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看来看去,王太后觉得齐王最合适,一来,齐地富庶安定,齐王据说也是性格温善;二来嘛,就像是主父偃想得那样,齐王至今无有子嗣,机会大啊。
  想法很好,可是派谁去呢?这时候,有个叫徐甲的宦官站出来表示愿意前往,他本是出身齐地,当年从齐国选上来进宫伺候的,他自告奋勇前往,王太后便把这件事交给了他。
  主父偃听说了这件事,便想着把自己的女儿也一起送入齐王后宫,看在自己这个天子宠臣的面子上,料想齐王也不敢薄待他女儿。
  李盛想清楚了事情,心说你们想得很美,但是,齐王可不是他们想得那么好,并非良配啊。
  现任齐王,叫刘次昌,是高祖刘邦的私生子刘肥一系,齐王的母亲姓纪,称纪王后,她把自己弟弟的女儿,也就是她的亲侄女嫁给了儿子做齐王后,盼着侄女能生下儿子,延续纪家一脉的荣华富贵。
  纪王后还有一个长女,也就是齐王的姐姐,没有嫁人,长居齐宫。
  汉代的皇室子弟,很多时候都会在身份前面加上母亲的姓氏相称,比如馆陶公主,因为母亲姓窦,又称窦太主;刘荣被称为栗太子;历史上的刘据被称为卫太子,刘珺被称为卫长公主,都是遵循了这个习惯。
  纪王后的女儿,便称纪翁主。
  纪太后只想让自己的亲侄女生下继承人,对后宫中其它女人是严防死守,还让亲女儿纪翁主主持后宫,其他姬妾不准靠近齐王。
  但是齐王毕竟是个成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审美偏好,对母亲的掌控欲难以接受,他也不喜欢表妹这个妻子。
  在母亲的逼迫下,齐王叛逆起来,你不让我亲近别的女人是吧,好,那我干脆亲近自己的姐姐!
  是的,就是你想的那样,齐王跟自己的姐姐纪翁主搞在一起了!
  就算放在现代,这也是禁忌啊。
  但其实,汉朝这些藩王们,乱七八糟的事儿多了去了,搞得比齐王更过分的也有,比如之前的燕王刘定国。
  燕王祖上不是刘邦,而是刘邦的同族兄弟刘泽,因推立汉文帝刘恒有功,被加封为王,最后一任燕王刘定国,是刘泽的孙子。
  这位刘定国干过的荒唐事可就多了,勾搭庶母还生了一个孩子,强夺弟媳纳为姬妾,但跟另一件事儿想比,这就又都是小事儿了。
  他居然曾经“与子女三人奸”!
  这种事儿,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大大的丑事,堪称惊世骇俗!
  本来,在封国内,藩王是一手遮天,长安城中的皇帝是不会知道这些阴私事儿的,但天意无常,后来因为刘定国要迫害一个叫郢人的肥如县县令,这人被逼无奈,为了保命,只能先下手为强,把燕王往死里搞了。
  于是他冒险向朝廷揭发燕王的罪状,满朝哗然,刘彻大怒,最后议定“燕王行禽兽,乱人伦,逆天,当诛。”
  燕王心知事情败露,随后自杀,燕国也由此国除。
  系统那里资料全,李盛把这些事儿又重新看了一遍,只恨当时他在上郡正跟匈奴打仗,没能跟着满朝文武一起吃瓜,当时大家的表情肯定很精彩,不知道刘彻当时是什么心情。
  就算他现在,因为是一只鹰,甚至都没法儿一边吃瓜一边磕瓜子,真是一大遗憾。
  看了一会儿别人的八卦,李盛今天的郁闷情绪就消失无踪了,直到回了未央宫睡觉,他都还沉浸在这炸裂的剧情里,刘彻过来给他喂水都没注意到。
  “阿曜?”刘彻伸手在大金雕跟前晃晃,阿曜转过头来看他,嗯,怎么这个眼神?
  李盛:啧啧啧,你们老刘家啊,我都不想说。
  第254章
  主父偃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齐国的纪太后对于王太后的外孙女并不欢迎,不用想也知道,她既然心心念念的都是让齐王王后生下齐王的子嗣,又怎么会给自己侄女招来这样的劲敌?
  那可是当朝太后的亲外孙女,靠山大得很,若是稍有个慢待,心生不满,一状告回长安,在天子与太后跟前抱怨几句,这就是个大麻烦啊!
  但王太后毕竟是天子的母亲,纪太后回复得很委婉,说齐王后宫中王后嫔御都已经完备,不敢委屈这位贵女,还请太后收回此念。
  但对于主父偃的女儿这个顺带的,纪太后就没这么客气了。
  被派来齐国负责这件事的宦官徐甲本来就是从齐王宫中选上去进宫的,作为老领导,纪太后训斥起来毫无压力。
  “你本是我齐国一个卑微贫贱之人,受了齐王的恩惠才能得以去长安伺候天子,如今不想着勤谨办差回报恩者,倒是会给旧主子找麻烦了,王太后的外孙女也就罢了,以太后之尊,料想你们也不能相抗,可主父偃算是个什么东西?靠着在天子跟前谄媚逢迎摆威风,当年他来求见,连齐王宫的大门都进不来,他的女儿又是什么了不得的淑女不成?这样的身份,也想往我齐王宫里硬挤?真是不知好歹自寻难堪。”
  事情没办成,徐甲只能失望地回了长安,但是他能主动求来这个机会,又敢担下主父偃的委托,说明他是个胆子大脑子聪明的灵透人,回宫后,他面见太后的时候,说的是另一套说辞。
  徐甲首先表示,经过自己的努力,齐王被他说动,已经打算答应迎娶您的外孙女来,但是呢,他在齐国时却察觉到了别的不好的事情。
  徐甲很严肃很惶恐地表示,齐王品性有瑕,且为人浪荡风流,恐怕迟早也要像是昔日的燕王那样不得善终,终身大事,太后您可要思虑周全啊!
  王太后听了这话也就信了,只道此事作罢,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但是主父偃那里还要有交代,这位不好糊弄,徐甲也没扯谎,他舟车劳顿跑了一回,事情没成还被骂了一顿,心里还憋着火呢,恨不得纪太后倒霉才好,于是就把事情原本告诉了主父偃,包括纪太后那些轻蔑侮辱之言。
  主父偃闻言怒不可遏,他觉得自己已经显贵登荣,今非昔比,可纪太后居然还拿往日的狼狈来嘲笑他,这对于一个已经有些内心癫狂的半黑化老年人来说,简直是忍不了啊。
  主父偃怀恨在心,干脆利索地下手了,他很快就向刘彻告发了齐王乱|伦之事,并谏言道,齐国地富人强,这样的地盘应该由天子近支宗室来掌控才算安稳,既然有此把柄,就该杀一杀齐王的威风。
  刘彻深以为然,他是一个权欲很重的天子,从推恩令就能看出来,他恨不得把天下的藩属全都收归中央才算如意呢,既然齐王自己不检点,那就别怪他了,从齐国收回几个郡县也是好的。
  主父偃主动请缨,以天子使节的身份前往齐国查明真相。
  昔年被齐王拒之门外,前不久又被纪太后侮辱,主父偃只想狠狠地出了这口恶气,这一次,他是以天子使节的身份前往齐国,力主“穷治”,往死里搞齐王。
  心知自己的事情暴露了,且前有燕王自杀国除,齐王也绝望自杀。
  齐国顺利收归中央朝廷,主父偃大仇得报,春风得意地回了长安。
  但事情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先前的推恩令已经让诸侯们大大地不满,如今皇帝又逼迫齐王自杀国除,这其中都有主父偃的出力,他算是让大家恨透了,若是就任由中央这么折腾下去,他们这些藩王一个个被逼到死角,那就晚了!
  藩王们奈何不了刘彻,但是主父偃的把柄可不少,他在齐国办案审查期间,就没少公报私仇徇私舞弊,更是收了不少诸侯国地贿赂——他在天子跟前挑拨几句,齐国就完蛋了,谁没点荒唐事啊,大家都怕主父偃又发疯,万一下一个是自己呢?还是捏着鼻子给这人送点礼物破财免灾算了。
  现在的主父偃那是飘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就是帝王心腹,面对这些贿赂,他收得很利索。
  但总有人看不惯他。
  在诸多诸侯王中,首先开始反击的,是赵王刘彭祖,他与刘彻都是汉景帝刘恒地儿子,关系比一般诸侯要亲近许多,而且最重要的事,他与主父偃也有旧怨,为保平安,他给刘彻上书告发了主父偃。
  刘彻本来没想处理主父偃——这么好用的一把刀,伤了多可惜,何况主父偃只是顺应他的心意办差,并无大过,至于徇私受贿,在大事面前,刘彻觉得可以宽容一下。
  但奈何主父偃这人人缘实在是太差,一时间上书参奏他的,还不只一人,出了诸侯们,还有大臣们,其中,公孙弘的话让刘彻犹豫了。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不诛无以谢天下。”
  天下人都看着哪,陛下您贪图藩国之地逼杀齐王,咱面子上不好看啊,为今之计,是要推出一个替罪羊来平复天下沸议,这个替罪羊,就是主父偃。
  当皇帝,玩儿政治的人,心都黑,刘彻斟酌过后,把主父偃下狱了。
  说来也是令人唏嘘,游学四十年,就风光了这两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