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49节
这都是他这个皇帝当的好, 得天庇佑啊。
爷儿两个才说了两句话, 就听李玉进来报:“皇上,十八阿哥来给您请安了。”
康熙问道:“就他一个?”
李玉回:“是,就十八阿哥一个。”
康熙帝对德亨道:“估计是看到你来了,他来朕这里找人了。”
德亨惊讶:“怎么会,十八阿哥在哪里找不到臣,定是来给皇上请安的。”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点他,对李玉道:“让他进来。”
胤祄进来先请安,然后对德亨笑道:“我就说看到你来汗阿玛这里了,果然在这儿。”
德亨直想扶额,面上只能呵呵呵的笑。
康熙帝笑问道:“原来不是给朕请安来的。”
胤祄不知前事,忙道:“自是来给汗阿玛请安的,儿臣的海东青孵化了,特地拿来给汗阿玛瞧瞧,走到大楼门的时候,看到了德亨的背影,只是他走的快,我走的慢,我在后头喊了他两声,他没听见,走到拐角处,没影儿了,我就猜应是来汗阿玛这里了,我也不追了,就慢慢过来了。”
德亨先道:“十八阿哥恕罪,臣是真没听到身后有人喊。”
胤祄:“我也没喊多大声,刚喊了一声你就拐弯了,听不到也是正常。”
康熙帝问道:“你的海东青呢?”
胤祄忙提过一个小草篮子过来,篮子上头盖着一条青花布,掀开盖布一角,露出里面两只光秃秃颤巍巍的小家伙出来。
就算是名品海东青,刚出壳时候模样,并不比刚出壳的小鸡崽子好看多少,甚至丑的一批。
康熙帝看过,点评道:“看着还挺壮实,你好好养,养好了朕有赏。”
胤祄笑道:“是,儿臣遵命。”
康熙帝看完了,胤祄就自来熟的提着小篮子来到德亨的上座,坐下,将小篮子放两人之间的小茶几上,招呼德亨一起看他的小雏鸟。
德亨看着小小雏鸟,小声问道:“你怎么养它?”
胤祄:“就放我车里,有专门养它们的哈哈珠子。要是雪女生的蛋就好了,一定能孵化出和雪女一样神俊的白鹰来。”
雪女是只雄鸟,羽毛浑身雪白,被德亨养的溜光水滑,在阳光下都会反射光芒。
在人类眼中,雪女非常漂亮,但在雌鸟,尤其是天空霸主海东青眼中看来,雪女丑的不行,它作为一只雄鸟,太弱了。
所以,雪女找媳妇挺难的,反正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唉。
德亨说了雪女的现状,胤祄道:“没关系,我去鹰房给它寻摸一个,保证它喜欢。我才从鹰房过来,里面添了不少新训好的鹰隼,一会咱们放鹰去吧?”
见两人头对头的嘀嘀咕咕说个不停,还约着去放鹰去了,康熙帝不得不轻咳一声,提醒他这个皇帝还在这里呢。
胤祄听到咳声,忙站起身,问道:“汗阿玛,您嗓子不舒服吗?要不要喝杯枇杷膏沁的茶?”
密贵人王氏,擅治枇杷膏,车架越往北走越干燥,胤祄每天都要喝上一碗母妃亲手治的枇杷膏,感觉喝着还挺管用的。
儿子有的,康熙帝这里自然有,只是,他不是嗓子不舒服,他是眼睛不舒服了。
两个小子,来他这里闲玩了?
康熙帝道:“朕不渴,不想喝茶。”
胤祄眨巴眨巴眼睛,坐下了,脸上清澈的愚蠢。
德亨起身,低头道:“皇上,不知道皇上召臣来,是有何差事要交代?”
胤祄一拍脑门,想死的心都有了:他忘了,今天德亨不当差。
德亨不当差的时候被叫到御前,肯定是皇上有事情要吩咐的,他们前后脚到的,估计皇上还没开始进入正题呢。
胤祄再次起身,告辞,道:“汗阿玛,儿子不打搅汗阿玛处理政务,儿子这就告退了。”
康熙帝:“嗯。”
胤祄跪安,捧着自己的小篮子快步走了。
康熙帝抽出一张折子来,李玉拿去给德亨,康熙帝道:“你看看这个。”
德亨接过折子,打开一看,是户部侍郎塔进泰题奏折,再看日期,四月初七写的折子,四月十二听政议过,当日发回,四月十六再题,当日再发回。
现在隔了小半个月了,这张京师-淮安跑了两个来回的折子,又到了康熙帝的手中,这是要跑第三回 了。
塔进泰的题奏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就是截漕粮至漳州、泉州二府的运粮战船不够,米多船少。
这里要说一下此折子内容所题的背景。
前些年,江南遭灾,导致当年粮食欠收,朝廷不仅没有从江南征收来粮食,还要从湖广截漕粮入江南赈灾,将那一年缓过去。
第二年江南受灾区域丰收,但就此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就是米价腾贵,贵到要拿到朝廷上议的地步。
这两年,康熙帝一直在想法子平抑米价,每当拿到朝廷上议,朝臣们都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让康熙帝大为恼火,甚至说出“现在没有官员干实事,文人只知道读书清谈,一遇到大事就无用”的话来。
海运的事情已经议了两三个月了,按说,议到现在朝臣们都不松口,也就没有议下去的必要了,最后结果跟以前一样,都是不了了之的下场。
但这一次,康熙帝就是不松口,议不出来,就继续议,两个月议不出来,那就继续议,朕就看你们能碌碌素餐到什么时候。
朝廷议归议,国家运转是不能停歇一日的。
因福建漳州、泉州一带连年欠收,百姓饥寒交迫,与官兵起了多次冲突,闹到御前,康熙帝就下旨截运漕粮到这两地,一为当地官兵资粮,二为赈济当地饥寒百姓。
漕运属户部管辖,负责转运漕粮至福建的官员就是以户部侍郎塔进泰为首的一众官员。
淮安是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塔进泰到了淮安之后,就开始调度米粮,装船,从海上运去福建。
因为运河只到杭州就不再南下,所以,截运漕粮的运输路线是从淮安启程,行运河至杭州,从钱塘江入海,沿海岸线南下,直至福建泉州港。
这米是运去福建的,福建也没干等着,福建巡抚就派了战船,北上去运米。
也就是四月上旬的事情,这个时候,塔进泰就给康熙帝上了一道折子,说:福建派遣战船来载米。
这没头没尾的,康熙帝看了都发懵,将折子发回,让塔进泰“具奏”,具体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后,塔进泰说了:米多船少,故奏给皇上知道。
这些个臣子啊,你就是来朕跟前找存在感的是不?
康熙帝批了一个:知道了。
然后发还了。
按说到此该结束了吧?
没有,现在,塔进泰又奏来了第三道折子:
福建战船少,只得分多次南北往来运粮,迅速便捷,海运实有其可取之处。臣奏请皇上,督造海船,购南洋之米北运,以解国内粮价腾贵之患。
这本奏折,若是在年初时候奏上,德亨还以为这个塔进泰是开时代先河的眼光长远者,但现在海运以及海运的好处都在朝上吆喝了两三个月了,哦,你现在上再这么一封折子,颇有拾人牙慧之嫌。
德亨没明白康熙帝给他看塔进泰奏折的意思。
德亨不懂就问道:“皇上,这本奏折是有什么问题吗?”
康熙帝捧茶笑道:“你没看出来?”
德亨疑惑:“什么?”
康熙帝:“内阁要松口了。”
德亨:“……咬的可够久的,终于要松口了?”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点他,倒也没说他放肆,只道:“只是,现造海船,远水解不了近渴,米价不能再贵下去了。”
德亨:“雍亲王所题,以免减关税之法,着东南海船运南洋之米北上之法,可解燃眉之急。”
康熙帝看了他一眼,道:“这种无中生有的法子,朕眼熟的很,不似是雍亲王所能想出来的。”
德亨笑笑,默认了。
“过来,坐。”康熙帝指了指自己的对面炕塌,让德亨坐下说。
德亨依言过去坐下,李玉忙给德亨上了杯贡茶,静立在一旁,细心伺候。
一直在角落里的起居注官好奇的看了德亨好几眼,将这一幕记下来。
康熙帝沉吟半晌,道:“商贾自古以来就是贱业,以朝廷之尊,去操持商贾贱业,与洋人交易,太失体统了。”
这一点,德亨想到了,此时就道:“皇上可听说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
康熙帝点头:“听说过。”
德亨说的再详细一些,道:“荷兰此国,国土未必有我福建一省面积大,土地也不丰饶,他们就是依靠海运商贸来维持国运……”说到此处,康熙帝不赞同的摇头,道:“芥末小国,无以为继。”
德亨没接这话,继续道:“荷兰东印度公司,就相当于我朝之户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经国王和议会,在外代表国家与另一个团体签订贸易订单。”
康熙帝再一次摇头,道:“太过张狂了。”
德亨继续道:“英国也是一样,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没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样,但这个公司,有英国国王和女王的股份,英国议会中大员也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在我看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某些时候,也是能代表国王和女王行使国家权利的。”
康熙帝:……
德亨道:“我们跟他们不一样,不必杀鸡用牛刀,以国之器亲自下场去赚钱,但若是扶植民间商贾,钱都被民间大商贾赚去了,朝廷无所得,岂不是亏了?”
康熙帝道:“亏不了。”
那是,您只要露出一个意思,这些大商贾不巴巴的给您送银子啊?
性质不一样。
以国家之民脂民膏赚来的银子,不过是从一个口袋进入到另一个口袋中,运用不到民生之上。
德亨要的是提升整个国民各方面水平,不是给皇帝养蠹虫的。
德亨道:“长颈细口酒,到底不如大肚宽口瓮装的多。”
康熙帝:“你的意思是?”
德亨道:“在户部设一司,专管对外贸易。”
康熙帝挑眉:“就这么简单?”
德亨笑道:“不只是设一司这么简单,我想要的这一司,堪比洋人的东印度公司,集发行股票融资、信用借贷、民币存储、汇票、保险等业务于一身,制定民与民、国与国、民与国之间的商贸规则,制定海权规则,凡到我中国海域买卖的车与船,不管是来自何方,到了我们的地盘,如何买卖,如何贸易,如何结款……都需听我们的。”
康熙帝:……
有听没有懂。
但没关系,他是皇帝,无需全部都懂,他只要掌握一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