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只见章韵竹礼貌地点头致谢,随后便取了离她近一些的那只羊毫笔,她仍是与第一回 一样,熟练从容地置纸、点墨,提笔书写。
  他的目光灼灼,然而她的字却令他感受不到一丝温度:“无甚偏爱,两者皆可。”
  字体仍略显虚浮,想来腕力未复,故而书写如此简洁。
  “你寻我,所为何事?”
  他很耐心地继续问到。
  “你我既已决定退亲,可否允我归家?”
  落在她身上的目光一滞,良久,方才缓声道:“许诺你的事还未完成。”
  顾陵川自己都觉得他的话轻若游丝,似连风都能吹散,她的请求合情合理,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反驳的。然而他却张不开嘴说同意,慌乱之中,抓住了一个由头。
  “陈大夫上次怎么说?”
  “陈大夫说像我这般重症,他未曾治过,需查阅医书才能答复。”
  他松了一口气,道:“既如此,你且安心等候便是。”
  然而她却摇头,“归家静候,亦无不同。”
  晚风轻拂,湿润的气息迎面而来,一整日的艳阳高照,到了傍晚却没有预兆的下起了绵绵细雨。廊亭上的灯笼随风摇曳,红色的光晕摇晃,映得两人的面容忽明忽暗。案上那一叠宣纸也呼地一下,被吹散一地,飘落在地上到处都是。章韵竹急忙俯身去捡,顾陵川亦弯下腰去拾。两人一左一右,顺着廊亭缓步兜转,终是将满地宣纸收拢。她怀中捧着一半,他手中执着一半。起身之际,目光倏然交汇,皆是一怔。
  刘野同他说,她的心思细密,有何疑问,直言便是。
  方才她书写的纸张,好在有镇纸压着,未被吹落,但页角仍被风卷起,哗哗作响。轻微的声响在两人静谧无声之中尤为清晰,扰得他心燥不安。
  他强压住不宁的心绪,望向她的眼睛,直问道:“晨时见面时,你可是不悦?”
  只见她慌乱挪开视线,似要摇头否认。
  他却挡在书案前,阻止了她的动作,让她无法执笔书写。
  “不想你做薄荷膏,是怕你腕力受损。找仆妇专职替祖母按摩,也是为了让你少受些累。”
  他说到这里,语气有些柔和,接着又道:“难为你想着祖母,我心怀感激。”章韵竹只觉得面上一热,更是不敢将视线落回。
  这秋雨一下起来便收也收不住了,连风也随之渐强,碎雨珠子随风被送进廊亭,打在了书案上,其中一颗落在她的脸颊上,也悄悄地落在了顾陵川的心里。
  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将那雨珠子从她面上轻轻拭去,却在这时,孟青冒雨匆匆而来,他的身后跟着一名黑衣裹身的信使。
  只见孟青双手抱拳,压低声音道:“公子,京城传来急报。”
  顾陵川神色严峻,从信使手上将信接过。
  信书轻薄,封蜡完整,他缓缓揭开,一眼望去,便见首行赫然写着“太子薨”三个大字。
  第35章 即刻回京
  顾陵川读罢信中消息,尚未回神,便听信使上前清了清嗓,道:“顾陵川接旨!”
  只见信使自怀中取出黄缎圣旨匣,片刻后,双手展开皇旨,朗声宣读:“翰林学士顾陵川,素来才识卓绝,刚正不阿。朕念汝病体已愈,特召回京,擢升户部侍郎,钦此。”
  没想到复职的圣旨竟紧随其后,顾陵川神情肃穆,双手高举过顶,郑重接过圣旨,叩谢圣恩。
  信使交过圣旨后,待顾陵川起身,便恭敬地说道:“顾大人,圣上口谕,念您大病初愈,允您一日整备,勿误行期。”
  顾陵川诚恳道谢,命孟青带信使下去好生歇息,岂料信使拒绝了好意,只道需尽快回去复命。于是,在顾陵川的授意下,孟青取出一颇有分量的荷包塞入信使手中,信使也不推辞,双手抱拳告退。
  夜幕降临,雨也未曾停歇,反而徒添一份凉意。待送走信使之后,顾陵川转头望去,廊亭早已空空,书案上被雨打湿的宣纸已无力再被风吹起,空留一盏宫灯独自随风摇曳。
  方才信使来的时候,孟青先一步请章韵竹从廊亭的另一侧离开。离去前,她回头看了顾陵川一眼。
  长廊没有挂着宫灯,光线昏暗,伴着秋雨的声响,更显得萧瑟。他的身形挺拔修长,步伐缓慢却稳健,早已不似当初病榻前令人难过的模样。他面对着信使,举手抬足间散发着如高山仰止般的气息。这样的气场让章韵竹觉得陌生,可又觉得那才是真正的他,那个高高在上的君子人臣,那个本就离她甚为遥远的天之骄子。
  长廊的尽头,是小雪与福生,他们撑着伞在等她。秋雨裹挟着凉意令她瑟瑟发抖,走下廊亭时,小雪撑着的伞没来得及罩在她的头上,雨滴便趁虚细细密密地落在了她的脸上,冷意袭人。
  尽管圣上给了一日时间,顾陵川还是即刻安排孟青尽快整装待发。此时老夫人,二老爷,二夫人林氏均已得到了消息,赶至静心堂中。
  林氏眼中含泪,心里不舍非常,可婆母没有说话,她也不敢逾矩,目光随着儿子游走,生怕看少了一眼。
  二老爷自知儿子志在朝堂,虽有不舍,但眼中更多的是鼓励与保重。
  老夫人则比其余二人坚强得多,自顾陵川醒后,她便知道,孙儿迟早要回到那风云涌动的朝堂之上,只是没想到,即刻返京的旨意来得如此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这几日,她让陈嬷嬷来往于顾陵川和章韵竹的院中打探。果然,二人之间渐生往来,今日你送一物,明日我还一物。就连那瓶朝她老人家要来的活络油,也于方才被人送进了章韵竹的院中。显而易见,两人之间有颗种子已经萌芽。
  “川儿,你身体刚恢复不久,乘马车返京更稳妥些。”
  老夫人提议,同时也在试探他的安排。
  从开原到京城有三种途径:最快者为骑马,日夜兼程、不眠不休的话,约需三至五日便可抵京;马车车行稍慢,但可携带随身物品,因需在驿站稍作休整,故七日一般可抵;水路则是最慢的方式,但胜在稳妥,一应物品和人员都可备齐上路,若无急事,水路是首选。
  然而太子薨逝,是为国丧,自然不能走水路,老夫人这么问是想知道他是打算先行一步,还是计划有人随行。
  只见顾陵川不假思索道:“我与孟青先行返京,其余事项,麻烦祖母代劳。”
  这么说,孙儿并无对韵竹有所安排。
  老夫人不动声色,继续道:“你放心,祖母会给你安排好的。另外,还有件事,祖母需要在你临走前交代清楚。”
  顾陵川垂手而立,洗耳恭听:“祖母,请讲。”
  “按规矩,国丧期间不议婚嫁,退亲也在其列。你与韵竹的事暂且搁置,一年国丧期满后再议。你意下如何?”
  祖母的目光紧盯顾陵川,不愿错过他任何一丝神色变化,似要确认他心中所想。
  原本严肃冷峻的面容忽闪过一丝希冀。然而却在刹那间被黯然浇灭:“祖母,之前孙儿曾与您提及,如今朝局动荡,形势未明。”
  太子身体康健,亦是皇储,突然无缘无故薨逝,着实疑点重重,此去京城实是风险难料,若说先前是不愿因婚事将陌生之人牵连于风波中。如今,更是不舍让章韵竹因自己而遭受无法预料的变故。
  他的声音带着显而易见的克制:“国丧之后退亲便是,亦无不同。”
  他顿了一顿,顺着祖母的话,将自己对章韵竹的安排仔细说与祖母听:“今日她已与我提及,想要尽快归家,待我走后,麻烦祖母一并安排,将她好生送回。”
  “日后,她若是有何需求,劳烦祖母尽量照顾,退亲是孙儿的提议,与她无关,她身为女子,日子已是艰难,若有什么需求,祖母只管应下便是。国丧期满,退亲礼成,求祖母费心为她寻一户好人家,哪怕以顾家的名义作她的靠山。”
  “那人不必大富大贵,只需敬她,护她,接受她的一切,保她一生平安喜乐,便是再好也不过了。”
  他一面说着,一面透过静心堂的窗望向夜空。黑压压的乌云厚重且低沉,将月亮完全遮挡,令人惋惜。
  老夫人听后,心下一震,没想到这个痴儿竟比她以为的还要情根深种了。
  时局不稳,皇权动荡,她这已年过半百的老人怎能不知朝堂险恶?只是人年纪大了,经历便也多了,她不觉得孙儿必须放弃儿女情长才能专注于国之大事。
  文章做的再好,学问做的再深,也只是个傻的。
  知道他心里疼惜韵竹,老夫人叹了口气,忍不住提醒:“陈大夫今日传信于我,他说韵竹的哑疾需精通肌理的御医才能诊治。”
  然而顾陵川并未如祖母所想,只听他苦笑一声:“若是陈大夫都不敢诊治,孙儿也不相信会有御医敢接手。”
  “况且,我与她已决议退亲,无名无份,如何上京?如何助她?这件事算孙儿食言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