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51节

  今儿他们就一起去了镇上。
  小珍珠在家背书背烦了,觉得小鹤年算计她,听故事没那么划算,也要去镇上找宝儿玩。
  大家都知道她想去茶楼听书。
  自打去县里听过书以后她就发现了这个好玩的消遣,自己舍不得花钱就去找宝儿让小姑父出钱。
  裴长青天天在家背书也累了,索性带着小鹤年一起去谢掌柜那里聊聊,看看印刷的识字书,也找宋福瑞去禚元杰铺子逛逛,看看红席家具卖得如何。
  沈宁没出去,她在家教王永和冯彬厨艺,务必让两人觉得她温柔善良。
  她柔声细语道:“厨艺,不只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艺术,如琴棋书画一样。读书人说君子远庖厨,咱们这些不读书的,却都要精进女红和厨艺,这样能提高咱们过日子的品质。”
  王永非常认同,冯彬有些不以为然。
  他才不需要学厨艺,跟着太子殿下,何须他们做饭?
  尚膳监那几千太监是吃白饭的?
  沈宁:“普通百姓不讲究厨艺,没那个条件,能混个半饱就是好的,有条件了自然就讲究吃喝。咱呢不必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色香味俱佳确实会让人食欲更好。你们是伺候主子的,在色香味之外还要注意两点。”
  王永:“还请娘子赐教。”
  沈宁:“注意温度和营养搭配。”
  “即便不用你们做饭,可厨房出菜还得你们看过吧?”沈宁娓娓道来,“过烫不可食,容易伤喉咙,得喉疳,过凉伤脾胃,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又积累胃疾。”
  冯彬见沈宁说得跟御医之言相近,忍不住也竖着耳朵听起来。
  王永:“沈娘子,那什么是营养搭配?”
  沈宁:“营养就是滋养、滋补,并非人参燕窝那种大补,五谷杂粮、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都是。一个人不能只吃菜不吃肉,这样会缺少肉里含有的滋养之物,也不能只吃肉不吃素,会缺蔬菜能提供的滋补。日常两餐三餐,就要规律饮食、荤素搭配。”
  为了让王永和冯彬更信服,她直接给了几个食谱配方。
  将现代的克换成这时候的两,虽然斤两古今不同,但是她已经习惯。
  现代官方出品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册子。
  她强调了吃太多海鲜容易通风、吃太多红肉有什么不好,吃太多补品如何如何。
  她温声细语地给俩将来可能手握大权的小太监灌输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希望帝后太子等人能带头贯彻这种理念:营养够用就好,多了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因为有钱就胡吃海塞、狂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荤素均衡,要粗细搭配等等。
  那种想吃鸭信就顿顿吃,一天祸祸几百只鸭子,那种想吃黄花鱼腮肉就一天祸祸一篓子鱼的人,可耻!
  权贵之家少浪费一些,少吃一些,剩余的食物多起来,平民、奴仆们总归也能多吃两口。
  这年代的百姓生病了吃块糖都能得到改善,可见大部分都是营养不良导致的短命、生病,只要能吃饱就可以多活几年,如果还能吃蔬菜、肉,那自然更健康。
  她只要做了就有效果,即便能影响一人也是有用的。
  “咱们过日子,与其请最好的大夫,不如提前预防少生病。”沈宁笑了笑,“注意健康饮食,能最大程度预防生病,我们徐大夫说病从口入。”
  沈宁宣扬了一番养生理念,又把徐大夫拉出来背书。
  表示一切都是听有医术、有名声的大夫说的。
  王永和冯彬都是聪明人,在宫里也常和御医打交道,御医就喜欢说养生。
  只是那些滑头的御医都怕担责任,话从来不说死,也不给你说透彻明了。
  不如沈娘子说得好!
  “沈娘子,我能记下来吗?”王永态度非常认真。
  沈宁笑道:“我这就是听大夫说了,自己又结合做饭琢磨的,有没有用的你们听听就好。”
  王永觉得这个有用!
  不是说对养生多有用,而是可以丰富他的话术,让他说话更有可信度。
  不但可以让他在殿下面前显得更有文化,回头跟陛下皇后娘娘汇报也更有底气。
  陛下会觉得他非常好学,精于此道,也会更信任他,更愿意让他陪在殿下身边。
  冯彬更喜欢去外面跑,更喜欢勾着太子玩刺激好玩的东西,对做饭养生什么的兴趣不是很大。
  他看王永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又轻视又得意。
  殿下可不是个乖孩子,他整天喊打喊杀,不是要当大将军剿匪就是要出去跑马打架的,做饭什么的,只会让他嗤之以鼻。
  王永对做饭感兴趣也好,这样就不会跟自己抢陪殿下出去玩乐的机会。
  沈宁看王永感兴趣,也真心传授。
  这是宫里来的人呀,交好自然比交恶好!
  她意有所指道:“要是朝廷能出一份《大庆百姓膳食指南》就好了,既能引导权贵富商们朴素不浪费,可以省银钱,又能教普通百姓怎么吃得健康,给朝廷增加劳动力,这是于朝廷都有利的大好事。”
  王永笑道:“小的回头给萧先生写信,兴许就有了呢。”
  这份功劳和名声,他要了!
  沈宁夸道:“那你可是大功一件。”
  王永:“沈娘子才见识不俗呢,让小的佩服。”
  、
  、
  马明和于光是淮州府衙的快班衙役,专门负责四处送文书、拘捕拿人等等。
  前儿他们被汪通判和钟推官唤了去,递给他们一份文书,让他们到成阳县裴庄提豆腐坊的老板沈宁前来问话。
  他俩是汪通判的专用打手,日常没少合作这种害人捞钱的勾当。
  他们也不找穷苦百姓的茬儿,毕竟穷人榨不出二两油,不够跑腿的,专门找那些没靠山或者靠山不够硬的商户和作坊。
  只要他们呼呼啦啦十几号人冲进去,喊着“封铺子,拿人”,那些没后台的没有不吓破胆的。
  这一招他们屡试不爽。
  那些人当即吓得跪地求饶,给钱、给物,任他们予取予求。
  既然是商户和作坊,多少都是有钱的,百两还是能榨出来的。
  运气好,指不定能三五倍呢,甚至能长期收孝敬。
  他们就“养”了这么一些可以长期收孝敬的人家。
  多的一个月收十几两,少的一个月收五百钱到二两。
  积少成多,他们一点都不嫌少。
  钟推官还介绍了他成阳县的侄子钟典吏给他们认识,给介绍一下作坊的情况。
  老板是谁,收入如何,靠山是谁等等。
  钟典吏一通介绍,说这家乡下作坊的老板是个女人,娘家姓沈,夫家姓裴,她很会做食材,别看作坊寒酸破烂,还是土坯屋子、草棚子,实际每天几大车几大车的发货。
  不只是成阳县、成安县、淮洲府有商户进货,就连远处几个县都从他们家进货呢。
  日进斗金,非常赚钱。
  一次性罚个二百两不成问题,回头让他们一季度一孝敬,一次五十两应该也可以。
  至于靠山,这夫妻俩和龙庙镇宋家是姻亲,但是关系一般,好些年不走动,今年因为沈氏开作坊赚钱才恢复来往的。
  他们有事儿宋家跑得比谁都快,绝对不会管的。
  另外好像和小谢庄有点关系,但是也不多亲密,就是俩孩子玩得来,谢家那孩子已经走了。
  小谢庄和他们就没啥来往。
  另外这个沈氏会做吃食,跟成阳县几个老板有生意往来,和他们府城蔺家也有生意,但是商人重利,哪里有好处往哪里钻,根本没有感情,他们是不可能为沈氏出头的。
  再说,如果咱们能加入沈氏的作坊或者拿到她的秘方,给他们更便宜,他们肯定乐不得,哪里会为沈氏说话?
  还有什么认识陆典史、曾大人,那都是以讹传讹。
  “那裴二郎惯会巴结,他免费帮忙修缮县衙,不收工费,那陆裕还有个不占便宜的?当然,陆裕是不会承认的,怕人查他欺压百姓嘛。至于曾大人,看陆典史的面子也捧两句而已,咋可能真看上一个泥腿子?对了,听说这裴二郎也很会赚钱,给人盘炕一天一两银子,啧啧,他干了一冬天,得赚上千两吧?他们盘火炕没交税的,大人罚他二百两不过分吧?”
  作坊二百两,裴二郎二百两,他们一下子就入账四百两!
  几人如何不激动?
  就这么定了。
  离开汪通判家,马明和于光又特意拉着钟典吏去喝酒,详细打探沈氏的情况。
  钟典吏又把陈三引荐给他们认识,一起商量。
  陈三再把自家给作坊出的粮食一说,更加印证了作坊赚钱的事实。
  日进斗金,那是肯定的。
  马明和于光两眼放光,恨不得一夜就把作坊抢到手!
  跟汪通判他们说的是二百两加二百两,他俩更贪心,想三百加三百!
  六百两算啥?
  如果他们加入作坊或者把配方弄到手,每年都有六百两!
  “钟典吏,那我们到了那边儿,你给我们安排十来个差役,人多有阵仗。”
  人少不行,就他俩的话气势不足。
  钟典吏却不同意,“曾大人和陆裕虽然做不得他们的靠山,可这些差役都听陆裕指挥,他们知道那不就是陆裕知道?到时候陆裕肯定要分一杯羹,保不齐要分大头,甚至……听说他一直四处活动想升职去府衙呢。”
  马明和于光对陆裕印象也不是很好,毕竟像他们这样搞阴间手段的差役最怕碰到陆裕那种手段严厉的执法者。
  成阳县这里治安过于好了些,都影响他们外快收入。
  “那……”
  马明沉吟一下,“我从府城这边儿雇几个人。”
  府城的帮闲、混子、地痞更多,他们不事生产,整天给牙行、赌场、青楼等地方当打手。
  商铺、市民都深恨他们。
  马明等人却喜欢他们,有他们闹事儿,商铺就得报官,他们过去处理就能捞点外快。
  哪个铺子给孝敬多,他们就尽心,给的少不但不尽心,还得暗示混子们多闹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