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小妹啊,你就算有夫妻证这也是最低价了。”大姐看着果蔬框里最后五串全被捡走,心里更加高兴,忙着同陆河夸赞,“小伙子,你这女朋友可真好,又漂亮又机灵。”
  “行了别夸了,您也赶紧下班吧。”宗念提上一袋青提,笑着问陆河,“买完没?”
  他点点头。
  “那走。”她扬扬手里的袋子,“一会分你两串。”
  “怎么买这么多?”
  “人多啊。我想带给玲姐他们尝尝。”
  两人正闲聊去向收银台,陆河手机震动,因双手皆被占据,他求助宗念,“帮我拿下电话?”眼神朝向牛仔服口袋。
  宗念见状掏出电话,注意到联系人备注为“陆院”,刚要接立刻被止住,“别,不用。”
  宗念照做放回口袋,手机仍在震动。
  “领导电话可以不接?”她问。
  “又不是工作时间。”对方淡淡回一句,随即转换话题,“你家冷吗?买暖水袋。”
  “这个啊。”宗念眨巴两下眼睛,“是谢礼。”
  宗念敲门过后,等上约一分钟,刘英才过来开。对方穿着运动服,有些轻喘,地上铺着瑜伽垫。
  “您在运动呀?”宗念笑笑。
  “快进来。”刘英将运动服拉链拉开,边倒水边说,“呆着也没事情做,活动活动筋骨。”
  宗念递上暖水袋,“英姨,昨天谢谢你。幸亏您是医生,爱兰奶奶急坏了。”
  “干嘛还买啊,我那暖水袋放着也不用。”刘英递给她一杯水,“红糖姜枣,喝了暖胃。我下午去看过老爷子了,没事,放心吧。”
  “嗯,南方爷爷跟我说了。”宗念指指周围,“活动室和棋牌室您都去过了吧?里面东西都随意,我看您经常自己在房间里,怕您不自在。”
  “刚来,还没熟。”刘英笑笑,“上周见过你父亲了,真年轻啊。”
  “他比您小几岁。”宗念顺着话说道,“我应该比您儿子也小一点吧?”
  “嗯,小硕三十四,你们都九零后。”
  “他肯定是学霸。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也去美国了,说特别不好留,能在那边工作的一定很厉害。”
  “他从小就偏科,理科好。大学读的计算机,做交换生出去的,又在那边读了硕士。后来说在一家公司实习,实习完顺理成章就留下了。”
  “是不是在硅谷呀?”
  “对。”
  “听说那边都是大厂,还有好多初创公司,学计算机的都爱往硅谷扎堆。”宗念说道,“我刚才跟您说那个大学同学,她老公就是大厂程序员,他们定居美国好多年了。都是中国人,没准还认识。”
  “小念,那你帮阿姨问问他们认不认识刘硕?”
  “好啊。”宗念猜测着安慰道,“他平时不怎么打电话吧,程序员都忙。”
  “我早就离婚了,医院又忙,经常手术值班一晚上都不回家。小硕刚上小学就学会自己煮面了,他心思细,知道心疼我,从懂事起就报喜不报忧。”刘英说道这里眼圈突然红了,“出国之后有时候一个月都视频不了一次,换过好几份工作,我都不知道。他怕我担心,什么都不说。”
  “英姨没事,我问问我同学,都在国外大家也是个照应嘛。”宗念揉揉对方肩膀,“您想儿子,怎么不念完书就让他回来呀?”
  “当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刘英叹口气,“谁不想看着孩子飞得高飞得远,那时候说毕业找到工作了,我为他高兴,也不想绑着孩子成为他的负担。”
  “现在有点后悔了吧?”
  “后悔。”刘英挤出一个苦笑,“还是在身边好。”
  宗念注意到床头的安眠药,拉了拉她的手,“您这是退休综合症,平时忙习惯了,突然一闲下来就容易想东想西。安眠药还是得少吃,吃久了就有依赖性了。我爸有段也这样,他的方法就是做体力劳动,让身体累点自然就想得少了。”
  “小念,你给我安排点事情做吧。”刘英握住她的手,“什么都行。”
  “啊?”宗念赶紧摇头,“英姨,我就是拿我爸打个比方,您就像这样做做瑜伽,运动运动……”
  “我得找个目标。”刘英定定看着她。
  人可真奇怪,忙了想躺平,能躺平了又非得找事情做——甚至还得定个kpi。
  宗念依旧头摇得似拨浪鼓,“不行不行,您过来是养老的,养老就是……休息,玩,心里不装事,您交了钱我还给您下指标……”
  “我失眠两年多了。”刘英仍不放弃,表情却黯淡下去,“自己在家更不知道做什么,几乎每天都要靠药物。我来这里就是想换个方法,换个方式。”
  宗念一时没了主意。
  她想帮助面前这个思绪太多被失眠困扰的女人,可又实在不知道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能安排个什么活儿给对方。
  “那……那就……”宗念抓抓头发,“您要不先准备个医疗讲座吧,就是院里爷爷奶奶们这些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炎什么的,注意事项紧急处理这些。哦对,还有用药,这次南方爷爷就是个例子,找个时间我们组织大家来听听。”
  “行。”刘英问,“还有吗?”
  “还?”宗念实在没招,“您要再呆不住,就去菜园里拔草吧,或者跟全婶打扫卫生。做最简单的啊,千万别跟我爸一样。”
  “我会注意,放心。”
  宗念却将无奈全挂在脸上,“英姨,您就没想过去美国?”
  又惦记儿子又闲不下来,干脆搬到一起生活多好。
  刘英这次倒回答地干脆,“不想去。”
  “您去过?”
  “去过一回,再也不想去了。”
  第17章 “法院的活儿总得有人干吧”
  宗念当晚就给陈思佳发去信息,开门见山,“姐妹,你们华人圈有个叫刘硕的嘛?也在硅谷上班,程序员。”
  陈思佳是他们那届作曲系的大美女,当时宗念总去蹭课,两人因此相识。毕业晚会首演《第一封情书》,她觉得曲子毛刺太多去求助思佳,对方给出不少专业意见,两人天天混在一起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关系一下变得亲近。要不说缘分奇妙,同窗四年,她们在临近毕业时才变成要好朋友,再不舍也要面临未来的分叉路。后来思佳去美国深造,留学期间认识一个男孩,学业结束随即结了婚,一直定居海外。
  思佳很快回复,“你还没睡!怎么,打听这人跟你有故事?”
  “别闹,帮别人忙。英文名叫allen,三十四。”
  “你知道湾区有多少华人吗?三十多岁的allen一抓一麻袋。”
  宗念都能想象陈思佳打这句话时脸上那种小表情,轻笑一下,继续回信息,“不着急,能问就问问,问不到就算了。”
  “成,我让家属打听打听。”对方又来一条,“看你朋友圈,要去新青年?”
  “对啊,回来看吗?”
  “我倒想回去,哪有假。下次吧,高低得看一次你演出。”
  陈思佳现在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行政,彻底转换赛道。用她自己的话说,念一门专业初衷是因为喜欢,谋生是另一个维度的话题,没什么可遗憾的。宗念与之合得来也是因为这一点,思佳这人活得洒脱,做过的事不后悔,行不通的路不强求,行为与思想高度自洽。
  “上班去了,早点睡,有消息我跟你说。”
  宗念回复一个“ok”的表情包。
  这世道,真正洒脱的人可不多见。
  演出当日,陆河在检票口成功与宗一轩、文希羽碰头。他第一次来这种场合,一路上被人群左挤一下右撞一下,场内的音乐声叫喊声更是震耳欲聋,还没进去人已有些发懵。惹得两个小年轻嘲笑连连,直说他像老干部进城。
  “你们都来过?”陆河问。
  “我姐这几年北京演的,我都看过。”宗一轩一脸得意。
  “我来过。”文希羽晃着票大声回应,“但亲属票第一次。”
  “那是因为我姐心地善良!”宗一轩瞄她一眼。
  他俩一同坐地铁过来,来的路上文希羽说看到宗念发音乐节预告的朋友圈,就评论一句自己要去看,随后宗念就给她发了私信,简单粗暴,直接传来门票二维码。
  音乐节设置在城郊一座大公园中,露天,共设两个舞台,连续两天演出,每日下午三点开始。宗念他们是a舞台倒数第二支出场乐队,节目单显示五点半出场,持续40分钟。此时四点刚过,宗一轩熟门熟路说着“咱们先去占地方”,带头领着二人见缝插针往前挤。舞台上有乐队正在表演,台下有人随音乐忘情蹦跳,有人自带小板凳坐下休息,还有一些人玩起跑火车游戏——后排人将手搭在前人的肩膀上,队伍越来越壮大,一行人浩浩荡荡欢闹着肆意穿梭。这是一片无拘无束的欢乐场,好像无论做出怎样的举动都不新奇,亦无人在意,这个场里收纳着无数快乐至上的灵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