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47节
现在相亲不上不下的,目前嫁不得那种好人家,而张氏香蒲大丫二丫等在县城也没因为被人说三道四觉得丢丑回家躲着,反而越做越好,她也就不在乎女孩子抛头露面、被人说三道四的问题了。
这会儿反而被激起了好胜心。
简单吃过晌饭,沈宁带着他们去裴云那里。
铺子往南穿过大街,走点路拐个弯儿就是裴云的院子。
这边儿裴云主要接成衣、鞋袜等的加工活儿,顺带卖编织的发网、内衣裤、袜子等小物件。
比起成衣,这些小东西利润更高。
宋福瑞跟蔺掌柜的松江细棉布生意也稳步增长。
蔺掌柜喜欢他做事认真却又不死板,性格温和,风趣幽默,很会交际顾客,便逐渐多发一些货给他。
夫妻俩也正在培养掌柜和伙计,平时比较忙。
这会儿宋福瑞不在家,裴云正在铺子里带人干活儿。
她手下有几个工种儿,针线娘负责剪裁缝纫,绣娘负责绣花,针织娘负责钩针棒针的编织活儿。
这会儿大家正忙着。
宝儿跟发小炮弹一样弹出来迎接沈宁,欢喜至极:“二舅母二舅母,你可算来接我了。我姐说话不算话,原说就去成家玩两天,然后接我一起去卖艺呢,结果这都十天了!!!”
他又和二蛋石榴问好,替裴云招待他们。
石榴瞅着宝儿这彬彬有礼的样子也是说不出的震惊。
她自来羡慕裴云,所以每次裴云回娘家她都会悄悄观察。
那时候宝儿就是个白团子,一团孩子气,娇里娇气的,后来在二嫂家跟着珍珠和阿年,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懂事。
没想到现在都能帮着家里招待客人了呢。
宝儿小时候说话没那么利索,现在却利索得很,甚至有点话痨嫌疑。
他招待沈宁三人进屋,顺便就问了姥娘姥爷二舅哥哥等人好,连宫嬷嬷谭秀陈琦等人都没落下。
沈宁只说了裴父裴母,剩下的话让二蛋和石榴应付他。
过了一会儿,裴云从前面过来,满脸带笑。
她五个月的身孕,过了孕反期现在吃嘛嘛香,做活儿也不受影响。
“二嫂,怎么突然来了?是有什么事儿?”
沈宁解释一下。
裴云欢喜道:“二嫂,西大街那位置可太好了!现在很多人拿着钱都租不到那里的铺子呢,县太爷真给面子。要不咱先把发网、针织袜子内衣拿一些去?”
沈宁:“行的,不过这两天得先把铺子装潢一下。”
裴云:“宝儿爹有点装潢铺子的经验了,二嫂只管让他做。”
沈宁自然同意,宋福瑞可是在裴长青那里培训过的,如今还跟禚元杰一起做着裴长青的家具生意呢。
这城里不少人都订做了他们的新款家具,利润稳定。
说一会儿铺子,沈宁又关心裴云的身体,让她不要太累。
裴云笑道:“二嫂,我身子现在好着呢。”她下意识抚摸了一下肚子,俏丽的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泽,“要是这胎能生个小闺女就好了。”
她可羡慕二哥二嫂儿女双全了。
想到这里她又说起珍珠和阿年。
沈宁说裴长青带阿年去县学了,傍晚应该会来看他们。
那边儿宝儿正招待二蛋和石榴吃点心,闻言也插话道:“二舅母,咱们去把姐姐接回来呗?我可想她了,她咋就不想我呢?”
沈宁笑道:“成,那你和我一起去北边儿瞧瞧?”
宝儿:“成!”
沈宁就带着他们一道坐骡车去了城北院儿。
城北院儿刚租的时候挺宽敞的,这会儿瞅着却颇为拥挤。
除了高进升、裴金子等作坊员工,还有张氏等账房销售员,另外还有三个帮工婆子,再有每日来去的运输队。
所以沈宁也确实另外需要一处作坊分担压力,而县城有作坊对进货的合作商来说比去豆腐村确实更方便省力。
以后这边儿主做物美价廉的湿扁粉和湿圆粉,专供县城及其周围的生意。
西大街作坊就做各色腐乳、腌蛋、面条、粉条等,专供县城以及周边和四海府、安平县,至于淮州、桃源和大运河沿线的批发商自然还是去村里进货更方便。
另外以后如果做诸如精油、洗护品,也在西大街作坊即可。
张氏领着铁头虎头以及二丫出去了,香蒲和大丫在家里盘账。
他们这边儿的账目很杂,进出货、工钱、货款等,都要分门别类地罗列清楚,这样才不会出错。
因为裴长青和小鹤年定制的账目格式简单有效,加上数字记账,所以他们记账算账也省力不少。
他们除了笔算、心算也开始采用珠算。
虽然还没有发展成后世的算盘,但是已经初具规模。
这自然是小鹤年在裴长青的引导下和谢恒沟通商量的结果。
看到沈宁带着二蛋和石榴过来,大家也都挺开心的,手里有活儿的就大声打招呼,没活儿的就赶紧上前迎着。
他们有轮休,定期回家,家里人得空也跟着运输队来看他们,不来就请运输队给捎东西,所以他们也没什么想家的,沈宁自然也不用帮家里给捎东西。
沈宁笑道:“天儿冷了,大家伙儿都辛苦。”
裴金子大声道:“二嫂,赚钱呢,一点不辛苦呢。”
二嫂是个好东家,眼明心亮的,别看她不在跟前,却知道谁干活儿勤快该给奖励。
在她的作坊里就是干得多,赚得多。
没有面子交情这些。
大家都心服口服。
沈宁:“今儿我来,晚上给大家伙儿加菜,你们想吃什么?”
少年和汉子们有的喊火锅,有的喊红烧肉,有的喊麻酱鸡蛋的。
沈宁笑起来:“鸡蛋有啥稀罕的,这样吧,去买两头羊和木炭,炖一锅红烧羊肉,再烤一些,甭管烤肉串还是肉片、羊排的,各凭心意。”
人多,食量大,不过两头羊也足够的。
众人跟过节一样,纷纷谢沈娘子、沈老板的。
蒜头奶奶和锁头娘给沈宁泡了热茶,又问要不要喝碗热乎乎的骨头汤。
沈宁对员工大方,不管家里作坊还是县里都让厨房每天熬一大锅骨头姜汤,煮面也好涮菜也罢,或者直接喝也成。
沈宁表示不用,家境差喝点骨头汤很好,她现在吃喝不错就不能喝太多汤。
沈宁跟香蒲大丫说话,让二蛋和石榴去各处看看聊聊。
香蒲和大丫趁机请教一些算术方面的问题。
沈宁给人解惑比小鹤年要更通俗易懂一些。
小鹤年因为太聪明,而且颇有一种举一反三的本领,很多东西他一看就会,根本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可其他人不懂,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样。
讲清原理,他们理解了就能永远记住,否则就只能死记硬背。
沈宁回答了问题,又看了看作坊意见本,狠夸了香蒲和大丫。
说实话这个作坊院儿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运输队的归高里正管,作坊的、销售的归张氏,多少的也会有矛盾和摩擦。
不过沈宁从来不主动过问,而他们也没闹到她跟前过,都是私下里沟通解决的。
这就得表扬张氏、香蒲和大丫二丫几个女孩子啦。
张氏年长,是她和裴长青的堂嫂,有身份加之性格不软弱很能震慑人。
香蒲则是因为性格坚韧,为人真诚体贴,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该强势的时候强势,汉子们觉得这丫头不错,小子们喜欢她都乐意听她的。
大丫二丫一个文静一个泼辣,也是张氏的好助手,有些话大人不好说,二丫就敢说。
他们之间有了摩擦,张氏不许他们私下里吵吵,更不许他们打架,也不许他们生闷气,让他们不舒服就说出来,大家坐下来沟通。
不好意思说的可以写在意见簿上。
但凡有不沟通就吵架、打架、背地里使坏的,统统赶回去!
作坊又不是找不到人,多少人花钱走后门想来干活儿呢。
恩威并施,这是她跟沈宁和裴长青学的,很管用。
沈宁虽然说过这个法子,其实她自己在作坊没用,用不着,毕竟现在村里人都怕她不带着他们赚钱,哪里敢跟她唱反调?
作坊的意见簿成了感谢和表扬之用。
等张氏带孩子们回来,自然又是一番热闹。
张氏面色原本很严肃,见到沈宁立刻笑得乐开花儿。
沈宁关心他们几句,问张氏是不是有事儿。
张氏笑道:“都是小事儿,常见的,都能解决。”
她带着一帮人在县里管作坊,平时也有不少事儿,不过有沈宁和二郎的名头与人脉,都好解决。
剩下就是小问题小摩擦,没什么。
只要不是大问题,她很少跟沈宁说,从不抱怨。
抱怨啥啊,沈宁给她分红了!
原本她是拿工钱的,一开始一个月五百钱,后来一两银子,现在一个月二两,然后阿宁还把她出货的二分利给她。
这是给自己赚钱,她干劲十足呢。
二丫听说晚上吃羊肉很开心,又问阿年和珍珠怎么不来。
宝儿又顺势抱怨一下珍珠姐姐给他丢开十天不理他的事儿了,至于阿年,傍晚就见着了。
沈宁让张氏他们几个明儿去西大街铺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