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没见这会儿,七娘和罗珊娜,便已各自夹了一颗五福丸子,非常和谐地美美吃了起来。
“阿姐,这个五福丸子好好吃啊,又酥又嫩的呢!”
“三娘,这丸子汁水好足啊,!”
还有裹满了糯米,吃起来软滑甘甜的珍珠糯米丸;荤素结合、外酥里嫩的炸萝卜丸子;用纯鱼糜制成的鱼丸,跟冬瓜一起,烹制成清香嫩滑的鱼丸汤……
这桌被尹遥称作“丸子宴”的菜肴,又美味又饱含团圆之意,直把沈家老小吃得连连点头。
几人吃得差不多了,正坐着聊天消食儿,便又听见外面传来敲门声。
尹遥起身前去开门,心里难免琢磨着:她还寻思着下午再出门拜年呢,怎么大伙儿都这般积极,中午就开始四处走动了?
她一开门,发现门外站着的,是两个她很熟悉,但似乎不大应该在此时此刻、出现在自个儿家门口的客人。
尹遥满脸惊讶地开了口:“窦娘子,张……寺丞?”
第57章
也不能怪尹遥惊讶,虽说她这几个月以来,跟张家来往不少,与窦二娘的交情,也能称得上一句“不错”。但说到底沈家只是商贾之户,张家出身望族,又是官宦之家,当家主母窦二娘在元日亲自登门拜访,这是什么情况?
更别提,她旁边还杵着一位更不该出现在这儿的人——张寺丞。
不过最令尹遥没想到的是,张寺丞一改往日的倨傲作风,今日态度简直端正得不能再端正了。
他一句话都还没说,便先朝着尹遥就是深深一拜,把尹遥吓得脸色都变了。
她忍不住掐了自个儿胳膊一下,这才确认不是做梦,但仍是一脸难以置信,心道这张寺丞发得什么癫?
她又扭头瞅向窦二娘,那眼神的意思实在过于明显,让人想错认都难:你家郎君失心疯了?啊?
窦二娘失笑,落落大方开了口:“三娘便受我郎君这一拜吧,你这回可是救了他的命了。”
张寺丞一脸严肃地沉声道:“多谢尹三娘,之前确是我太过浅薄,还望你勿要见怪。”
说实话,张寺丞这会儿依旧觉得,自己心脏在怦怦乱跳,今日简直就是劫后余生。
前几个月张家刚迁入神都城时,他还未曾预想到,原来“朝堂之上、波谲云诡”这种话,从来不是随便说说的。
前英国公徐敬业之乱已平,这本是件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可昨日的年祭典礼上,皇太后却借此忽然发难,以雷霆手段处置了许多天子近臣,或贬或杀、或革职或流放,搞得朝臣人心惶惶,都生怕牵连到此事之中。
张寺丞虽只是个从六品的光禄丞,但因着妻子家族的缘故,也早就被打上了天子一派的烙印,原本以为这回定然在劫难逃。
谁料峰回路转,那道烹制成燕窝口感的祥瑞莱菔,竟意外引得皇太后圣心大悦,还特地赐名为“假燕菜”。
凭借这微末功劳,张寺丞昨日虽未曾获得什么奖赏,却至少保住了性命和官职,也保住了张家的一家平安。
尹遥从对面二人的语气中,大概猜到是那日的白萝卜起了什么作用,心中还寻思着:不过是道菜而已,都到救人一命的程度了吗?
看样子,其中怕是还另有内情,她也没追根究底,都说好奇害死猫,还是难得糊涂吧!
虽然之前跟张寺丞不大对付,但说到底俩人也没啥真的矛盾,不过是一个轻视商户、另一个懒得搭理罢了。
如今张寺丞专程登门,又道歉又致谢的,再加上窦二娘在一旁说和,尹遥也没装腔作势,顺其自然收下了二人带来的丰厚岁礼,也收下了这份善意,笑道:“岁岁平安,阖家团圆。”
……
吃过午饭,尹遥和陆娘子,便也带着提前备好的岁礼,分头去拜访相熟的亲友。
她先去了宋婆婆家,又去了费三娘家,再过几日许家就要来提亲了,费家也开始筹备上了,费三娘见了尹遥自是喜气洋洋。
只是俗话说,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个元日,也并不是每家都如此其乐融融。
快到傍晚时,尹遥才从费三娘家告辞出来,刚回到自家巷口,便瞧见隔壁韦家门口也有一位“客人”,她借着落日余晖仔细一瞧,竟是坊内郎中。
只见郎中背着药箱从韦家出来,边走边捋着胡子摇头叹息,韦郎君跟在他身后,似乎还红着眼圈儿。
尹遥等着家人前来开门时,二人正站在门口话别,也让她听明白了个中缘由:
就在方才,元日傍晚,韦老太死了。
虽然尹遥一向厌恶韦老太和韦大,但对韦郎君夫妻俩印象倒是还行。
这夫妻俩人虽然性格懦弱,但每每那祖孙俩在前面挑事儿,他们两个还会跟在后面,朝苦主偷偷道歉,偶尔被韦老太瞧见了,还会劈头盖脸挨顿骂。
先不说道歉有没有用吧,至少态度确实挺好的……
一扭头跟韦郎君目光对上,尹遥没多说什么,只朝他微微点头致意,正好儿七娘跑过来给她开了门,便准备进门回家,却被韦郎君犹犹豫豫地叫住了:
“尹三娘子,我想托你件事儿,不知方不方便。”
尹遥进屋时,陆娘子已回来有一会儿了,她便顺便跟舅母和沈老太太知会了一声,方才韦家发生的事儿。
二人听了十分意外,不由得面面相觑。虽说去岁韦大被抓时,韦老太便已急怒之下中了风,后来还一直躺在床上无法言语,但竟只撑了一个多月月,而且还是在元月初一,人便没了,倒也实在是让人没想到。
韦老太找了沈老太太半辈子的麻烦,沈老太太虽没怎么把她放在眼里,不过毕竟年岁相仿,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儿,半晌叹了口气:“真是世事无常。”
陆娘子跟着也叹了口气,尹遥耸了耸肩,没发表什么看法,只道:“舅母,咱们这两日有活儿干了。”
方才韦郎君叫住她,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为了韦老太丧礼一事。
按照民间习俗,若有人去世,一般会在家停灵几日,亲人还会请一班僧人前来,念经作法以超度亡魂。
韦郎君此番准备停灵三日再行下葬,在这三日期间,僧人们的斋食也要由主家提供,韦郎君听说过尹遥接类似的活计,便找上了她,只是毕竟是年节期间,他本还担心对方不愿接受,因此开口时有些犹豫。
不过尹遥一向觉得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此倒没什么忌讳,恰巧她这几日没什么其他事儿,便顺势接下了这单生意。
洛阳城虽有夜禁,但若有特殊原因,亦可向坊正申请出坊许可。韦郎君去拜见了坊正许翁,生死乃是大事,许翁当即便签下了许可文书,允他出坊。
他便赶往章善坊内的慈善寺,连夜请来了一班僧人,至午夜时分,韦家便已响起了庄严而悠长的诵经声。
僧人们讲究过午不食,因此尹遥此番,只需准备每日的早、午两餐斋饭。
元月初二一早,她早早便起了床,烹制起了今日的晨斋。
韦郎君昨夜从慈善寺中请来了十二名僧人,分做两拨,昼夜轮流为韦老太诵经。
尹遥推着小车抵达韦家时,正是两拨僧人换班的时辰,为首的大和尚正一脸倦意起身,想着随便用些斋饭,便去好好儿休息一番,却被一旁飘过来的阵阵清香,给吸引了注意力。
右手持筷捞出面条,放入左手拿着的漏勺中,左手手腕使力轻振三下,再轻轻翻转,将其扣在碗中,面条便如同刚梳好的发髻般,排列成整整齐齐的一团。
这还是尹遥上辈子时,跟一位苏式汤面师傅学到的手法,叫做“鲫鱼背”,据说这种手法不仅美观,还能让面条与汤汁接触的面积最小,不至于还没等食客品尝,它便被汤汁浸得软烂了。
铺上一小片紫菜,盛上几片卤豆干、一筷子酱笋丁儿,浇一勺熬好的鲜菌汤,再淋少许胡麻油,便是一碗沁人心脾的菌汤素面。
唐代僧侣除了荤腥之外,还忌食五辛,因此尹遥便没有往里加葱花及芫荽。
但犹是如此,那清香鲜美的滋味儿,也直钻进大和尚的五脏六脾之中,顿时觉得浑身都舒坦了,连一整夜不停诵经带来的疲累,仿佛都一扫而空。
至于值“白班”的僧人们,午饭更是丰盛美味。
尹遥以桑耳、笋尖、香菇、冬菇、山药、白果、菘菜等十几种蔬菜为原料,搭配上用豆腐做成的素丸子、素鸡,过油煸炒后加入菌汤炖煮,调味后以生粉勾芡,制成一煲五彩罗汉斋,其口感爽滑软烂,清香四溢。
再配上加了枸杞与红枣的粟米饭,亦是爽口香甜,令人食之忘忧。
……
元月初四,也是南市开市的第一日,韦家这边的订单还没结束,尹遥便让陆娘子和罗珊娜先行去开铺子,自个儿打点好了再过去。
连着三日下来,慈善寺的僧人们都认得这小娘子了,每次尹遥来时,都受到了十分友善的问候。直至今日午后诵经结束,僧人们跟她告别,竟都有些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