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那日盛郎君确实出价二十五贯,可一方面是百花酥是她的招牌,另一方面也因当时处在岁尾的特殊时节。
而且最重要的是,对方想用这个价格,买断她这一间新铺子的声誉和未来,因此才能出到这个价钱。
当初的个中内情没必要多说,如今利用当日的信息差,拿这价钱来拉虎皮扯大旗、激一激冠春阁,却是正好儿的。
果然,一听如意楼的名字,冠春阁东家就忍不住激动了:“哼,他们竟能花二十五贯买方子!”
只是他虽然不愿承认,但也不得不说,那姓盛的眼光一向不错。
他既然愿意出价二十五贯,想必是有些道理的,看来今日这沈记还真来对了……
尹遥又赧然道:“当日承蒙盛郎君欣赏,我却一时想岔了没同意,如今想想,真是后悔万分。若郎君不愿,我也只能厚着脸皮再去找找他了。”
冠春阁东家见她作势便要起身,忙道:“小娘子莫急,且先让我想想……”
尹遥看他天人交战,在旁又加了把劲儿:“郎君您看,他花二十五贯,才只买到一个方子。可我这三百贯打包,卖您的可足足有二十个糕饼方啊!怎么看都是您赚了不是?”
对方果然心动了:“二十个,每个算下来只要十五贯……”
尹遥又面露悲色:“唉,若不是我最近手头儿实在紧,也不舍得卖掉这看家本事呢……”
杜昭从一旁路过,看了她一眼,又略挑了挑眉。
尹遥看懂了他的意思,这人分明是调侃她会卖惨,不由用力瞪了他一眼:
不!如!你!会!
冠春阁东家想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既然如意楼有这魄力,我又何需吝啬银钱,便如小娘子所言。”
“就三百贯,我买下你所有糕饼方!”
“成交!”
三百贯数额不小,按照一两金折算五贯钱的市价,冠春阁付了尹遥十二枚五两重的金饼,买断了沈记包括百花酥在内的二十个糕饼方。
看着面前这满满一盒亮闪闪的金饼,不仅陆娘子和罗珊娜,连尹遥自个儿都惊呆了,她两辈子加起来,还没见过这么多金子呢!
陆娘子喃喃道:“三娘,这钱咱们准备干啥?”
尹遥拿起一枚金饼,握在手里眉飞色舞地掂来掂去,沉甸甸的真爽啊!
她不改商人本色,一挑眉毛:“钱嘛,自然是要拿来生钱的。”
……
如今这沈记发展得蒸蒸日上,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铺面太小,楼上楼下加在一起,也只容得下三五十人。
不仅午市门庭若市,排队排得客人没了脾气,若夜间想筹办更大规模的夜宴,亦是有心无力。
因此尹遥决定,便以这三百贯作为本钱,继续扩张店面!
小周郎君这块地,右手边是紧邻主街的邵记成衣铺,人家家大业大,不是尹遥所能肖想的。
但左边这家,却是一座跟沈记连在一起、面积也差不多大的二层小楼。
尹遥与隔壁房主商量一番,大手一挥,花了两百贯将隔壁铺面直接买下。
付了些赔偿款,请原本的租户搬走后,她又跟小周郎君商量好,把两间铺子打通,扩成一家楼下十张散台、楼上八个雅间的食店。
这下好了,如今便是想办场百余人的宴会,场地也是足够的,或者楼上楼下分开,分别安排两场五十人的,更是不在话下。
眼见沈记如今生意红火,这几个月跟尹遥合作也十分愉快,方二郎便辞去了原本的活计,直接来了沈记,还有那日面试过的刘五郎,也被尹遥请了来。
这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来了之后她简直如虎添翼,再加上一个罗珊娜做领班,招待客人的活儿基本完全不用她操心。
至于采买和宣传的活儿,自然是安排给了杜昭,这些时日以来,他也算做得熟练无比,这下尹遥便能专心研究厨艺了。
……
这日尹遥正好儿有空,便想着去几家售卖食材的铺子瞧瞧,看有没有什么刚上市的新货。
尹遥一踏进周家米行,就朝店家笑道:“周郎君,忙着呐?”
周郎君一如既往地躺在竹摇椅上,不过最近天气开始热了起来,他倒不晒太阳了,而是换到了个阴凉处,吹着小风好不自在。
他温声睁眼一看,见是尹遥来了,哈哈一笑:“尹娘子少消遣我,你今儿怎么亲自来了?”
见他作势要起身,尹遥摆摆手:“郎君躺着吧,我自个儿随意逛逛。”
对方立刻又懒洋洋躺了回去:“行,右手边儿是今日到的新货,你自个儿看吧。”
尹遥往那边溜溜达达过去了,只见地上除了新到的小麦、粟米、稻子之类的之外,还有个半敞着的袋子,里面是一种深棕色、细细的、寸许长的,有些像黑米的粮食。
这她倒从未见过,不由十分好奇。
见她驻足,米行的伙计小跑着过来:“尹娘子来啦,这是今日新到的菰米,您要买些吗?”
尹遥一脸惊讶:“菰米?”
“你竟不认得菰米?”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尹遥回头一看:“孟老,你怎么在这儿?”
孟老捋着胡子轻哼:“我来米行逛逛,不行吗?”
这小老头儿,尹遥失笑:“我这不是想着,南市这么多家米行咱们都能碰上,真有缘分嘛!”
孟老身旁一如既往跟着小周郎君,与尹遥打了招呼,笑道:“尹娘子有所不知,这家米行是我堂兄开的,因此带着老师前来的。”
哦对,这家米行的懒散东家也姓周,仔细看看,兄弟俩眉眼间是还些相似……
一旁的伙计笑道:“老郎君,尹娘子,这菰米你们要吗?”
尹遥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此物味道如何,怎么烹制呀?”
孟老道:“你这没见识的,菰米又称雕胡,蒸熟之后十分美味,利五脏邪气,还可治疗消渴之症。”
“雕胡?”尹遥听这名字有些耳熟,好像前世在哪儿听过……
那边孟老又开了口:“这袋菰米便给我装起来吧。”
“好嘞!”
她一下想起来了,前世她有一次参加烹饪课程,其中有一项便是江南水乡的体验课,除了水中八仙制成的菜肴外,老师还给学员们介绍了这雕胡饭。
据说这雕胡饭是古代的一款美味佳肴,诗仙李白都专门为它写过“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的诗句。
老师还说,这雕胡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因为自唐朝以来,在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它的植株不再结果,而是嫩茎膨大,变成了……
变成了什么来着?
那个词儿就在尹遥嘴边儿,却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
伙计将那袋菰米包好,又朝尹遥道:“尹娘子,您再瞧瞧别的不?”
“嗯?”尹遥回过神儿,笑道,“我也要买些菰米尝尝。”
伙计面露尴尬:“尹娘子,最近这菰米可是越来越少了,我家今日只进了这半袋。这位老郎君既已买下,便没货啦。”
“越来越少?就这半袋?为何?”不仅尹遥不解,孟老显然也是头一回听说这事儿。
这菰米并非种植,而是自个儿长在水边的,它种子成熟后散落在地,会有不少人去捡拾,再送到米行中售卖。因着这点,菰米的价格便一直不低。
更何况,最近情况又有些变化……
伙计努努嘴,朝一旁地上随意堆着的物件儿道:“喏,来我家售菰米的贩子说,最近去捡的时候,发现菰都变成这样儿,根本不结籽儿了!”
尹遥定睛一瞧,那是一根根底部粗大莹白、上端修长淡绿的纺锤形植物,瞧着有些像竹笋,表面却更为光滑。
她眨了眨眼终于想起来,刚才话到嘴边的那个词儿,究竟是什么了:水八仙之一——茭白!
……
尹遥提着一捆茭白,孟老则是跟在她身侧,不停追问:“你是说这玩意儿能吃?真能吃?”
“真的,没骗您。”
“那你说说它是什么味儿的?”
“唔,跟笋子有些像,口感却又更嫩些。”
见她说得有模有样,孟老仍是将信将疑:“菰米你都不认得呢,怎么又认得它了?”
尹遥无奈道:“您随我回沈记,我做给您尝尝行了吧?”
孟老满意地点头:“这还差不多。”
他又道:“我也不白吃你的,拿这袋菰米同你换,如何?”
“一言为定。”
“老师,尹娘子,你们慢些啊!”小周郎君抱着半袋子菰米,气喘吁吁地追着前面的两人。
几人回了沈记,尹遥便一头钻进了厨房。
今日这茭白,本就是米行不要的,那伙计见尹遥感兴趣,索性便免费送给了她。
她将外面淡绿色的外皮一层层剥开,只留下里面饱满的白色茭白肉。
轻轻掐了一下,茭白肉马上被戳出个小坑,比最嫩的竹笋还要脆嫩几分,尹遥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