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掏出一个棉布坐垫,放在身下,再将带来的烛台立在桌案上,文房四宝摆在面前,双手烤着火等待考试开始。
  他心中还在庆幸,好在自个儿虽家不在这洛阳城内,但还是蹭了守默兄家里的车来贡院,否则这大包小裹的,又要腾出一只手撑伞,一路上还不知要消耗多少体力。
  只是今日起得太早,被炉火一烤,还真是有些瞌睡……
  他定了定神,往两侧廊庑的考生中看去,瞧见好友许敛被安排在对面,正往那风炉上放置什么物件儿。
  哦对了,差点忘记,自个儿也带了呢!
  他忙掏出一个小陶罐,起身去一侧的水缸边打满了水,仔细架在风炉上烧着。
  又从考箱中翻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油纸包,打开后里面又有三个小纸包,因着贡院不允许夹带带字儿的物件儿,因此上面只分别标了一、二、三个红点。
  陆之远挑出其中标了一个红点的纸包,将里面的东西倒进了陶罐中。
  随着瓮中的水翻滚烧开,一阵香甜的气味扑面而来,闻嗅之下,却又夹杂着些许清凉,令人精神一振。
  他盛了一勺倒入杯中,轻轻抿上一口,整个人都从瞌睡中骤然清醒,不免暗赞道:尹娘子这赠送的薄荷甘草茶,既热乎香甜又提神醒脑,可真是春闱的好帮手啊!
  随着鼓声响起,试卷也分发了下来,陆之远与许敛参加的是明经科,共有三场考试,第一场的内容是帖经,考的便是对三经、三礼、三传等经义的掌握,简单来说,就是考典籍背诵。
  虽说经过这么久的闭门苦读,这些经义的内容,早已深深映刻在脑海中,但这考试也实在枯燥乏味,让人难免写着写着就有些走神。
  好在那风炉上咕嘟咕嘟的薄荷茶,时不时便飘来一阵清新的香味儿,又把飘走的思绪给拉了回来。
  伏案奋笔疾书,终于答完百余道题,陆之远一抬头,发现日头早已升上半空,案上的蜡烛也早燃烧殆尽。
  午时到了,小吏们挨个收走了试卷,中午有半个时辰的休息时间,大伙儿也开始各自吃起了午饭。
  陆之远从那标了两个红点的纸包中,掏出一个白面馍,放在风炉上热了半刻钟,被风炉加热之后,那馍的表皮变得十分酥脆,中间夹着的那腊汁肉也飘出阵阵香气,让人腹中不免咕咕直叫。
  小心地把那“肉夹馍”捧在手上,趁热咬上一口,只觉馍酥肉香,两种味道相互烘托,简直回味无穷,陆之远没忍住狼吞虎咽了起来。
  匆忙填饱肚子,便又迎来了下午的第二场考试,也是整场明经试最重要的一科:墨义。
  相比较帖经只需原文背诵,墨义则更侧重于对经史子集的领悟理解,今年的题目又多又难,把在场的生徒们,给忙得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只不断地读题、思考、研墨、奋笔疾书……
  终于赶在最后一刻交了卷,大伙儿才发现日头都已西斜,连城中的夜禁鼓都响了起来。
  只是这神都城虽然夜禁了,但贡院内的考试却仍未结束,最后一门时务策,将在一个时辰后开考。
  晚饭时间,陆之远拿出来的,自然便是那最后一个小纸包。
  纸包中是一个小竹筒和一小捧白茧糖,也就是以稻米制成的年糕。
  竹筒里则是提前煸炒好并调过味儿的雪菜、冬笋及豕肉丝儿,倒入陶罐中加水烧开,随着咕嘟咕嘟的水开声,一阵鲜香的味道四下飘散开去。
  陆之远吸了吸鼻子:可真香啊!
  手持勺子捞了勺汤,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真是又鲜又醇……
  一边儿喝着汤,他又将那白茧糖手忙脚乱地倒进汤中,忽瞧见那包着白茧糖的纸上,还画了个圆圈以及一根烧了半截儿的香,忙用勺子搅了搅,又掐着半炷香的时辰,把那陶罐端到了桌案上。
  吃了一口热腾腾的汤年糕,陆之远差点儿热泪盈眶:不愧是尹娘子特意给江南学子准备的,年糕又糯又滑又爽口,再配上煸炒入味儿的雪菜冬笋肉丝,赶走了一整日的疲惫,简直有力气再连考三门!
  埋头连吃了好几口,舒服地长舒了口气,陆之远这才注意到旁座儿的考生。
  这考生看着应是远道而来赶考的,既没带风炉,也没有炊具,手里正拿着半张冷胡饼生啃,陆之远瞧着都替他噎得慌。
  他还想起来,这人中午吃的似乎便是胡饼,看来是中午吃了半张,晚上又在吃剩下的半张……
  “郎君,郎君。”陆之远心中不落忍,轻声唤道。
  隔壁那考生就着隔壁座儿飘散过来的阵阵鲜香味儿,正艰难地咽下一口胡饼,又猛灌了一口凉水,心里别提多哀怨了,这偌大*个神都城,怎么自个儿还要“吃草根啃树皮”啊,日子没法儿过了!
  结果就在这时,身侧却传来了一道比起仙乐也差不离的声音:“郎君,你喝些我这汤吧,润润喉也暖暖身子。”
  他一下坐直了身子,不错眼儿地盯着陆之远……的陶罐:“多谢郎君了!”
  陆之远往那考生喝水的杯子盛了点儿汤,对方端起来喝了一口,不禁“啊”地一声长叹。
  那考生喝了一日的凉水,又吃了两顿冷炙,白日里倒还凑合,这会儿日头西沉,他整个人都快冻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喝了这热腾腾香喷喷的汤水,才终于缓过神儿来,又跟陆之远连连道谢。
  跟隔壁座儿分了汤水,陆之远又抬起头,遥遥瞅了眼好友许敛,只见他在对面,也煮好了自个儿的晚饭,正在埋头吃着。
  听说那是尹娘子给北方和中原学子们准备的,名为“三鲜面”,是用肉丝、香菇、黄豆芽制成的汤底,佐以晒干的手擀面,想必也是极为鲜香诱人,没见守默兄吃得头都不抬嘛!
  ……
  一直快到午夜时分,生徒们才结束了这漫长的春闱考试,交了卷纷纷收拾起东西。
  身旁那考生还对方才的热汤记忆犹新,难免向陆之远打听道:“敢问郎君,你这吃食可是自个儿准备的?”
  陆之远将炭火熄灭,物件儿打包装入考箱重,跟对面的许敛打了个手势,意思是待会儿在贡院外汇合。
  他闻言摇摇头,笑道:“我哪有这手艺,是在南市沈记订的。”
  一听“沈记”的名字,那考生忽想起来,这两日自个儿住的邸店门口,似乎也贴了张画儿,他记得上面除了热气腾腾的吃食外,还写着什么“沈记春闱套餐”来着?
  他不禁顿足:“哎呀,早知便买一份了,哪用吃这硬胡饼!”
  陆之远失笑,还好自个儿借着守默兄的光,认得了尹娘子,这才能考试日也有美食吃。
  唔,尹娘子还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填饱肚子如何有心情考试?
  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第64章
  春日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
  省试那一日还下着颇为寒凉的雨,不过一夜功夫,神都城的天气就忽地暖和了起来。
  有一天尹遥忽然发现,不仅街边的小草开始零星冒出了头,各式蔬菜也开始逐渐上市。
  在经过了漫长的冬日之后,家里和铺子里的菜窖中,越冬储存下来的菘菜、莱菔,终于吃得差不多了,尹遥跑去菜贩那儿,兴高采烈地采购了一批新鲜的春菜。
  于是这一日,杜昭又跑了趟笔墨行,补充花青、藤黄二色,原因无它,这几日以来,绿色的用量实在是太多了些……
  不知不觉间,他已在这沈记做了快十日的伙计。
  不同于上辈子每日里如履薄冰的官场生涯,也不同于过去几个月带着杜安漫无目的地闲晃,他现在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充实。
  或者也可以说,有些过于充实了。
  每日鸡鸣时分,杜昭便会从栖身的小屋中睁开眼,起身去院中洗漱一番,然后寻些吃食。
  沈记的厨房,是尹遥每日关铺前,当着他的面理直气壮锁上的,美其名曰防止他不小心犯错误。
  好在她也不是那般不近人情,还知道在院中给留了风炉,也会留下些什么蒸饼、粽子、牢丸之类的,给他充作朝食。
  当然了,按照那位东家的说法,不过是前一日早晨在坊中摆摊儿时,售卖剩下的罢了,扔了也怪可惜,还不如物尽其用。
  比如今日这扣在粗陶碗中的,便是两只名为“肉夹馍”的吃食,尹东家拿过来的时候说了,是前几日做给生徒们的春闱餐,不小心做多了而已。
  把它们放在风炉上煨热着,闻着那飘出来的香味儿,杜昭无奈地摇摇头:胡扯也不走心,这春闱都过去五六日了,铺子里哪还有剩下的肉夹馍?
  他昨日分明看到东家跟陆娘子闲聊,说家里妹子爱吃肉夹馍,要再做几个带回去,顺便也给“咱家伙计”留两个。
  没错儿,他现在在沈记的称呼,就是“咱家伙计”。
  虽说活了小两辈子,吃过不知多少名贵菜肴,但这随手给他留下的、还得自个儿加热才能入口的吃食,却也是别有风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