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听见商山四皓,吕雉眼中一下子就多了神采。
  这几位贤人,曾经刘邦也多次相请,但他们坚决不出山。
  “瞎扯啥呢,乃公请过他们几次,他们可是一点脸面也不给我啊!”
  “一群半截子入土的假清高罢了。”
  张良却摇摇头:“他们不愿意来侍奉陛下,不代表不愿意侍奉公主。”
  刘邦不欲与张良争执,便由着吕雉派人去请。
  但哪怕那几个老家伙愿意去楚国,他们七老八十了能有什么用?
  那范增七十好几了,尚且能勉强给元帮上忙,这四个老头可都快八十岁了。要是他们一个不注意,嘎嘣一下死了,还得元给他们办丧礼。
  要干活,还得是年轻人。
  刘邦索性直言:“子房啊,朕记得,你的儿子与元同岁,怎么平时不见你提起他?”
  听见刘邦这话,张良变了脸色,他言辞之中带着些无奈:“请陛下另择他选,臣这儿子,属实是不合适了。”
  吕雉倒是了解得更多些,张良的儿子张不疑,从小就是个爱冒险、求刺激的性子,做事情不管不顾,丝毫没有张良的低调与周全,也为此多次与张良争吵,甚至负气离家出走过。
  还是樊哙领着人去寻回来的。
  “他叫什么名字来着?”刘邦做出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
  这几乎是明示张良,他想让他的儿子做官了。
  “不疑,他叫不疑,”张良严肃地给刘邦行礼,请他收回成命,“并非臣不愿让他帮助长公主,实在是他这冲动毛躁的性子,入不得朝堂啊!”
  这小子要是做了官,只怕要搅弄出不小的乱子,甚至要祸害整个家族。
  该说不说,张良对自己儿子的判断很是准确。
  在原本的历史中,汉文帝五年,继任的留侯张不疑,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
  他被削去爵位,判处死刑,倾尽家产才能保住性命,后来只做了一个更夫,留侯家族更是自此不显。
  但如今的刘邦,显然是有自己的考量,他摆摆手:“年轻人,就是要血气方刚,路见不平,你年轻的时候不也是去刺杀秦始皇吗?”
  “就让不疑去楚国,天塌下来,朕给他顶着!”刘邦做出了承诺,他拍拍张良的肩膀,“总不能一直把他关在屋子里,还是要让孩子多走走看看,这样他们才能成长。”
  “你看,我就是这般栽培得元,她不是很好嘛。”刘邦忍不住又吹嘘起来,包括但不限于他如何教育刘元,如何以身作则。
  “子房啊,元就是乃公一手教出来的,有她在,定会给不疑一片施展的天地!”
  这一句话给张良说得更难受了,他俊美的面庞带了几丝祈求,看向吕雉。
  “好了,既然如此,那便问问不疑的意思,他若是不愿意离开长安,那便罢了。”吕雉给出了折中的意见。
  张良这才心安,他回去压根就没和张不疑说这事情,因为他心里清楚,若是张不疑知道了,一定想去楚国。
  翌日。
  “大王,不疑已经同臣说了,他不想……”张良的话说到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因为他在宫里碰见了张不疑。
  此时,张不疑正与刘邦相谈甚欢,一脸崇拜地看着眼前吹嘘自己的大汉皇帝。
  “子房,不疑已经答应我了,”刘邦看看张不疑,又看看张良,大笑着夸赞,“果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我已去信给元,这御史大夫一职,想来不难。”刘邦了解刘元的脾气,并不敢直接给张不疑封官,要是真一道旨意下去,这就是打了楚国的脸,他都怕刘元跳起来造反!
  御史大夫……张良思索了片刻,总比太尉要好。御史大夫谏言百官,倒是适合这小子的性子。
  至于得罪人……张良此时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
  数日后。
  刘元亲自接见了张不疑。
  此人与留侯张良所说的倒是相符,但也不完全相符。
  相符的是他的一身傲气,而不符的,则是刘元看见的他的那份自卑。
  有意思,留侯的儿子竟然也会自卑。
  见到刘邦这份封昭明为“天下第一孝子”,封景春为“天下第二孝子”的旨意,刘元噗嗤一下就笑出声来。
  这笑声吸引了韩信,他走过来,伸手接过刘邦的圣旨:“公主在笑什么?”
  而后,他也看见了这几排大字,与刘元一样笑了出来。
  【天下第二孝子。】
  刘邦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得,怎么能这般有趣呢?
  当然,这般混账的旨意,吕雉是不知道的。因为刘邦是悄悄让张不疑带过来的。
  心情颇好的刘元,当即就听从刘邦的建议,与韩信商议片刻,任命张不疑为楚国的御史大夫。
  张不疑脸上浮现出一抹笑,谢过了韩信与刘元。
  做官也并非是什么难事,为何阿翁却偏偏不愿让他入朝呢?
  要怎么样的脾性,才能让他这个留侯满意呢!
  张不疑不想永远活在张良的阴影之下,人人都羡慕他有一个算无遗策的父亲,却不知道他有多羡慕樊市人,有一个樊哙这样的阿翁。
  张不疑走马上任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都城,与此同时,昭明与景春二人正闭门不出。
  昭明在家里破口大骂,书房里的瓷器换了好几茬,全无昔日的儒雅姿态。
  唯独让他感到安慰些的,便是传他谣言的景春,他竟然得了个“天下第二孝子”的名头。
  虽说是讽刺,但自己那个好歹是天下第一孝子,不是吗?
  皇帝都说我孝了,谁还能说我不孝?本着自我安慰的心态,昭明奇迹般地恢复了活力。
  毕竟,某人比他更丢人。
  这个某人便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景春,他心心念念的右丞相一职,竟然被刘元给了那个毛头小子!
  屈不鸣。
  还真是会咬人的狗不叫呢!
  凭什么,长公主这般贤愚不分,连他与那小子的好赖都看不清楚吗?
  论贤论才,他哪一点比自己强?
  不就是长了一身软骨头吗?
  景春一边闭门谢客,一边派人打听着屈氏一族的动静。
  费劲辛苦,他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屈不鸣要办县学!
  “县学,县学,”景春嘴里反复念叨着,露出了一个自信的微笑,“我倒要看看,你能收到几个学生。”
  他与范增想的一样,既然要办这县学,还不是要拉拢各县的豪绅?
  但,没了他们几家的首肯,又有哪个小喽啰敢向刘元投诚呢?
  *
  几日后。
  楚王的府门口出现了四位老人。周围还有一些百姓在远处凑热闹,叽叽喳喳地议论。
  他们年龄都已接近八十,须发皆白,衣服和帽子也是自己做得。
  刘元早就收到刘邦与吕雉的消息,只是没想到他们来得这样快。
  刘元看见这一幕,问道:“阁下便是留侯所说的商山四皓吗?”
  四位老人走上前回答,各自说出自己的姓名,他们分别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元一脸受宠若惊,说道:“我阿翁是大汉皇帝,从他做汉王开始,便访求几位,到今天也就数年了。你们总是逃避他,今天又为什么自愿意远道而来,到楚国为我效力呢”
  第88章
  为什么弃刘邦而选刘元?
  当然是,因为他们觉得刘元还能抢救!
  刘元有太多的美名:甘愿冒险去楚营救母的义举,保住西楚霸王项羽的仁厚,修改严苛律法的仁德……
  而刘邦,一个“分我一杯羹”的地痞无赖,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四位老人对视一眼,齐声说道:“陛下轻视士人,最大的爱好便是辱骂,我们四个老家伙,都是讲骨气的人,并不想受到这样的侮辱,所以才惶恐不安地躲避起来。”
  这是将刘元给架了起来,好在刘元也确实没有骂人的爱好——喝醉酒了除外。
  “那你们怎么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呢?”刘元似乎是疑惑,不自然地笑笑,“难道你们没有听闻过我的事情吗?”
  当着刘邦的面,一剑杀死陈郗这个诸侯国太尉,而后又在楚国,狠狠打击了这些眼睛长在头顶的贵族。
  刘元用鼻子想也知道,自己的名声绝对不像从前那般好了。
  但……她要这名声又有何用!人生在世,何必为人言所累?
  她手里有权,那就是最大的名声。看看这几个氏族,心里有再多怨言,面上又有哪个不敬服?
  “我们四个,早就听说长公主为人仁义孝顺,敬老爱幼,您有这般多的发明,又有这样的德行——不论是武器还是造纸,不论是打仗还是治国,您的恩泽遍布天下,因此凡是人才,没有不伸长脖子想为您拼死效力的,所以我们来了。”
  更何况,他们也听说了刘盈的仁名,不论是在楚军阵前劝谏刘邦,愿意代替刘老太公去死,还是不争太子,与戚夫人的孩子兄友弟恭,这都是他仁德的表现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