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62节
三婶儿四婶儿也帮着说话。
沈宁:“……”
怎么的?是怕我抢?我才不要呢!给我我都不要!
裴母见沈宁对织布机没意见,心里美了,等送走大伯娘,回来对沈宁喜滋滋道:“儿媳妇呀,我想好了,冬天不少妇女织布呢,我也跟着她们沾个光,到时候一起走趟儿布经纬刷浆子,你说行不?”
冬天地里没活儿,庄户人能稍微轻快点。
男人们用竹篾、苇篾、高粱篾编席,用荆条等编筐子,割柳条子编笆斗,要么就编草鞋、草墩子、草垫子、草帘子等等,女人们就织布、用梃杆儿钉盖垫、钉箅子、用麦草打苫子、编小盒子、小笸箩。
反正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尽量不花钱买。
其中织布、编席、编不漏水的笆斗箢子是最厉害最繁琐的。
而又以织布为最。
沈宁:“娘,屋里黑乎乎的,织布费眼,坐那里也费腰。”
裴母不同意,“干啥不费眼不费腰啊?就啥也不干,干瞪眼喘气儿她也费眼啊。”
沈宁:“……”
嘿,你个老太太,厉害了是吧?
她点点头,“行吧,你要是有人一起你就织,我可不会。”
这个她真不会,帮不上忙。
裴母高兴了,“不用你,我和你大伯娘她们就弄了。”
她都想好了,不用儿媳妇帮忙买棉花,她让闺女帮忙。
她也没打闺女的秋风,也不让闺女给便宜,就正常价格赊棉花,等她织了棉布就能继续换。
她只赚差价,也不让布庄吃亏,顶多就是看闺女的面子赊给她第一批棉花而已。
她先织小匹布,一匹两丈出头,两斤棉花就够。
从纺线到成布一个来月,一冬天她至少能织两匹布。
咋也得给阿年攒两身来年去学堂穿的衣服出来。
读书人要穿长衫、长袍,可不能一身短打,被同学嗤笑下人不说,只怕学堂还不收呢。
小珍珠趴在新棉被上舒服够了,又跑下来帮三奶奶扎萝卜条了。
沈宁则手把手教哑巴娘做素鸡,让她以后跟张氏一起做。
张氏是沈宁看好的销售人才,做活儿只是为了了解工艺,学会以后就得去忙别的。
哑巴娘身体弱一些,但是不耽误做素鸡,而且家务活儿有闺女干,不用非得她做饭磨豆腐,也能腾出手来赚点钱。
当然沈宁也不是烂好人,如果哑巴娘做活儿达不到正常速度,要么减钱要么换人,毕竟她也没说一定用谁,说的是来试试,合适就留下继续做。
哑巴娘做活儿却不慢,手上动作灵巧,一点都不磨洋工。
她心里感激着呢,不管是学点豆腐,还是半夜送的豆渣,儿子被裴二郎雇来当小工,现在早上送选老豆腐,都让她感激涕零。
她也发现了,豆腐娘子找来干活儿的,都是老实肯干话不多的。
瞅瞅顾氏就知道了。
张氏虽然话多,但是人家不耽误干活儿啊。
哑巴娘自然也埋头苦干,非必要不闲聊。
沈宁见她们有条不紊地忙着,自己也就腾出手来。
明儿是重阳节,小少爷说要带阿年去龙庙镇那边的娘娘庙骑驴呢,沈宁打算给他们做点点心。
之前小少爷送的糯米,就做个老首都的点心驴打滚儿吧。
“珍珠,过来给娘推磨啦。”磨点糯米粉,用小石磨就好。
小珍珠便放过那些萝卜条,跑来给沈宁磨糯米粉。
一边推磨一边嘶哈,“娘,做什么好吃的呀?”
最近一直忙,娘都没时间给他们做点心呢。
沈宁笑道:“之前说过的,我来炒点黄豆面儿。”
小珍珠立刻就知道啦,“豆面糕驴打滚儿!”
裴母听见也过来帮忙,她的油豆腐也控好油放凉装笆斗里了。
沈宁用砂锅最小火炒黄豆面儿,一点点火苗,慢慢炒,很快那香味儿就飘出来。
她让裴母煮红豆洗红豆沙。
这也是裴母做熟的。
小珍珠瞅瞅那些糯米,“娘,是不是多磨点啊?给不给宝儿啊?”
沈宁逗她,“你想不想给啊。”
小珍珠:“我说了算吗?”
沈宁点头,“那当然,你说不给,娘绝对谁都不给,就咱自己吃。”
小珍珠:“阿恒要给的,阿鹏哥哥也要尝尝,宝儿也给吧。”
不给,要是他知道的话肯定会哇哇哭。
小孩子哭起来好烦啊。
裴母稀罕道:“咱珍珠都会安排走人情了呢。”
之前她夸孩子就会“真聪明,真乖,真懂事”,后来发现沈宁和裴长青从不这样夸,而是夸得相当具体,什么“阿年咋这么会动脑筋呢,一想就一个解决问题的主意”,什么“珍珠嫉恶如仇,有正义感,像个女将军”,什么“阿年读书认真,喜欢举一反三,喜欢思考,读一本书顶人家读五本,读一个时辰顶人家读一天”。
裴母现在也学着改了,懂事算啥好事儿啊?聪明算啥好事儿啊?有那些大聪明,专门坑爹呢。
你瞅瞅吴老二个大聪明!
小珍珠就很得意,“宝儿也舍得给咱吃嘛,咱也不能对他抠搜。”
还是挺舍不得,毕竟宝儿吃点心就和她家吃煎饼一样。
宝儿吃煎饼她很舍得,吃驴打滚儿她着实有点肉疼啊。
下一次宝儿过来,她必须得让他发誓,以后有稀罕的好东西也不能忘了她。
“阿嚏——”宋家,宝儿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爹,咱明儿去姥儿家啊。”
奶说明儿过节,那二舅妈是不是做好吃的哇?
宋福瑞:“明儿不去,明儿咱去娘娘庙吃斋饭。”
龙庙镇西北边有座不高的小山坡,有座娘娘庙,当地有钱有闲的人重阳节会去那里爬爬山吃吃斋饭啥的。
应个景儿。
真有钱有闲的人家会去县城东北边,那里有座真正的山,叫捉云山,虽然没有五岳那么出名吧,也是当地最有名的山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可以出去玩儿就挺好,去姥儿家和去娘娘庙差不多,宝儿就无所谓了。
傍晚时分,沈宁的驴打滚儿就做好了。
为了颜色好看,而且小少爷也不喜欢吃太甜的东西,所以沈宁没在糯米粉里加糖,只把糖炒进豆沙馅儿里。
糯米粉搅和成糊糊上锅蒸熟,放凉就可以摁饼子卷红豆沙了。
卷好了再在炒熟加了芝麻和糖的豆面里滚滚。
小珍珠一边滚一边尝尝,被豆面儿呛了又一边咳嗽一边噗噗,“真是驴打滚儿,起烟尘!”
沈宁惊讶道:“珍珠,你还会作诗呢?”
裴母赶紧给小珍珠喝水,“别急,小心呛着。你这会儿多吃,一会儿阿年回来你不就吃不动了么?”
小珍珠:“我这是尝尝味道,看看用不用改进。”
挺好,她再尝尝的。
外面天色暗下来,裴父和小鹤年还没回来,沈宁先让干活儿的妇女们回去吃饭,明儿再来。
这时候陶氏带着高进禄过来送菊花酒和菊花糕。
高里正去买调料还没回来,陶氏自己送了。
沈宁心道真是讲究人,过节随着习俗来,村里人都不过这种节日的,她家也是有啥做啥,不会特意准备。
看来高里正还是有点家底的啊。
陶氏笑道:“他姑打发人来送的菊花酒和菊花糕,明儿登高节么,应个景儿,特意嘱咐让给豆腐娘子送一份儿呢。”
沈宁感谢霍家高氏,又忙请陶氏和高进禄进屋落座。
旁边的小珍珠眨巴眨巴眼睛,呜呜,驴打滚儿又要损失一部分了。
幸亏她多磨了糯米粉,要不就没她的份儿了!
果然,沈宁要给回礼,正好有驴打滚就给包一包放在人家装菊花糕的匣子里。
高进禄看得眼睛都亮了,这个糕看着就好吃。
他没忍住,吞了口唾沫,想从匣子里拿一块吃吃。
小珍珠以为他想多要一块,用手挡着脸不让大人看见,瞪了高进禄一眼。
你个豁牙子,别贪心!
高进禄就没敢伸手。
陶氏和沈宁、裴母说了一番亲亲热热的话就告辞,带着孙子走了。
路上她问孙子:“你咋不和珍珠说说话呢?”
高进禄:“她那么凶!”
我才不和她说。
陶氏笑道:“珍珠多好呀,你多和她说说话,一起玩玩。”
老头子以前想把孙女嫁给小鹤年,现在看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