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自从五年前,苏州府便在江东各府扩建慈幼居,花了五年的时间,先是给建幼儿书院的企业更多扶持,又给领养慈幼居内孩儿的百姓减轻赋税,并且官府新增岗位,多应聘人来照顾和回访,一步步来保证乡间没有小流氓和年幼孤儿。
  只是领养得多了,就能看出领小郎的多于小娘,外加领养小娘子条件比领养小郎君要多两条,这慈幼局里渐渐的便小娘多,小郎少,武松这么打眼一看,小娘有十七八个,小郎只有五六个。
  潘邓凑到师叔跟前,“哪个好,有相中的吗?”
  徐观说道:“我这几个月来,倒是为你选了两个。”他说着贴近了潘哥儿,给他说明了这群小孩里他看中的两个小娃娃。
  一个女孩,今年已经七岁,在这屋里算得上是孩子王,小小年纪就可看出有号召力,遇事处事又不偏颇,十分公允。
  一个男孩四岁,性情稳重,心地纯良,十月寒衣之前和小伙伴一起玩转轮,手里的花布巾剩了三个,便说什么都不玩了,干看着别人玩了半日,第二日将花布给了总来园区卖酱菜的老妪。
  潘邓点点头,自己也很满意,对观哥儿说道:“两个都好,一并养了。”
  徐观说道:“你不再看看吗?”
  潘邓摇摇头,“我信你的眼光,我一看这两个,心里也十分喜欢,找个好日子,把孩儿接回家吧。”
  第299章 一家四口
  徐观也点点头,等到晌午过后,小孩儿们要上课了,他们才携手返回家中。
  正月里,潘邓又去幼儿园见了两个孩子一面,这回他没空着手去,而是拿了糕点和玩具。
  乍一相处,潘邓莫名地有些拘谨,三人对面相坐,小郎君吃着梅花糕,拿眼睛看对面的大官人;小娘子坐得端端正正的,见面前人半天没说话,性急说道:“我听婶子说,你要领养我们两个。”
  潘邓看着小娘子,点点头,“我是这样想,不知道你二人愿不愿意。”
  小郎君吃梅花糕的动作停了下来。
  潘邓又说道:“我家家境富裕,家业也大,你二人到了我府上,以后吃穿不愁,必不会受苦,不过只有一样。”
  小娘子忙问:“什么?”
  潘邓说道:“家里长辈多,每个都要教你们些道理,以后学业要繁重些。”
  小娘子连忙说道:“我不怕,什么都学得。”
  她看着面前这个好看又看着就亲切可靠的官人,说道:“我喜欢你,你把我带回家吧!小郎也都学得,是吗?”
  那小郎赶紧也点头,“我也学得,我也学得。”
  潘邓笑了,心里那点担忧也放了下来,又问了二人学业,在慈幼居里每日做什么,之后一脸慈祥道说道:“家里已经布置了院子,我明日就来接你两个回去。”
  两个小孩都笑起来,小娘子悄悄问道:“是你要小孩吗?”
  潘邓说道:“是,往后你两个就叫我阿爷。”
  “你说话算话。”
  潘邓点点头,“那是自然。”
  晚上回了家去,潘邓和师叔一块又盯着人把院子打扫一番,见屋子里一应物什都齐整了,柜子里衣裳也有好些件,小书桌板凳都虚位以待,没有什么缺漏的了,这才回了房。
  两辈子加起来头一次要有小孩了,潘邓睡不着,瞪着大眼睛看着床幔,和师叔说话,“我从前听人说等你有了家,有了孩子就如何如何,那时不觉得什么,今日感觉大不相同了。”
  徐观也睡不着,又把眼睛睁开说道:“我也是,我从前没想过自己真会过上夫妻孩儿其乐融融的日子,好像做梦一样……”
  两人又坐起来,商量着给小孩取什么名字,潘邓说道:“往后我这大家业要传给他俩,该跟我的姓。”
  徐观点点头,“这是自然。”潘哥儿收养孩子,要是跟了他的姓,岂不叫人看出他两个的关系了,虽说他二人不在意,可如今潘哥儿家事也当国事,这事还是低调些为好。
  潘邓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该给小孩取什么名字,遂说道:“这名字还得有德高望重之人来取,不如给师傅写信,叫他取名字?”
  徐观却说道:“师兄如今远在燕山府,使者来来往往,也太迟了些,咱们孩儿就要进府了,不如叫林大儒取,他就在苏州府林中尉府上。”
  潘邓赶紧起床点了灯,写了纸条叫人送到林中尉府上,而后两人靠在一块,徐观和他说慈幼园里的事,以后孩儿到家了,要先读什么书,再学什么理;潘邓一边听着一边想苏州府那个酒楼饭菜好,哪条街小玩意多,以后若是公务不繁忙,就能一家四口出去玩,渐渐的黑夜淡去,天空亮起鱼肚白,行宫有人拜访,正是林平原。
  林平原一早见了潘邓,说道:“主公真打定主意了?”
  潘邓说道:“那是自然,孩儿还在幼儿园等着呢,太傅可取好名字了?”
  林平原看主公一大早就兴冲冲的,提醒他说道:“不是说好了下个月再接二子入府?”
  潘邓说道:“也没差几天了,我昨日都应了,怎好言而无信?今天就去。”
  林平原:“……”
  当日不是和群臣说了,见大宋亡国而内自省,家业之大不能没有子嗣,遂不得已而收养两子吗?怎么主公看着一点都不像不得已的样子?
  林平原从袖子里抽出两个纸条来递给主公,两个孩子的名字就这样定了,小娘名为潘阳,小郎名为潘昭,皆是盛大之字,也预主公之大业将成。
  “二子往后入了府,皆是尊贵之人,日后若遇封王封公主,或是其他,名字都可再改。”
  潘邓对这俩名字十分满意,潘阳与潘昭,真有些如日中天之感,也希望他俩日后能如烈日当空,照亮四野吧。
  潘邓得了好名字,路上坐在马车里和师叔感慨,“还是师叔高见,得亏没有去信师傅,就师傅给师弟取名‘陈狗儿’,还是莫叫他掺和。”
  徐观也点点头,“师兄为人洒脱,不计较这些事,不过要是给我两个孩儿取名字,还是委屈了阳儿和昭儿。”
  二人点头,十分认同。
  孩子接回家,夫夫两个明显比平常还忙起来,往常二人到晚间还有闲暇在一起泡澡,现今就只是随便洗洗,而后便和孩儿一块读书讲故事。
  等到夜深了,夫夫两个才回自己屋里,两人如今都是正直壮年,忙了一天也不见累,又在一块给两个小孩造了半天弟弟妹妹,这才消停。
  潘邓对自己身份转变的适应度很高,只是不知为何自己不似观哥儿一般有好人缘,那两个小崽只跟着师叔屁股后面跑。
  想当初潘阳小娘子一见面就说喜欢自己,要来他家给他当小孩儿呢!
  徐观说道:“你忘了,我在慈幼局里做了几个月夫子,他两个刚来家里,见我熟悉,过些时日就好了……”
  潘邓点点头,夜深天寒,他裹了裹被子,把脑袋埋在观哥儿胸口,两人沉沉睡下了。
  *
  二月底,从苏州府运到江陵的粮食最后一批也运完了,阮小五临走时还把小郓哥带上,捎他去湖州。
  阮小五贼眉鼠眼地问道:“怎么样,这一冬过去了,有好事吗?”
  小郓哥没理他调侃,嘟囔道:“我都说了不要娘子,非给我说和……”
  阮小五简直不明白了,“天老爷,你都多大的人了,半夜不想小娘子?”
  小郓哥嗤笑一声,“潘哥大业未成,现在要的是兵马粮草,我有那工夫去,不如去湖州府多培养几个护理,这才是正事!”
  运粮船走长江到了江陵府,一袋袋印着“苏州纺织坊”字样的麻袋和布袋卸下码头,由人送往城中。
  粮食平价售卖,运粮的麻袋也不必拿回去,留在江陵府由和助团分发给鳏寡孤独和贫苦人家。
  在这个年代,麻袋布袋可是与粮食不相上下的物件,布袋拆一拆,能做衣裳用,麻袋可装粮食,若是特别穷苦的人家,也能做衣蔽体。
  城中百姓皆知此粮是江南而来,都心怀感恩,和助团更是深感潘公之德,暗地里叫百姓传言新来的府尹大人要投奔江南,一时间府中流言四起。
  宗泽也听说了此等流言,却也没太用心去管,老百姓传言不能当真,此地又没人到应天府去,不必担忧。
  只是他不在意,却有别人在意。
  王煜见了江南动作,开始着急了。
  *
  当初蜀地兴兵东行,王煜没想一开始就大军出击,而是在江陵府周边骚扰,想着看准机会再一举攻下江陵。
  他找了个好借口,趁着江陵粮慌,谎称蜀地运粮食的队伍被江陵打劫了,借此攻占了宜都。
  本想徐徐图之,先去挑事再借题发挥,如此也能师出有名,可王煜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被人黑吃黑!那赵仲延十分可恶,趁他们还没站稳脚跟,穷追猛打,折兵损将不说,把他们军粮都抢走了!
  王煜又没地方说理去,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只是如此一来出师不利,成都府却有异议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