是很多国内的人觉得相比较现在的中国人而言,德国人的生活水平这么好,他们能看得上咱中国人喜欢吃的街头小吃?
看吧,即便是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将美国人打得已经找不着北了。
但是国内依旧有许多人在对外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这其中很大部分的人并不是什么精美输精德。
仅仅是因为文化不自信。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中国现在太弱了,近百年的积弱让很多人也很难真的挺起胸膛来。
这事最后还是李锐拍板,让人去柏林和莫斯科搞这样的展览,而且是打着文化宣传的旗号去的,毕竟美食文化也是文化。
李锐是非常有自信的这一群人去外国肯定是能够把外汇给赚回来的。
因为这些派出去到柏林和莫斯科搞小吃展览的那些小吃,可都是李锐经过层层挑选的,绝对符合德国人和苏联人的胃口。中国小吃展的宣传提前两天就展开。
很多柏林市民都知道这件事。
小吃展就开在那栋中国红建筑前的小广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