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49节
像萧先生说的悄悄派人出去学厨艺,老古板们一开始不知道,知道也管不着。
等他们学成回宫,就说是太子专为皇后准备的。
孝字为先,他们也不好拦着太子孝敬皇后吧?
之后他就以朕和皇后体恤万民,奉行节俭为上,让后宫膳房准备日常膳食,让光禄寺和尚膳监只负责祭祀、大宴。
如此光禄寺和尚膳监的厨役便可以缩减,争取把现在的七千人缩减为三千。
而他的御膳花费,一个月顶多两千就够。
这么一想,皇帝都有些期待了。
他微微颔首,唇角带笑,“准。”
出宫时间不短了,皇帝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得不起身回宫。
他不像父皇那样动不动打朝臣们的廷杖,朝臣们就胆肥得很,喜欢跟他……耍赖撒娇。
他幼年受苦,后来靠朝臣们扶持坐稳太子之位,又靠群臣们扶持顺利即位,与阁老们是有感情的,对他们也多有纵容。
可他们一边扶持他一边又妄图掌控他,也让他越来越不舒服。
他和几位重臣的关系可以说是爱恨交织的,不会撕破脸,时不时又要较较劲。
还有几个臣子仗着他仁慈就喜欢谏言,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要进谏。
他甚至怀疑他们妄图挑动他的怒火,让他打他们廷杖,然后他们就……爽了?
能青史留名是怎么的?
就好比今儿他带着侍卫和张公公出宫来萧先生家,他们若是知道就得膝行至乾清宫,涕泪横流,劝谏皇帝陛下保重龙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云云。
总之,你是皇帝,你要出宫就得大张旗鼓,前呼后拥,绝对不许轻车简从。
万一有危险呢?
您让老臣们还怎么活啊,不如现在就撞死在这里吧。
你能让他们为这点事儿撞死?
还不得好言安抚,感谢他们把你这个皇帝安危时刻放在心上吗?
你要真不管,有几个老头子是真撞,一把年纪了,估计觉得活够本儿了,要是死谏成功那可留名千古。
朕才不会让他们如意!
、
、
皇帝坐在装饰低调的马车里,微微合眸,张公公跪坐一边儿给他轻轻捏腿。
皇帝捏了捏眉心,颇有些忧虑道:“知县去了竟然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还得自己花钱从外地招募师爷?朕听来匪夷所思。”
刚才萧先生给他讲豆腐娘子和裴二郎跟着七岁的小儿子识字,说夫妻俩十分勤奋,没有灯油,常常拢着火堆学到半夜。
他们学会以后还教村里孩子识字,大家进步很快。
讲到这里又拐出去说民间识字的人极少,某些偏远地区满村找不出个识字的,即便里正都不识字。
甚至一些偏远县城,知县去了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什么县丞、主簿都是没的,勉强有个负责治安、缉捕盗贼的典史也识不得几个字。
皇帝当时听得大为震撼。
再从故事里提取一下关键词,那些地区识字的人全集中在几个大家族,他们岂不是可以长期把持一县?
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大户。
知县不过是个摆设而已,皇命更是天上的云。
总有那么一些县的主官出缺,常年没有知县到任。
山高路远,做官的不爱去,去了也是被拿捏的下场,根本无所作为。
因为整个县衙从上到下都是地方豪强的势力,知县就是个摆设。
实际不只是偏远地区,甚至中原腹地都有此类情况。
一些大族一边供本家子弟科举入仕,一边把持本县胥吏差役的职务。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为朝廷命官,具体做事情的却是当地胥吏。
往往这些胥吏勾结弄权,再和当地家族的主簿、典史沆瀣一气,便能轻易架空知县,掌握一县命脉。
知县为了反击,往往会带幕僚和师爷们上任,与当地势力斗智斗勇。
不少知县上折子反应此类情况,而当地胥吏也会托人上折子指责知县失职等等。
他曾经无数次和众臣讨论这个问题,内阁也拟定了不少措施,然后效果都不好。
久而久之,他有一种这些新兴的庶族、寒门终于变成了老派士族的感觉。
他也跟萧先生聊过这个话题,萧先生思考片刻给出一个徐徐图之的办法——朝廷需要新的寒门学子来充盈人才库,尤其是地方县衙、府衙的胥吏队伍。
这些人要家境普通,无力科举入仕,也就不会变成新的大家族。
但是他们在朝廷的支持下,可以进入胥吏队伍,对抗那些当地家族的影响。
可是让普通人读书识字多难啊。
太/祖当初雄才大略,曾经在地方广立社学,意图为朝廷培养人才跟那些豪强大户对抗,可实际不过三五年社学就沦为地方大户的敛财工具,根本培养不出一个真正的庄户读书人。
太、祖都做不到的事儿,他要如何?
可百姓又不可能自己学会识字,非得有人教,那就要银子。
说到银子。
户部整天哭穷,说难死了,国库永远不够。
工部整天哭穷,说没钱没人工程做不完,皇宫的一角还塌在那里没钱修缮呢。
做个好皇帝真难呀,需要日日重复这些琐碎的、好似永远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难题。
哎,他太难了。
、
、
第二日一早,光线从草帘子、袼褙缝隙里透进来,小少爷就醒了。
他眯了眯眼,看向那光亮处,高的芦苇花,直立的是香蒲穗,还有不知名的红果果,水草以及黄的红的白的野菊花。
半明半昧的光线给它们镶上了明暗不一的光边儿,像一副绝美的画作。
真好啊,温馨又迷人。
他笑起来。
小鹤年醒了,歪头看他,笑着道:“师兄,早安!”
早安晚安是沈宁说,他们学会的。
宝儿小少爷也学会了。
小少爷回之一笑:“阿年,早安!”
小鹤年一跃而起,“快,一会儿那些学生就来上早读课了。”
上完早读课继续给先生写信。
吃过晌饭,蒜头跑来邀请阿年他们去家里摘柿子。
他家有一棵很多年的柿子树,每年都硕果累累,最先熟的都被喜鹊麻雀给啄了,他们只能吃下面的。
之前摘过一批,过几天要入冬了,得把最后这些摘了。
蒜头这是自以为的回礼来着。
因为昨天堂弟蒜苗过来上课,下午豆腐娘子给他们吃肉了!
香煎五花肉和锅包肉,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面裹着肉,不叫面包肉要叫锅包肉,但是真他娘的香。
就算冷了也香!
豆腐娘子可能觉得蒜苗可怜,就多给他两块肉,他没舍得都吃掉,拿回来跟他分享了。
哎呀,给蒜头香的啊,感觉一切都值了。
昨晚上都悄悄给豆腐娘子磕了三个响头呢。
今儿他娘终于发话可以把柿子都摘了,他就赶紧来还人情——请阿年和尊贵的客人去摘柿子吃!
孩子们去摘柿子,沈宁和裴母在家里忙活。
正忙着,家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两人穿着官差制服,腰间挎刀,骑着高头大马,一副煊煊赫赫的架势。
可给大伯娘、四婶儿等干活儿的妇女们吓得不轻,毕竟大家都有共识,官差上门没好事。
只有交不上税粮,粮差才会拎着鞭子上门抽打,甚至会锁人。
早就是发生了命案,可能有官差上门拿人。
这平白无故的,官差来干啥?
裴父和裴大伯等人听见动静也赶紧出来。
二郎不在家,他们这些老头子得顶上呢。
大脚板和高大山送完货回来,见状也赶紧回村码人儿。
里正爷不在家,要是官差来使坏,他们就得抱团儿!
冯三和刁五是县衙陆典史的手下,平日里领着筹集军饷、军用物资的差事,油水喝得足足的。
若不是借住陆家,他们一个差役哪里有快马骑?
这都是四海驻军那边拨过来给他们用的。
前两日陆典史去陈记酱菜铺买了几坛子腌白菜、腐乳,觉得好吃,就让把这两样加入军需物资里。
四海驻军和别地卫所驻军不同,卫所有自己的军屯田,士兵们也种地,四海驻军却是脱产的,主要任务是严守海岸,以防倭寇海盗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