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43节
不过这时代的人显然非常信。
高里正非常热情,裴大伯、三叔四叔以及裴父裴母也是很信的。
自打盖房子开始他们见面就要说说房子的事儿、以及应该烧什么纸,拜什么神,找哪个神汉神婆请姜太公等等。
虽然不信,可入乡随俗,这些无害习俗还是要守一守的。
裴长青就同意了,今儿赶一赶进度,明儿是可以上梁的。
王木匠那边檩木也都备好,椽木该处理的也都处理完毕,不需要处理的他也挨根检查过,都没问题。
沈宁也通知之前换材料登记给麦草的几家,让他们傍晚把麦草送过来。
这两天没下雨,直接堆在空地上用草苫子盖着即可。
家里忙得有条不紊,而今日小鹤年和小少爷在书肆相处得就更加融洽了。
昨天小少爷还怕小鹤年拘谨,处处关照,小鹤年也怕自己会影响师兄读书有点小心翼翼。
今儿小少爷就自然很多,小鹤年也随意一些。
早晨照例是检查背诵时间。
小少爷:“咱们昨天讲了几个典故,你说来听听?”
小鹤年从容不迫,清清楚楚地讲了一遍。
小少爷面露赞赏,很慷慨地拍了拍手,“好!”
居然一字不差,可见回去又用功了。
先生就喜欢这样的学生!
小少爷体会到先生们的趣味了。
再想想,来年要是带着阿年去学堂,让阿年碾压一众大孩子,小少爷就忍不住唇角上扬。
有一种养成师弟的快乐。
他将唇角压下去,又问:“昨儿你看的什么文章?能不能给我讲讲?”
小鹤年也不忸怩,又朗朗地把自己看的书背了一遍,两首古诗,一篇小品文,一篇短游记。
小少爷频频颔首,“有趣儿,不错。”
听完了,他道:“你还小,一日不可负担过重,背一篇文章便罢了。”
小鹤年从善如流,“谢师兄指点,我记住了。”
他只是忍不住而已,因为书贵,家里买不起这么多书,他就很想多背诵一些写出来。
若是只为了好看浏览文章,却不背诵一篇,他就觉得……亏了?
不过师兄说得肯定有高深的道理,那他听着就是了。
于是他改为一天背诵三到四首诗词,一篇小短文。
背会了还趁着上厕所的时间把关键字写在小本本上,回家默写下来。
如此每天记录,他家慢慢也就有很多书了呢。
小鹤年的小动作自然瞒不过阿鹏,不过他没有声张。
他知道萧先生欣赏阿年,小少爷也喜欢这个玩伴儿,他不需要多事,什么时候小少爷自己发现再说吧。
因为小鹤年的陪伴,阿鹏发现小少爷也比从前读书更认真。
从前在萧先生的眼皮子底下,小少爷还会千方百计地偷偷懒,总想跟先生斗智斗勇。
先生逗着他玩儿,五次让他得逞一次。
现在小少爷当“先生”,却很有先生的架子,自律又守规矩,给阿年做了一个好榜样。
瞧小少爷跪坐在那里写字的模样,很有萧先生的风骨了,脊背笔挺,双肩却很放松,悬腕练字,内收外松,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这确实引起了阿年的好奇。
等小少爷练完字,闭目吐息,一刻钟之后,收势,盘腿放松。
小鹤年趁机问道:“师兄,你练功吗?”
小少爷内心窃喜,表面淡然,就等你问呢,师弟,你怎么才问!
他道:“这是萧先生教我的,要我每日跪坐两到三次,可以清醒明目,收心养性,师弟要学吗?”
小鹤年点头,眼睛清亮,“师兄,我要!”
小少爷微微颔首,真是个勤学的好学生。
他就给小鹤年指点要领。
小鹤年啪叽跪坐在矮榻上,连软垫都不需要。
小少爷:“呃,你……不用个垫子吗?”
小鹤年坐得笔直,“不需要啊。”
小少爷:“若是脚疼腿疼,可以先坐一刻钟。”
小鹤年笑道:“好的。”
他跪坐看书,一刻钟很快过去,又一刻钟很快过去。
小少爷时不时分心看他双腿双脚和臀部,姿势标准,没有撅臀、哈腰、塌肩。
小少爷嘴角抿了抿,师弟真是个好学生,若是萧先生在肯定要夸他了。
不知道萧先生会不会说阿年很优秀,比阿恒还要优秀呢?
阿恒跪坐一会儿就不耐烦,喊累,阿年却没有呢。
阿年真是个天生的读书人,天生的好学生。
如此想着,小少爷心绪微微浮动,有一点点酸了。
若是先生在,他把这心思告诉先生,先生会如何劝他?
“阿恒,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为师出门游历遇到过很多大能者,即便读书也有不同的能者,有善书者,有善画者,有善文者,即便善文者又有不同。人的喜好不同,性情不同,习惯阅历不同,善者便不同。你不要随便轻视别人,因为你以为自己比他强的地方,可能只是因为你们环境不同,他若是在你的环境,可能比你学得好。同样,你也不要随便贬低自己,因为别人比你强的,也只是他和你环境不同。”
如此一想,小少爷心道:我读书多,比阿年强,阿年若是也一直读书,未必不如我。阿年生在乡野间,比我认识多花花草草,身体也比我结实柔韧,我多跑马锻炼,也不逊于他。
他笑了笑,便不酸了。
即便阿年很优秀,即便天下优秀的学生很多,可先生最爱他。
他遏制不住地开始思念萧先生了。
先生离开整十天了,是不是已经到了京城?
因为想到先生,小少爷对阿年就格外好。
傍晚下学的时间,小少爷对小鹤年道:“师弟,我明天和后天要去学堂,这两天你可以来书肆看书、抄书,也可以借书回家看,大后天再来读书。”
小鹤年虽然年纪小,却很有成算,他想的是这是第一个师兄不在的时间,我不能立刻就厚着脸皮自己过来看书、抄书,当然也不要借书回家。
还是再过些日子,我和谢掌柜越来越熟了才好。
他笑道:“师兄,我家房子这两天要上梁了,我明天后天在家给爹娘帮忙,不来看书抄书。而且这两日师兄给我讲了很多功课,我还背诵了几篇小文章和诗词,我要趁机写下来,也没空看新书,就不借了。师兄,我这样安排,不算懒学吧?”
小少爷看他又成熟稳重又天真烂漫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不懒,已经很勤奋。”
等大后日见面,吃过晌饭,他再带师弟出去骑驴遛弯。
【作者有话说】
驴:咱就是说,是非骑我不可吗?
昨晚上又忘记设定发布时间。。。。。
第60章 茱萸腐乳 上梁,姜太公在此,诸神退散
上梁这日,高里正一早就拎着一只血红冠子的大公鸡和一条肉过来,“阿宁,公鸡是我的贺礼,这条肉是我大舅兄的贺礼,你不要推辞。”
沈宁:“里正伯,只是上梁而已,不当这么重礼。”
公鸡比母鸡贵,这只公鸡也有个三斤重了,买的话至少得60文。
这条肉估计有两斤重。
乡下就算暖房,大家也顶多送个七文八文的贺礼。
高里正:“谢啥呀,过两年你有钱了,我过寿,你还能不送只鸡给我吃吃?”
沈宁笑起来,“那自然要送的。”
她领了这个人情,让高里正一会儿留下吃晌饭。
高里正笑道:“那肯定的,我就为了吃饭来的。”他现在着意跟沈宁拉近关系呢,又提醒沈宁,“公鸡血要供的啊,这是咱们的习俗。”
当地有个习俗,如果家里太穷,上梁那天可以不供猪头、不供豆腐、不供白面大饽饽,但是一定要供一碗公鸡血。
据说可以辟邪镇宅。
除此之外再找乡下神汉神婆请一个姜太公归位图,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散,然后用红布拴五枚铜钱,绑一双筷子挂在顶梁当中。
说的是有吃有住有钱花,姜太公今天到我家。
实际大家伙儿口口相传的是:快捞钱!
老百姓的愿望就是这么直白。
沈宁道了谢,又跟裴长青商量。
夫妻俩原本觉得地基夯成那天他们隆重上供了,上梁就简单供一供好了。
现在高里正送了鸡和肉,又显得挺隆重的,那就供一只鸡,一碗方肉,一大盘煎豆腐和煎饼就好了。
豆腐是大伯娘给的。
鸡先简单清炖一下,肉则煮个七八分熟,然后切成方块。
供品不用做多好吃,熟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