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4节
难不成物极必反?
江孜来不及多想,有顾客来了。
提着菜篮子的大婶穿着细麻布衣裳,来到江孜摊位前翻看起那一堆干菜。
“小姑娘,你这干菜什么价格啊?”大婶伸手左右翻看着,抓了一把干荠菜,看起来挺满意的。
江孜扬起笑容甜甜的回答:“婶子,干菜都是一个价,十二文一斤,你手上拿的是荠菜,这边还有马齿笕,苦菜呢。”
集市上卖东西价格其实基本都已经统一了,干菜十二文一斤是正常价格,江孜的干菜还收拾得整齐又干净,看起来比别家都好。
不过买东西还价是常态,即使是穿着这位细麻布衣裳看起来应该不会差钱的大婶,也免不了开口还价了。
“小姑娘,我买两斤干菜一斤菌子,你给我算便宜些。”大婶笑呵呵,拿着干荠菜可没舍得放下——镇上的生活哪有那么好?没有田地,吃用全靠买,干菜好保存,尤其是冬天,新鲜蔬菜难买,干菜卖得更贵,现在买价格便宜些,存放到冬天添个菜也不错啊!
江孜可真不知道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毕竟是第一个客户,她也不想丢了生意,想了想笑着答应了:“今日是我第一天来摆摊,婶子你是第一位顾客,就算优惠些,两斤干菜加一斤菌子,一共是三十二文,你给三十文就行!”
大婶还想还价,一旁的于晓静凑了过来,笑呵呵的开口:“婶子,你瞧瞧咱们家这干菜,这集市上谁家会收拾得这样干净整齐的?晒这些干菜可很是费事费力的,一斤干菜能出差不多两斤到两斤半的菜呢,我们真的没挣几个钱,还给你抹零了呢!”
江孜就在旁边插不上话,于晓静小嘴巴拉巴拉的跟那位大婶拉扯几句完胜不说,小嘴还挺甜,让人完全不反感,还招呼那婶子下次再来。
第12章、销售小达人
接下来江孜完全没了用武之地,于晓静一个人两个摊位招呼得妥妥贴贴,摊位上的干菜和菌子卖得飞快,生意可比旁边摊位上的好太多了,她只顾得上收钱了,也能感受到周围摊主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于晓静同学是有做销售的潜质啊!
销售小达人非于晓静莫属。
这个买半斤,那个买一斤,仅仅是一个多小时,江孜摊位上的干菜和菌子就都卖完了,于家三个人带来的菌子估计有江孜的三倍多,现在还剩下差不多一半。
“你可别看今天卖得快,这是因为前段时间山上菌子不多,特地摘了跑到镇上来卖不划算,基本都是自家吃了,镇上人估计已经很久没买到菌子了。”于晓静偏过头低声在江孜耳边说话:“所以住在镇上哪有想象中好呀?自家没田地,吃用都得买,没人卖就没得吃,我可一点都不羡慕他们。”
江孜点头。
古代不比现代方便,村里生活自给自足是不错,可是靠天吃饭,收成不好,日子也难过。
不过江家是没有这个烦恼——毕竟江家穷,没有田地。
“晓静,我想去逛逛,你要不要一起?”江孜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将铜板小心翼翼的放进怀里——两百多枚铜板,挺重的。
于家摊位上还有不少的菌子,于晓静只能羡慕的看着江孜去逛集市了——她觉得自家两个哥哥闷不做声的,天黑都不可能把那些菌子卖完,还得靠她。
“刚摘的萝卜白菜,两文钱一斤!”
“快来看看,新鲜菌子!八文钱一斤!”
“小姑娘,鸡蛋要吗?一文钱一个!”
“空心菜,空心菜要吗?三文钱一斤!”
集市上十分热闹,各种叫卖喊话声不断,江孜如同看热闹般这看看那瞧瞧,荷包里的铜板沉甸甸的,她什么都想买,但是不敢乱花钱,就这点钱也买不到多少东西。
还是得要钱生钱,赶紧赚钱。
穿越前江孜就是个美食博主,厨艺不错。
或许她可以来摆摊卖吃的?
这个时代的人炒菜最喜欢的就是各种水煮,调味料不全,味道可想有多一般了。
当然,这只是说普通的贫民百姓们习惯这样炒菜,因为水煮调味料少才省钱,江孜虽然没有去过酒楼饭馆,但是应该和贫民百姓家不一样的,哪里都有厉害的人,手艺好的厨师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不少的。
不过这也不影响她在集市上卖吃的。
她顶多就是小打小闹的做点吃食赚点小钱。
就是做什么成本比较低呢。
既然想做吃食生意,江孜便着重观察了一下集市上那些专卖吃食的小摊——有卖包子馒头的,炉灶里炭火旺盛,蒸笼热气蒸腾,也有卖煎饼的,将面饼放在铁锅里立刻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猪油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还有摊位卖糕点,核桃酥小米糕之类的,十分精致看起来就很好吃的样子。
一路逛下来,江孜觉得摆摊买吃食是可以的——虽然百姓生活拮据,但是吃上面还是愿意花钱的,好几家吃食摊子上生意都很不错。
第13章、小米椒
走到集市的最前方,有个猪肉摊,摊主是个高高胖胖的中年男人,正在给顾客分割猪肉,他身后的架子上的猪肉已经只剩下一小半了,江孜立刻走上前询问:“大叔,猪板油怎么卖?”
李屠夫头也没有,闷声闷气的回答:“三十文一斤。”
闻言,江孜差点倒吸一口凉气。
她今天卖掉那些干菜菌子赚了多少钱?才两百零四文钱,只够买六七斤猪板油?
就这点钱,她能做什么生意?
再贵也得买,家里一点猪油都没了。
“大叔,给我来一斤猪板油。”
江孜的目光又落在随意扔在框里的七八根猪骨上——那猪骨真就只剩下光秃秃的骨头,上面的肉被剃得干干净净。
“猪骨怎么卖?”江孜又问,虽然猪骨上没有肉,拿来炖汤,给江母和江源补补身子。
闻言,李屠夫抬头看了眼江孜,小姑娘虽然穿着补丁的粗麻衣,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文钱一斤。”他又低头,拿到切了块猪板油放在称上,将将好一斤。
“给我拿三根大骨,谢谢。”江孜非常礼貌的微笑道谢,但是让李屠夫有些差异——作为杀猪匠,其实是不被人瞧得起的,甚至有人说他们这类人煞气重克家人,很难得有人会对他们这样客气。
想到这里,李屠夫随手将大骨放在称上,四斤多一些,他放轻声道:“算你三斤,一共三十三文。”
江孜将称上的重量看得一清二楚,听到李屠夫给自己少算了一文钱,哪里知道是自己刚刚的礼貌换来的,非常欢喜的数出三十三枚铜板递给李屠夫,将他用油纸包裹好的猪板油和大骨放进竹筐,又往下一个摊位走。
那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卖的是编制好的草席菜篮子,做工精致,但是很少有人在摊位上停留,江孜只是看了一眼立刻就顿住了脚步。
在老婆婆旁边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子,他的面前摆放着许多新鲜的蔬菜,一看就是刚摘下来的,买的人不少——除了一堆红色和绿色细长的小米椒,无人问津。
小米椒!辣椒!
方山村没有人种植辣椒,江孜在山上找了好几日也没瞧见,没想到在集市上遇到了!
“老爷爷,这个怎么卖?”江孜见摊位上的人少了一些,赶紧上前询问,伸手翻了翻再次确定是她想要的小米辣——真是太好了!
“一文钱一斤。”老爷子正在收钱,看到细白的小手翻动的正是那卖不出的辣子,又听到女孩清脆欢喜的嗓音:“我全要了!”
老爷子略有些惊诧的抬头,见是一个小姑娘,声音有些沙哑:“小姑娘,这辣子是我儿子从渡海而来的洋人手上买来种子种出来的,味道非常辛辣刺激,少有人吃得惯,你确定你全要了?这里差不多有十几斤。”
江孜肯定的点头:“要的。”
难怪她一直没找到,原来辣椒只是海外洋人才有,才传过来,少有人吃得惯,所以并不常见。
旁边卖草席的老婆婆看了过来,眉头微蹙:“小丫头,你家大人呢?可不能花钱乱买东西。”
两位老人应当是一起的,租用的是一个摊位,明明是卖东西的,偏生怕她年纪小不懂事,反而劝导她不要乱花钱。
“我是和同村人一起来摆摊的,家里大人没来。”江孜笑着蹲在摊位前,继续道:“我知道这是辣子,买来是做吃食的,您给我称一下,我全要了。”
想了想,她又问:“这种辣子还有吗?这些可能不太够呢。”
两位老人皆是一愣。
第14章、杜家绣坊
这辣子好种,半亩地能收四百多斤,产量高,可连一文钱一斤都没人买,他们都做好了买种子的钱都搭进去,没想到这小姑娘嫌十几斤还不够?
“有,家里收了四五百斤。”老爷子有些疑惑:“你确定要买来做吃食?那味道辛辣刺激,能吃得惯?”
江孜点头:“嗯,就是来做吃食的。”
老爷子似乎还想问,被旁边的老婆婆一把拉住:“你这老头子是老糊涂了?人家小姑娘买来做吃食的,你问东问西的,还想问人家做法不成?”
说完,她又看向江孜:“小丫头,你真心想买?买了可不兴退的。”
江孜点头:“要买的,麻烦称一下。”
顿了顿,她又道:“老爷爷,你们明日还来摆摊吗?我还想要十斤红色的这种辣子。”
老婆婆不再说什么了,老爷子动作迅速的称重,并约好明天还是这个时间再来。
五斤红色小米椒,七斤绿色小米椒,一共花了十二文钱。
江孜已经盘算好了,绿色的小米椒用来做泡椒,红色小米椒用来做辣椒酱,需要大量的盐,还得买些米酒。
这些东西在集市上买不到的,江孜给钱的时候问了老爷子,要去旁边的邬平巷,那里全是商铺,有专卖粮油酒水的铺子。
“你呀,去了就找挂着杜家牌子的铺子,那里的东西不仅好还实惠,绝对不会店大欺客的。”老爷子指了路,还特意提醒了一句,江孜道了谢就往邬平巷去了。
原主随江母去过邬平巷,江母绣好的手帕就是卖给杜家绣坊的,杜家是附近十里八乡有名的富商,平日里行善积德,名声也非常好。
正好,送完帕子再去买些盐和白酒,家里也没醋和大酱了。
杜家绣坊就在邬平巷最显眼的位置,两层的铺子,进进去去的人不少,多是一些夫人小姐们,江孜这样年纪小且穿着粗布衣的女孩基本上没有。
但绣坊招待客人的小厮一点也没有瞧不起她的样子,走上前询问:“这位姑娘,有什么需要的吗?”
江孜还没回话,接待完客人的绣坊掌柜芸娘子就瞧见她了,笑呵呵的走了过来:“原来是江孜姑娘,怎么今日就你一个人?”
江母的绣工非常好,芸娘子是想让她来绣坊当绣娘的,高等的绣娘一个月的月钱都有几两银子,可惜江母身体不好,没办法长时间做绣品,家境贫寒,每次只能买些次等的布料回去做些帕子,绣工好可毕竟用料一般,卖不上价格。
不过芸娘子若有不着急赶工的中小型绣图要做,就会拜托江母做,有时候甚至比绣坊的绣娘做得还精致,江母因此也能多挣些银钱。
往常都是江谌月底归家时将帕子带上送到绣坊,江母和江孜只会在家中的布料针线不够用的时候过来,这次只见着江孜多少有些好奇。
“今日来镇上摆摊顺便把我娘做好的帕子送来,家里的布料针线还够用,我娘就没来。”江孜小心翼翼的从布包裹里的八条帕子拿出来递给芸娘子。
“你娘的绣工一向都好,还是八文钱一条帕子,一共六十四文。”芸娘子接过帕子看了看,很是满意,叫来旁边的小厮去给她拿钱,正好有熟客来,芸娘子连帕子都没放下就迎了过去。
那夫人穿着细棉布衣裳,做工精致,瞧着家境就不错,一眼就看中了芸娘子刚收的帕子,芸娘子领着她往角落去,两人的交谈声隐隐约约传来——八文钱收的帕子,芸娘子转身就按十八文钱一条卖了出去。
第15章、采购
卖完帕子,江孜直奔杜家粮油铺,门前两侧堆满了麻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粮食——新米,陈米,糙米,小米,糯米,绿豆,红豆,粗面,玉米面,细面。
“姑娘要些什么?这是今年的新米,二十八文一斤,可要来些?”正在整理东西的小厮看到江孜便迎了上来,十分热情。
“糙米和粗面分别多少钱一斤?”听到新米价格的江孜只觉得自己真的太穷,指了指旁边的糙米和黑面,小厮依旧带着笑,热情招待:“糙米十五一斤,粗面十二文一斤,姑娘要多少?”
家里的粮食够吃上大半个月的,江孜只问了价格,朝店内走去,里面右侧墙角摆放着几口大缸,大缸盖上贴着纸条,分别是酱油和醋,左侧是木架,上层是一些小小的陶罐,下层是麻袋装的粗盐和细盐,还有白糖和红糖。
江孜看了一圈,站在大缸前询问:“酱油和醋怎么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