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144节
“那倒是挺实惠。”林荷大致算了一下,笑:“也简单方便。”
“嗯,就是担心只有你和金花忙不过来。”江孜又问:“江大丫和江二丫两个怎么样?”
林荷偏头看了一眼忙碌的几人:“这两个丫头都很勤快,听说从五岁起就开始给家里做饭了,味道是一般般了,但至少有些基础,打打下手是完全没问题了。”
“那识字和算术怎么样?这两天阿茹有教她们吧?”江孜开始准备做麻辣烫的调料——葱姜蒜切片、再加上火锅底料就行了。
“在学着呢。”林荷点头:“妹妹学得更快些。”
江孜歪着脑袋思索了一下:“那就先让她们在这里先打打下手,识字算术都学学,然后就让她们去清河县,把胡明叫回来给你帮忙,他现在学了些菜式能挂牌售卖的,到时候你就不会那么忙了。”
至于江大丫和江二丫,要等她们能挂牌出菜那估计还早着呢。
或者让她们学着做糕点点心,要是能做得好的话,以后就让她们专门负责做糕点和点心。
第391章、麻辣烫、麻辣拌(二)
住在县里的人手头上多多少少都有些余钱,下馆子的时候更舍得花钱,且也会点些糕点吃的,所以林大仁如今除了早膳的时候做些面食就基本上只做糕点点心了,胡明也跟着学着做了些面食,但他在做面食上还是缺少些天赋,跟着何军反而进步更大,所以林大仁现在正缺人帮忙。
常平镇这边倒是还好,镇上的人更省一些,食肆大堂架子上的糕点都是让人买一些打包回去慢慢吃的,偶尔下馆子改善伙食是不会特地去点糕点的,糕点卖得差不多了,只待饭点过了做一些备上货就行。
不如干脆别单独卖糕点了。
“我打算把大堂的架子撤了。”江孜想了想又道:“也不是撤了,就是以后食肆不卖糕点了,如果有需要的就让她们去于家杂货铺买便是,像我们做麻辣烫这类吃食的时候,食材需要客人自选,就把食材摆放在那边让他们挑选,就更方便些。”
“有时候想买糕点的人挤在铺子里,反而有些影响其他人用餐,这样挺好。”林荷也点头:“反正现在基本上糕点也都是送到于姑娘的铺子去卖的。”
这事算是敲定了,江孜特地过去跟于晓静说了一声,于晓静自然是答应极为欢快的,一副小财迷的样子:“好啊好啊,正愁不够卖呢,多多益善,多多赚钱。”
“行,靠你发家致富。”江孜好笑的摇头,又回到林荷身旁,她已经准备好了二十碗麻辣拌的酱料,见江孜回来就问:“姑娘,你说的麻辣烫又是怎么做的?”
“也挺简单的,就是先用油爆香葱姜蒜,舀一勺火锅底料炒出红油,倒入骨汤,加入适当的盐、白糖调味,若是有牛奶,加些牛奶最好,麻辣烫的汤底就做好。”
“煮开以后将里面的葱姜蒜残渣都捞出来扔掉。”
“然后就是将不好熟的丸子、肉类还有粉条先放进去煮熟,最后放素菜。”
“煮熟之后倒入酱汁,酱汁就跟麻辣拌的酱汁是一样的。”
“麻辣烫与麻辣拌的区别其实可以说就是在于一个干拌,一个带汤。”
这个时候做麻辣烫肯定是太早了,江孜只是口头上先跟林荷说做法,林荷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简单的做法的吃食,像他们这些常年在后厨待着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听就能懂的:“那汤底也可以现在提前准备好,然后等客人选好菜,直接煮,也可以省不少时间。”
顿了顿,林荷又问:“那牛奶能不能换成羊奶?”
“也不是不行,但是羊奶的膻味,咱们还没去除干净,怕是会影响味道。”江孜无奈摊手——他们倒是真的想过不少法子,加茶叶、花茶、花蜜、果汁等等,羊奶煮出来的总归还是带一些膻味,做出来的双皮奶,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所以店里基本是不卖羊奶做的吃食了。
“也对,倒是牛奶不错,可惜基本上很难买得到。”林荷有些可惜叹气:“公子他们现在还是没遇上哪里有人家家中是专门养牛的吗?”
“没有,可能是没找到地方也没问对人吧。”江孜摆摆手:“也没关系,没有牛奶只是味道没有那么香醇而已,做出来的麻辣烫其实也是好吃的。”
“那行,我先准备几锅汤底。”林荷也是说干就干的勤快人,立刻就开始准备汤底,江孜就在旁边看着,每个步骤都没错,尝过汤底的味道也是调配得刚刚好。
中午只卖麻辣烫和麻辣拌,就不需要再准备其他的,串好的食材已经摆上了木架,木架上剩余的糕点就直接打包,让于晓静拿去杂货铺售卖。
“最近多做些柿子糯米糍呗,前天好多人去我那里问呢。”于晓静看着打包好的糕点直摇头,心心念念的都是好看好吃的柿子糯米糍。
“行,柿子那么多呢。”江孜当然答应,柿子糯米糍的做法又不难,简单又轻松,几个人一起动手,做上一百个也不用多少时间,腾出来的时间就继续做柿子果酱,前几天晒的的柿子已经被压成一个个小圆饼,预计再晒上三五天就可以了。
中午吃的是麻辣烫和麻辣拌,用于晓静的话说就是我们又不是小孩子,小孩子才要做选择,我们当然是都要——这话都是盗用的江孜的。
不过就江孜也是这样想的,毕竟也得试吃一下。
麻辣烫的汤底是用的骨汤,但是先用火锅底料炒出红油再加入的骨汤,原本奶白的骨汤也被染成好看的红色,又加入一碗芝麻酱酱料,香辣中又带有芝麻酱的香醇,煮熟得红薯粉条晶莹剔透,圆乎乎的白胖丸子、各种翠绿的青菜,泡在红色的汤汁里格外好看,热乎乎的汤底可以直接喝,暖呼呼的,即使满头大汗都有些停不下来。
“我觉着里面的豆泡超级好吃,吸满了汤汁!”肖茹一口一个豆泡,被热乎的汤水烫得直吐舌头也舍不得吐出来,林荷忙给她递水生怕她烫到舌头,小丫头摆摆手,埋头喝了一口汤:“没烫到,好好吃!”
于晓静和江孜则更喜欢吃麻辣拌一些,两人的口味相似且又偏重些,浓厚的酱汁裹在各种食材上面,一口全是浓郁香醇的酱汁香,鲜香又麻辣。
“这个麻辣烫和麻辣拌的味道都不错,但是口味偏重了些,口味清淡的估计不会太喜欢。”吴金花更喜欢麻辣烫,热乎乎的一大碗麻辣烫底被她喝了个精光,林荷还怕她吃多积食,拿了山楂片让她嚼着吃,每个人都让拿了些,这山楂干做好有段时间了,就是太酸了些,江孜也捏起一片嚼了起来,酸得她直咧嘴,适应过来了才看向林荷:“林姨,最近这段时间我估计就待着方山村不会过来了,铺子这边就交给你了。”
顿了顿,江孜又看向和江大丫江二丫坐在一起的肖茹:“阿茹,你就留在镇上好好教大丫和二丫识字和算术,等我空了再来的时候,可是要查看成果的。”
“姑娘,你放心,我肯定好好教她们的!”肖茹认真做出保证。
第392章、温室、烧炭(一)
接下来的十几天,江孜一直都在方山村忙碌,不是跟着李老爷子和他小孙子去地里,就是待在加工坊忙活着。
买下来的十五亩地有十亩种了冬小麦,三亩种了小米辣,两亩种了些蔬菜,也种下快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不少的蔬菜都已经快成熟了。
之前租下来的七亩地,四亩种了红薯,三亩种了小米辣。
方山村位于南方偏北的地界,冬日比较寒冷,李老爷子非常担心:“这红薯虽说不用怎么打理就能养得活,可毕竟是在暖和时候种植的植物,最晚八月份的时候就应该种下,咱们这十月才种,如今天气冷了,我怕后头天气越冷,就会长不活了。”
所以江孜留在方山村,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想着要自制温室大棚。
一般温室大棚是要用到塑料布,江孜考虑用油布代替塑料布,但是油布的价格不便宜,覆盖四亩地的油布估计得花好几十两银子,她有其他的考虑。
比如直接搭建火墙,当初江孜在重建江宅的时候,要求搭建的就是火墙,屋子的墙体直接做成空心的,可以将炉灶的烟气进入砌成空心的墙体来加热室内的温度。
四亩地是挨着的,可以直接连接在一起,先在最外围建造一圈空心土墙,空心土墙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全部空心,而是会在墙内砌成不同形式的烟道,可以更好的保存和延长热烟气在墙内的时间。
除了外围的空心土墙,内里也要砌上几道空心土墙,以免温度不够。
四亩地范围太大,若仅仅只砌一个火炉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江孜的设想是离加工坊这边比较近的地方,土墙开一道门,砌上火炉和烟囱,加工坊的人在这里做饭烧水,火炉旁还要挖个火道口用于烧炭加碳保证室内温度,在相反的方向也是同样的火炉烟囱和火道,李老爷子和他的孙子还有那些被租赁种地的人家就在这里做饭烧水。
两处烧火供热,应当就能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温度了。
至于封顶——因为种植作物是肯定需要阳光照射的,所以顶部直接做成窗户可以推拉,白天阳光好的时候将顶部推开,晚上全部关上密封保持温度。
这样搭建的温室并不算太难,毕竟于叔的工程小队在搭建江家宅子的时候也修建过这样的空心墙体,只是这样做好出来的所谓的温室到底有没有……江孜自己其实不清楚的。
先试试呗,红薯都种下了不是?
所以于叔又一次带领他的工程小队忙碌起来,村里人都羡慕极了:“你瞧瞧,江家阿孜又在折腾了,在地里搭房子是怎么想的?又得花多少银子哟?于家倒是在江家挣了不少呢。”
无论他们怎么样的眼红,江孜依旧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忙碌着。
因为搭建的温室是靠烧火烧炭提供热气来保证温度的,那就意味着等到冬日里就需要大量的柴火和木炭。
柴火烧得极快,自然还是烧炭最好。
可购买木炭的价格是不便宜的,江孜就打算自己烧木炭。
但是有两个问题。
一是她从来没有自己烧过木炭,只是以前无聊刷视频的时候看过。
二是烧炭需要大量的木材,后山的木材可以说是村里人共有的,不可能任由着她全部砍伐掉。
“方山村的冬天是很冷的,前年村里有户人家没有备够柴火,夜里为了省着些停了柴火,家里的老人小孩都冻伤了,最后没救活,所以这两年大伙儿都会备够足足的柴火。”于婶坐在江家宅子里和江母一起做针线,一边和江孜说话:“所以每年冬天后山的柴火那几乎是都要被村里给全部分掉了,你那温室的柴火肯定不够用,去买木炭肯定不划算的。”
“我自己烧炭怎么样?”江孜坐在两人旁边,正在给做好的油纸袋子串上草绳做成手提袋:“木炭耐烧,可是烧炭也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且我只是在书上看过,也不一定能成功。”
“先试试,若是你能烧出木炭,我去跟村长说,让村民们去后山看木材,咱们帮忙烧成木炭,但是木炭得分咱们一部分。”江母帮忙出主意:“到时候还可以跟村里人说,让他们去跟自己在别村的亲戚朋友去他们村里砍柴准备木材,只要愿意分一部分木炭给我们,我们也帮忙烧炭。”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那得先试试到底能不能烧出来木炭。”江孜歪着脑袋想了想:“我看到的烧炭法子很简单,做出来的也不是特别好的木炭,是会冒烟比较劣质的木炭,但是耐烧程度应该是差不多。”
“先做做看。”江母一向很支持江孜,即便她觉得这个木炭成功概率太小——毕竟木炭价格昂贵,即便是会冒烟的劣质木炭,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够买得起的,稀少价贵,意味着制作难度大。
但是在江孜看来,木炭的做法很简单,成功率应该不低。
想到这里,江孜决定立马行动起来,丢下手上的油纸袋就往外跑,隐约听到于婶在说她急性子。
倒也不是急性子,就是要做的事情这么多,有时间就赶紧行动起来。
“晓晨哥,你叫个人背些木材过来,得要粗一些的,再拿把铁锹,来那边找我。”江孜跑到加工坊门口朝着于晓晨喊话,指了指加工坊不远处的一处小坡——江家和于家本就住在村尾,这里有一条小路上山,旁边的小坡坡度不算太陡,用来挖个坑烧炭应当是没问题的。
于晓晨很快就领着加工坊一个男人过来了,江孜只知道他是前段时间通记牙行送来的人,不是特别熟,只是多看了两眼,发现两人各自拿了把铁锹,也都背了一筐的木材。
“阿孜,你是打算做什么?”于晓晨瞧着江孜站在小坡面前打转,有些不解。
“晓晨哥,在这里挖个坑,大约这么大。”江孜抬手在小坡前比划着,又道:“我记得那边有一块石板,比我刚刚比划的这个坑要大对吧?一会也扛过来。”
第393章、温室、烧炭(二)
两个大老爷们干活十分麻利,不过是挖个坑而已,没几分钟就挖好了,两人又去搬了石板,拿来了火折子。
“把木头放进去点燃烧起来。”江孜指挥着两人,然后盯着里面燃烧的木头眼睛都不眨——要等木头燃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封上石板,等待一个小时焖制,木炭就做成了。
问题是木头燃烧到什么程度焖制就能做成木炭?
江孜没有丝毫概念,得多尝试。
想到这里,她又看向于晓晨:“晓晨哥,你们在旁边再挖个一样的坑,再背些木材过来,石板也找找看有没有相似的。”
于晓晨应下了,虽然他很好奇江孜在做什么,但还是先领着人离开,打算忙完了再问。
木头燃烧速度很快,一会功夫烧掉了一大半,江孜赶紧挪着石板堵上洞口,又将刚刚挖出来的细土严严实实的堵在石板四周,直到再也没有烟雾冒出来。
这样洞内缺氧,木头会慢慢熄灭,然后就会因为洞内高温焖制成木炭。
就是木材好像有些烧过头了些。
等会就只烧上三分之一就盖上石板,看看哪一种会成功。
不能成功就再试。
因为本就觉得很难成功,江孜反而耐心十足。
失败是成功之母,多试试就好了。
“先回去,半个时辰再来看看。”江孜看着被封住的两块石板,拍了拍手上沾上的泥土,就和于晓晨边说话边往回走,还没有到加工坊门口,江孜就看到了傅怀瑾,她的脚步顿了顿,再次仔细看去,确定自己确实没看错,当即就朝着傅怀瑾跑去,完全忘记手上还有些泥土,抬手就抓住了他的衣服,仰头笑得灿烂:“你怎么来了?”
“你不去镇上,我只能来找你了。”傅怀瑾抬手弹了弹她的额头:“我再不来,你怕是忘记我是谁了。”
“哪有。”江孜有些心虚的摸了摸额头,再一瞧,更心虚了:“那个……你的衣服……”
月牙白的衣裳上印上了两个十分明显的黄泥手指印,即使此时用力去拍打,也只换来更多的泥土印记——她一时忘记了手上还有些泥土,越拍越脏。
“怎么办?”江孜不好意思的将手背在身后,说出来的话却尽是调侃:“先回家先回家,被人看见就不好啦,还以为傅小公子跟小孩儿一样去玩泥巴了。”
傅怀瑾无奈又好笑,伸手碰了碰她的头顶,动作很轻,没有弄乱她的头发:“还不是你的错。”
“是是是,都是我的错。”江孜眨眨眼笑,走在前面:“走,回家。”
认错信手捏来,可瞧着没多少诚意,傅怀瑾也不在意,只觉得回家两个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