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23节
摆驾有伞,可以遮阳。
康熙帝道:“不用,晒晒挺好。”
畅春园里树木葱郁、夏花绚烂,孔雀在草地上悠闲觅食,画眉鸟在树枝上啾啾歌唱,好一副明媚灿烂的好光景。
看着确实比压抑肃穆的紫禁城舒坦多了。
德亨眉目舒展,唇角含笑,好的心情自带气场,将身边人都给熏染了。
德亨欣赏着皇家苑林的美色,康熙帝亦是唇角含笑看着他。
身后跟着的阿尔松阿觉着德亨太过僭越了。
你陪皇帝散步,怎么自顾自的自己欣赏起来了,你将皇帝放到哪里去了?
德亨还没缺心眼到真忽视康熙帝的地步,康熙帝的视线他又不是没有察觉,他转过头来,询问道:“皇上?”
您有啥话儿,直说吧,你是皇帝,有什么不能说的。
那啥,德亨不止一次想给康熙帝介绍高跟鞋了,他觉着皇帝应该很需要。
德亨个子蹿的很快,他现在就已经比康熙帝矮不了多少了。
康熙帝笑道:“朕听说,你最近交了一个俄罗斯朋友?”
德亨:“那个俄罗斯人叫伊凡,是不是朋友,还要待定。”
康熙帝:“哦?你们不是互换了珠宝,还一起去喝了茶?”
德亨平铺直述:“伊凡带来的珠宝非珍品,我没要,倒是他带来的几柄欧洲女式折扇款式新颖,我拿回去给卓尔姐姐和两个妹妹玩了。”
“我带去的珠宝他倒是很喜欢,但他没出钱,我是不会送给他的。”
“我请他去茶楼吃差点,是为了跟他学习俄罗斯语。”
康熙帝点头:“原来如此,你跟他学到俄罗斯语了?”
德亨叹气:“学了三十三个音标字母,还有弹舌音。”
康熙帝:“说来听听?”
于是,德亨给康熙帝介绍了俄罗斯的音标字母,又演示了弹舌音。
康熙帝了然:“原来这就是弹舌音,朕还以为这是他们国家的人说话习惯。”
德亨:“也是算是一种习惯吧,习惯久了,就成了风俗,这也算是他们国家的语言特点了。”
康熙帝:“你为什么想着要去学俄罗斯语呢?”
德亨看了他一眼,道:“不是您要建俄罗斯学馆?”
康熙帝:“朕建俄罗斯学馆,可没要你去学。”
德亨停了下脚,康熙帝脚步如常,他跟上,道:“我听马奇说,他学馆和学生都预备好了,就还差教习老师了,我先去考察一番,也好给他寻觅几个教习老师?”
康熙帝:“说实话。”
德亨:“……”
“是实话……之一。”
“那啥,皇上,我还没想好要怎么上奏呢。”
康熙帝:原来你小子是真的别有想法啊。
康熙帝只以为德亨是少年心性,对俄罗斯人好奇,加之住的近,就去看稀奇去了,让他说“实话”,只是直觉使然,这不又是在随意散步吗,就随口说了这么一句。
属实是没话找话了。
实在没有想到,德亨居然有想法到了要“上奏”的地步了。
看来,是真的有想法了。
康熙帝:“咱们就当闲聊,你随意说说,朕也随意听听。”
德亨想了想,道:“我觉着,他们来京除了贸易应该另有目的,他们国家的皇帝还要求增加来京贸易人数。”
康熙帝:“是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要求增加贸易人数,不是他们国家的皇帝。”
德亨点头,道;“那他们增加贸易人数,不是很可疑吗?”
康熙帝:“西伯利亚贫瘠苦寒,他们要求增加贸易人数是正常的。”
德亨:“既然西伯利亚苦寒,没什么好东西,就那点子皮毛,咱们也不缺,那咱们为什么还要和他们做贸易。”
康熙帝:“咱们天朝上国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气度,要用真诚和包容去感化他们,让他们臣服于天朝威仪。既然他们的王派遣使臣来纳贡称臣,咱们自是要以礼相待,不能慢待他们。”
德亨:……
德亨捋了一下:臣服、纳贡称臣、礼、慢待……
原来,在康熙帝眼中,俄罗斯国和朝鲜、琉球、暹罗一样,都是大清的附属国。
谁给你的错觉?!
你收人家做附属国,人俄罗斯知道吗?
他们承认吗?
多么可怕。
到底是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这种认知,还是掩耳盗铃下的自我升华。
德亨不愿意相信这是“皇帝的新衣”,要不然,那百年苦痛就太悲哀了,也太可笑了。
德亨想解释一下,却发现无从说起。
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一个皇帝。
毕竟他不会引经据典,高谈阔论。
他也没有证据证明俄罗斯是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强国。
康熙帝见德亨不语,就告诫道:“你跟那个伊凡交往,莫要失了国公的身份和皇家贵胄的体面。”
德亨:“……是。”
康熙帝已经散步有十五分钟了,道:“回去吧。”
德亨突然想起来,道:“皇上,我将羊绒锦给伊凡看了,伊凡是商人,他定会想方设法将这种布料弄到手,皇上,您能不能不要将这种布料赏赐给他们?”
康熙帝:“你想做什么?”
德亨:“掏干净他们的口袋。”
康熙帝无语片刻,道:“朕记得,你不缺钱?”
德亨:“好玩儿嘛。”
康熙帝斥责道:“胡闹!”
德亨:“伊凡曾经游历欧洲,我想听他说些其他国家的奇闻轶事,等我听到一些新闻,就回来说给您听怎么样?”
康熙帝:“朕身边耶稣教士很多,不缺洋新闻。”
德亨笑道:“可是,他们已经离开自己国家很多年了,且都是偏居一隅,属于一家之言,您不想听听商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的?”
康熙帝皱眉:“商人!欧洲那些国家都没什么规矩,他们的国王居然会委派商人来递送国书……”
康熙帝摇头,十分的不以为然。
德亨:“但咱们也不能否认,商人走南闯北,是消息最灵通的一批人。”
康熙帝似是被说服了,想了想,道:“也罢,你既能说拉丁语,又能和俄罗斯人交流,那筹办学馆的事情朕就交给你去做,去给马奇打下手吧。”
德亨惊喜,忙应下:“嗻。”
又问康熙帝:“您有什么吩咐吗?”
康熙帝看他,德亨又多加解释了一句:“比如,您想知道什么,臣帮您去打听?”
康熙帝沉吟道:“若是有精于天文、技艺、或者没听说过的医药典例的,可奏报与朕。”
看来,康熙帝对西方的认知,就仅限于以上这些了。
蛮夷、荒凉、不通教化……却懂天文、会地理、有着中国人没有的医药精理……
这种割裂的认知,就没有觉着自相矛盾吗?
德亨:“……是。”
第149章
也就陪皇帝散了个步的功夫, 德亨就得到了一个差事,虽然差事挺小,还是给议政大臣打下手, 但众王公朝臣对他这种谋差的能力还是挺赞叹的。
虽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德亨这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御前侍卫和筹办学馆能比吗?
但人皇帝也没说,差事办完之后, 不能再回来当御前侍卫的差了?
别人的嘀嘀咕咕德亨是不知道的,他也不在乎这些,他跟师傅赵昌说了自己的差事,问师傅有什么要嘱咐他的。
赵昌:你还真挺把老子当回事儿的?
既然德亨问了,赵昌就道:“万事先报备,不要乱拿主意。”又看了德亨一眼,另外多说了一句:“去内务府、理藩院和步兵衙门走一趟,洋人在京行动, 离不开这三衙门。”
德亨点头表示知道了, 又道:“我给师傅备了一些皮毛,要送往何处呢?”
赵昌心下熨帖, 说了一个地址,德亨让人送往这处就行了。
德亨和阿尔松阿告别,问道:“你老爹在园子里还是在京?”
阿尔松阿:“……在澹宁居外的衙门处,你找他?”
德亨:“是啊,俄罗斯人一切事务都归理藩院管,我去跟他打个招呼。对了, 他今天心情怎么样?”
阿尔松阿:“……”
德亨:“说说嘛, 他要是心情不好, 故意为难我怎么办?”
阿尔松阿辩解:“我阿玛不是性情不定之人, 你想多了。”
德亨抱臂,斜眼看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