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5节

  小厮没有不耐烦,跟在她身侧介绍:“酱油二十二文一斤,米醋二十文一斤。”
  “酱油一斤,米醋两斤。”江孜大概盘算了一下,又转身去了左侧,左侧架子上方的小陶罐里装的是豆油,香油和麻油,价格贵得江孜不敢下手,最后又要了半斤白糖,一斤粗盐,一共花了一百一十文钱——因为她没有自带陶罐,多花了四文钱买陶罐装大酱和醋。
  鼓鼓的荷包瞬间空了一半。
  出了杜家粮油铺,江孜又往里走了一段路,找到了刚刚小厮推荐的那家酒铺子,去买了一斤最下等的白酒,足足花了四十五文钱。
  江孜随口问了一嘴,那最上等的白酒竟然要一百二十文一斤。
  真是暴利。
  说起来她也是会酿米酒的。
  等手头上钱多的时候备些材料酿酒来卖,肯定能赚不少。
  江孜没再继续逛下去了,荷包里估摸着还能剩下八十文钱左右,再逛下去就真的要口袋空空了。
  回到集市,于家摊位上的菌子都卖得只剩下两三斤了,一个胖乎乎的婶子正在跟于晓静讨价还价,最后十八文钱全部卖给她了。
  “阿孜,你回来可真是时候,刚好全都卖完了。”于晓静将铜板塞进自己的腰包,冲着江孜笑得一脸灿烂:“走走走,咱们去买糖葫芦!”
  集市尽头的角落里,上了年纪的老爷子扶着一个稻草把子,上面插着红艳艳的冰糖葫芦,他的身边围了好几个小豆丁,叽叽喳喳的,有几个大人正在掏钱。
  “老爷爷,来两串冰糖葫芦!”于晓静盯着冰糖葫芦眼睛都要挪不开了,老爷子应了一声:“三文钱一串,随便挑。”
  于晓静从摸出六枚铜板递过去被江孜拦住:“还能真要你买啊?我自己来。”
  两人在摊位前争论了好半天,最终还是由于晓静付了钱。
  不过江孜又另外买了一串,她可没忘记说好要给江源带好吃的。
  买到冰糖葫芦的于晓静非常心满意足:“真好吃呀!”
  一串冰糖葫芦只有四颗山楂,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味道确实很不错。
  所有东西都卖完了,时间已经不早了,于家兄妹几个也不打算在镇上吃午饭,他们带了黑面馒头,四个人往回走,一路走一路用水配馒头吃,到家的时候已经过了午时,估计是下午两点到三点的样子。
  第16章、商议
  江源看到江孜就扑了过来,手上还拿着大大的蒲扇,乖巧的唤了一声阿姐,紧紧跟在她身旁。
  “累不累?快坐下休息。”江母也放下针线走过来,帮着她取下竹筐,看到里面满满的东西都愣住了:“怎么买了这么多东西?”
  江孜坐下喝了一大口水,解释道:“今天的干菜和菌子加上帕子卖了两百多文,我想着家里的猪油酱油还有醋都没了,就买了些回来。”
  说完又从竹筐里拿出给江源带的冰糖葫芦,因为天气太热,表层的糖层都有些化了,但是江源一点也不嫌弃,惊喜得整个人都蹦了起来:“冰糖葫芦!阿姐你买了冰糖葫芦。”
  “对呀,阿姐可是答应了给你买好吃的。”江孜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快吃,要化了。”
  “阿姐,娘亲,你们先吃!”江源接过冰糖葫芦,又往她们面前递,江孜摇头:“阿姐吃过了,阿源自己吃。”
  江母自然也没吃,留着阿源一个人开心的舔着冰糖葫芦,吃得入迷。
  “娘,这是我买完东西剩的钱。”江孜将怀里藏得严实的荷包递给江母,两人凑在一起数了数,还剩下六十四文钱——哦,不对,应该是六十六文,还要加上早上江母多给的两文钱。
  数完钱,江母就收进屋里,江孜则将带回来的东西放进厨房,然后母女两个坐在树下乘凉,贴心的小家伙吃着冰糖葫芦还非要给她们扇风,也随他去了。
  “娘,我记得村里收鸡蛋是两文钱三个是吗?你说我收了鸡蛋拿到集市去卖怎么样?我看集市上卖一文钱一个呢。”
  江母闻言蹙了蹙眉:“这......村里大伙都是自个去卖,你收来卖不好吧?”
  “这有什么不好的?”江孜慢慢解释起来:“他们若是要卖鸡蛋,至少得攒上半个月再去集市吧?咱们每天都收,也省得他们自己跑去镇上了不是?咱们也就赚个辛苦钱。”
  “除了收鸡蛋直接卖,我还想做成吃食去集市上卖卖看。”江孜细细说了自己的想法:“我就做些最简单的酱鸡蛋,成本不高的。”
  “可是这能行吗?”江母有些担忧:“做吃食生意还得你一个人天天去镇上,太辛苦了。”
  挣钱怕什么辛苦?怕辛苦就别想挣钱。
  江孜继续劝说:“娘,咱们得想办法挣钱,辛苦算什么,你想想大哥,都十七岁了,该攒钱成亲了不是?我想过了,卖不出去大不了自己吃,成本不高的,而且如果吃食生意不错的话,咱们就能让大哥回来了,码头上干活太辛苦了,我都怕大哥的身子熬坏了。”
  江孜的话算是说到江母心里去了。
  码头上搬货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村里也有人年轻时在码头上搬货的,年纪大了以后经常腰痛,那是太过劳累,伤到筋骨了。
  如果可以,江母也不想让自己儿子在码头干苦力——江谌可是十三岁就去码头,那会他还只是个孩子。
  江母又去屋里拿出来六十枚铜板。
  这些钱够在村里收九十个鸡蛋,拿到镇上去卖就能挣三十文钱,一个月可以挣九百文钱——江谌在码头干苦力,一个月下来都才挣八百文钱。
  这不算不知道,算下来比江谌干苦力还多挣一百文钱呢。
  “娘,你想什么呢。”江孜有些好笑:“你以为每天都能收到这么多鸡蛋?大家家里养的鸡又不多,一天能有多少鸡蛋啊?”
  江母反应过来,也不气馁:“那能挣一些是一些。”
  说着,她去厨房拿了小菜篮子就出去收鸡蛋,江源屁颠儿的跟了上去,江孜又休息了一会就去了厨房,把猪板油用清水清洗一边,切成小块直接放进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熬就可以了,简简单单的。
  第17章、酱鸡蛋和泡椒
  江母和江源回来时,猪油刚熬好,大约有六两猪油,空气中弥漫着猪油香,江源迈着小短腿飞奔进厨房,正好看到江孜捏起一块猪油渣塞进嘴里,他立刻大喊一声:“阿姐偷吃!”
  江孜转身朝他招手:“快来,刚出锅的猪油渣,我撒了些白糖,趁热吃超级好吃。”
  江孜当然没舍得将猪油渣全部当零嘴吃,只留了七八块给江源,江源吃得满嘴是油,也不小气,硬是分了江母和江孜各两块,然后在旁边嗦手指,最爱干净的江母也没舍得这会说教,只是暗自叹气——都是她身子不好拖累了孩子们,不难阿源怎么会长到五岁了也没吃过几次油渣和肉呢?
  厨房太热了,江孜将他们赶了出去,将熬好的猪油倒进陶罐里,铁锅里留了些底油等晚一些煎油渣葱花饼当晚饭——先将葱花和油炸剁碎放进大碗里,倒入玉米面和粗面,加水调成面糊糊放在一旁,再去菜园子里摘了一颗小白菜洗干净切好等会煮个简单的白菜素汤。
  晚饭的配菜都准备好了,也不着急做,江孜先拿陶罐烧水煮鸡蛋——江母换回来九十个鸡蛋,她准备拿三十个做成酱鸡蛋。
  毕竟是第一次做酱鸡蛋出去卖,她也担心做多了卖不完,做三十个先试试水。
  煮好的鸡蛋剥壳泡在酱汁里腌制入味就是酱鸡蛋了,酱汁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片,姜片,葱段,洋葱末,小米辣混合在一起加凉白开,加盐和白糖,最后放一勺酱油和米醋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鸡蛋还没煮好,江孜就先去洗小米椒了,红色的和绿色分开,红色的做蒜蓉辣酱,绿色的做泡椒,做泡椒最好选绿色的小米椒,腌制以后颜色才会变黄。
  江孜将洗干净的小米椒放到太阳下暴晒晾干,顺便用菜篮子装了二十几头大蒜拿到院子里树荫下,叫来蹲在墙角正无聊数蚂蚁的江源来剥蒜,江母正在绣帕子,一抬头也惊到了:“阿孜,你要剥这么多蒜干嘛?”
  江孜简单解释起来:“我不是买了不少辣子吗?准备做些蒜蓉辣子酱。”
  江母似懂非懂——她家阿孜最近突然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做饭的手艺越来越好,折腾一些奇奇怪怪的吃食,还别说味道真不错。
  算了,反正她想要做吃食生意,随她吧,这些大蒜又不值钱,都没人愿意花钱买的。
  江母这样想着,又低头专心绣帕子了,被抓了壮丁的江源坐在小板凳上慢慢悠悠的剥着蒜。
  江孜回厨房,将煮好的鸡蛋泡在冷水里,就去找了一个干净无油的陶罐里,往依次倒入凉开水,白酒和米醋,再加上白糖和盐,等小米椒晾干加进去,腌制二十天左右,泡椒就算做成了,这泡椒腌制的时间越长越入味,到时候她要用来做无骨泡椒鸡爪!
  想想都要流口水。
  将陶罐搬到阴凉处放好,江孜就开始剥鸡蛋,剥好直接泡在酱汁里就可以了,然后她突然想起来——要卖吃食得准备包装,总不能让人家自己带碗过来吧。
  可是什么包装呢?
  对了,家里还有不少的油纸,可以叠一些油纸碗来用。
  江孜赶紧去杂物间里取出油纸,这油纸放了许久,占了不少灰尘,用毛巾细细擦干净,就裁成大小相等的方形的纸张,大约有二十六张,可以叠成二十六个纸碗。
  一张十寸油纸价格是四文钱,大约能做八个油纸碗,成本也不低。
  第18章、金媒婆
  屋子里实在是热,江孜抱着油纸去树荫下慢悠悠的叠着油纸碗,正在剥蒜的江源被吸引了目光,凑过来看,吵着要学,江母也来了兴趣,盯着江孜手上的动作。
  “你这丫头现在倒是有些小聪明。”江母笑着拿起一张油纸按着江孜的步骤,很快就叠出来一个油纸碗,倒是江源笨手笨脚的,差点就把油纸弄破了,被江母撵回去继续剥蒜了。
  两个人动作快,油纸碗做好就收进了厨房,瞧着时间,江孜开始做晚饭——锅里有熬猪油剩的底油,铁锅油光水滑的,不需要再额外加猪油了,抽掉几根柴火换成小火,将面糊倒进锅里,煎到定型再换面,空气里弥漫着猪油和葱花的味道,简直能把人给香迷糊,江源早就坐不住了,跑进厨房,热得满头大汗还是舍不得出去。
  “你这个小馋猫!”江孜一连煎了三块油渣葱花饼,看着江源馋得很,就捏了一小块饼塞进他嘴里,笑眯眯的问:“好不好吃?”
  江源连话都顾不上说,一个劲的点头。
  “热成什么样了,快出去。”江孜伸手帮他擦了擦汗,把人赶了出去,又煎了两块饼,江源又回来了,这次手上还拿着大蒲扇,有些费劲的给她扇风,奶声奶气:“阿姐,我来给你扇风。”
  这傻小子自己热得满头大汗,还惦记着给她扇风。
  难得有油水的饭菜,让大家吃得异常满足,就连江母都比平时吃得要多一些,大家一致决定去村里走走消消食。
  江母牵着江源慢慢悠悠的走着,江孜关好门跟在旁边,三人难得一同出门,才走了几步路,旁边也出门遛弯的村民就凑了过来。
  “哟,这不是江家的瑜娘子吗?可真难得见你出门遛弯的。”第一个凑过来说话的是村里有名的金媒婆,五十出头的年纪,穿得十分喜庆,头上总是戴着一朵艳丽的大红花,此刻正盯着江孜看个不停,脸上露出一个灿烂无比的笑容:“哎哟,你们家阿孜可真是个美人胚子呀,我记得她今年得有十四岁了吧?可以相看人家啦!”
  金媒婆专门帮人牵线相看人家赚些媒婆钱,十里八乡谁家有适龄的好姑娘好郎儿,她是最清楚不过了,这会看着江孜,那是越看越满意——江家除了家里穷一些,这小阿孜是哪哪都不错,十分能干,把家里打点得整整齐齐的,长得又漂亮,瞧那小脸,做个富贵人家的小妾怕是都不成问题。
  当然了,这日子又不是过不下去,能有几个好人家愿意让女儿去做小的?更别说这江家的瑜娘子是读过书的,知书达礼,定然是不肯定让女儿去做妾的。
  横竖江孜这丫头条件摆在这里,倒也不愁嫁,她这里还有不少好人家可以介绍呢。
  这个媒婆钱,不仅能挣,还好挣!
  “瑜娘子,你可想好了要给阿孜找什么样的人家?我这边可是有很多不错的。”金媒婆看着江孜,满意的直点头:“阿孜能干,把家里打点的井井有条的,又漂亮,以后想来提亲的怕是要踩破门槛哟!”
  江孜听这些话,当即就皱眉了,她现在这副身子才十四岁,可还是个未成年呢!
  这就要给她相亲?
  不行,这可绝对不行。
  “金婆婆,我还小呢,而且我大哥还没说亲,我不着急的。”江孜虽然不知道金媒婆在想些什么,但是她拒绝得飞快,借口非常合理,江母也在一旁微笑:“不着急,阿孜还小,我想着多留她两年。”
  “也是,现在的女孩儿十六岁才相看的也不少呢,那等什么时候要给阿孜相看了可要跟我说,我保证给说一个好郎儿!”金媒婆的热情减了几分,江家穷,江家老大的亲事可不好说,她干脆换了话题跟江母聊起来,旁边还有几个婶子,几个女人凑在一起,倒是让江孜听了不少八卦。
  第19章、八卦
  比如说莲花村的村长孙媳妇成亲三年喝了不少的补药,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怀不上,娘家人直接带了个大夫给村长孙子把脉,结果生不了的竟然是村长那孙子,听说最近两口子在闹和离。
  又比如说镇上的齐家杂货铺的老板娘趁着齐老板外出进货和铺子里的小厮厮混在一起,被齐老板抓奸在床,然后大白天的这两个人连衣服都没穿上就被赶了出去,结果那老板娘却说自己偷汉子那是因为齐老板根本就不行,让她独守空闺六七年。
  还有说那七里村有一户人家一连生了三个闺女,好不容易生了儿子,结果是个天生的傻子,他们就把三个闺女都卖去当童养媳,换来的银子给傻儿子买了个童养媳。
  江孜惊呆了,但又听得入了迷。
  讲真的,来到这里以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要不是忙着上山摘野菜野果的,她真的得快要无聊死了,这会听八卦,无疑是在给她解闷。
  而且……
  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群女人凑在一起,精彩程度简直是比八点档连续剧还要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