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22节

  萧先生也恭喜皇帝,“臣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天降祥瑞,这最大的祥瑞就是不世出的人才。这种人天生智慧,生而知之,是上天赐予的济世之才。”
  皇帝越发高兴,臣子们进献了那么多祥瑞,什么巴掌大的麦穗,什么会开口说人话的鸟雀,什么带着花纹的石头,什么通人性的汗血宝马,什么……
  那,统统比不上这俩人才。
  这是朕的福气,是太子的福气。
  第155章 合作 给他们盖房子!
  萧先生吃饭的时候皇帝反复看了好几遍裴长青的信,信中并没有仔细写制白糖的法子,只说方法复杂,需要当面教学。
  制茶的步骤倒是写了,不过皇帝并不会制茶,只能看个热闹。
  裴长青语气非常谦逊,并没有把话说绝对,只是分析各种茶叶的制作步骤,然后提出可以在红茶的基础上试试半发酵的方式,应该能得到和红茶、绿茶不一样的茶,介于两者中间,就是青茶。
  他重点陈述了黑茶饼、茶砖的制作方式,因为黑茶需要后发酵,杀青揉捻以后要进行渥堆,这一步是关键,而最后一步干燥和其他茶工艺又有不同,不是烘炒而是用旺火直接烘焙,之后还要进行陈放,这也是黑茶的独特之处。
  这自然需要好的制茶匠进行实物反复试验操作,才能掌握最佳制茶方法。
  他重点强调了黑茶的养生功能,对肠胃刺激小,吃了油腻食物可以喝黑茶助消化等。
  最后他也不忘为夫妻二人略懂一点制茶术给出合理解释——曾经遇到一个老大夫,他甚爱茶,对各种茶颇有研究,如数家珍,他说现有的茶虽好却不适脾胃虚弱之人,红茶不错,但是黑茶更好。
  他自己随身携带一个黑茶砖,想喝了就敲下一角加水煮,说如此喝下去胃部甚暖,不受茶害。
  阿宁对任何食方都感兴趣,便问了制法,那老大夫也不吝啬随口告诉他们。
  可惜成阳县不产茶,夫妻二人自来家贫也没有品茗的习惯,就把这事儿搁置脑后。
  听闻顾千户想出海经商,靠茶叶、丝绸换钱,夫妻二人便想到此制茶法,回顾一番写了大概制法,还需有经验的制茶匠多加试验等等。
  当然最后不忘拍皇帝彩虹屁,祝愿陛下万寿无疆,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大庆海船肯定会遍及海外各地。届时海外各地的商船也会争相来大庆贸易,惊叹大庆繁华如天堂,保不齐就想动歪脑筋偷大庆的制茶术、制白糖法呢。
  皇帝视线落在最后一句上,向来沉稳的心竟然也生出十分的豪情来。
  哪个皇帝不想文治武功、青史留名?
  嗯,海外番邦妄图偷制茶术、制糖法?
  那可不行!
  皇帝思量着要下一道圣旨,严禁各地茶园、茶商将茶籽、制茶术随意传给海外番邦,也要严禁番邦潜入偷学、偷盗茶苗茶籽。
  庄稼、蔬菜、瓜果可以互相交换种子,茶叶这种关乎商税大头的经济作物不可以。
  如果朝廷有更多银钱,就能在各地开办拼音识字学堂和医馆,就能培育更多高产庄稼,就能在各地继续开办善堂。
  就不至于每到灾荒之年就有流民四处流窜,造成地方民乱。
  萧先生今儿也没太多心思品尝美食,快速吃完,漱口净手之后又和皇帝一起商量后续事宜。
  太子和谢恒也没走。
  原本他们白天去试验田,晚上要回东宫学堂上课的。
  太子听皇帝和萧先生商量赐封沈氏为针工局驻外掌司,负责研究并传授新式服饰样式,还要任命裴长青为育种司的司正,商量派谁去宣旨。
  另外他们商量派人去豆腐村学制白糖术还是请裴家人来京城。
  萧先生:“秋收正忙,裴二郎又忙于读书,沈娘子作坊也是离不开人,还是不要随意调动他们的好。”
  眼下宣他们进京不方便,还是派人去的好。
  皇帝:“派人去豆腐村需要妥善安置住处,裴家的新宅子还没竣工。”
  皇帝如今对豆腐村的事儿也非常了解,虽然他每日上朝、批阅奏折、商量政务非常繁忙,可上班之余总得有点娱乐,听豆腐村的热闹就是娱乐。
  太子:“爹,这好办,下旨让地方官立刻给他们把房子盖起来,这样钦差就有地方住啦,盖都盖了,就给他们盖大点,多点人也能安置下。”
  皇帝微微颔首,确实可行。
  过去他把豆腐村裴家当自己的一个田园梦,看着那家人勤勤恳恳地劳作,从家徒四壁到盖起新居,办起作坊,带着全村原本吃个半饱的庄户们都过上好日子,看着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地改善生活,建设家园,他心里也有一种满足感。
  他从未想过要直接帮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即便赏赐金银,也多以不能直接花销的银饼子、金镯子为主,因为他知道他们不会花掉御赐的金银。
  现在要帮他们盖房子?
  嗯,可以盖,但是不能直接打乱裴二郎和沈宁原本的计划。
  他道:“那就给他们盖一座育种司衙门,前衙后舍。”
  至于裴家人去不去住他不管,这样以后的宣旨钦差以及过去学手艺的宫女太监也有地方安置。
  起码不会给裴家添麻烦。
  太子眼露雀跃之色。
  他想去当这个司正!
  虽然他一直想当大将军,但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前无古人的育种司给他一种很厉害的感觉。
  这叫因人设衙、因事设职。
  他去当当估计不错。
  想到这里,他又感觉到旁边谢恒落在他脸上的带着阴阳怪气的目光,不禁有些愤愤。
  谢恒这人真的真的很讨厌!
  他是怎么做到态度、动作恭恭敬敬、谨守礼仪,但是眼神能这样阴阳怪气的?
  一旁伺候的水嬷嬷和宫嬷嬷对视一眼。
  她俩已经悄悄商量过了,如果皇帝需要人带队去裴家学手艺,她们可以去一个。
  如今后宫御膳房已经步入正轨,她俩基本不需要亲自下厨,只需要制定菜单、监督太监们干活儿即可。
  太子大多数时候在乾清宫和坤宁宫跟着皇帝和皇后用膳,东宫御膳房主要负责伴读们的伙食,所以水嬷嬷一个人完全应付得来。
  而宫嬷嬷在宫女太监们眼中严肃板正,都挺怕她的,她带队也能更好地约束他们,免得他们哪个小心思多,去了裴家再惹是生非。
  待皇帝和萧先生说得口干舌燥各自喝枸杞水的时候,宫嬷嬷便跪下毛遂自荐。
  “陛下,老奴熟悉豆腐村,正合适带人去学手艺”
  水嬷嬷帮腔:“老奴可以一起看顾东宫小膳房。”
  皇帝微微颔首,他也觉得不错,宫嬷嬷过去可以监督那些太监宫女,免得有人不懂规矩。
  他不是生来就高高在上看不见太监宫女们的真实嘴脸,他知道这些宫女太监在主子面前一套,在旁人面前又是另一套。
  他也不允许有人去豆腐村抖威风,更不允许有人用豆腐村敛财。
  见皇帝同意,宫嬷嬷和水嬷嬷自是高兴万分。
  宫嬷嬷:“那老奴去问问娘娘,是否要派一个贴身的宫女去学手艺。”
  宫里虽然有针工局,但是皇帝皇后以及太子的内衣物有些也是身边宫女的手艺。
  乾清宫没有年轻的宫女,他和太子的内衣物除了尚衣监负责就是皇后那边儿安排。
  皇帝便让她去问问。
  太子忍不住:“爹,我也要派俩内侍去学学。”
  回头他就可以悄悄假扮内侍蒙混进宣旨队伍里。
  嘿嘿。
  不意外的,他又对上谢恒的眼神。
  接下来两日皇帝又跟内阁反复确认育种司、派遣谁人学习制茶制糖事宜,至于针工局与工部合作新式袜子的问题,等学成归来再商量也不晚。
  内阁众臣知道这事儿绕不过皇帝了,利润也得跟裴家分一分,所以也没有过多纠缠,他们也想尽快学会、投产、赚钱!
  关于制茶、制糖方面,萧先生也给出了建议。
  他赞同跟沈宁推荐的蔺承君合作,也给出了说服阁老们的理由——安抚淮州府衙。
  若是制茶、制糖都去福建、岭南,那淮州府甚至南直隶怕是有意见。
  不如跟蔺承君合作,由他的茶园制茶。
  而白糖,可以由曹家船队运蔗糖去桃源,再由桃源转运豆腐村,在豆腐村加工成白糖以后再发往各地。
  张阁老和刘阁老当场就反对,觉得这是脱了裤子放屁,大费周章。
  明明可以直接在甘蔗产地制白糖,何须多跑一趟去豆腐村制好再运回去?
  这当中多耗费多少运输费用?
  因为不是正经小朝会,只是皇帝让他们来商讨,所以谢恒和太子也在。
  谢恒维护自己先生也大胆发言,“两位阁老,即便不制白糖,成阳县也需要从南边儿进蔗糖卖。更何况,即便外地有蔗糖,难道沈老板就不可以开制糖作坊吗?这就如岭南有米粉也不耽误沈老板做米粉一样。”
  你们不要把我裴叔沈姨的慷慨当做理所当然,只想自己怎么更快拿到白糖、更方便出海。
  若是他们不向皇帝进献方子,而是直接开制白糖作坊,难道你们也会嫌麻烦不进货?
  更何况先生如此建议也是为了淮洲府着想。
  裴家在豆腐村开一个制糖作坊,那么相关的船队、蔗糖商人、脚夫们都能跟着赚钱。
  陛下让淮洲府拨款、出人给裴叔家盖育种司衙门,其他县会不会有意见?
  如果裴家再开个制糖坊,带动淮州尤其是成阳县、桃源县、淮洲府的税收,那意见会不会小一些?
  附近百姓也受益。
  事实证明沈姨的作坊给周边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改善。
  太子见谢恒如此大胆,他也忍不住支持,“父皇、诸位阁老,谢恒说得有道理。”
  虽然他私下里总是吐槽谢恒、裴鹤年、裴珍珠,但是他已经无意中把豆腐村划到自己势力范围了。
  张阁老和刘阁老都看谢相爷。
  杨学士则看谢恒,目露欣赏,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其祖父的风范。
  杨学士教太子教得崩溃,但是却极欣赏谢恒、裴鹤年这样的学生,聪慧绝伦、过目不忘、主动学习、举一反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