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尹遥这下更好奇了:“你没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那你喜欢做啥?”
  许大郎这会儿倒有点儿不好意思了:“我吧,打小就喜欢做生意,还曾闹着说等长大了,要去你舅舅店里做账房。”
  “后来呢?”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呗……”许大郎没好气儿道,“我还能真去你家做个商户吗?”
  商户怎么啦!这怎么还带人身攻击的?尹遥又又又气不打一处来,但见对方一脸的理所当然,她终于明白了,这人单纯是嘴欠……
  算了,跟这么个货较什么劲,气到的只会是自个儿,便有一搭没一搭道:“哦,再后来你就考上官学,开开心心上学去了呗?”
  没想到她这么随口一句话,又戳到了许大郎的痛处,粗话都冒出来了:“开心个屁!”
  尹遥一脸茫然:“啊?”
  许大郎只好道:“你知道我在哪儿读书吧?”
  这尹遥倒是知道,中央官学,大名鼎鼎的国子监嘛!许大郎再问她具体的,她却懵了,国子监不就是国子监,怎么还有具体的?
  “今早见你时,看你选拔、省试说得头头是道,还以为你多见多识广呢!”许大郎简直无语,只得又给她仔细讲了讲。
  大唐设有国子监,其下掌管六所中央官学,通过这六所官学培养和选拔的学生,可以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考中后便能走上仕途。
  不过这几所学校的招生又各有要求,其中国子学和太学,都只招收高阶官员或勋爵家的子弟。
  四门学则与这两所不同,既招收低阶官吏子弟,也在庶民中遴选优秀人才,算是平民阶层入仕的最好平台。
  听到这儿尹遥明白了:“哦,你去念的就是四门学对吧?那不是很好吗?”
  许大郎长叹了口气:“我其实想考的是算学。”
  六所中央官学中,除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所综合类学院外,另外还有三所专门类的学院,便是律学、算学和书学。
  其中这算学,顾名思义就是培养数学类人才的地方。许大郎从小就喜欢跟银钱打交道,对买进卖出颇感兴趣,知道自个儿不可能入商籍,便想着要去考算学院,日后若能入仕,便去户部下辖的某个*衙署,做个管理账目的小官儿也不错。
  谁知后来他机缘巧合,去的却是四门学,每日里学的是经史典籍,修的是时务方略,简直无聊得要命……
  也怪他天纵英才,就是再不愿意念,这成绩在学院里那也还是数一数二的,随便考考就通过了选拔考试。唉,在家休息几日,还得回去准备省试!真烦!
  看他这副一边抱怨、一边自吹自擂的样儿,尹遥强忍住了踹他一脚的冲动:“得啦,闭嘴吧你!”
  话音还没落,尹遥就想到另一件事儿。她坐直身子,用胳膊肘使劲杵了下许大郎:“哎,许大郎,你方才是不是说,你喜欢做生意来着?”
  许大郎原本絮絮叨叨的都有点儿困了,被尹遥这么一杵,耳朵又提取到”做生意”这个关键词,一下精神了:“对,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
  尹遥嘿嘿一笑,一点儿都看不出方才的呛人态度,满脸的殷勤:“既然你也喜欢做生意,我也喜欢做生意,那不如……咱们合伙儿做生意呀?”
  如今,这嘉庆坊中的沈记早点摊儿,尹遥已算是打好了基础,也有了固定的客户和收入,正是拓展新客群的大好时机,张家那种大订单不是日日都有的,可这中央官学的生意,却是大有可为啊!
  若是放在现代,谁的生意最好做?那肯定是大学生嘛!尹遥相信,在大唐也一样!
  想到生意经,尹遥看许大郎的眼神儿都变了,谁说这是个毒舌烦人精,这是她的新任合伙人!
  第38章
  第二日大家照常出摊儿,因为新鲜菌子煲汤比较清淡,所以费三娘采的菌子还得先晾晒干,过几日才能拿来熬汤,因此她卖的仍旧是鸡汤馄饨。不过沈记的新品却是按时上市了。
  今日沈记卖的是三丁烧麦,内馅儿用的是豕肉丁儿、笋丁儿和木耳丁儿以及糯米混合而成,笋子和木耳是昨儿才采的,又应季又新鲜,吃下去满口的鲜香,大受食客们欢迎,很快就卖了个一干二净。
  这些时日以来,附近早点摊儿的摊主们都麻了,沈记每三日推出新品,他们在后面追着撵着模仿,可还没等学到精髓,人家就又换了新品,生意也是一日比一日红火,简直让人束手无策。
  不过若说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街对面的陈家蒸饼。
  两家卖的都是蒸饼,但沈记的味道却比陈家好了不知多少,而且又成日里换花样,哪怕是陈家的价格略低些,食客们也还是宁可多花点儿钱,去沈记一饱口福。
  更何况,最近粮价又是一日高过一日,陈家蒸饼只能跟着粮价一同涨价。这下连唯一的价格优势都没了,摊主陈娘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个儿的摊位一日赛一日冷清。
  今日又是毫无意外,对面早早卖光了什么三丁烧麦,再看看自家蒸笼里剩了大半的蒸饼,陈娘子气得将手中抹布狠狠掷在地上,又暗暗咬牙切齿,心道非得想个办法,给这沈记一点颜色瞧瞧!
  这些明朝暗涌尹遥统统不予理会,只管做好自己的小生意。
  卖完烧麦收摊儿回家,她准备带着七娘去趟南市。
  再过两日,就是七娘去张家上学的日子,虽然窦二娘和张老郎君都说了,张家已付给过夫子丰厚的酬劳,七娘不需要再额外支付束脩。
  但她昨日还跟许大郎打听了一番,说是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都要敬奉礼物,这也是基本的礼仪。
  像四门学这种中央官学,约定俗成是每个学生两匹绢,若是民间的启蒙私塾,便只要一匹绢就足够了。
  尹遥便想着去南市买一匹绢回来,再买点儿文房四宝什么的,虽然张家说了都能提供,但自个儿也备下总是没错儿的,哪怕回家了,七娘也能做做功课呢。
  而且她还答应了张老郎君,七娘读书时,会每日给她做些零嘴儿带着。尹遥不愿占别人便宜,便想着比照每月五百文的私塾学费来准备,也算把张家的人情还上。
  今日去南市,便也正好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食材,来做这明日的零嘴儿。
  七娘听了自然说好,不过她又拽着尹遥的袖子道:“阿姐,咱们找罗珊娜姐姐一起去吧?”
  尹家姐妹前来洛阳时,曾与一队胡商结伴而行,罗珊娜便是那为首胡商米思禄的姬妾。
  罗珊娜外表高冷,本质其实是个吃货,之前在路上时,三人整日里一道吃吃喝喝,十分投缘,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尹家姐妹还答应过对方,一安顿下来就去探望她。
  只是刚到这神都城当日,家中便陡生变故,不但家产、店铺全都没了,舅舅沈龄更是差点儿连命都没了。
  尹遥还来不及安顿,便为了舅舅奔走减罪,后来又起早贪黑地养家糊口,忙得脚不沾地,七娘也一直陪在她身边打下手,一时倒是把这个朋友给忘在了脑后。
  前一晚打叶子牌时,几人翻出了一袋葡萄干儿做筹码,那还是分别时罗珊娜送给姐妹俩的礼物。
  许是因为这样,七娘也开始想念她了,于是便跟尹遥提出来,想约她一起去南市逛逛吃吃。
  有段日子没见过罗珊娜了,尹遥也有点儿想她,自然是应了下来。
  明教坊与嘉庆坊都位于洛阳城南,只不过一个在西南,另一个在东南,中间还隔了五六个坊,算起来差不多有六里路。七娘年纪还小,而且待会儿约上罗珊娜,几人还要再去南市,路程实在是不算短。
  尹遥上次去南市时,为了采买囤货,掏空了自个儿的钱包,好在这几日发了笔“豆腐财”,如今口袋里倒又有了点儿余钱,便豪爽地雇了辆小马车,载着姐妹二人往明教坊去了。
  待马车到了,姐妹俩便下车,尹遥请车夫稍待片刻,便领着七娘前往此前罗姗娜留下的地址,却只见院门紧闭,尹家姐妹敲了半天也没人来应,只好又敲响了左邻右舍的门。
  明教坊是个胡人的聚居区,邻居也都是胡人,尹遥连笔画带猜了半天才弄明白,说是那伙商队在这儿住了几日便离开了。
  这下姐妹俩面面相觑了,当日罗珊娜只留下了这个地址,如今不见人影,却是不知该去哪儿找她才好了……
  看着七娘皱巴巴的小脸儿,尹遥心里默默回忆,她之前似乎听米思禄的仆从说过,他们是来神都城售卖珠宝玉石的,她俯下身捏捏七娘的脸,笑道:“别沮丧啦,咱们先去南市,到玉石行打听打听,看有没有认识他们的。”
  姐妹俩回了马车到了南市,上回尹遥来时已认过路,南市一百二十行,有近三千家店铺,但分布得却极有规律,基本都是按照行当聚集在一起。
  于是她便带着七娘去了市北,这儿是玉石行的聚集区,只是问了一圈儿下来,也只有个店家说有些印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