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听到有人夸奖自个儿的小徒弟,郑师傅颇有些自豪地笑了笑,却很快又面露忧色,一旁的方二、刘五也是神情有些紧张。
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上回也是因着公主寿宴,才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如今却又要重来一次,大伙儿难免心里犯嘀咕。
尹遥明白众人的心思,却是笑吟吟道:“从哪里跌倒,就得从哪里爬起来,咱们若是因此一蹶不振,只敢做些小生意,又何谈振兴沈记呢?”
罗珊娜也接话道:“咱们好好儿干,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才行!”
陆娘子虽然原本也有些心里打鼓,但她提前便已晓得此事,尹遥也早早给她做好了思想工作,且这会儿作为合伙人和副主厨,自然也要给尹遥撑撑场面。
于是她也笑道:“连你们沈郎君这个流放了半载的人都不怕,你们担心个什么劲儿?”
尹遥深感赞同:“就是,天塌下来,有你们东家我,以及沈郎君一道儿顶着呢!”
三个沈记的老人,被轮番轰炸之后,不由也放宽了些心:连东家和沈郎君都不担心,他们操心个什么劲儿嘛?
只不过……方二笑道:“东家,咱们去操办公主寿宴,可有额外的赏钱哪?”
尹遥一拍桌子,豪爽道:“那是自然,到时若办得好了,我给大伙儿多发一个月工钱,如何?”
一个月工钱?
此话一出,在座众人眼睛都是一亮,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大伙儿都并非贪财之人,但那可是一个月的工钱哪!
杜昭听了尹遥这豪言壮语,不由朝她轻轻挑了挑眉,那意思是:这么大方?
尹遥抿嘴一笑:这回真是大出血,不过为了沈记的未来发展,为了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值得!
……
如今也才八月中旬,距离公主寿宴还有半个多月,时间还算充裕,尹遥的当务之急,却是要先养好腿伤。
她跟众人商量了一番,决定最近都留宿在沈记,便不每日往来奔波了。
尹遥还不忘叮嘱陆娘子和罗珊娜:“晚上回家之后,你们可千万别告诉阿婆我受伤了啊,我怕她惦记呢……”
陆娘子点点头:“放心吧,我一会儿回去的路上,也跟你舅舅和康陶说一声。”
罗珊娜却笑道:“你不回家,那我也留下来陪你!”
尹遥有些惊讶:“你也不回家了?”
罗珊娜撇了撇嘴:“那不然呢,你自个儿走路多不方便呀?我不留下来,难道靠别人照顾你吗?”
她说完,还特意调侃地斜了杜昭一眼。
本来确实做这个打算的杜昭,摸了摸鼻子有些啼笑皆非。
方才尹遥的一番动员,大伙儿也都干劲儿十足,这会儿见事情定得差不多,便纷纷站起来,去忙各自的一摊活儿了。
陆娘子则跟罗珊娜一道儿,又将尹遥扶回了房间,路上陆娘子忽然想起一事:“小罗和杜昭都不会下厨,那我每日把晚饭给你们做好再走吧?”
尹遥眼睛一转,笑道:“不用辛苦舅母,我已想好了法子。”
陆娘子瞪她:“你如今腿脚不方便,要多加调养,可不能亲自下厨啊!”
“当然不是我亲自下厨啦。”尹遥眨眨眼,“您忘啦,大郎晚上也住南市呢。”
……
这几日恰好沈记没有夜宴,到了快闭市的时辰,大伙儿便也就纷纷回家了,铺子中只剩下了尹遥、罗珊娜、杜昭和胡大郎四人。
自从被郑师傅收徒后,胡大郎也正式留在了沈记帮厨,只每日晚上回胡家店住。
胡娘子虽然不做晚市生意,不过他们母子一向是住在店里的,自胡大郎来了神都后,便也每日随他们一道儿住。
送走了众人,又将沈记前门关好后,胡大郎这才来了尹遥的房间,兴高采烈道:“尹姐姐,我都准备好啦,你今晚要教我做什么吃食啊?”
尹遥见他一提起来厨艺,便两眼放光、求知若渴的样子,不禁笑道:“走,咱们去厨房!”
杜昭早就将圈椅连同上面的软垫一道儿,给她搬到了厨房,这会儿罗珊娜又把她搀了过去,胡大郎殷勤地倒了杯水递过去,在三个人的“服侍”下,尹遥舒舒服服地安顿了下来。
她朝罗珊娜和杜昭挥了挥手:“你们忙你们的去吧,我跟大郎在这儿就行了。”
罗珊娜嘴里说着要陪她,实际上最不耐烦下厨之事,一听这话立刻溜之大吉:“那我先走啦,有事儿再喊我。”
杜昭却没走,而是去了另一排灶眼处:“前几日听陆娘子说,她这灶的火似乎有些不够旺,我瞧瞧怎么回事儿……”
尹遥也没管他,闻了闻厨房里飘满的香醇豆香,朝胡大郎笑道:“方才我跟你说的豆浆,你已准备好了吧?”
胡大郎点点头,朝着锅里正微微沸腾的液体指了指:“今日来不及泡豆子,我便按尹姐姐说的,去豆腐铺买了些刚磨好的*。”
他又盛起一勺儿给尹遥看:“我买时豆渣已滤去了,只是磨豆子时加的水多,不够浓稠,我回来又自个儿煮了会儿,你看这样儿成吗?”
尹遥坐的这个位置,恰好是灶台和案板侧面的走道上,软垫铺得又厚,可以很方便地瞧见灶台和案板处的情况。
她看了看胡大郎手中来回晃动的勺子:“嗯,不错,这豆浆够浓稠了,先盛出来吧。”
胡大郎将煮好的豆浆盛出略微晾凉,尹遥又道:“我今儿便是要教你,做两道以豆浆为原料的吃食。这两道吃食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不过原理却是差不多的。”
其中第一道,便是口感细腻清爽的冰豆花。
去岁扬州道叛乱时,尹遥便曾用石膏代替卤水制成豆腐,还靠这个赚了一桶金。
如今虽然叛乱早已平息,卤水也早已随着盐运恢复了运输,不过若是要制作嫩豆花儿,仍是以石膏为凝固剂更加合适。
胡大郎下午已从药铺买好了炮制好的石膏,也就是凝水石,又请店家磨成了细粉。
在尹遥的指挥下,将半包凝水石粉撒入一个盆子里,再加入少许生粉,倒入半碗开水搅拌均匀,确保里面没有任何颗粒。
让胡大郎把豆浆盆子端过来,尹遥略微摸了摸,这会儿煮好的豆浆仍是烫手的状态,按照她的经验来判断,应是在七八十度左右,正好拿来点浆。
胡大郎领命举起盆子,将里面一半的豆浆从高处迅速冲入,再盖好盖子让它慢慢儿凝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尹遥还给胡大郎解释道:“凝水石粉是用来凝固豆浆,生粉则有保水的作用,到时制成豆花儿自会水分十足。”
胡大郎连连点头,将尹遥说的一一记在心中,又问道:“尹姐姐,我方才看你摸了盆子,那这豆浆的温度可有讲究?”
见他观察仔细,尹遥赞赏地点点头,笑道:“不错,若是点浆时过热,那点出来的便不是嫩豆花儿而是成块儿的豆腐了。可若是晾得太凉了,怕是一夜也凝固不了,明早再看可能还是浆水呢。”
胡大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他想了想却又有些烦恼:“只是尹姐姐,这温度的高低,却又如何判断?”
尹遥也皱了皱眉头,大唐又没有温度计,对新手确实是比较麻烦,她想了半天只能道:“你多练几次,练多了心里就有数了……”
“这……”胡大郎有些踌躇,“怕是浪费食材吧?”
尹遥大手一挥:“谁学厨不走点弯路呢?不过是点出的豆花嫩还是老的区别,失败的你自个儿吃了就是!”
“噗……”在一旁清理灶眼的杜昭,听到尹遥这一番“高论”,忍不住笑了出来。
豆花儿要等一刻钟才能凝固,方才还留下一半豆浆,尹遥打算教胡大郎做一道豆浆凉面。
胡大郎的面案功夫已十分熟练,面粉、粗盐、鸡子加水揉在一起,他三下五除二便和好了一个面团。
扣上一个木盆醒发片刻,趁这会儿工夫,尹遥便教他调起了料汁儿。
胡麻酱、酱油、香醋、饴糖倒入碗中搅拌均匀,再冲入余下的半盆豆浆。
在香醋的作用下,本就浓郁的豆浆变得更加醇厚,搅拌起来都有了些许阻塞感。
胡大郎有些惊讶:“尹姐姐,这又是为何?”
尹遥笑道:“醋、凝水石、卤水,都可以使豆浆凝固,只不过用的原料不同、比例不同、点浆时的温度不同,得到的成品口感也不尽相同,至于具体的嘛,你可自个儿慢慢摸索。”
胡大郎连连点头:“我晓得了,若是做得不好了,我便自个儿吃。”
尹遥方才不过是逗他的,听他这么一本正经地回答,亦是忍俊不禁。
料汁儿调好,面团也醒发得差不多了,胡大郎掀开木盆,将面团刷刷刷擀成薄饼、卷起切成细条儿,蘸上面粉抖散开,便是筋道的面条儿了。
锅中烧开水下入面条,趁着煮面条儿的功夫,他便见缝插针地备起配菜:将豆芽和香蕈片放到漏勺中焯熟、胡瓜和酥梨切成细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