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25节
见他似是要起身,忙上前去搀扶。
康熙帝扶着他的手臂用力起身,还不忘亲手拿起案几上的厚厚折子,颤颤巍巍边走边道:“走,陪朕去外间玻璃窗下,好好看看你写的这份奏折。”
相比于让他心痒难耐的《永乐大典》,他手里的这份奏折,更能牵动他的心神。
不过,康熙帝对开门回来的李玉道:“让魏珠和赵昌一齐去传旨,带人将皇史宬给朕围起来,不准任何人进出,侯朕亲临。”
《永乐大典》他是一定要亲自去亲眼看一看的。
德亨扶着康熙帝手的小手臂抽了抽,康熙帝感觉到了,问他:“你有什么想说的?”
德亨忙道:“皇上,围起来的目的是保护,莫要惊吓住在里面做事的官员小吏才好。”
康熙帝颔首,对李玉道:“准他们给家人传信。”意思是,里面的人在他亲临前,就不用回家了。
李玉忙去传旨去了。
今日魏珠和赵昌休班,康熙帝专点他俩,就是看中这两人是御前老人了,做事老成,得心意,要不然,就不是特点他俩去,而是随便让今日值班的侍卫去了。
也可见,康熙帝对皇史宬,真的是重视极了。
第217章
德亨应康熙帝的要求, 口头解说了他所上的奏折,康熙帝听的,眉头时而舒展, 时而皱起,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时而叹息。
等德亨说完, 康熙帝先指出第一条,也是他现下最想解决的难题:“漕运从前明开始,至今朝,已经运行了四百年了,何止百万漕工,都仰赖此为生。其他先不提,单以海运代漕运这一条,就行不通。”
这确实是绕不开的大难题。
实施任何一条国策之前, 都要考虑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否有碍民生。
康熙帝所说的百万漕工, 是指百多万个漕工家庭,甚至是家族。牵扯的何止是千万百万数的人口生计, 并不是指单个的百万口人。
康熙帝连沿海渔民的生计都不会剥夺,更何况数以千万计的内陆百姓。
漕运的好处德亨已经说的很清楚,时间短,运载量大,最关键的是,沿途所遇关卡少, 这就意味着受到官吏的盘剥少, 反向的, 就意味着运粮船可以用最少的损失, 完成运粮任务。
对皇帝来说,几乎是完美的运粮方式。
但康熙帝这个做皇帝的是方便了,靠漕运吃饭的河工们,甚至是贪官污吏们,可就不大方便了。
漕运的糟污之处,康熙帝不是不知道,漕运总督装聋作哑,甚至是带头欺瞒他这个皇帝,甚至嫌他每年给的银子不够,胆大包天到贪污国库的地步。这些还都是前些年德亨给“算”出来,康熙帝才知道恍然自己被糊弄了。
但漕运这一块儿,上至部院大臣,下到一个看守漕运衙门的门子都不敢轻易动一下,他这个做皇帝的,又能怎么办。
最后,因德亨一算而起的那个案子,在朝廷根本没掀起来多少水花,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行以海运代漕运之法,为了稳定大局,康熙帝必须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德亨道:“皇上,开海运,和漕运并不相干,他们完全可以作为姊妹航线,并行存在。漕运还是漕运,无需关停,继续从湖广、江浙运输米粮上京。而海运,作为一条不存在淤泥堵塞、不需要费心维护的新运输线路,可以另辟蹊径,不同漕运抢饭吃……”
康熙帝心下一动,问道:“你的意思是……”
德亨笑道:“从南端沿海的安南、南掌、暹罗、吕宋、苏禄等藩属国,运送稻米直至天津港,补足漕运所不能及之力。”
说到“漕运所不能及”时,德亨笑了一下,康熙帝从这一笑里,品出了讽刺和嘲弄,心道,真应该让漕运总督来看一看,面对面的接受一下被嘲讽的滋味儿。
康熙帝颔首道:“听说,广东、福建已经是极热天气,再往南,更热。”
德亨点头,道:“所以,那边的农夫,不需要精耕细作,随手在地上撒一把稻种,就能做到一年收两季稻谷,若是咱们的人去了,精耕细作,足可做到一年三熟。如此,将三季稻谷通过海运运送到内陆,我大清又怎会缺米粮,湿热之地,同时盛产棉麻,一同海运至大清,岂不是我大清人人能吃饱,人人能穿暖,再无饥寒之忧。”
说到这里,德亨自己先在心里吐了一吐,想要底层百姓没饥寒之忧,以现在的政治体系,根本做不到。
就算粮仓里的米粮都发霉了,布匹都被老鼠咬了,也到不了真正需要它们的人手中。
但路是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现在,他得先把海运这个头给开好了,才能打算以后和其他。
康熙帝喃喃道:“一年三熟,真能如此?朕并未听暹罗国来使说过。”
德亨:“他们来是进献宝物的,他们那里的百姓随便就能吃饱,又怎么会说稻米种植的事情。”
暹罗国的百姓是不是能吃饱德亨不知道,德亨可以确定,但凡来使,都不会说自己国家多么的富裕,自己国家的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
这不是让宗主国去盘剥他们嘛。
哭穷!
哭穷一直是这些藩属国来使的主旋律,以至于给国朝上下所有官员一个可笑的认知,外邦小国,都是尚未开化的野蛮人,需要靠他们天朝上国的施舍才能活下去。
康熙帝面容沉肃问道:“你从何得知,可有佐证?”
德亨:“前两年我大舅家的大表哥回京,我从他那里听说来的。”
对德亨的大舅福顺,康熙帝是知道的,还曾经特地赏赐过他。因为德亨跟他说,橡胶就是福顺委托葡萄牙商船从大洋彼岸寻回来的。
福顺给康熙帝的印象就是做事忠顺,且极度宠爱自己的外甥德亨,尽力满足他的一切好奇心和要求。
如果说是福顺打听来的,让自己儿子回京后说给德亨听,十分的顺理成章。
但是,对暹罗国等藩属国竟然能做到水稻一年三熟的事情,康熙帝对李玉道:“记下来,提醒朕下旨给广东、福建总督和巡抚,令其着意打听一年三熟水稻之事。”
李玉都记下来。
广东的水稻能做到一年两熟,已经很让康熙帝津津乐道了,现在又出现一个一年三熟的……
德亨心下不以为然。但要他说,让广东总督和巡抚去打听,能打听个毛线出来德亨就佩服他们,呵。
德亨继续道:“如果能将这三熟的水稻从南海运送到天津港,就可从通州直接入京,不仅八旗禄米能解决,若有多余的,还能赈灾抚民,难道不是一项德政吗?”
康熙帝并没有被德亨的吹嘘给吹飘了,他又转到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如此,朕还要漕运有什么用。”
德亨神秘笑道:“皇上,您有没有听到这样一句话: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落在悬崖峭壁缝隙间的松子,会伴着山风,长成一颗松树,经年屹立不倒。落在阴暗潮湿水沟里的种子,到了春天,会依时节发芽,向着阳光生长。深埋地底千年的莲子,一朝得见天日,沐浴雨露,扎根淤泥,向上生长,在水面开出渡人莲花。”
“人也一样。只要看到了希望,何处不可扎根生长。”
“漕运有河工,海运自然会有海工,海工从哪里来?除了不能上岸的渔民们,可以让河工转海工嘛。若是舍不得故土也可以,皇上并没有取消漕运,漕运不运粮,可以运送货物,毕竟是内陆行船,两岸百姓生产的货物,都可以通过漕运运输,怎么就没了他们的生计了?”
康熙帝:“当漕运失了运粮之职,漕运亏空也就不攻自破了。”
德亨笑道:“说到底,漕运亏空,不过是人心不足,朝廷用国库的银子,养了一堆硕鼠出来,打吧,怕伤了玉瓶儿,不打吧,又继续耗国家的底子,当真难办。这才是皇上所一直忧虑的。”
康熙帝呵呵笑道:“看来,在御前当差,没少琢磨这些事儿吧?”
德亨挠了挠鼻子,有些不好意思道:“不瞒皇上,其实,这些,臣都是听雍亲王说的。”
康熙帝一愣,继而笑了,点着他道:“朕还当你真的天赋异禀,神智天成,竟然是有人教的呵呵。”
德亨更加不好意思了,道:“并不是雍亲王特地教的,是臣有心听来的,臣才多大,这些经济学问,自然都是多听多学来的。”
康熙帝点头,叹道:“多听多学,方乃经世之道,你小小年纪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比大多数的什么王爷贝勒的都要强些。”
以及,胤禛在自己府上谈论漕运弊端,倒是让康熙帝有些意外,他还以为,他的这些儿子,平日在府上,不是和哪个相公清谈,就是和哪个臣子,谋划他屁股下的位子呢。
真难得,他的儿子当中,竟还有一个操心实事难题的。
康熙帝又问德亨道:“你在朕前所言,可曾跟胤禛说过?”
德亨摇头:“并不曾,在雍亲王府,我都是在四额娘跟前尽孝,只有考教学问的时候,才去雍亲王面前,若是考教不得他满意,他就罚我在小阁内抄书做功课,他在外间和府上师爷谈事情,我在内间,就能听的到。”
康熙帝失笑:“你做功课还能三心二意听外间说话,你被罚的不冤。”
德亨就笑,胤禛罚他的名目千奇百怪,德亨早就习惯了。
康熙帝道:“可惜胤禛不在,否则,可以将他叫来,咱们爷们几个,一起说说这海运代漕运可不可行。”
虽然德亨看似将事情说明白了,但等真正动手实施的时候,将会千难万难。除了跟诸王公大臣们讨论,康熙帝还会召集所有臣子们开大朝会讨论,总要讨论出个具体章程来,才可施行。
德亨可不知康熙帝所想,他要是知道了,估计心里得拔凉拔凉的,但凡拿到朝堂上和那群臣子讨论过的政策,最后无不无疾而终,等真讨论出个结果来,黄花菜都凉了。
德亨是不可能去等他们的。
不过,让胤禛参与进来,德亨举双手赞成,德亨相信,只要胤禛愿意去做,海运这件事情,就十拿九稳了。
总会做成的。
德亨道:“雍亲王去盛京已经十多天了,按说,也该回京了。”
康熙帝颔首,跟李玉道:“你替朕去封信,催一催他,要没什么事儿,赶快回京。”
李玉:“嗻。”
德亨目送勤劳的李谙达离开,换了换站麻了的脚,康熙帝看到了,指着自己对面道:“你坐下说。”
德亨犹犹豫豫:“这不好吧?”
康熙帝:“朕让你坐,你就坐。”
好吧,德亨脱靴子,用力抽了抽鼻子,没有味道,就放心的盘腿坐到了康熙帝的对面。
康熙帝:……
这小子总是在不经意间调皮一下,给你一个想翻他白眼的冲动。
李玉多么有眼色,刚传完信回来,见人都坐御炕上了,就立即转身,给德亨上了碗清茶来。
德亨有模有样的道谢,让李玉笑容更大了几分。
皇帝和人单独商议国事,这是阁老才有的待遇啊,李玉今儿,可是开了眼界了。
康熙帝沉吟片刻,道:“照你所说,如果这海运开起来,那沿岸补给,现在的海港,可还够用?”
德亨道:“臣以为,不管现在的海港是否可用,都需建设沿海城市。”
康熙帝点头,道:“朕记得,你刚才说,建造沿海城市,可解决士绅豪强土地兼并问题。”
德亨笑道:“皇上,其实这话是我说大了,按照现有的设想,只能解决江浙等沿海地区的土地兼并问题,因为这些地方的百姓,离海岸近,更能有实际作为。
您想,若是佃租士绅豪强家中田地的耕农们,都去沿海城市讨生活了,失去了耕农,士绅豪强的大片土地,要找谁耕种呢?”
康熙帝皱眉:“好好的熟田,无人耕种,岂不是荒芜了?”
德亨无所谓道:“良田当然是不能荒芜的,荒芜了,皇上就可以问罪这些士绅豪强,哪里来的这么多土地,居然还让荒芜了,简直罪大恶极。”
康熙帝笑道:“原来,你在这里等着他们呢。”
德亨:“百姓恋栈土地是根本,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们是不会离开故土的。”
德亨这话,听着好似在说士绅豪强的可恶,实际上,他的打算是,将沿海城市搞的好好的,将谋生的机会搞的多多的,宣传搞的轰轰烈烈的。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被压迫的底层百姓去建设这些城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士绅豪强们的田无人可耕种。
但是,这涉及了一个统治者狭隘的思想,那就是禁止百姓随处移动,将他们束缚在土地上,才好愚弄他们,才好统治他们,他们才会乖乖的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