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而诸如许大郎之流,通过选拔考试后,可以获得直接参加春季省试的资格,此番只是放假三日,之后还要回到学院中继续苦读,甚至还要留在学院中过年。
这四门学每年能够通过选拔考试的,不过区区百余人,这些人也被称作“生徒”。而尹遥目前准备做的,便正是四门学内这百余生徒的生意。
别看人数少,生徒们的情况又与嘉庆坊的客源大为不同。
在古代,百姓们整日为了生计奔波劳作,读书识字儿的本就是少数。而且按照许大郎的了解,能来中央官学就读的,家境基本都还算不错,否则根本支撑不起路费和在神都城的花销。
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批学子返乡,学院中的大食堂也关了门,只剩下一两个厨子,每日给留下的生徒们做饭。他还听往年的学子抱怨过,这会儿留下的都是帮厨,做的饭简直狗都不吃……
“诶诶,等等,”尹遥噗嗤一乐,“这狗都不吃是你自己加上去的吧?”
许大郎轻咳一声:“这不重要,重点是真的很难吃……”
原本尹遥只是想着做些点心之类的,供学子们挑灯夜读时充饥解馋,既然这小食堂如此难吃,那更是给了她“趁虚而入”的机会,连正餐的主意都能打一打了。
不过若是想做正餐的生意,需考虑的就比单卖点心要多了。比如洛阳城有夜禁,那么提供晚餐便来不及了,做的只能是午餐。
再比如,这吃食该用什么容器装?
尹遥平时在坊内摆摊儿,卖的都是些蒸饼、粽子之类的主食,便只需要用粗纸袋,或者用干净的树叶包着也行,但若是做正餐,便免不了汤汤水水,这些就不大合适了。
另外,四门学院同国子学、太学紧邻,都位于正平坊的东南角,距离嘉庆坊尚有四里路,她要在家中做好再送过去,沉重易碎的陶器也得排除……
尹遥思索一番,回想起前两日见着的竹林,心里有了主意。
她张口朝后院儿方向叫了一声:“许二哥,托你件事儿可好?”
“啥事儿?你说。”许二郎放下手里的活计,走过来应道。
尹遥比划着提出了需求:“我们那日出城采菌子时,不是有一大片竹林吗?我知你一向手巧,烦你明儿替我砍几根竹子回来,要两年左右的,约莫两寸宽的那种,然后再劈成一节一节的,成吗?”
一根毛竹有十几个竹节,每节之间长度差不多三寸。去掉顶部太细的和根部太粗的,粗细合适的也有十余节,将它们一一劈开,不就成了又轻巧又便宜的容器?
许二郎摸摸头,憨笑道:“这有什么,我明儿一早就去,你要砍多少?”
砍多少嘛……这还得看能卖出去多少。
尹遥扭头又问许大郎:“若我们每日提供午食,这留守的百余学子中,你估摸着能有多少人愿意吃?”
许大郎摸摸下巴,虽说学院里的小食堂难吃,但这把外食带到院里,他也是头一遭,便先只预估了个保守的数字:“我估摸着,二十人应是没什么问题。”
尹遥想了想,这竹筒不是一次性的,只要收取一定押金,或者换个更好听的说法,回收竹筒可以返现,那么便可做到回收洗净再利用。
若按照许大郎所言,每日能卖二十份的话,再算上可能的损耗,那么砍个十*来根竹子劈成竹筒,也就足够轮换使用了。
竹筒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她却见许二郎有些欲言又止:“许二哥,你怎么啦?”
许二郎方才知晓尹遥跟自家阿兄的打算,犹犹豫豫道:“三娘你也知晓,本朝不许擅自经商,若我阿兄拿吃食到官学中售卖,不知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个嘛,自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尹遥抿嘴笑道:“谁说咱们这是售卖了,你阿兄嘴巴那么厉害,不会‘包装’一下吗?”
许二郎面露不解,许大郎却是若有所思,低声重复道:“不是售卖……包装一下……我明白了!”
“得,你也不傻嘛。”尹遥看他如此上道儿,不由调侃了几句,起身准备回家。
许大郎看她这就要走,忙叫住她:“等等,你方才只说要卖正餐,可还没说到底是什么呢?”
尹遥回头调皮地眨了眨眼,卖了个关子:“我明儿先做出来几种试吃品,给你们尝尝看。”
试吃品?还有好几种?许家兄弟相互对视,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迷茫。
……
第二日就是七娘正是上学的日子了,尹遥早早收摊儿回家,一手拎着绢帛,一手牵着七娘前往张家。七娘背着个小书箱,手里还提着个小小的食盒,也是一脸的兴奋。
刚拐到张家所在的巷子口,就瞧见窦二娘和张小郎君母子俩,正站在门外翘首以盼。
远远见到姐妹俩,张小郎君便激动地挥舞着小手:“尹娘子,尹七娘,你们来啦!”
窦二娘也笑着跟姐妹俩招呼道:“我家大郎啊,这一大早便坐不住,定要来迎他的小朋友。他阿爹方才出门去衙署,只以为儿子是来送自个儿的,感动得不行,差点儿就要许星星许月亮了。”
尹遥噗嗤笑出声,她之前只以为张寺丞古板严肃,没想到对着自己家人倒是另一幅嘴脸,还真是……唔……人不可貌相。
这回尹家姐妹是作为正式客人前来的,走的自然是正门,经过影壁又转向垂花门,再经过两重过厅,这才到了之前来过的主人居所。
如今院中的池塘已通了水,里边儿还放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鲤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好不活泼。
大唐皇室姓李,因“鲤”音通“李”,所以鲤鱼也被称作龙鱼,地位十分特殊,律法规定不得食用,不过因其颇具观赏性质,仍广受大唐百姓喜爱。
张家这池塘中,除了普通的鲤鱼外,还有好几条珍贵的红鲤鱼,更是漂亮极了。
读书的地方安排在西耳房,毗邻张老郎君的正房,虽说只是正房的附属,但却也很是宽敞,屋子刚刚修一番,窗纸也换成了极薄的薄纱,早晨阳光正好朝进屋子,亮亮堂堂极适合读书。
窦二娘引着几人进了屋,这会儿夫子早已到了,正在屋内等候。俩小的忙跟夫子行了礼,尹遥又将准备好的绢帛呈了过去。
这夫子亦姓张,乃是南阳张氏的旁支,论辈分的话是与张寺丞同辈,不过年纪却比他大上许多,如今已快五十岁了。
张夫子因出身旁支,家境贫寒,不能像张寺丞一般,可以通过门荫入仕,便只能参加科举。只是他运气实在差了些,每到考试不是生病便是意外,年将半百也只通过了县试,与州试、省试、殿试更是无缘。如今年纪大了,更是不再强求,只在家乡开一私塾,随便糊口罢了。
不过他虽考试运差了些,但学问却还是不错的,之前偶然跟张老郎君结识,言谈之下很是投缘。
此番张家搬到洛阳后,便去信相邀,想让他给家中孙儿启蒙,张夫子平时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接了信便收拾收拾行囊,启程过来了。
信中原本说是只有一个学生,待他抵达后才知道,又有个小女娃也要来一起读书,听说还是坊中商户家的娃儿,不过张夫子此前在家乡时,学生也有不少出身贫寒的,他倒一直是有教无类,并不会区别对待。
此刻张夫子一脸笑意地收下了尹遥的绢帛,反手又给了张小郎君和七娘每人一个石镇纸,镇纸的样式是只趴卧的小狮子。
张老郎君刚刚在后院晨练完,这会儿也摸进了耳房,一瞧这镇纸便道:“你这又是自个儿雕的吧?”
“老郎君知道的,我向来不务正业。”温和地摸了摸俩娃儿的头,张夫子又笑道,“夫子手艺不精,你们俩可别嫌弃。”
张小郎君同七娘接了过来,摩挲着这造型圆润、憨态可掬的小狮子,俩人简直爱不释手,齐齐脆声道:“谢谢夫子!”
这张夫子跟尹遥想象中还真不大一样,她本来还以为会是个严肃的老头子呢,却没想到这么和蔼可亲。
既然这样,她也就放心了,家中还有事要忙,便叮嘱七娘好生读书,又同张家人告辞准备回去。
张老郎君十分豪迈地一挥手:“去吧,食盒别忘了留下啊!”
第40章
昨日说好要做几道试吃品,给许家兄弟尝尝,尹遥从张家告辞回来,便开始忙活了。
说起来,跟七娘在胡家店吃饭时,她就看到菜单上还有道名叫“御黄王母饭”的,竟要二十文一份。尹遥十分好奇那是什么,便看了眼点了这道菜的隔壁桌,发现不过是将肉丝、鸡子、山珍等熬制成酱,浇在熟黄米饭上……
胡二郎还颇为自豪,说这道菜是从贵族府上菜单复刻的,除了羊肉汤饼外,店里就属它最受欢迎。
尹遥失笑,这御黄王母饭,说白了不就是盖浇饭吗?
盖浇饭也叫做盖饭或者烩饭,便是将做好的下饭菜,连汤带汁儿地浇在主食上,吃时趁热搅拌均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