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29节

  避嫌。
  萧先生离开乾清宫,却在东华门外遇到了谢相爷。
  谢相虽然五十多岁年纪,却腰板笔挺,精神抖擞,不见半分老态,属于天生精力旺盛的人。
  萧先生见之长揖到地,“谢阁老。”
  谢相立刻扶住他,又还了一礼,笑道:“远州,咱们兄弟相称,何须多礼?有日子没一起吃酒聊天,今日可有空?”
  萧先生笑道:“谢兄日理万机,我自不好叨扰。既然兄长今日有空,不如家去涮锅子如何?”
  谢相捻须微笑,“可。”
  萧先生的宅子在东安门外面不远的地方,是张公公奉皇命为其安置的,方便他出入宫廷。
  两人步行,路上亲热交谈。
  谢相:“远州过年可去龙庙镇?”
  萧先生微微摇头。
  谢相:“阿恒呢?是不是该让阿鹏护送他回京过年?”
  萧先生想说阿恒在阿年家过得不知道多少快活,是绝对不想回京的。
  他微微叹息,“兄长,无可挽回吗?”
  谢相笑了笑,“过继给本家堂叔,又不是外姓人,何须叹息?你也不是外人,知道我三儿情形,他夫妻二人不睦,连累孩儿受委屈,倒不如过继给堂叔呢。”
  萧先生沉默不语,只是缓步前行。
  谢相继续道:“陛下仁慈,愿意赦免北谢,还允许他们过继一个嫡系继承人。北谢要求过继一个我们这边嫡系血脉,没人比阿恒更合适,而且他会继承北谢的人脉财富,并不亏。”
  萧先生:“陛下不会重用他们,阿恒过继过去,这辈子将与功名无缘。”
  他无意功名是自己的事儿,并不代表他瞧不起功名,瞧不起读书人。阿恒还小,会有自己的人生和抱负,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闯荡。
  功名也是其中一条。
  不可以剥夺他这条路。
  谢相笑道:“远州,时移世易,陛下也会变的。如今四海升平,海晏河清,不管北谢还是谁,都威胁不到国本。”
  等十年后阿恒长大,陛下未必还是眼下的想法。
  阿恒要科举,也完全不受影响。
  再者届时他门生遍天下,岂会不给阿恒一个步入科场的机会?
  萧先生就是替弟子委屈,你谢相四个儿子,孙子十几个,为什么就盯着我学生使劲?
  再不济,你直接过继一个儿子过去不是更好?
  最终萧先生愿意写信问阿恒是否愿意回京过年。
  阿恒终归是孩子,即便爹娘不疼爱他,他却依然会心生孺慕之情,想要亲近爹娘。
  是否回来过年,决定权在阿恒,他可以回也可以不回,全凭他喜好。
  、
  、
  今年冬天京城的雪格外多,刚进十一月已经下了两场大雪,纷纷扬扬扯棉絮一般泼洒。
  大风大雪的,天儿就格外冷。
  若是在这般寒风凛冽的冬日里还要长途跋涉,那真是让人透心凉,只想找个炉火融融的屋子,点上一锅沸腾翻滚的暖锅子,把切得透光的牛肉片、羊肉片、鱼片之类的涮进去,滚三滚就可以夹起来塞进嘴里。
  滚开的肉片,直烫舌头,却又那么熨帖舒服,瞬间暖进人的心窝里。
  那一刻,真是神仙都不换。
  “君高升酒楼出了一种新锅子,那叫一个香透腔子!就适合这大冷天儿里吃!”
  “您再煮一个福气面饼,那跟人生一样曲曲折折的面咕嘟咕嘟地煮开,您搁筷子那么一挑,那面呀就顺顺溜溜地挂在筷子上,您那么一吸溜,诶呀,那叫一个顺溜爽滑!香!吃下去,您就觉得这曲折坎坷的人生都顺顺当当了呢。”
  “再来一个溏心的麻酱鸡蛋,您这风里雪里遭的罪啊,全都值当了!”
  “这般好吃?那我可要尝尝,小二——给我来一个福气锅,来一盘福气面,那个麻酱鸡蛋来一盘……”
  没有任何酝酿的,君高升酒楼的福气锅和福气面就横空出世了。
  一经面世,火爆全城。
  君高升酒楼是会宣传的,上到权贵世家,下到贩夫走卒,甭管吃的还是没吃的,全都知道福气锅和福气面。
  有钱人去尝尝,没钱人讲讲这相关的故事,八卦一下有钱人的排面儿,那也是乐趣不是?
  抬轿的轿夫们,都以自己今儿抬了一个去君高升大酒楼吃贵席面的老爷为荣呢。
  而到酒楼吃饭的贵客,都要见见君高升的大掌柜,问问怎么就做出这么好吃的暖锅子和面?
  以后的冬天,真是不怕冷了呀。
  大掌柜就把老板和沈老板的故事讲一讲。
  大掌柜嘛,那口才都是一等一的好,再普通的故事也能讲得跌宕起伏、声情并茂,让人听得大为感动。
  要见老板蔺承君?
  那不好意思,老板可忙呢,根本不在酒楼。
  蔺承君确实没时间呆在酒楼,他又不是只有一家酒楼要忙活,他正忙着拜访京中故交新友。
  文臣武将,全都拜访一遍,送上福气锅和福气面,再重点结交军中有权势的将领,表示愿意和朝廷、军队合作,与北边儿草原民族做互市贸易。
  本国内的牛不够嘛,又不能随便杀耕牛,大户家养的肉牛长期来看也不够的,尤其还得大量取牛油呢。
  而北边儿草原民族马牛羊多,不管交易他们的马牛羊还是牛油都可以。
  军中将领了解草原民族的习俗,他们常年吃干肉,若是有这样好吃的香料牛油锅子,那些草原部落的贵族自然乐意。
  蔺承君精准提供卖点,生意自然谈得顺利。
  此时成阳县也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
  起初雪很小,雪粒子扑簌簌地洒下来,惹得孩子们在院子里争相捡“糖豆”吃。
  动作慢的话糖豆就化啦。
  后来雪越下越大,慢慢地田野、树梢、草垛、屋顶就积累了一层雪白的棉絮,如云朵般轻柔,仿佛大地扯了一片白云盖在身上。
  宫嬷嬷和水嬷嬷是北方人,万事万物皆可吃饺子庆祝。
  今儿下第一场雪,自然要吃饺子。
  一早水嬷嬷就打发小顺子和小才子去镇上买了羊肉和猪肉,几个女人一起包胡萝卜羊肉馅儿和白菜木耳猪肉馅儿饺子。
  沈宁翻翻自己的日程本,变蛋到日子了,应该可以扒出来尝尝。
  像做腐乳、咸鸭蛋、麻酱鸡蛋、变蛋这种不需要大量劳力,过程又简单,只需要配方的食材,沈宁还是挺愿意做的。
  为了保护这些食材,前些天趁着还没结冰的时候她让人在东院儿和地窨子中间挖了半人深的坑,把那些缸、坛子的抬进去,上面再盖上草帘子、稻草等保暖,就不会冻裂。
  当地毕竟没有北方那么冷,即便下雪的日子也不像北方温度那么低,问题不大。
  谭秀把大海碗递给沈宁,“阿宁,你说,我来弄。”
  自打陈琦决定要走科举的路子,谭秀也跟换了个人儿似的,变得自信、振奋,人都挺拔几分。
  她不能给儿子丢人!
  然后她越发黏着沈宁,大有要给沈宁当助理的架势,好像是沈宁和裴长青让陈琦读书考科举似的。
  沈宁也确实需要一个女性助理,要识字、体贴、细心,学堂的孩子们还太小,本来香蒲可以,但是她去县里做销售了。
  现在谭秀无形中承担了这个工作,倒是减轻了沈宁不少工作。
  沈宁除了公开教他们厨艺,也单独教谭秀识字、算账。
  谭秀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在识字算账这上面顶多算普通资质,不过也够用的。
  现代那些家族企业、夫妻店,基本都是老婆算账,很多人不见得多聪明,财务水平也很一般,但是依然够用。
  谭秀按照沈宁说的挑了二十来个变蛋出来,回屋将外面的石灰麦糠壳子敲掉,再洗净擦干,摆在盘子里。
  水嬷嬷和宫嬷嬷好奇地看着,“阿宁,这是鸭蛋?”
  沈宁笑道:“对,用鸭蛋做的变蛋,其实麻酱鸡蛋也算变蛋的一种,只不过鸡蛋皮薄好腌,需要的时间短,变化的过程也更温柔,所以吃起来更绵软可口,而且没有石灰气。”
  谭秀朝院子里玩雪的孩子们喊道:“要吃变蛋了,要不要看看什么样?”
  小珍珠和宝儿先呼应,拉着陈琦跑回屋里。
  小鹤年和小少爷闻言也丢了雪团,进屋看变蛋了。
  今儿下雪天冷,沈宁给学习班放了假,反正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拼音识字,这会儿在家自己对着拼音书识字也行。
  之前淮安带来的拼音识字表,小鹤年给他们几个一组发一张对着学,学会以后和其他组交换继续学。
  他们都没有纸笔,在地上用棍子写即可。
  孩子们趴在饭桌前等着看变蛋怎么变,会变成什么样。
  陈玉箫这会儿没做针线,而是和裴母几个一起包饺子。
  她也忍不住凝眸细瞧,好奇得很。
  沈姨真的好厉害啊,总是会做他们听都没听过的食物。
  小珍珠:“娘,等等,我爹呢?我爹不来看吗?”
  下大雪了,他们下去玩雪,裴长青也出去溜达溜达,放松放松脑子。
  这白天黑夜的背书,让他觉得比一天天出大力气还累呢。
  小棉袄有时候漏风,有时候又非常贴心,跑出去叉腰大喊,就给裴长青喊回来。
  在东院儿作坊帮忙的小德子四人闻声也跑回来看看。
  瞬间饭桌就围了一圈人。
  裴长青去看了看东屋的情况,谭家那三间屋子有根房梁不是有问题么,他后来给灌了桐油又进行了加固,但是也不放心,所以定期去看看裂缝有没有变大。
  如果变大就在下面加根承重柱,不大就继续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