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24节
一碟子蒜蓉蘸料,一碟麻酱,半碗腐乳花椒油,还有韭菜花酱什么的,谁爱吃什么味儿就可以现调。
裴母如今做饭也是一把好手,快手快脚地准备好酱料。
此时刘知府和曾知县的车架也到了牌坊下。
裴长青带着高里正、裴父跟随陆裕上前迎接。
他口称草民见过知府大人、知县大人,就要撩衣摆下跪,却被刘知府的胖手稳稳地扶住。
刘知府和气得很,对裴长青没有一点架子:“二郎无须多礼。”
待钦差大人抵达以后两人也算同僚了,且裴长青是新晋红人儿,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曾知县看向裴长青的眼神颇为复杂,有欣慰、羡慕甚至还有一点酸溜溜的嫉妒。
他们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十数年,花费钱财无数,四处拜师、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付出了无数辛劳以后才能踏进官员行列?
人家裴长青竟然就靠种庄稼变成了七品官儿,不是吏,是官儿。
虽然只是一个从七品。
虽然只是一个育种司,不是什么实权衙门。
可人家是皇帝因人设职,专门为他设立的这么一个衙门。
若不是因为他,为什么要设在豆腐村?
这根本就不合规矩。
这份殊荣简直比中了状元还要荣耀万分。
状元虽然难得,可每届殿试都会钦点一名,状元虽多,可青史留名的有几个?
人家裴长青是第一任育种司司正,第一,甭管在哪朝哪代都会被记录在册。
青史留名啊!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名!
有些文官为了能够青史留名,不惜死谏,故意惹怒皇帝杖毙或者当廷触柱而死。
曾知县心里酸溜溜的,对裴长青却如兄弟般热情。
陆裕从旁看着知府和知县两位大人对裴长青那么随和亲切,早就过了嫉妒的阶段。
看着不如自己的人一步步超越自己,那滋味儿不算好受,可如果这个人不但超越自己,还隐隐超越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那似乎就没那么难以忍受?
顶头上司想必更难受,所以他就没那么难受了。
刘知府对待后辈子侄一样同裴长青说话,告诉他皇帝有旨意下达府衙,为了让百姓耕者有粮,劳者有食,朝廷特意成立育种司,专门培育优良种子。
曾知县替刘知府说出未尽之意,“二郎,陛下和朝廷能发现你的才能,知府大人出力甚多。”
裴长青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又给两位大人施礼道谢,心里却明镜儿似的。
如果没有萧先生影响皇帝,只怕再过五十年也见不到玉米的种子,更不会想培育良种。
当然,既然要走仕途,场面话是必须要会的,而且要娴熟。
他一副真诚恳切的样子,“多谢知府大人,多谢曾大人。知府大人比去年消瘦很多,可见公务辛劳,为了黎民百姓,为了陛下和朝廷,大人一定要保重身体。”
刘大人去年冬天还肉嘟嘟的,毕竟整天吃吃喝喝又不怎么忧心工作,自然心宽体胖,可自打马明于光的案子事发,又牵连出各地衙门和三教九流勾连的腌臜事儿,刘大人为了将功补过那叫一个废寝忘食。
累成狗、日夜忧心,能不瘦么?
但是好歹官职保住了。
在一众被枷锁示众,押解京城的官吏衬托下,他都显得勤奋爱民起来。
刘知府心里是感激裴长青夫妻的。
在陆裕和詹通判等人的有意为之下,聊天的氛围极好。
刘知府知道裴长青在家读书,亲切地问他读什么书,读到什么地步等等,也给了中肯的指点。
裴长青引着几位大人进了院门,“寒舍简陋,委屈几位大人了。”
这话不是谦虚之词,而是真的简陋。
曾大人来过,早有心理准备,刘知府却是第一次来,这视觉冲击还是挺大的。
土坯屋子、夯土墙、泥土地中央一条碎石甬路。
不过倒是挺有农家味儿,西院墙那边搭了一溜晒禾架,上面搭着一捆捆谷子、稻子,旁边挂着一棒棒金灿灿的……玉米?
这就是玉米?
刘知府不禁瞪大了眼睛,快步上前欣赏:细长的棒子,上面挤满了金黄色的玉米粒,棒子末端还有白色的皮相连,然后皮和皮扭一扭编起来,如此就是一挂挂的玉米辫子,挂在晒禾架上分外喜人。
“二郎,这个玉米亩产量比小麦和谷子如何?口感?一餐吃多少方可吃饱?”
刘知府发出一连串地询问。
裴长青一一作答,“除了这些最饱满的用来留种,那些不好留种的就能食用,待会儿咱们做几样玉米吃食请大人们品尝一二。”
刘知府忙摆手,谦虚道:“不可,玉米难得,二郎留着招待钦差大人。”
裴长青笑道:“足够的。”
能留种的玉米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还是可以吃掉的。
磨面粉做玉米糊糊,磨碎颗粒熬糁子粥,还可以和面粉一起发馒头吃,当然也可以贴玉米饼子。
不过玉米饼子只能吃个新鲜,这时候的玉米品种很一般,不掺麦粉的玉米饼子硬邦邦的能砸昏头。
他们来得晚,自然也没嫩玉米煮给他们尝尝了。
刘知府又看到墙边一排手臂粗的黑色棍子,有的还带着一个笸箩大的圆盘,看着甚是新奇,他惊讶道:“这是……传说中的葵花杆子?”
裴长青笑道:“刘大人说得对,正是。葵花除了种子,其他的也能做来尝尝,不管炒着吃还是榨油都是极好的。”
正说吃的刘知府等人就闻到一股极其特别的香气。
这香气别致、霸道,还带着些许奇怪的……臭味儿?
几人一时间都没说话,而是细细分辨这丰富而奇特的味道。
他们都知道沈老板擅长做吃食,尤其会做别人家没有的吃食,什么变蛋、麻酱鸡蛋、福气面、素鸡之类的,每一样都好吃。
工作之余他们也会期待一下沈老板作坊又推出什么新吃食了。
在他们的脑海里沈老板和美食是画等号的,所以闻到臭味儿的第一念头是:沈老板又做好吃的!
绝对不会怀疑是沈老板家什么东西臭了。
那个变蛋闻着也有奇怪的味道,吃起来却香滑无比。
这个臭味儿是不是也代表着其他美食?
沈宁听着众人进了院子,提裙摆在屋门内行了礼,“民妇锅里炸着吃食,不方便见礼,众位大人莫见怪。”
刘知府摆摆手,十分和气道:“沈娘子只管忙。”
沈宁也不客气,又缩身回去做吃的了。
刘知府那句什么吃食如此奇特的味道也就咽了回去,他不好意思问,显得自己多馋呢,曾知县和府衙随从官吏们也不好意思问,所以都看陆裕。
陆裕:“……”
我要说是发霉变臭的豆腐,你们敢信?
不过,沈宁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奇怪的香味儿?
刘知府默默地吞掉口水,继续参观玉米秸、葵花籽,了解更多用途。
裴长青瞅着众人悄悄吞口水,心里暗笑,面上正经道:“这些葵花杆子有大用,中间是空心的,晒干以后可以播种细小的种子,譬如小麦、菜籽、谷子、芝麻那些。”
这些植株间距密集,不需要点种,可以采取条播的方式。
小麦有专门用来播种的木耧,也可以播种菜籽、谷子、芝麻等,只是做一架木耧的本钱不低,差不多要两吊钱,大部分农人拿不出这笔钱,再者他们觉得这农具一年只用一茬儿,不如辛苦一点用手播。
但凡手动,总是更加辛苦的,播种一亩麦子腰、肩、手臂、手腕、手指无一不疼,几天下来好人也要废掉。
小鹤年发现这个是中空的,就想除了烧火还能不能开发其他用途。
然后他就想到播种,他亲自带着二蛋等孩子试验过,发现用这个播种起码不用弯腰伸手那么辛苦,而且比手更均匀。
这就跟木耧差不多吧,不同的是只有一条腿而已。
于是他就带着孩子们把葵花杆贴着根部割下来,放在墙根晒干,回头分发给农户们用。
裴长青把这些一一告诉众位大人。
他和沈宁见缝插针跟县衙府衙宣传这些孩子们,让大家对孩子们的能干有更全面的认识。
这样等孩子们大一些就能更加顺利地进入地方官衙谋差事。
刘知府已经听曾知县和陆典史讲过不少裴家的情况,自然也知道俩孩子的奇异之处。
他忍不住问俩孩子在哪里,叫来见一见。
裴长青笑道:“回禀大人,孩子们跟着唐师傅去练功加收庄稼了。”
实际这几天他们红蓝队打比赛呢,比赛内容包括跑步、游泳、拳脚功夫、站桩、爬树、估算粮食产量、计算豆腐村户数人口田亩粮食产量赋税等数据。
小鹤年把跟裴长青学的统计学知识教一些给学习班,让他们活学活用。
当然他们也会一起收庄稼。
裴长青和沈宁也不知道他们这会儿在谁家地里,跟前儿也没个孩子去送信,所以只能等他们回来。
刘知府听得很是惊异,“裴二郎,你们是如此教导孩子的?”
裴长青立刻撇清,“我们是跟京里萧先生学的,具体是唐师父带领的。”
他和沈宁够扎眼了,可不敢再给两人加码。
刘知府听闻裴鹤年如此优秀,就生了爱才之心,问道:“令郎虚八岁?可去学堂启蒙了?”
裴长青就解释了一番。
今年春天裴长青和沈宁原本想送阿年去谢家学堂的,只是阿年没同意。
谢恒不在小谢庄,且家里多了许多书,有谢恒送的,也有谢掌柜自己送的,还有蔺家以及别家送的,亦有皇帝赏赐的,有这许多书,阿年就跟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觉得比去学堂好。
其他孩子即便有书也未必有用,可他是个爱学习的,主动背书、看书,自己启蒙背书比去学堂学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