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尹七娘像模像样地行了个礼,脆生生道:“康郎君早!”
  “诶,早早早,七娘子早!”康陶笑呵呵应道。
  尹遥笑着跟他道了谢,又道:“我记得昨日郎君说过,咱们今日是辰正出发来着?”
  康陶一边把尹遥拿过来的东西放到车上,一边点头道:“三娘子说的没错,咱们正是半个时辰后出发。”
  两人这边说着话,尹七娘那边已经好奇地跳上了马车,钻进车厢里找了个位置坐好,又掀开侧面的帘子,朝着尹遥道:“阿姐,这里面好大呢!”
  尹七娘只有五岁,还是个懵懂的年纪,不明白什么是亲人离世,她只知道阿娘不在家,要好久好久才能回来,还有就是阿姐前几日突然昏过去,可把她吓坏了,好在后来阿姐又醒过来了,虽然好像哪里变了些,但仍然一如既往对她很好,她也就很快把之前的事都忘了个一干二净。
  看她如此淘气,尹遥宠溺地嗔道:“你快坐好,把帘子放下来,小心呛了风一会儿肚痛!”
  安置好妹妹,她又回到了厨房中,这会儿羊肉胡饼已经晾好,如同方才一般摞在一起用布仔细包好,依次将厨房的炉火熄灭、把各种锅碗瓢盆归位、检查各个房间的门窗是否关紧。她最后提着胡饼迈出这间小院,转身将院门关上,又落了锁,将钥匙仔细收好,方才回首温声道:“康郎君,时辰差不多了,咱们这就走吧。”
  言毕,她也跨上马车,钻进车厢坐到了尹七娘身边。康陶笑应一声,跳上车来,挥鞭驾着马车,缓缓驶出后巷。
  片刻后马车拐上了主街,经过沈记食店的正门,尹遥有些不舍地掀开车厢侧帘,看向那间小小的铺子。
  昨夜下过一场小雨,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天气也慢慢冷了下来,她被这秋风一吹,不由微微打了个寒战。
  街上的食客们吃完早食已纷纷离开,隔壁馎饦店的店家正埋首收拾摊子,尹七娘也凑了过来向外看,见状便探出头朝那中年汉子喊了一句:“叔,我们走啦!”
  听到声响,店家抬头看向街面方向,只见尹家两个女娃娃坐在马车里,正在跟自己挥手告别。他眼窝一热,也对两人挥了挥手,高声嘱咐道:“三娘把腰板挺起来,七娘要听你阿姐的话,万事记得多加小心啊!”
  尹遥点头应道:“放心吧,叔,得了空记得来洛阳看我们。”
  “去吧,叔晓得了!到时候叔给你们做馎饦吃!”店家偷偷抹了把眼角,笑着承诺。
  “一言为定!”
  ……
  不大一会儿,马车便出了华阴县城,沿着官道向东驶去。康陶又叮嘱道:“我已在车厢内铺了厚垫子,又生了小暖炉,二位娘子若仍觉得冷,别忘了再添些炭。”
  尹遥忙碌了一早上,自己倒不觉得冷,不过担心尹七娘年幼容易伤风,还是想着再添两块炭火。
  她低头看到地上放了个精致的黄铜暖炉,旁边还有一小匣子上好的银丝炭。这银丝炭比起普通木炭,烧着更不容易产生烟雾和异味,价格自然也是不菲,她不由得暗叹舅父沈龄出手实是大方。
  用夹子将炭夹到暖炉里,尹遥又从食盒中取出方才特意留出来的两张羊肉胡饼。这会儿胡饼已经有些凉了,羊肉冷掉后吃着会有些腥膻,不免影响味道,尹遥便将它们放在暖炉上煨着加热。
  过了一会儿,便听到油脂升温的滋啦声,一阵阵肉香也跟着散发出来,充满了整个车厢。她递给车厢外驾车的康陶一张,自己则拿起另一张吃了起来。
  “多谢三娘子,”康陶接过胡饼笑着道谢,他早晨搬了半天行李确实饿了,当下便啃了一大口那羊肉胡饼。
  松软筋道的饼底,搭配上鲜嫩多汁的羊肉馅儿,还有胡麻的香气充斥在口腔里,他不由满足地叹了一声,十分真诚地称赞:“三娘子这胡饼做得真好吃,简直可以比得上我们东家的手艺了!”
  他又有些怀念道:“只可惜这几年生意越来越好,店里菜肴也越来越精细,东家倒不怎么做胡饼了……”
  第3章
  尹七娘好奇地探出小脑袋:“康郎君,我听阿娘说过,舅父在洛阳有家好大的食店,是不是?”
  康陶语气十分自豪:“没错,咱们家啊在南市有一家三层楼的食店,便是在整个洛阳城也是数一数二的,多少达官贵人都时常往来,大家都赞不绝口呢!”
  说到这儿,他又替沈龄解释:“原本东家收到沈娘子的传信,便要立刻亲自动身前来接二位娘子的。无奈正值千金公主寿辰,她早就点了名让东家亲自操持宴席,东家多次请辞,公主府都不允,这才只能派了小的前来,还请两位娘子千万不要见怪。”
  尹遥忙道:“快别这么说,舅父愿意收留,我们姐妹二人已很是感激。只是这千里迢迢的,倒是辛苦康郎君了。”
  这几日忙着收拾采买,三人还没什么机会坐下来说话,左右如今路上无事,尹遥索性跟康陶隔着车厢闲聊了起来,想到康陶的姓氏,又想起对方的长相,她试探着问道:“话说郎君可是出身昭武九姓?”
  大唐时期往来胡商众多,其中尤以昭武九姓为代表。这实际上并不是代表九个家族姓氏,而是来自西域粟特擅长经商的胡人们,在抵达大唐后,往往会依照国名为自己取个姓氏,比如康、安、毕、史、穆等,这些人也逐渐被统称为昭武九姓。
  康陶好生惊讶,没想到尹三娘年纪轻轻,却一语道破自己的出身。他个性直率,见尹家两位娘子也都是爽快人,这会儿不免打开话匣子,向两人讲述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他阿耶的确是名来自康国的胡商,当初被天朝盛世的气象所吸引,便留在了大唐,还娶了位中原女子为妻,一家人定居在洛阳城中,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只可惜康陶年纪不大时,夫妻俩便已亡故,好在他被阿耶的旧友沈龄抚养长大,再后来便一直跟着沈龄经营食肆。沈龄夫妻膝下并无子嗣,这些年来康陶与其说是伙计,实际上也跟个养子差不多。
  康陶跟沈家感情极深,对沈家老太太颇为尊重,提起沈龄更是一腔孺慕敬仰之情。只是尹遥发现,三个人聊了半天,却没怎么听到康陶提及沈龄之妻陆氏,想着日后住在舅舅家,少不得跟舅母打交道,她便随口问了一句。
  这一路上康陶向来快人快语、有问必答,听到这问题却罕见地沉默了起来。
  他犹豫半晌,最后只欲言又止地憋出了半句:“陆娘子……唉,陆娘子她真真儿是个好人,只是……嗐,二位娘子到了便知晓了。”
  尹遥大奇:自己这舅母到底怎么了,倒仿佛让康陶颇为头痛似的?不过她也没太担忧,毕竟不论其为人究竟怎样,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自己又何必提前贷款烦恼?到时候再说呗!
  想到这里,她也轻嗐了一声,无所谓地耸了耸肩,拿着手里的胡饼继续吃了起来,时不时还撕下一小块投喂给尹七娘。
  “从华阴县出发,沿着官道一路往东三十里便是潼关。”外面康陶也岔开话题,聊起了路上的风土人情,“三娘子可知,这潼关乃是关中要塞,修得很是雄伟壮观。且是往返两京的必经之路,朝廷盘查得也分外严格,过关往往要花上小半日才行呢!”
  随着几人闲聊,日头逐渐升到了当空。康陶一拽缰绳,将马车的速度慢慢降下来,开口招呼道:“二位娘子,潼关到啦。”
  尹遥好奇地掀开车帘,却被外面景色震撼得说不出话来,竟是一时愣在了当场。
  只见此处地势险峻至极,官道左侧便是不知宽阔几许的黄河,原本从北至南奔腾咆哮而至,在此地忽然险而又险地改了方向,蓦然转而向东湍流而去。右侧则是绵延险峻的高耸秦岭,真可谓是层峦叠嶂,令人望而生畏、不可逾越。
  而又有一道高耸的城墙横跨官道两侧,连接汹涌澎湃的河水与蜿蜒攒立的群峰,城墙正中间则矗立着一座高出云表的城楼,直称得上是雄伟险要、巍峨壮观。
  尹遥前世曾听过一阙古曲,当时并没放在心上,如今到了这千古潼关面前,那词句却不由地充斥在脑海之中。伴随着耳边不断传来的波涛拍岸声,她轻吟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来自各地东行的百姓们,此刻都集中在这潼关城西门,沿着官道排成了长长的一列,城门口的官兵正在一一盘查。康陶也跳下车,牵着马到人群后面排队。
  车厢里尹七娘吵着要下车,尹遥知她坐了半日的车闷坏了,便由得她,只叮嘱康陶好好照应。
  队伍行进缓慢,不知要排多久,尹遥担心妹妹在外面受凉,便在暖炉上热了些鲜牛乳,又从食盒中取出几块提前煮好的芋头,放到杵中细细捣碎,分别装到三个杯子中,倒入热牛乳和少许蜂蜜搅匀,再撒上几颗提前煮熟的赤豆。如此一来,香甜可口的红豆芋泥热牛乳便做好了,她给车厢外的二人各自分了一杯,喝下去驱驱寒,同时也能补充些体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