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这可是在宫墙边上啊!
  柏儿同李拂音心惊胆颤地护住二人,冯初恍若无觉,膝上的刺痛让她微微退了半步,“这般,殿下可满意?”
  “嗯!”
  拓跋聿亲昵地搂着冯初的脖子,指着远处廓城城南的一座白楼。白楼高达数十丈,巍巍然与紫宫相对。
  “阿耆尼,那是什么!”
  “白楼,上有大鼓,晨昏按时击鼓,开放或关闭坊市,无有谕令,在禁时出入,称作犯禁。”
  拓跋聿似懂非懂,继续兴奋地指着城中大大小小的飞檐斗拱缠问冯初。
  冯初也当真好性子,不论拓跋聿能不能懂,抑或是否在捉弄她,她都一一为之解答。
  “再——往东呢?”
  “是苑囿。”
  冯初其实抱着这么一会儿早已吃不消,无论是隐隐作痛的双膝,又或是极为酸麻的手臂。
  只是而今她选择了拓跋聿,便必须一条道走到黑。
  “苑囿围绕白登山而设,内建有东庙,供奉的是先道武帝的神主。”
  冯初嘴皮子动得飞快,好似这样便能减轻些许她的辛劳,“昔年汉高祖征匈奴,就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
  “阿耆尼是不是累了?”
  拓跋聿注意到了冯初的异样,挣扎着从她怀里落下,冯初惊忙护住她,直到拓跋聿的踩在坚实的地砖上,双臂才无力地耷拉在身侧。
  “孤瞧够了,不用阿耆尼抱着了。”
  瞧见拓跋聿绽起天真的笑容,冯初亦勾了勾唇,脑海中忽然有了个大逆不道的想法——她很想捏一下太女殿下的小脸。
  手指摩挲片刻衣袖,作了罢。
  第7章 太安
  ◎昏风苦雨,太安难安。◎
  太安四年至太安六年发生了许多大事。
  南面的宋国内乱纷呈,国君暴虐,宗室自危,昔年北伐万里如虎之势再难重现。
  北面的蠕蠕南下,欲行五胡旧事,入主中原。
  青州叛乱、平陵起兵,沃野、统万二镇敕勒族叛魏,东部敕勒、连川敕勒率部北入蠕蠕,拓跋弭亲征。
  昏风苦雨,太安难安。
  连天烽火下,也发生了许多小事。
  无人在意之处,有微草茁长。
  “叔公——”
  于冯芷君而言,教养拓跋聿是天方夜谭之事,拓跋弭出征在外,围着军国大事转,也没真想让这个女儿参知政事。
  一番博弈下,册封了那位原要‘禅位’的广平王拓跋宪作了太傅,由他来教习拓跋聿。
  荒谬!
  冯初知晓做拓跋聿的侍读是烧冷灶,但这灶未免太冷了些!
  拓跋宪那是能当太傅的吗?
  一个和五岁孩子去林苑摘桃的太傅?
  眼瞧着爬在桃枝上的拓跋宪将半熟的毛桃丢给站在地上眨巴眼的拓跋聿,冯初总觉着有一口气梗在心口。
  “微臣见过太女殿下,广平王殿下。”
  “哎呀呀呀——”
  拓跋宪自枝头擦滑而下,不一会儿就听见布帛撕裂的声音。
  他有些狼狈地拍拍手,并不在意自己扯破了的衣襟,狷狂不拘,“太女殿下,您快替臣说几句好话,莫让阿耆尼又气着了。”
  冯初心头又是一梗。
  “广平王身为太傅,理应担起——”
  “瞧瞧瞧瞧,太女殿下——”冯初话刚起头,就被拓跋宪打断,拓跋宪拉着拓跋聿挡在自己身前,“阿耆尼又朝臣发难啦!”
  冯初心头火起,双眉微颦,她着实见不得广平王这嬉皮笑脸的模样。
  袖口被轻轻扯动,冯初仰视的目光转至拓跋聿身上,眉眼霎时间不自觉地放柔,“殿下。”
  “阿耆尼莫要生太傅的气。”拓跋聿将事情悉数揽到自己身上,“是孤听闻林苑结了桃子,想来瞧瞧的。”
  “臣女不敢与太傅置气。”冯初敛了神色,一派平和,自她怀中择了个桃儿,“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殿下今日休憩,来日弥补便是。”
  担心拓跋聿疑心自己真在同她置气,又道:
  “殿下今日择的桃儿,可否赏臣一个?”
  拓跋聿展颜,摊开自己接桃儿的衣袍,“阿耆尼若想要,孤都给你。”
  “臣不贪心,有这一个便足矣。”
  冯初和煦地笑笑,重新看向拓跋宪,“太傅今日讲习应当结了?可愿与臣同归?”
  拓跋宪知晓这是要同自己说事儿的托词,挑了挑眉,“冯小娘子相邀,自然不敢辞。”
  深宫墙垣夏花繁,彩蝶流连。
  冯初显然不着急出宫,引着拓跋宪往廊桥上走,曲池水清清,晴荷能没人。
  二人身后都只跟着贴身侍候之人,行至长桥中央,冯初才开口:
  “广平王殿下乃太女殿下叔公,难道忍心见太女殿下学无所长,日后难堪重任么?”
  拓跋宪闻言,并不急着答话,信手弯腰择了一株荷花,俯首轻嗅:
  “阿耆尼,正因为我是她叔公,才不愿她误入歧途。”
  误入歧途?
  冯初的眉又颦起了。
  “臣驽钝,烦请广平王殿下明示。”
  “阿耆尼、冯小娘子,坊间都传你为冯家芝兰玉树,你同我装什么糊涂!”
  拓跋宪随意将荷花一扔,直视冯初,“聿儿这太女之位是如何来的,又能做到几时,你我心知肚明!”
  “若不是因为你冯家,陛下又何至于立皇女为储?”
  这话太膈应,冯初却也只能抿唇——谁让她是冯家人呢。
  “待陛下有了皇子,朝野上下定会重新议储。”拓跋宪冷笑,“学了那些东西却注定毫无用武之地,届时你让聿儿如何自处?”
  “况且,冯初。”
  这世道,这般语气直呼姓名可谓是极为失礼之事,不亚于辱骂。
  “别以为我不晓得你心里头在想什么,现下聿儿是皇储,你因此而恭谨照料,若有朝一日聿儿不是皇储,你可还有如此善意?本王是聿儿叔公,无论聿儿是否是皇储,本王都会照料她!”
  拓跋宪直勾勾地盯着冯初,渴望从她眼里瞧出羞恼或是心虚。
  然而冯初云淡风轻,丝毫没有被戳破盘算的羞恼。
  这反倒让拓跋宪心虚了。
  “太女殿下,是臣唯一的道。”
  冯初的话让拓跋宪出乎意料,眼瞳灼灼似明火:
  “太傅不愿为之事,臣愿为。臣诚然有私心,太傅亦大可揣测臣。”
  “曲直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臣,不问前程。臣告退。”
  冯初恭敬行了一礼,转身而去。
  拓跋宪其实许多事说准了,譬如她私心甚重,譬如她也知晓拓跋聿的太女之位岌岌可危。
  甚至在旁人眼中,拓跋宪才是那个设身处地为拓跋聿考量之人。
  甚至就连冯初都会忍不住信几分,倘若有朝一日,拓跋聿陷入旋涡,拓跋宪会拉扯她一把。
  但她不甘心!
  纵使前路渺茫,她也要替她和拓跋聿搏一回。
  辽西郡公府檐下的燕子终于还了巢,双亲正哺育着巢中的雏燕。
  冯初缄默归家。
  柏儿小心地在一旁侍奉,她知晓自家小娘子是个有事埋在心里,甚至都不愿同下人发火的性子。
  听不了她说心事,能叫她勿要这般操心也是好的。
  “小娘子,婢子拿栀子煎了点饮子。”
  浅色的茶汤落在金盏中,冯初拈起,吹开水汽。
  栀子有泻火除烦之效,这是柏儿在哄她消火呢。
  浅啜几口,冯初定了神,念了一长串的书名,托柏儿连同纸笔一并取来。
  罢罢罢,拓跋宪本就是个才学中庸之人,与其整日责难他不愿授业讲习,倒不如她一手替拓跋聿操办了。
  隽秀的字迹落于纸上,有道是教学相长也。
  蜡火阑珊,星斗满天,冯初才落下最后一个字。
  她摩挲着半干的墨痕,这不光寄托着她的‘前程’,更寄托着她看够兵戈扰攘后,渴盼海内承平之心。
  快燃尽的蜡烛被重新续上,冯初捏了捏眉心,又整理清点了一道,方递给柏儿:
  “替我收好,明日进宫记得带上。”
  “诺。”
  桌上的毛桃还泛着青,冯初径直拿起,洗净。
  这桃,真涩。
  六月的平城有些燥,窗外的知了声恼得人烦,几个宫人取了粘杆儿,自发在宫苑附近粘知了。
  屋内的拓跋聿吃力地握着笔,她年岁尚小,笔杆子在她手中歪歪斜斜,墨迹在纸上洇得很深。
  冯初授业,自《孝经》始。
  这是本能让朝中各个派系都能安心的典籍,孝悌之道,人之常情,皇帝和太后都会乐意得见。
  “可是手酸?”
  拓跋聿在纸上的字迹歪歪斜斜,一笔一划都透着一股子吃力之感。
  她头摇的很是坚定,“孤不累。”
  分明手腕都在抖。
  冯初乐见得她如此坚持,也就不再劝她,安静地在一旁瞧着,偶尔提点几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